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對於老人的贍養問題該咋解決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並且年輕人遠離家鄉外出工作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這不得不讓我們擔心將來老人的贍養問題應該怎麼解決。老人與子女身居異地,子女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背負著沉重的生活負擔。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要肩負四位老人的養老責任,那麼都有哪些贍養老人的解決辦法呢?首先,有一部分年輕人為了贍養老人選擇留在家鄉工作,這樣即使自己組建了家庭也可以因為離得近方便照顧老人;其次,有一部分年輕人通過努力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生活,這樣不僅方便照顧父母,父母也可以幫自己照看小孩;最後,有一部分老人會選擇去養老院養老,他們不願給子女增添負擔。
三、送父母去養老院養老
有一些老人為了不給子女增添負擔會選擇去養老院養老,甚至還自己准備了住養老院的錢。如果是老人主動提出想住養老院,子女也可以考慮考慮,但要慎重做出選擇。畢竟現在養老院的資質參差不齊,千萬不能讓老人去養老院受委屈。比較周到、舒適的養老院收費也不低,對於經濟能力也是一種考驗。
你覺得獨生子女贍養老人問題還能通過哪些方式來解決呢?
2. 談談獨生子女現象
「獨生子女」,當代中國的一個普遍而特殊的群體。
「獨生子女現象」,當代中國一個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獨生子女教育」,當代中國社會、學校、家庭、個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現在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家庭中的長輩們圍繞著獨根獨苗的生長、發育和成材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所以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享有更多更優越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條件。比如:父母和社會可以給他們更多的愛撫和關心,能以較多的精力關心他們,使他們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培養多樣化的興趣和愛好,這樣便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優點:身體健康、活潑樂觀、聰明好學、積極向上、興趣廣泛等。一般說來,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優良的素質,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擅長運用網路、成長平順;他們關注自身發展、敢於冒險、富有激情、重視權利。他們更注重規則意識,知識面廣,表現出了極好的學習、接納能力。但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由於時代、家庭、社會的影響,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
1.「不好協作」:獨生子女的心高氣盛、好高騖遠、目中無人是自我為中心意識的強烈表現。在學習和工作中就表現出缺乏責任心、不尊重夥伴和合作對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2.「不守紀律」: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無限遷就和放縱,缺乏紀律和約束。在學習中就出現了不願意接受紀律和制度的約束、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沒有組織和集體的觀念,嬌氣、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願意接受批評等現象。
3.「動手能力差」: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包辦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相對低下;過度的保護,使其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發育不足」。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應對實際工作和解決具體問題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獨立能力弱、依賴心理強。
情感上、智力上、物質上優裕是獨生子女健康成長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長不給予正確引導和教育,則會對獨生子女發展造成影響和障礙。比如:父母過分溺愛、事事有求必應、明知不對,因怕孩子哭鬧、撒潑而無原則地遷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就過多地灌輸書本知識,使孩子失去愛玩天性,還有家長不注意孩子飲食習慣,吃零食,偏食,致使營養不全面、消化不良,身體不佳,此外,多數父母還沒認識到獨生子女結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缺點,固執、任性、自私、孤僻、獨斷專行、事事以我為中心。目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經引起了許多家庭的重視,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惱的家庭也不在少數。困難和問題同在,希望和可能並存,喜憂參半,有些事情說也說不清楚,最鬧心的還是爸爸媽媽。任性——對抗——傷感——失管——放棄,這種惡性循環常常纏繞著長輩們。鑒於以上情況,對於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長都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把握分寸,揚長避短,做到恰到好處。下面,我結合教育兒子和學生的實踐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擺平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長愛用「小太陽」、「小皇帝」、「小霸王」字眼來比喻獨生子女,這無疑把獨生子女放在了一個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獨生子女不是生來就與非獨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間,先天素質差別人人都有,並沒有什麼特別地方。如果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特徵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條件造成的,而這些差別都是可以改變。
