① 怎樣加強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如何教育獨生子女
無疑性格有遺傳因素,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孩子出生後性格形成的環境與接觸的人的影響。什麼年齡段是人的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佳時期?心理學界認為:0至5歲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到了5歲左右,人格塑造已經基本完成80%,其餘部分要在以後的生活經歷中進一步補充和塑造。
幼兒期的孩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還不懂是與他共處一個世界,會常常說"我要、我要",這時父母應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以下幾種其方法供你參考:
一、父母的示範:以身作則地教會孩子如何友好、禮貌地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從小養成協調與他人關系的能力,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
二、少指責,多些鼓勵:過多的批評會使孩子無所適從,產生自卑心理。要恰到好處地贊揚和激發孩子的熱情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父母很清楚自己孩子性格的特點和缺陷,要對好的表現大加贊揚,不良行為及不好的傾向不能姑息遷就,要進行適當的教育與批評,要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讓他們性格上揚長避短,讓孩子明白是非、好惡。
三、逐漸放寬限制:給孩子愛以此培養他們的自尊心。這種愛也包括對不良行為的約束和限制。當孩子越軌時,母親要對這種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孩子表示你的失望。隨著孩子的成長,限制也要漸漸地放寬。
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
教育好獨生子女,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夠健康成長,會給家庭帶來無限的幸福,同時也會使國家和社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那麼,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呢?
1. 了解兒童的心理變化
父母親只有正確地了解兒童的心理變化,才能有針對性地按兒童心理變化的特點去教育,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學習點心理知識,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發展。有的父母為了教育好孩子,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記錄觀察日記,把孩子的身體和心理變化記錄下來,有時還照相、錄音、錄相。這種做法可以學習。
2. 讓孩子多自由活動,培養獨立性
當孩子會走時,就要開始讓孩子多自行活動,引導與訓練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是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開端。在開始訓練孩子自行活動時,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給孩子必要的幫助,逐漸使孩子能夠自己去做。有些父母總是對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讓孩子做,漸漸養成孩子的畏懼心理和依賴習慣。因此,父母不應當過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動,有礙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只有憑借自己的活動去親自進行嘗試,獨立思考,通過直接地接觸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才有益於發展兒童的創造性與獨立性。
3. 加強訓練,防止任性
不少家長說自己的獨生子女有任性、固執的缺點。孩子這些不良的品質主要是由於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與父母經常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獨生子女因某種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大哭大鬧。家長為此心軟,於是就遷就孩子,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這樣就會使孩子逐漸養成任性、好發脾氣等不良心理品質。所以,只要家長教育得當,不斷加強訓練,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質。
有一位母親談她對獨生子女的教育體會時說,有一次,她的孩子拿了粉筆要在鏡子上畫畫,她對孩子說鏡子上不能畫畫,話還沒有完,孩子就哭起來。對此她早有心理准備。於是就對孩子說,在鏡上畫畫會弄臟鏡子的,好孩子要愛惜鏡子,不能畫,再哭也沒用。說完就去做別的事情,不去理會他。以前孩子從未聽見媽媽說過「不可以」,也從未見過媽媽不理他,於是便大哭大鬧,跑到媽媽面前,又打又踢,甚至躺倒在地打滾。媽媽見到這種情景,有些心軟,想順從他,但一想溺愛孩子可能產生的可怕後果,就說你不講道理就哭個夠吧,爸爸媽媽都不喜歡你。孩子繼續哭鬧,媽媽仍不理睬。孩子的哭聲逐漸小了,一會就停止了。他第一次體會到媽媽不理他的痛苦,第一次體會到無理哭鬧得不到同情,達不到不合理要求的滿足,於是他自己站起來,去找媽媽。媽媽看孩子不再鬧了,於是就讓孩子和她一起幹事,孩子很高興地干起來。晚上,媽媽又給孩子講應該如何做個好孩子,並且給孩子以鼓勵,孩子從鼓勵體驗到做好孩子的快樂。這個例子說明,只要加強訓練,方法得當,孩子的任性、固執、好發脾氣等不良心理品質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 防止溺愛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愛不等於溺愛。有的父母省吃儉用,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願辦,一切聽孩子指揮。犧牲一切為孩子,導致嬌縱、溺愛,實在貽害無窮。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捨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家。」「人們時常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母送給兒童的最可怕的禮物。
5.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在這種特定生活環境中,容易形成不合理、孤僻的性格。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與別的孩子社會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交往,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令人遺憾的是,有的父母卻常常把孩子和集體隔離開來。有的獨生子女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稍不如意,就哭鬧起來,這時母親不是好言規勸引導孩子,而是縱容自己的孩子說:「咱們不同他們玩,回家自己玩吧!」這就喪失了孩子與社會交往的機會。其實,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有強烈的社會交往需求,父母就應該充分地理解他們,自覺地為他們多創造條件。這對孩子長大後參與社會生活十分有益。
