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裡老人說,我們祖籍是湖廣孝感鄉麻柳樹下人,姓王。但是在網上查不到孝感鄉麻柳樹,有這個地方嗎
沒聽說 這個地名,是不記錯了,或者音錯了
我是孝感的,我姓王
Ⅱ 我們的祖先是湖北麻城孝感鄉張家牽到四川的我們現在全體張家人想知道當年的祖先地現在那裡有知道請告訴
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有幾年了,我是麻城的,你有更詳細的譜系資料嗎,麻城張姓太多了,麻城中驛鎮也個古地名叫張家集
當前位置: 首頁>>五彩麻城>>麻城孝感鄉>>正文
走進精神家園麻城孝感鄉
2010-04-20 15:50
11000萬四川、重慶人當中,十有六七說他們的祖先來自湖廣麻城孝感鄉。他們的族譜里,出現最多的是孝感鄉一個叫高岸河的地方。他們渴望著,能夠有一天
胡祥修 舒立 程勝利
移民聖地
2005年10月14日至11月5日,四川省鄰水縣廣播電視局原局長熊心儒和重慶市長壽區文化館館長熊海泉受眾相親的囑托,從重慶出發尋找熊氏先祖發源地,一路風塵僕僕,跋山涉水,輾轉荊州、孝感、秭歸等10多個市、縣、鎮後,終於在麻城市如願以償,認祖歸宗。
麻城地處大別山中段南麓,奔騰不息的舉水沖積出肥沃廣闊的平原地帶,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生存的足跡。麻城夏商時屬方國「舉」,西周為黃國屬地,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地,秦屬南郡,漢為西陵,隋開皇十八年(598)設縣,稱為麻城。
中國移民史上,麻城孝感鄉與山西洪洞大槐樹、廣東南雄珠璣港、福建寧化石壁村等一起被並譽為中國的八大移民發源地。在元末明初農民起義、明朝洪武大移民、、明末清初農民起義、清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中,從這里源源不斷遷出的人眾,幾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個角落。
2007年4月,中華熊氏宗親會在麻城召開。安徽省熊連可先生持一「麻城四鄉壇域圖」的印模參加會議。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孝感鄉的位置在麻城市南部。
今人考證,孝感鄉的范圍包括現在的白果鎮、鐵門崗鄉、歧亭鎮、宋埠鎮、中館驛鎮、順河鎮南部、南湖接到辦事處、龍池橋接到辦事處南部、鼓樓接到辦事處南部,以及紅安縣倒水河以東、葉河鄉以南部分,大部分在今舉水河中段的舉水沖積平原上。
麻城移民四川的高峰期在明、清兩代,因孝感鄉土壤肥沃,人口密度大,故歷次移民都以孝感鄉為主。清康熙九年《麻城縣志》記載:(明)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麻城縣,(黃州)東北一百七十里。舊四鄉,今六鄉。清宣統元年《石柱廳鄉土志》記載:有陳氏於宋高宗時由楚北麻城孝感鄉同馬氏同來。由此可見,麻城四鄉設置和孝感鄉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除北宋初因人口增長增至六鄉外,至明初並無變化。麻城孝感鄉移民,也可以上溯到宋代。
明初成化八年(1942),孝感鄉因戶口消耗並入仙居鄉。孝感鄉因為移民太多,最終從麻城的地圖上消失。又由於歷史上戰亂頻繁,嘉靖十四年(1535)年毛鳳韶創修的《麻城志略》於明末失傳,明以前孝感鄉移民狀況無法詳細得知。倒是從孝感鄉遷出的移民們,在自己的族譜中,牢牢記住了這個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鄉,代代相傳,直到今天。
移民現象
是什麼原因導致麻城孝感鄉人大量移民四川呢?
麻城市 「湖廣填四川現象」研究專家、政協主席凌禮潮以大量史志和族譜資料為基礎,經過多年研究後得出四類結論:一是農民起義。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家鄉(湖北應山縣)舉旗反元,後在重慶稱帝,國號「夏」。元末隨明玉珍入川的軍人及其家屬約有40萬人,這其中有大量的麻城人。明玉珍稱帝後,又遣使招撫各地軍士家屬及親屬入川。明崇禎十六年(1627年)4月,張獻忠攻進麻城,一次在麻城徵兵五萬七千餘人,別立「新營」入川征戰,後大部軍籍改民籍,兵敗後,其將士也隱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後代。二是逃避賦稅自發移民,如明初江西賦稅過重,農民不堪其苦,向鄰省賦稅相對較輕的麻城孝感遷移,此後又向無賦稅的四川遷移;三是土著避移民而遷,麻城孝感鄉因新遷移民勢力壯大,當地土著屢受欺壓,被迫遷移;四是政府組織、鼓勵動遷。
四川重慶兩地現有11000萬人口,保守估計,即使是60%的人口祖籍為湖廣,也有6600萬人眾。這其中,又有半數以上來自麻城。
那麼,麻城縣以及麻城孝感鄉的巨大人口來源又有著怎樣的奧秘呢?