愛孩子,是家長的天性和職責,但不能任意嬌寵、不加約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核心」,全家人都得圍著他打轉,自己說一不二,產生目無尊長的特殊觀念和優越感,但是也不能對於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緒變化無常的孩子施以壓制、侮辱和體罰的方式來迫使他們就範,順從。做為家長首先應該創造一個和諧家庭氣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樂趣,然後通過日常生活讓孩子深切體會到父母是他們尊敬的長輩也是他們敬愛的老師,更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讓孩子養成尊敬長輩、關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樂於為長輩服務,與別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習慣,使孩子懂得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裡都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養成尊重別人,剋制自己,服從全家這個整體的良好意識。我的兒子在他們兄弟五個中排位最小,加之我們是與公婆在一塊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記得他兩歲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來,我隨手給侄子從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兒子發現了,當即從哥哥手裡奪過雪糕,大聲嚷:「這是我的雪糕,不讓哥哥吃!」爺爺見狀順手把雪糕又拿過來給了我侄子,兒子一看,使出絕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說:「算了,孩子還小。」又對我侄子說:「一會兒奶奶給你買一根。你是哥哥,應讓著弟弟。」 當時,侄子也很懂事,說:「哥哥不吃了,留給你吃吧!」本來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還是把兒子抱起來,耐心地給他講:「哥哥把他的最喜愛的書也讓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讓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捨得讓你吃東西,為什麼你連根雪糕也不讓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兒子一聽,想了想,隨後主動拿了一根雪糕給了哥哥。從此,侄子一到我家,兒子就會把最好吃的東西拿給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兒子都能考慮到家裡的人,經常先給爺爺、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對獨生子女進行勞動教育。
由於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寶寶看得都很重,真可謂捧在手時里怕飛,含在嘴裡怕化,所有的家務活,多數都是家長包辦,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漫畫: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面對著煤火上燒開了的一壺水張著嘴、瞪著眼,顯得手足無措,漫畫的下面 有一句話:媽媽,水開啦!這副漫畫雖然有些誇張,但從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現象:現在獨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當差,試問: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將來對社會、對國家能貢獻出什麼呢?將來的社會是進步還是倒退?
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從小鍛煉的機會,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能做的事情就讓他來做,從洗手帕,洗 襪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還要洗家人的,既鍛煉了幼兒動手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擺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關心、幫助別人,又能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和樂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讓他親自動手摸一摸,試一試,即使做的不好,也無關緊要,家長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第三。給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學生的老師,我發現現在的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處,往往缺乏相互競爭、忍讓、分享食物、玩具的樂趣,時間久了,容易產生孤僻、自私、膽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為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是很重要的。
1、讓玩具充當孩子中的角色,家長可以賦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長提示:你看那邊有輛小汽車在等你呢?娃娃的臉臟了,我們來給她洗一洗吧。小貓餓了,你來給小貓釣一條魚吧,在家長的啟發誘導下,孩子主動被玩具所吸引,不會感到孤僻,認為這些玩具都願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樂趣。
2、鼓勵孩子同別人交往,對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會產 生很好很大的影響。比如:走出家門去和夥伴一起玩耍,或邀請夥伴來家玩,讓孩子把糖果拿出來和夥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戲,主動把心愛的玩具讓給夥伴玩,游戲中尊重別人的建議,遵守游戲規則,游戲結束後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個玩的過程中,有僅培養了孩子關心他人相互謙讓、活潑開朗的良好品德的個性,而且訓練了孩子和自我服務、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長和孩子共同游戲,家長應該尋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與材料與孩子進行游戲,這樣,不但可以增強體質,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而且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間的感情。在游戲當中,家長可以當配角,聽從孩子安排,充分發揮孩子的聰明才知,有時,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議,啟發引導孩子去思考、創造發明等,有了家長參與,孩子會很高興和自豪,也使他們游戲因此而更有意義。我經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時間與孩子玩「對句子」游戲。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會種花,我會種瓜。我教你種花,我教你種瓜。你教我種瓜,你教我種花。我的花紅,我的瓜大。這樣,在游戲中不但發展了兒子的語言,還發展了兒子的思維。我還把人們深惡痛絕的麻將作為與兒子游戲的玩具,我拿出麻將中的「一筒」對他說:「這像什麼?」兒子說:「像太陽。」我說:「你能找到其他的三個太陽嗎?」兒子蠻有興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塊「一筒」。麻將成了訓練分類的好學具,分好類以後還可以訓練排列,或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我經常利用麻將跟兒子玩捉迷藏游戲,找10塊麻將,讓他看一會兒,然後閉目,我藏一塊讓他猜我藏的是什麼。開始兒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導他先分類就能記住,猜的時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後,兒子總能猜對。
總之,未來社會,「獨生子女」是社會的主體,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並將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對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是一個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工作,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至關重要的工作。讓我們共同祝願這些獨苗苗茁壯成長!