6. 對孩子未來的期望要符合實際
不少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勝過孩子自己,以至不斷給孩子增加課外負擔和精神壓力。父母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考上一個好的中學,將來再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有一個美好的前途。要知道,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上大學,將來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科學家、管理者。必須承認人與人智力上的差別,也要承認社會分工是客觀必然。因此,盡量給孩子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才是明智的做法。家長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是十分愚蠢的,只能給家長和孩子都帶來痛苦。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並不在於孩子將來能否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在於孩子的德、智、體、美能否得到全面發展,將來能否成為一個自食其力且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將教育目標定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上,才會不走彎路,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並且能夠從子女的每一微小進步中體會到莫大的快樂。
② 獨生子女政策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獨生子女政策其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少年性別比例失調。在傳宗接代等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人為破壞性別比例的事件屢屢發生,導致人的性別比例失調,有資料顯示,男孩與女孩的比例是1.15:1。按照這個比例,2025年後將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即在「四二一」(「四」指孩子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二」指孩子的爸爸、媽媽;「一」指孩子)家庭結構下,中國將會出現1200萬個「男光棍」,到時候將不只是性別比例失調的問題,而將成為嚴重的社會矛盾和危機。
二是中國提前進入老年社會。從2005年開始,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已經進入了老年社會。西方發達國家進入老年社會是「國先富、人後老」,我國是「國未富、人先老」,社會養老成本和家庭的養老負擔都很大。由於社會保障滯後,我國虧欠已經退休的兩代工人階級的養老成本達2萬億元,現在只能勉強維持。在「四二一」家庭結構下,20年後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要結婚成家,屆時需要贍養的老人將是7~8人,養老負擔重、成本大。所以,我國提前進入老年社會必將帶來新的更多的社會問題,孕育著新的社會矛盾。
三是未來勞動力不足。有人指出:我國近幾年經濟高速增長是人口紅利在發揮作用,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供給是周期性的辯證的,即勞動力供大於求——勞動力價格低——產品成本低——產品的市場優勢明顯——經濟快速發展——勞動力供不應求……。現在,東南沿海發達省份已出現勞工荒,用不了十年,內地省區也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狀況,這與獨生子女政策不無關系。
四是青少年教育難度加大。現在,獨生子女進入了上大學的年齡,這些孩子在家受到兩代或三代人的溺愛,加大了學校對他們的教育難度。到了大學後,他們表現為高傲、自負、不合群、容不得人、心理脆弱,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這需要我們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使他們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③ 對於獨生子女的教育,家長需要怎麼做
引言:現在大多數家庭裡面應該都是獨生子女,但是哪怕是一個孩子,父母也需要注意教育方式。對於獨生子女的教育,家長應該怎樣做呢?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④ 對獨生子女的教育,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愛得適度呢
有愛而無嚴,有養而無教,是溺愛不明。寬和嚴都要有個限度,太寬了,孩子任性自私;太嚴了,孩子膽小懦弱。這兩種偏向都會給孩子的一生打上不良的烙印。家長向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實際且具有教育意義。孩子通過努力達不到的要求不宜提出;對孩子的成長關系不大的要求不該提出;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要求絕不提出。
父母的虛榮心助長了自己孩子的優越感,盲目地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把自己得到的享受看為理所當然,養成自私任性、伯苦怕累、不求進取等惡習。要培養孩子聽從家長教育,服從家庭生活的合理安排,學做家務事的好習慣。如學生李某的媽媽讓他在暑假中當家理財,李某認真計劃開支掌管生活費,從此懂得節儉合理消費。寬嚴要適度。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應特別注意寓愛於教育中。
⑤ 對於獨生子女的教育,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對於獨生子女的教育,那麼家長這個時候也必須要注意相關的問題,而且我們千萬不要過分的寵愛孩子,否則你不僅不會讓小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導致你的孩子變得非常的自私,我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性格。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也一定要多關心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定要採用合適的教育方法。
如果小孩子非常的自私,那麼這樣的孩子也不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而且這樣的孩子也根本就不懂得感恩。所以這樣的孩子可能就不會孝順父母,我們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且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品質。
