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按我說的做,聽到沒有」父母如何避免與孩子發生權力之爭,你怎麼看呢
父母在孩子面前永遠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給予了孩子生命,孩子便理所當然的應該聽自己的話,按自己的要求做事。
但是孩子會有他們的意識,自然不會乖乖就範,於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權力之爭便悄悄上演了。
初冬時節,磊磊和父母在外面玩,起初天氣還艷陽高照,可是不一會兒就變了臉,甚至颳起了大風。
磊磊父母把之前脫下的外套重新穿在了身上,同時要求磊磊也把外套穿上。
可是磊磊卻像沒聽到一樣,依然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大風中開心的玩著。
2、讓孩子無視規則,自私自利
父母用權威壓制孩子,孩子便會用哭聲威脅父母。
很多時候,當孩子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們往往會採取大哭大鬧的方式去為自己爭奪權力,甚至不分場合,讓父母因為感到難堪而屢屢選擇妥協。
這樣孩子便會在潛意識形成一種觀念,那就是任何時候只要自己大發脾氣,哭鬧不斷,必然能夠讓父母放棄,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只是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漠視規則,漸漸養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心理。
⑵ 為什麼父母過於強勢,對家庭危害到底有多大
其實現代家庭里很多父母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強勢,通過孩子幾次劇烈的反抗之後他們才會有所察覺和體會。更多情況下,父母需要保持一顆冷靜的心,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確實是過於強勢了,為了家庭的和睦和孩子健康的發展,需要調整改變一下自身。
叫叫學院認為父母過於強勢對孩子造成的危害如下:
1、造成親子關系疏遠
相對來講,在單位中是領導的父母,會潛移默化地把這種角色代入到家庭當中,自己說的話就是命令就要服從。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容易變得膽小懦弱,如果孩子受父母壓迫嚴重,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喪失自身的正能量,並且對父母的恐懼之心愈發強烈,於是,害怕和擔憂不斷滋生,很難再和父母親近。
2、造成孩子沒有主見
長期受到壓迫的孩子,心理的想法更加難以吐露,也根本不會跟父母說,因為即使說了也無濟於事。長期下來,他們遇到事情沒有自己的主見,戰勝挫折的信心也會減弱。
3、可能導致孩子叛逆
強勢的父母大多缺少對孩子的及時肯定和鼓勵,卻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批評指責,這樣一來,給孩子心理造成巨大壓力,孩子們就會失去繼續面對失敗的勇氣。同時,孩子也會因為父母對自己過高的要求,讓孩子不敢失敗、害怕失敗,因此,逆反的心理就會產生,厭學、頂撞父母甚至跟父母對著干。
所以說,我們看到了父母強勢教育的弊端,筆者提醒各位父母平日除了督促孩子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調整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太過強勢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為了讓家庭更加融洽,孩子健康地成長,各位父母,加油!
以上就是筆者對於」為什麼父母過於強勢,對家庭危害到底有多大?「的觀點和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筆者也欣然和您在平日里多多交流育兒經驗心得,期待與您的更多交流!
回見了您~
⑶ 難道父母可以仗著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就可以壓迫孩子嗎
不能,父母應當學會河孩子溝通交流的本事
⑷ 孩子一直被父母壓迫,會造成哪些影響
孩子一直被父母進行壓迫的話,也是會導致孩子沒有任何的獨立性,會導致孩子遇到什麼事情之後都習慣性的依賴著家長。而且也是會導致孩子沒有一個選擇的能力,孩子可能會非常的依賴父母,在長大之後遇到了問題之後,也是會找父母來幫助自己進行解決。而且家長過於的壓迫孩子也是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不那麼的幸福,可能會導致孩子的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
小編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夠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機會,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這樣的話也是可以讓孩子更加優秀一些的。
⑸ 父母總用大人的身份去壓迫孩子,都會帶來哪些影響
個人認為,父母太過強勢,基本對孩子有二種影響。要麼孩子同樣強勢,和整個世界擰著,其實是內心一直和父母擰著。要麼會特別卑微,沒有自我,終身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
近了說,父母對孩子太過強勢,首先影響的是孩子的心理性格發展,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自信,膽小,唯唯諾諾。孩子天生的心理和性格經常被壓制,為人處世更過於自我封閉,不能打破常規,缺少創新思維,更影響孩子的學業。
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被迫的情境中,孩子就會和強勢父母的期望南轅北轍,變得越發的內向、自卑。
⑹ 父母迫害子女是為什麼
親生的父母正常是不可能傷害自己的子女的,除非是心態不正常或者恨鐵不成鋼過急行為再有就是父母吵架拿小孩當出氣筒。
⑺ 父母總是壓榨子女違法嗎
目前你父母要求的這些條件也不算是壓榨而且。他說要求的也是很正常,沒有達到說違法的程度。如果你直接可以跟你父母說緣由。希望他們可以體諒一下你減少每個月給他們錢就好了。
⑻ 太過強勢的父母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原因是什麼
現在,很多事業上很成功的父母,工作給他們帶來強大的壓力與責任,所以他們會投注很多精力在工作上,對待孩子,甚至採用工作上的方式,採用高壓政策。
強勢的父母,通常願採取簡單粗暴方式,希望在一頓怒火與責罵之下,孩子會神奇般地變好了。不過,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這些「強勢家長」綜合征你有嗎?這樣做又有什麼危害?