3. 現在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嬌生貫養,如何去引導教育他們
首先,家長要從小培養、並幫助他們樹立責任心,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學會換位思考;其次,培養其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要教其勇敢接受挫折,並從主觀角度去分析成敗原因;三是感恩教育,從對父母、親人的感恩到對周邊人的感恩之情,這是情感培養方式;四是在培養孩子個性發展的同時,更要引導其審美觀的正確方向,要從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角度去審視周邊事物;最後是以身作則,作為與孩子相處最為親密的父母、家人,最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
隨著當下獨生子女逐漸增多,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在市直某單位工作的崔女士就在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上犯了難,不想兒子受到任何委屈的同時,又不希望他在家人的溺愛下成為一個自私自利、頑劣霸道的孩子。日前,記者隨機采訪了我市部分中小學家長,發現有此困惑的家長不乏其數,也有部分家長向記者道出了自己引以為豪的一套育兒技巧。
過度關愛成禍根
崔女士的兒子3周歲,聰明伶俐,很討人喜歡。不僅夫妻倆對兒子寵愛有加,公公婆婆更是捨不得讓孫子受半點委屈。崔女士的父母也會常給外孫帶好吃的和好玩的。兒子一天天長大,崔女士卻漸漸發現兒子越來越任性,甚至有些狹隘、自私,而且不願聽大人的勸告。她認為這應該是家裡人對孩子過分溺愛惹的禍。「用什麼辦法能將他這種不良性格扭轉過來?」崔女士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市民葉先生面對9歲的女兒同樣存在類似困惑。一直以來,家裡人對女兒都是百依百順,從而養成了她嬌生慣養的性格。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回到家時常埋怨在校時與同學相處不善,言語之中,她總將過錯歸咎於對方或外界事物,卻很少從自身去分析事情緣由。葉先生很擔心女兒的這種性格會影響到她以後走上社會和與人相處。
獨生子女也有閃光點
相對於非「獨生子女」家庭來講,大多數獨生子女從一出生開始,就受到來自父母雙方家庭從上到下的集中關注,在這種環境里接受思想啟蒙的獨生子女們,在性格和行為上與非獨生子女略有偏差。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由於獨生子女家庭成員結構的特殊性,家長尤其是老人家們往往都將獨生子女視為家庭成員中最需要也是唯一有權利享受到這種關愛的對象。在家長的過分溺愛和遷就下,獨生子女往往容易形成諸如自我、任性、懶惰之類的性格,在習慣了家人單方對自己的關愛與遷就後,很多獨生子女會表現出情感淡薄、我行我素的性情。
但也有人不贊成以上的說法。他們認為,由於獨生子女得到的關愛和所受的素質教育比非獨生子女更為全面,反而性格上會更為自信、開朗、好學,且更具創新能力。在家長較長時間和全面的愛撫與關懷下,獨生子女的心理能發育得更健全,如今很多家長都在孩子的素質教育方面傾注很大的精力和期望,獨生子女在德、智、體等方面則產生了更多更好的發展條件和空間。
創造氛圍教育子女
在市區某單位任職的彭先生在對培養女兒健全性格方面,很有一套教育技巧。「孩子需要與人溝通,心智才能發展健全。」雖然他家住市區紅星路某住宅小區,但一有空,他與幾個朋友、老鄉都會將孩子帶上,讓同年齡段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耍。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多,孩子們慢慢建立起較為和諧的情誼。在家裡,彭先生會有意識地營造一個「平等」的氛圍,他告訴女兒,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哪怕家裡數她年齡最小,也不能「搞特殊」、受到特別優待。喜愛傳統文化的彭先生還常陪女兒閱讀一些有關傳統美德方面的書籍,他認為這對女兒良好性格的形成能起到一定作用。
在源城區東埔中學任教的呂老師一談起在廣州讀大學的女兒,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對女兒的教育顯得較為輕松。以身作則是呂老師教育女兒最常用的方式,她很少直接用言語教導女兒不應該做什麼,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行動去表明應該怎樣做,還會用一些引導性的語言向女兒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她特別注重女兒的個性發展,對於女兒提出的合理要求,她都會盡力去滿足,女兒的文體專長在母親的支持下很快發展起來。
從培養孩子責任心入手
「獨生子女有著他們這一群體的特殊性,30年以前的教育方式自然是行不通的了。」源城區東埔中學副校長、心理健康教育授課老師謝海澤認為,獨生子女身上體現的一些缺點,家長們應該認識到並有意識地引導糾正,而對於他們的優點,也要懂得珍惜。
謝海澤指出,當代獨生子女有著兩方面較為突出的性格特徵:一是自尊心特別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則容易發展為自私自利、缺乏社會責任感;二是自信心不夠長久,受挫能力較弱。「家庭是一塊重要的教育陣地,對於獨生子女表現出來的性格偏差,家長應該給予積極、正確的引導。」他認為可從5個方面開展對獨生子女的教育。
4. 檢驗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認知能力是否存在差異
獨生子女和非獨子女的認知能力並無差異,只是在價值觀和心理承受能力上存在較大差異,但是,這和獨生或者非獨子女的本身無關,有關系的是後天教育對及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獨生子女由於父母對於其傾注了特別多的愛,所以,這類孩子在心理上覺得父母特別愛自己,也特別需要自己,所以,一旦父母對其不順,就會拿自殺自殘或者離家出走來威脅。
而非獨子女在這些方面,就顯得溫順得多。因為,父母同時關注幾個孩子,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與弟兄姐妹對接,不會在孩子心中形成我是你的寶,你是我的唯一的太子心理。如果獨生子女的父母能夠以客觀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在教育過程中不隨意喪失原則,獨生子女也會正常成長,不會出現差異。
中國科學院對獨一子女和非獨生子女有過專門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在認知能力上並無大的差異,反而由於資源享受方面,獨生子女可能更具有優勢。
分析思路如下:第一步分析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幾率上的差異。考慮到在子女進入大學之前,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影響不可忽視,城鄉教育水平的差異比較明顯,因此,重點分析社會和家庭背景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上的差異的影響。第二步分析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在初職收入和婚姻年齡分布上的差異。考慮到除了固有的社會和家庭背景外,教育狀況也是影響收入和婚姻年齡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重點觀察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收入和婚姻年齡差異的影響。第三步是分析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就業後職業流動的狀況。如果非獨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幾率低的情況下,又無法實現向上的職業流動,那麼勢必會出現社會流動性的喪失,獨生子女會進一步鞏固之前獲得的優勢,導致社會結構的固化和新的不平等。