⑥ 對於獨生子女的教育,父母該怎樣做
如果想要教育獨生子女,父母一定要端正好自己的態度,首先不能溺愛獨生子女。很多家長在教育獨生子女的時候,認為孩子年紀還小,等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懂事了,然後在這種想法之下就會一直去溺愛孩子。在溺愛孩子的過程中,把孩子養成一副無法無天的樣子。其實愛孩子對於每一個父母而言都是天性,但是愛從來都不是念,一定要有章程的去愛。不要以孩子為中心,什麼事情都按照孩子的意思來辦。
所以可以看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很多的家長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只是一味的去寵溺孩子,最後導致孩子變得不聽話。更重要的是他們做什麼事情都保持一副獨立特行的樣子,這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也是一種不值得提倡的行為,希望每一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能夠知道素質教育才更加適合孩子。
⑦ 吳玲妹 獨生子女家庭的愛的教育的幾大誤區及其對策分析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教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衛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里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里,父親半夜爬到兒子床底下守著,怕兒子掉下床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說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發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發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裡,鄰里關系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戶,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著,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著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並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系。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沖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是要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夥伴,多數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所以,多數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於社會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參與社會的能力;缺乏在社會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孩子到二、三歲時就希望有兒童夥伴,獨生子女這方面的要求就更強烈,希望進入他(她)們的「兒童社會」、「兒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不合群。因此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向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為此,可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游戲:也可盡早將孩子送進托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群索居。
四是要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
家長應有意識地克服過度照顧和過度保護,凡是其能自己獨立或在指導下完成的事,讓孩子自己來干,不要包辦代替。獨立自主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應給獨生子女多創造鍛煉其獨立能力的機會,應盡早鼓勵其自我照顧,稍大一些,可交給孩子一些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完成得好,要鼓勵、表揚,促使其增強自立、獨立的積極性。從小注重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主活動能力。所謂自主活動,就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去活動。這種活動有利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創造性。凡是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孩子們的自主活動,家長們都應該盡力給以鼓勵、支持。即使失敗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仍可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力,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並且還會促使孩子多動腦筋,知道在世界上辦成一件事並不是容易的事,激發其刻苦學習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
為了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應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於實踐、經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脫依賴和培養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鍛煉,使孩子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獨生子女對於千千萬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只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國家和民族來說,卻意味著整個未來,因此誰懂得怎樣更好的教育獨生子女,誰就贏得了未來,誰就能擁有美好的明天。
⑧ 獨生子女政策的利弊