3、制定簡單明確的規矩
作為家長,從小給孩子立規矩是正常的,但不能急於求成,應該根據孩子能力的不斷發展而增加難度。例如有的家長就把家規貼在牆上:尊重家長;該寫作業時寫作業;自己整理玩具;臟衣服放在筐里等等。
想孩子變得獨立,家長要給給孩子一個適應的時間,讓他自己逐漸學會遵守。例如有的孩子喜歡亂扔東西,你就要告訴他:「如果你再扔,以後就沒有喜歡吃的東西了。」
孩子每次扔東西都會得到相應的懲罰,以後每當他想扔東西時,想到的不是扔東西的樂趣,而是失去愛吃的零食的痛苦。
當然,父母給孩子立規矩不是不講情面。父母在立規矩的時候,既要堅持原則的又要給孩子愛撫,在情緒不好或者哭鬧反抗時,別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應給予他安慰,引導他正確對待「規矩」。
4、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指責和抱怨,是因為覺得孩子不能體諒和理解父母的心情,因為孩子總是做出讓爸爸媽媽反感的事情,讓諸多的父母很無奈。因此,一旦孩子犯錯,必定嚴懲,以杜絕孩子再敢犯。
其實,在家庭互動中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有的是是否適合,孩子對於外界的事物存在好奇心,希望自己去驗證去摸索,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在錯誤中成長,就要給機會孩子犯錯。
父母不要一味地對孩子職責,對孩子的錯誤吹毛求疵,讓孩子覺得壓力過大。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給機會孩子犯錯,長大後,孩子犯錯的後果也許更加嚴重。
⑼ 父母總是壓榨子女,該如何應對
有些父母總是壓榨他的子女,想讓他的子女把所有的錢都讓給他去花的,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子女的能力可能沒有那麼強的,如此壓榨的情況之下就會給他的子女帶來無限的壓力
面對於這樣的父母應該怎麼辦呢?對於一些懦弱的子女來說,應該是聽之任之,也不做一些反抗,而對於那些反抗能力比較強的可能,也不會管他的父母如何去要錢,總之一毛不拔,一分錢也不給
實際上我認為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對的,因為前者把所有的錢都給他們的父母,讓他們的父母得到他們的無限的好處,所以讓他們的父母的貪婪之心變得越來越強,他們不管掙多少錢都會便宜他的父母的
第2種是他們不給父母一分錢,簡直就是辜負了父母的希望,辜負了父母的養育之恩,長時間就會使他們的父母變得心涼,長時間的就會導致他們的父母,因為沒有她的接濟而變,得非常的窮困,因為很多的農村的父母,他們本身用農業產生的價值根本就沒有太多的錢可以花的,如果沒有子女的錢,他們就有可能出於非常不好的境地簡直沒有看命的
,他們就有可能處於非常不好的境地,簡直沒有看病的錢了
所以我認為給父母的錢並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只要盡到一個平常兒女盡到的義務基本就可以了,每個月定時定點的給他們一些養老的費用,並且給他們買一些日常的用品。總歸不能讓他們過得太窮,也不能讓他們過得太過的富裕,不能讓他們的貪婪之心從此發展下去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⑽ 父母迫害子女的事業是為什麼
你好
「陪伴是才是最好的教育,有了這個『1』,後面再添上的『0』才有意義。」——張文質《前言》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業》這本書封面有一句話這樣說:請記住,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我們不要再和學校聯手迫害孩子,而應該教給孩子低頭奮斗的智慧,抬頭看天的情懷,和孩子肩並肩,手挽手地向前。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裡面,就特別強調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期表現出各種自然的生命行為時,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微笑、親吻、撫摸,以及各種言語上的鼓勵。這樣對待孩子,可能一開始看不到成果,甚至開始的一段時期都不會得到反應。但慢慢巨大的效果就會反映出來。
在早期教育的時候,鼓勵是對孩子價值的肯定和前進方向的指引,讓孩子既能從中獲得被認同的喜悅,還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自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鼓勵應該更有針對性,可以更直接、更具體、更坦誠。但一定記住,不要把鼓勵變成一種廉價的空洞贊美。
孩子是需要幫助的人。孩子身上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慾,肯定會帶來一些生活上、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麻煩」。對此,父母需要理解它、支持它。要把孩子當作孩子,要以孩子的方式對待孩子。既不能過分呵護也不能粗暴干預,要盡可能讓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長大成人。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通道,你要以一種尊重、支持、期待的心情去對待孩子這種強烈的精神需求。
印第安人說,一個人如果走得太快,連他的靈魂甚至都跟不上。英國人也有類似的研究,他們強調說,一個孩子在16歲之前,往往很難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這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為什麼很多錯誤都不斷重復的原因。
對孩子的教育絕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父母過分渴望立竿見影,教育方式就可能很粗暴很簡單。從父母的心態來說,與孩子共同成長,實際上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點點滴滴變化的一種喜悅接納,只有充滿期待的人才能不斷贏得這種驚喜。
六歲前,眼睛對眼睛,手心對手心的教育,可以直接抵達心靈。它會讓孩子明白父母喜歡什麼,反對什麼,絕對禁止什麼,這樣的教育實際上是在給孩子樹標尺,劃界限。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