根據上述研究思路,專家提出以下四個假設。
假設1:家庭背景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有顯著影響。
假設2:家庭背景和接受高等教育導致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職業收入差異。
假設3:接受高等教育對形成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結婚年齡差異有顯著影響。
假設4:家庭背景和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向上職業流動有顯著影響。
本文的數據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於2011年7~11月開展的第三次「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 2011)。該調查在全國通過PPS抽樣,覆蓋了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個縣(市、區)的480個村居,共入戶訪問了7036位年滿18周歲及以上的城鄉居民。為了重點檢驗當代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教育、職業收入和婚姻年齡上的差異,我們選擇年齡處於20~34歲之間的被調查者,共計1396個有效樣本,其中已婚的樣本為922個。其樣本特徵分布見表1。
(2)從父親受教育年限、母親受教育年限及兩者交互項的影響來看,父親受教育年限的影響是顯著的,其系數為0.13,意味著父親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增加13%,而母親受教育年限和交互項的影響不顯著,其原因是父親與母親的受教育年限相關性超過0.6,存在共線性的影響。
(3)出生時戶口性質的影響也比較顯著。其實農業戶口居民在教育質量和生活環境上明顯不如非農戶口,因而戶籍性質差異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教育和社會環境信息,其系數為-1.09,意味著出生時為農業戶口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僅為非農業戶口者的33.6%。
(4)從模型A(1)~A(5)的依次變化來看,在加入年齡和性別變數後,獨生子女變數的回歸系數基本上沒有變化,而加入父親、母親受教育程度及其交互項後,獨生子女系數明顯下降。再加入出生時戶籍性質時,獨生子女系數再次明顯下降。說明與非獨生子女相比,獨生子女的優勢是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城鄉差異、家庭背景,以及獨生子女身份背後的其他因素。在加入出生時戶籍與獨生子女交互項的A(5)模型中,獨生子女變數本身的顯著性消失,而交互項較為顯著,雖然模型整體上與A(4)的差異不大,卻也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理論上的解釋,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農業戶籍的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身上。總的來看,不考慮其他變數的影響,假設1是成立的,但控制了其他因素後,假設1隻在部分條件下成立,故而在不考慮社會結構性因素的情況下,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的差異往往被誇大。相較於城市家庭,長期處於城鄉二元結構不均衡分配下的農村家庭,在資源上處於弱勢地位。再加之如「家庭資源稀缺理論」中所說,子女數量增多,會減少父母對單個子女的投入,所以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會產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上的差異。這一點在家庭資源更為緊缺的農業戶籍家庭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5. 「獨生子女是一個8000萬的大問題,是一個戰略性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如果這批人不教育好,將影響中國
我們需要重視獨生子女的教育。
當代大部分都是大學生,父母幾乎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版孩子沒有自立能力,這在權關於大學生的調查中顯示出來,我們必須鍛煉自己的獨立自主能力,未來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有用麻煩給好評奧。
6. 當今社會的獨生子女占人口的相當一部分,為什麼爺爺奶奶就算直系,而外公外婆(姥爺姥姥)不算直系
直系就是你的父、母親,你的兒女,你的兄弟姐妹,這些都有直接的血緣關系。
旁系,就是你的父母親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這些已經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了。
所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是直系。你的父母、你的孩子才是直系。
7. 求有關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理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衛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里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里,父親半夜爬到兒子床底下守著,怕兒子掉下床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說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發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發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裡,鄰里關系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戶,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著,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著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並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系。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沖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是要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夥伴,多數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所以,多數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於社會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參與社會的能力;缺乏在社會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孩子到二、三歲時就希望有兒童夥伴,獨生子女這方面的要求就更強烈,希望進入他(她)們的「兒童社會」、「兒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不合群。因此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向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為此,可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游戲:也可盡早將孩子送進托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群索居。
