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獨立又親密,是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最好的狀態,這種狀態該如何達到呢
獨立又親密,是愛情和友情里最舒適的關系,這樣的原則,同樣適用於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現今80後、90後的年輕父母格外注重親子關系的建設,他們讀很多書、上很多課、學很多方法,想讓孩子有個充滿愛的童年。但是,親子關系不僅僅是父母與0~12歲孩子之間的互動,也包含了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只不過相比前者,後者出現的問題更加充滿挑戰。
再者,在經濟上要有界定。成家後的子女和父母在經濟上要保持相互獨立,有獨立的規劃和計劃,互不幹涉,互不打擾。但一方有難時,作為血肉親情,定要慷慨解囊,互相扶持。這樣有分寸的界定和相處,才更有情有義,更和諧長久。
『貳』 父母與子女之間究竟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
想開點吧 畢竟是父母 你侍候他們的同時 他們心理是自豪的 他們會向別人顯唄 自家的孩子是如何的懂事 也許不會表露出來 孩子有義務伺候父母到終老 你就當自己是好孩子 父母年輕的時候不也是一樣嗎 人長大了 就應該承擔起一些責任了 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和有責任心的人吧 這樣自己心裡會很好過 不要再抱怨了 你就想 承擔是一個人長大的象徵 你不能逃避成長 不是嗎?多換換角度考慮一下 要學會自我調節 你會過的很好的 你有孩子 你肯定希望他是個孝子 對吧 希望可以對你有幫助
『叄』 如何處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現在好象普遍存在有
心理捲入程度過高造成孩子逆反
獨立生活空間適度順應成長規律
父母期待與孩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孩子心靈的私人空間總是面臨著被侵佔、被填充的境遇,他們想方設法尋求解脫。當孩子的「逆反」達到「自動化」程度時,父母就要內觀自己,找尋激發孩子抗拒動能的源頭了。
父母期待與子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大多數孩子對父母的心理捲入程度過高表示反感,他們渴望獨立的心靈空間。
過分關心保護,剝奪孩子的心理空間
中國的父母總是過分地關心孩子的事情。孩子遇到困難了,他們比孩子還憂心忡忡;孩子出現失誤,他們就覺得自己有很大的責任。父母心理捲入度高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心靈空間,同時也剝奪了自己的自由空間。
心理捲入程度高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過分的依賴。孩子在物質生活上依賴父母,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面依賴孩子。安美瑩的媽媽將自己的榮辱得失與孩子的榮譽和成績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孩子的成功視為自己的成功,孩子的失落視為自己的失敗。用成人功利的價值取向要求孩子決定取捨,當孩子的發展不能滿足自己的期許時,則產生教育職能被剝奪的焦慮。
二、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使孩子失去自我,無法全面客觀地看待自己,觀察社會。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會產生兩種極端的結果,一種孩子對父母的指引全盤肯定,對父母過於依賴,形成思維惰性,無法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另一種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全盤否定,陷入盲目的敵對之中,強化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三、父母對孩子的過分關注使孩子失去自我效能感,激化親子矛盾。當今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孩子所接觸的信息管路的極大豐富,以及青春期孩子考慮問題過於簡單、對事情的後果預測不足等因素,的確加大了父母的教育壓力。但父母對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認同,全面侵入孩子的生活領空,會造成孩子自我形象低下。孩子會將自身許多青春期普遍存在的適應不良問題都歸因到父母的教育問題,激化親子矛盾。
生理的「成人感」使孩子渴望獨立
1.實現與孩子在人格上的剝離
父母和孩子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誰都沒有必要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更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對方。孩子是否成為主流社會認同的「成功的人」與父母是不是「盡職盡責」沒有必然的聯系。
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不要過於捲入。父母不可能始終陪伴在孩子身邊,為他的一切選擇做主。為了孩子未來能夠適應社會,現在就要培養他們,在我們還能關照孩子的時候,盡力幫助他們鍛造豐滿的羽翼。當有一天孩子需要搏擊長空的時候,我們會坦然地說:我的孩子是好樣的。
2.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素質
自主性素質包括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方面。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允許孩子偶然做不明智的(但不是不安全)的決定,記住孩子同樣可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自主性素質較高的人,不僅能適應社會,還能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自主性素質的核心,是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更和諧,個人從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此外,自主性強的人還能夠通過自我教育,不斷超越自我,使自己變得更高尚。成年人不僅要保護孩子的自主性萌芽,通過鍛煉和訓練使其得到發展,還要善於引導和矯正。
3.把握孩子對親子情感的需求值
在向我求助的孩子里,有50%左右是親子問題,原因很多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希望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被冷落;渴望得到自由的孩子被父母強行「溺」在「愛」中,不得自由呼吸。
孩子長大了,父母要牢牢記住:「一個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如果希望推動孩子,就要塌下心來幫助孩子找出其自身的價值觀,以平等的方式創造、增大或轉移孩子在乎的價值,使孩子產生推動自己的行為。父母不能「教導」孩子,而應該在陪伴中引導孩子去學習,使孩子能夠更加准確地判斷和選擇。
我在2003年年底做了一個科研課題,其中一項是調查大學新生對父母的態度,76%的大學生選擇了「可以理解父母當初的焦慮」,46%的大學生表示盡管身在外地求學但卻覺得與母親之間的情感更近了。
『肆』 子女和父母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存在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獨立的個體,我們曾經彼此依賴,共同前行過一段路程,為的是在生命中彼此成全,各自綻放,然後,遠遠的欣賞。
是啊,這也是我在自己當了媽媽之後才有的想法。站在各自的角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也並無對錯之分。
我想,這對父母和女兒之間,一定還是有些問題,看得出,女兒並不信任父母,假期不回至少要跟父母打個招呼,這是健康的親子關系最起碼該有的溝通。
『伍』 想孩子獨立,父母要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嗎
培養他獨立自主的性格並不是
讓他自己一個人,而是讓他知
道哪些事情他該自己做,哪些
事情可以需求幫忙,團隊合作
的意識也可以從中學到
『陸』 兒女應該給父母留有空間 讓他們單獨相處是嗎 不能老一起在家呆著是嗎
非常正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父母也一樣,否則就會出現矛盾引起不適。
『柒』 父母與孩子之間孩子可以獨立,父母也不會依賴孩子,但是一再一起就跟誰也離不開誰一樣,這個正常嗎
父母子女是血緣親情。這是正常的。
『捌』 孩子初中了,家長應該怎麼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孩子初中應該抄有自己的房間,自襲己的學習空間,不過現在的孩子自主能力不是很強,學習是還是看著一點好,畢竟還是孩子,現在的電子產品誘惑力太大了,還是看著孩子,不迷戀才好。讓孩子好好學習有所成就。加油吧!!!