論獨生子女政策的弊端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按照目前總和生於率預測,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 萬- 1000 萬的速度增長。那麼,按照這個速度,到2020 年,中國人口總量將達到14. 6 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再2033 年前後,大約15 億左右。為有效控制我國人口過度增長的勢頭,20 世紀70 年代末開始,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開展了一場全方位,持續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1982 年9 月中共十二大報告將實施計劃生育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2002 年9 月1 日,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總結20 多年的工作經驗與成果,正式為人口與計劃生育立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等法律、法規,自願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或者只收養一個子女後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請,經所在單位或者鄉( 鎮) 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核實,報縣(區)級人民政府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獨生子女家庭享受國家和各級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國各省市地區根據國家的計生條例規定,制定適合當地的獨生子女優惠政策。 今年恰好是計劃生育政策執行30年後的第一年,中國的計劃生育人口政策目前似乎已經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2005年的5.89‰降至2009年的5.05‰,且人口低增長的狀況已經維持了20年。一對夫妻平均只有1.7個孩子,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同,遠低於全球2.6的均值。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人口政策,獨生子女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偏重人口數量的控制是無可非議的。然而,正當人們討論如何控制中國的人口數量,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萬人口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而擔憂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也正在悄然地老化。此外,獨生子女政策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人口質量等方面產生了一系列不利影響。
人口要可持續發展,其生育率必須維持在更替水平附近。由於總會有人生育兩個或者更多的孩子,為了使生育率維持在更替水平附近,在目前死亡率水平下,就必然需要有人只能生育一個孩子。這樣,多生與少育相勻抵消,生育率才有可能維持在更替水平附近,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便因此而誕生了。但如果仔細推敲,自然會發現,因為有人想生育多個孩子,事實上也生育了多個孩子,因而就要剝奪人們生育兩個孩子的權利,僅允許他們生育一個孩子,這樣的政策某種意義上是以一部分人作為多育夫婦的殉葬品而出現的。經過數十年的廣泛宣傳,已絕少有公民不知道「超生」的後果。然而,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無視超生後果與眾多超生者的前車之鑒。這恰恰說明民眾己經意識到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風險與弊端要遠遠大於超生處罰的利益損失,因而眾多民眾經過繽密考量、精心算計、反復權衡利弊得失後最終還是作出了超生的決定。如此看來,超生者比按政策生育者更理性。而獨生子女父母們未必對獨生子女家庭風險全然不知,也未必認同獨生子女政策,他們只生一個,更可能是屈從於外界壓力下的被逼無奈或自我犧牲。 我們不能否認獨生子女政策為我國的人口控制有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獨生子女政策逐漸涌現出弊端。
第一,性別比持續偏高。20 世紀80 年代以前,我國出生性別比基本上屬於正常范圍,其出生性別比通常波動在102 -107 之間。但自80 年代以來,出生性別比明顯升高,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8. 5 ,比例偏高現象初顯端倪,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111. 3 ,而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則已達到116. 9 ,個別地方甚至達到135. 6 ,遠遠高於國際社會可以容忍的107 的最高警戒線。當歷年出生的男女人口數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差異不大的條件下,若出生性別比失調,則其相應的未來婚配比就將失衡。短期內通過婚齡差的調節,問題尚且不大,但若時間持續長,就會造成一種婚配年齡失衡的問題。
第二,獨生子女自身素質偏低。由於現在家庭多數為獨生子女,普遍存在家長對子女教育往往是以子女為中心,萬事都為其做好而忽略對其發現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部分獨生子女的體格、性格和人格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不足和扭曲,例如體格上的嬌弱懶惰,性格上的自私冷漠,人格上的虛榮殘缺。此外,還有自我中心意識強,性格獨立;獨立生活能力差,經不起生活的磨練;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價值趨向模糊等。
第三,獨生子女的家庭問題。
首先,對於農村獨生子女家庭,勞動力資源短缺。調查表明,由於勞動力缺乏,獨生子女家庭不僅難以致富,而且還成為貧困家庭主體。例如,「2008年,安徽省銅陵縣2945戶低保家庭中,計劃生育家庭達2503戶。低保戶中計劃生育家庭高達85%」 ,「獨生子女家庭特困戶873戶,占特困家庭總數的88·09%」 。
其次,對於獨生子女家庭,一旦發生子女意外傷殘、重病、死亡,特別是成年開始掙錢養家的獨生子女意外傷殘、重病、死亡,不僅給家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而且給父母精神以致命打擊,並因此而陷入絕境。
如果說在父母生命周期早期出現的生存風險可以通過補償性生育得以消解,在生命周期晚期出現的生存風險則因為父母年齡已大而喪失了補償性生育的可能。獨生子女政策把所有的希望與責任都壓在了一個孩子身上,因而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異常脆弱。獨生子女本身使得家庭的親屬關系網路縮小到極致。一旦獨生子女家庭遭遇困難或不測時,來自於親屬關系網路的支持就大為減少,家庭依靠傳統親屬關系網路的抗風險能力會降低至極致。此時,如果社會支持不能及時跟上,極易使獨生子女家庭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還有,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子女。子女越多,老年父母得到各方面贍養的機會及數量也就越多。獨生子女父母因子女數過少,來自於子女的非正式支持普遍不足,子女的供養壓力增大,而老人陷入老年貧困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