四是要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
家長應有意識地克服過度照顧和過度保護,凡是其能自己獨立或在指導下完成的事,讓孩子自己來干,不要包辦代替。獨立自主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應給獨生子女多創造鍛煉其獨立能力的機會,應盡早鼓勵其自我照顧,稍大一些,可交給孩子一些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完成得好,要鼓勵、表揚,促使其增強自立、獨立的積極性。從小注重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主活動能力。所謂自主活動,就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去活動。這種活動有利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創造性。凡是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孩子們的自主活動,家長們都應該盡力給以鼓勵、支持。即使失敗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仍可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力,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並且還會促使孩子多動腦筋,知道在世界上辦成一件事並不是容易的事,激發其刻苦學習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
為了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應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於實踐、經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脫依賴和培養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鍛煉,使孩子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獨生子女對於千千萬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只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國家和民族來說,卻意味著整個未來,因此誰懂得怎樣更好的教育獨生子女,誰就贏得了未來,誰就能擁有美好的明天。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理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衛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里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里,父親半夜爬到兒子床底下守著,怕兒子掉下床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說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發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發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裡,鄰里關系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戶,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著,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著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並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系。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沖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是要加強對獨生子女社會化教育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夥伴,多數時間生活在成人之間,所以,多數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於社會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有關研究和專家都認為獨生子女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缺乏與周圍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參與社會的能力;缺乏在社會環境中應變的能力。因此強化獨生子女的社會化教育,是改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獨生的環境中容易形成的弱點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措施。要多給獨生子女提供社會生活,孩子到二、三歲時就希望有兒童夥伴,獨生子女這方面的要求就更強烈,希望進入他(她)們的「兒童社會」、「兒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孤僻、不合群。因此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必須向孩子提供年齡接近的小朋友,給孩子提供他(她)們的社會生活。為此,可帶孩子去串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去游戲:也可盡早將孩子送進托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去廣交小朋友,擴大其社會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關在家中,使其離群索居。
四是要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
家長應有意識地克服過度照顧和過度保護,凡是其能自己獨立或在指導下完成的事,讓孩子自己來干,不要包辦代替。獨立自主能力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應給獨生子女多創造鍛煉其獨立能力的機會,應盡早鼓勵其自我照顧,稍大一些,可交給孩子一些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完成得好,要鼓勵、表揚,促使其增強自立、獨立的積極性。從小注重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主活動能力。所謂自主活動,就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去活動。這種活動有利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創造性。凡是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孩子們的自主活動,家長們都應該盡力給以鼓勵、支持。即使失敗了,也不一定是壞事,仍可磨練孩子們的意志力,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並且還會促使孩子多動腦筋,知道在世界上辦成一件事並不是容易的事,激發其刻苦學習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進行適度逆境教育
