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可不慈,為什麼子女不可不孝
我認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當得起這一句:父母可不慈,子女不可不孝的。這句話只適用於部分父母與子女。
適用於這句話的父母與子女,最起碼應該是父母把自己孩子養大,供自己孩子吃穿的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子女去盡孝。覺得父母對自己施暴或者做了其他混蛋事,不想盡孝的,給自己父母錢,讓父母過個有吃有喝的晚年,也是不錯的。這算是一種兩不虧欠吧,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我見過這樣長大的女性,她從小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一直被辱罵被壓迫,連上學都困難。當她長大了有錢了,她想搬出去住,每個月只給父母打錢,不和父母見面。我覺得完全沒有什麼問題,已經是一種孝順了。
雖然我們是一個以尊老愛幼為傳統美德的國家,但也沒必要被傳統美德或者被一些道德啊情感啊綁架。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希望人人是好父母,養育出好兒女。
2. 一些子女不孝,父母要怎樣對他們
對於一些不孝順的子女,可以先和子女談一下
比如說先和子女講一些道理,讓其孝順兩者好是解決問題題的最的最佳方案
當然,如果子女不進行贍養老人的義務,也可以去當地的法院起訴子女
3. 子女不孝是不是基本都是父母的過錯
一部分是父母教育的問題,一部分是受父母和社會的耳聞目睹的影響,再有就是兒女接觸的人群而影響的,
4. 讓父母傷心是做兒女的「不孝」做父母讓子女做不願意的事就是「天經地義」嗎
你應該這樣想.我沒有說要幫你父母.也沒有說要幫你.只是公道話.
之所以說是天經地義.原因在於.父母不會害子女.即便是子女不願意,但也是為子女好.子女在於父母的眼裡都是孩子.想法和行為都不成熟.所以父母的通病:不會在意子女的感受.
覺得自己給孩子鋪的路就是對的.實際上父母應該尊重子女的想法.但子女也要讓父母知道:你長大了.放心了.你做的事是有自己的想法.你成熟了.
之所以說是不孝.是因為讓父母傷心了.說明做子女的傷害到了父母.按照父母的立場就是沒對他們好.
雖然子女的好未必是父母想要的.然而父母想要的好才是最重要的.孝的角度是看父母.而不是子女.
因為別人問你父母的時候.你父母笑著說兒女很孝順.說明你滿足了他們.
5. 寧靜斥責父母控訴子女不孝行為,家長該如何反思自己
在一些家長痛訴孩子不孝順自己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痛心疾首的幫著父母罵孩子,寧靜卻是個例外,她直言孩子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是父母自己的錯。首先,我們要正確理解她的意思,寧靜並沒有肯定孩子的做法是對的,孩子不孝順當然不對;只是,孩子生下來後就像一張白紙,是父母在上面塗塗畫畫才將白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因此,那些氣急敗壞的父母先別急著指責子女,而是首先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和行為模式是否出現了偏差。
凡事有因才有果,孩子從懵懂無知到成熟,環境因素的影響必不可少,但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所以,當一個孩子不孝順自己的父母,不能只指責孩子的不懂事,作為家長更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檢討自己是否也做得不夠好。
6. 為什麼父母不為子女考慮為什麼父母自私子女不孝。父母老了為什麼子女不為父母考慮父母老了為什麼說子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7. 家長別疼錯了人,不管生幾個子女,最自私、不孝的往往是哪種孩子呢
一個優秀又懂得孝順父母的孩子,不僅圓了家長心中的夢想,還會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呢?生活中那些常見的自私自利又忤逆不孝的子女,又是怎麼養成的呢?
01不管生幾個,最自私不孝的經常是這個,理由讓人慚愧
張奶奶年輕時生了3個孩子,前兩個都是女兒,第三個是兒子。隨著張奶奶夫妻倆的年紀不斷變化,老人家逐漸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三個孩子中,老大老二都比較孝順,也肯為其他的兄弟姐妹著想,唯獨最小的兒子,只顧著自己,不管兩個姐姐就罷了,就連生他養他的父母,也不受他待見。
懂得感恩的孩子,心裡想著父母的好,等父母老了才會願意回報,而不是只顧自己不管家長。
3、將心比心,注意分寸
首先,家長需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多關心愛護孩子,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長大,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其次,有了孩子之後,一定要把握好寵愛孩子的分寸,適度即可、過猶不及。
最後,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賞罰分明很重要,這樣孩子才能懂是非、知對錯,不會養成逃避責任的品性。
8. 父母無能,子女易失尊之,則變為不孝!!同意嗎
不同意,父母把你養這么大就說明他們為你付出了很多,就說明他們很偉大,世界上沒有無能的父母,只有看不起父母的兒女
9. 父母起訴子女不孝,法院會怎麼處理
法院受理了就調查事實,根據當初的事實相應處理,法律是比較健全的,應該有相應舉措
10. 父母有權把不孝的子女趕出家門嗎
子女成年了的話,不管基於什麼理由,父母都有權利不再供養子女,也有權利不允許子女居住在自己名下的住宅。子女沒成年的話,父母有義務撫養並提供住所給子女,知道其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