『玖』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怎麼樣是最合適的
我感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屬於那種似友非友的感覺,也就是說父母在和子女相處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子女當成朋友來相處,只有真正的當成朋友來相處,那麼自己的孩子才會願意和自己說心裡話,而這種關系我覺得也是最為合適的。
當然父母如何和子女相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難說的話題,因為每個人教育的方式不一樣,有些人可能認為和孩子以朋友的關系相處會拉低自己的輩分,有時候甚至會讓孩子忤逆自己,所以他們不願意這么做,這個只能說看個人的想法了。
『拾』 父母與孩子如何相處
父母如何與子女相處,這個問題著實讓很多人頭疼。很多父母自己寧可自己吃苦受累,省吃儉用,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對孩子百依百順,即使這樣,也得不到子女的理解。特別是子女成家以後,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更是處理不好,有的甚至父子積怨,婆媳反目,鬧到不相來往的地步。
父母和子女相處,應做到以下幾點:
1.放平心態最重要
子女結婚成家後,重新組建了家庭,和自己在一起的時間少了,有些做父母的可能就感到受了冷落,或多或少有這種感覺,自己的兒子或女兒成了別人的人,和自己不那麼親近了,時間久了會有怨氣,認為是兒媳或者是女婿從中挑撥。這時候,做父母的放平心態非常重要,子女長大成人,結婚生子,離開了父母,這是自然規律,這是我們的子女人生的一個階段,我們從小就盼著子女快點長大成人,他們為人父母了,獨立了,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2.保持各自的獨立空間
「好孩子,下周來,奶奶做好吃的」
有的父母選擇和婚後的子女住在一起,但能夠相處融洽的卻不是太多。主要是因為兩代人的生活習慣有差別,比如年輕人喜歡晚睡晚起,做父母的年齡大了,生活起居可能比較有規律,時間久了就會有隔閡。子女結婚前睡懶覺做父母的可能沒有什麼感覺,頂多做好了早飯一遍一遍催著起床,但是如果兒媳或女婿睡懶覺,等著你做好早飯去叫起床,你可能就受不了。起居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的差異會導致父母和子女的關系緊張。因此,兒女結婚後,父母要有獨立的空間,各自遵守各自的生活習慣,隔三差五的互相走動走動,團聚一下,和諧相處,相安無事,這也是距離產生美。
3.父母切忌嘮叨
「父母嘮叨這么多,都是為你好啊!」
對子女進行糾正是父母多年養成的習慣,子女成家後,做父母的仍保留原來的慣性,對子女還是習慣於千囑咐萬叮嚀,看到不順眼的就喜歡不厭其煩的糾正, 時間久了兒媳或女婿就會產生逆反心理,認為父母嘮嘮叨叨,這也是處不好關系的重要原因。子女成家標志著他們已經長大成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任務基本算完成了,做父母的應該放下負擔,讓他們在生活歷練中不斷成熟。
4.不要當保姆式的父母
很多父母,子女成家以後,仍習慣於為其當家主事,甚至為其買菜做飯、打掃衛生、帶孩子,提供保姆式服務。時間久了,父母有怨言,子女卻習以為常,認為理所應當。長此以往,子女不但不能鍛煉持家的能力,兩代人之間還會產生矛盾。俗話講,兒孫自有兒孫福,做父母的該放手時就放手,各自享受各自的生活。當然,父母子女之間互相照應是應該的,但不應一切包辦。
5.經濟上各自獨立
父母和子女在經濟上切勿走兩個極端:一是把自己的積蓄全給子女,為其買房,買車,甚至承擔孫輩的保姆費,入托費,學費等;二是不管自己用得著用不著,子女每月都要給父母上交贍養費。前者會助長子女的依賴性,使他們感不到生活的壓力,而失去進取心,一旦「斷奶」他們會受不了,後者會讓子女感到父母不近人情,畢竟子女們剛成家,經濟上不寬裕,雖說贍養父母是子女的義務,但贍養父母有很多方式,也並非就是每月給錢。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經濟各自獨立,如果父母經濟寬裕,可以以「借」的方式支持子女,這樣子女即領父母的情,又不會產生依賴心理。如果父母經濟不寬裕,在子女們經濟豐裕之前,也不要總是伸手向子女們要,只要身體允許,還是應該自食其力。
和諧家庭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處理家庭關系也是一門學問,希望每個家庭都和和睦睦,人人享受快樂人生!
——來源:網路 作者:踏浪前行觀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