為了克服獨生子女的弱點,應對獨生子女進行適度的逆境教育,進行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勇於實踐、經受挫折、克服困難、擺脫依賴和培養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鍛煉,使孩子逐步形成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孩子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獨生子女對於千千萬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只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國家和民族來說,卻意味著整個未來,因此誰懂得怎樣更好的教育獨生子女,誰就贏得了未來,誰就能擁有美好的明天。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看,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當;三是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家庭陷入溺愛與過分管理相交織的誤區。造成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確對待獨生而導致過分溺愛
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社會養老問題還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以及受多子多福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人的生育願望仍是強烈的。因此,不論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對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並非出於自願。這是我國在人口生育問題上絕大多數家庭的心理狀況和社會現實。但由於我國的國情,若不控制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就會造成更嚴重的人口等社會問題,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國不得不實行的國策。一胎化政策的執行遇到了多種阻力,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農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來,這一政策雖然在我國城市中特別是在幹部、職工隊伍中得到了較認真的執行,但是,由於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不平衡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些獨生子女家庭便把對眾多孩子的愛和希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這株獨苗上。這便是多數獨生子女家庭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溺愛中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於多數獨生子女自覺不自覺地被陷入了兩代六位長輩的溺愛之中,自幼嬌生慣養,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無恐。因此一些家庭對其也就任其所為,使其為所欲為。再加之對其期望值普遍較高,也就導致了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比如,不讓孩子離開自己,或者由於怕不衛生,或者怕孩子學壞,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讓孩子獨立活動而包辦一切。結果就出現了《中國的「小皇帝」》里所描繪的,兒子在夏令營時住在學校里,父親半夜爬到兒子床底下守著,怕兒子掉下床來。這種過度保護極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對獨生和獨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導致情感的扭曲,使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過度偏愛,致使不少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低收入高消費現象,把大部分錢花在孩子身上,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許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並不富裕,卻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明明孩子藝術能力一般,缺乏「音樂細胞」,卻買了電子琴,甚至鋼琴,還花高價請家庭教師輔導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錯誤,卻百般庇護,百般說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卻當成神童來要求等等。這種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種扭曲的氛圍中成長,無疑也會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現心理障礙。
二、因是獨生,家庭環境有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其幼年期的心理發育,需要一定的條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觀環境條件,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幼年期的心理發育便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發育,需要有與其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交流,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產生童心的共鳴,相互促進,保證身心的健全、健康發育。對此,國內外兒童心理學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強調的。而獨生子女由於無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夥伴,整天與成年人特別是年長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裡,鄰里關系一般又不親密,來往較少或很少,特別是在高層樓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門戶,基本上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就使得相當數量的城市獨生子女自幼缺少小夥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圍和保護著,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再則,兒童的獨立性和獨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訓練和養成。而獨生子女由於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過度保護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衣擇其佳、飯擇其精的生活,樣樣都能順利的得到滿足,整日與各種高檔玩具相伴,因而容易養成獨立性差、倚賴性強、自幼好逸惡勞、追求享受、不識五穀春秋等弱點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從總的情況看,近些年來,我國雖然已著手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指導,已有不少部門和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在越來越關心這一問題。但是,有關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廣度還不能適應我國這個多人口、多獨生子女國家的需要,這種狀況,從總體上決定著我國的家庭教育水平還不高。再則,不少家長不愛學習或不善於學習,更是缺乏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不願在子女教育方面動腦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國獨生子女綜合素質,最根本的在於提高獨生子女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長要掌握必備的文化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並能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教育;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並成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關心、團結、體諒他人;盡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則
根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過程中應遵循適度原則、全面原則、一致原則、民主原則和嚴格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是指獨生子女的教育必須依據其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要因為是獨生子女而寄予過高的期望,提出過高的要求,給予過分的愛和照顧。在智力開發上不搞過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在物質供應上,不給過度滿足等。全面原則,是指要注意德、智、體、勞、美的全面發展,尤其要處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關系。一致原則,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其的教育態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體效應,要配合默契,協調行動,在孩子面前不出現意見分歧和沖突。民主原則,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氣氛,不搞「家長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搞一言堂,逐步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嚴格原則,是指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能放縱,要使孩子逐步樹立起是非觀念,養成知錯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質,只要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答案來源: http://lunwen.cnkjz.com/article/217/Article_159632.html
8. 獨二代的概述
獨二代:4—2—1家庭,即獨生子女的父母也是獨生子女,第二代獨生子女。80後是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如今他們也進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一些已經成家立業、養育後代,而他們的孩子同樣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被稱為「獨二代」。
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在實施「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政策後出生的一代,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可避免地長大成人,直至開始擔負起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並承擔應盡義務。與此同時,「第一代」獨生子女雖已成年,但他們依然習慣著上一代的照顧,卻又不得不開始面對自己的下一代。而他們的下一代卻與他們一樣,背負著相同的特殊身份:獨生子女。
兩代獨生子女,帶著各自區別於任何一個時期中國人的長處與弱點,在21世紀初的當代終於相遇了。
和第一代獨生子女一樣,冷漠、自私、無法合作等諸多問題也延續到了「獨二代」身上,甚至更甚,在未來,他們長大之後,會引發比「獨一代」更深的社會問題。
第一代獨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這種情況雪上加霜,不但沒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殘缺將比第一代更加嚴重。「獨二代」是無情的一代。
20世紀80年代是獨一代,獨一代的子女,也就是大約2000年後的孩子,被稱為獨二代。獨二代:4+2+1家庭,即獨生子女的父母也是獨生子女,第二代獨生子女。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在實施「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政策後出生的一代,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可避免地長大成人,直至開始擔負起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並承擔應盡義務。
與此同時,「第一代」獨生子女雖已成年,但他們依然習慣著上一代的照顧,卻又不得不開始面對自己的下一代。而他們的下一代卻與他們一樣,背負著相同的特殊身份:獨生子女。 兩代獨生子女,帶著各自區別於任何一個時期中國人的長處與弱點,在21世紀初的當代終於相遇了。沒有兄弟姐妹,回家沒有玩耍的夥伴,獨自在家看「喜羊羊」……無論多少玩具和零食,仍填補不了「獨二代」眼神里流露出的孤獨。 不少是「70後」、「80後」的「獨一代」家長。他們也經歷過沒有兄弟姐妹的孤獨和苦惱,所以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童年不孤寂。
很多家長說,「獨二代」孩子聰明,智商很高,但他們身上的缺點也很突出:自私、不會與人交往,有的還自閉。情商缺乏,是因孩子們缺乏交往,沒有玩伴。因此,幫孩子尋伴,更多的是幫孩子尋回缺失的情商教育。
9. 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佔比國家計生委
統計這樣的數據沒有什麼意義的因上七國家計生委也沒有有關數據向社會公示,所以也無法回答你。
另外你關心這樣的問題也沒有什麼用只不過是閑來無事,所以少操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