凌禮潮先生認為:一種情況是麻城其它鄉的移民冒籍孝感鄉,另一種情況是,成化八年孝感鄉撤並以後,來自原孝感鄉轄區的移民仍自稱祖籍孝感鄉。三是外地移民冒籍孝感鄉。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麻城孝感鄉相對於其它地方,入川較早且數量較大,在各地的勢力都很大,為優化自己的生存環境,不少外籍移民冒籍麻城孝感鄉。民國《南溪縣志》就有記載:麻城孝感鄉人多勢眾,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護。
當初麻城孝感鄉人入川的線路,一是由水路經武昌到荊州再到夔州至重慶再至川西,再就是走陸路從麻城到黃陂再到孝感縣,經雲夢至巴東,再由巴東到川西。
如今的麻城,許多地方還殘留有碼頭和驛道的遺跡。當年孝感鄉移民,就是從那裡出發,爬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四川的。他們不管是「奉旨入川」,還是被迫遷徙,懷想家鄉的熱土,沒有不留下思親情,拋灑思鄉淚的!
移民產物
麻城大批遷徙農戶遠離故土,思鄉心切,每年推選不負眾望者回鄉探望,往返帶送家信和兩地土特產,以至於年年如此,相約成習,被世人稱之為「麻鄉約」。
「麻鄉約總行」設在重慶西二街口子上,外面招旗高懸,三開間的大門面,兩邊各為黑漆紅面櫃台,十分醒目氣派。至清代咸豐中期(1855年左右),麻鄉約逐漸衍變為專業客運、貨運、送信的民間幫派組織,經營客運的招牌叫「麻鄉約轎行」,經營貨運的招牌叫「麻鄉約貨運行」,經營送信的叫「麻鄉約民信局」,三者合稱「麻鄉約大幫信轎行」。當時最大的「麻鄉約大幫信轎行」,在重慶、昆明等地都設立了分支機構,其業務不但近至西南三省的窮鄉僻壤,還遠至漢、滬、津、京、滇緬、滇越等地。
「麻鄉約大幫信轎行」延續到1949年結束,但它帶動的鄉情傳遞,至今綿綿不絕,還成為我國通信史上的一大創舉,開創了中國郵政之先河。
移民及其後代定居四川,對家鄉的思念卻綿綿不絕。據統計,川渝兩地還保存有504座湖廣會館。會館多為移民中佼佼者發起修建,是移民及其子孫後代們祭祀先祖、慶祝集會的文化活動場所。移民們被巴山蜀水阻斷的親情,在這里可以得到釋放。
眾多來麻城尋根的移民後裔提供的地名,雖然有不少讀音和個別文字上的變化,但越過700多年的滄桑,仍然可以在現如今的地命中找到當年的影子。有的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如青山、鎖口河等。從這些地名可以看出,當年麻城孝感鄉的地域清晰可現。
此外,川渝兩地和麻城的鄉風民俗與方言俚語依然相通。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婚喪嫁娶,還是一些特別方言的寓含意義,兩地人都相互認同,聽起來也格外親切。
麻城市五腦山帝主廟供奉的是紫薇侯張瑞,據說系三國時西蜀車騎將軍張飛轉世,是麻城人心目中的邑神。在四川和重慶,同樣可以見到類似的廟宇,供奉之神也是帝主。可見,在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中,來川的不僅是人口的遷徙,更是文化、信仰的遷徙與傳承。
移民開發
長期以來,川渝兩地尋根問祖者走了不少彎路,有的即使追根溯源來到麻城,一般市民也是一臉茫然,無法告之當年孝感鄉移民的具體情況。
無獨有偶,距離麻城100多公里的地方卻有個孝感縣。但前往尋找孝感鄉的移民卻都是滿懷希望而去,失望而歸。原因是族譜上清楚的記載著,孝感鄉是麻城孝感鄉,孝感縣雖然也不少人移民四川,但他們自己的祖籍也有不少是麻城孝感鄉。時至今日,還有不少老人把睡覺說作「回麻城去了」。
移民尋找麻城孝感鄉的現象引起了專家學者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2007年度,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周有蘇的倡議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設置了《和諧共生——四川人文生態環境「麻城孝感鄉現象」考察》的研究課題,由四川社科院資深研究員、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教授擔任課題組組長,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專家、政協主席凌禮潮為副組長,聘請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及四川省社科院有關專家教授為課題組成員作出課題規劃,實施考察調研。
今年1月22日,在麻城移民文化研究專家、麻城市政協主席凌禮潮的組織下,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下設湖廣填四川麻城孝感鄉現象專門研究機構,專門研究麻城移民文化,旨在把麻城移民文化發揚光大,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光緒十年《黃州府志》記載,麻城境內沿舉水河畔有渡口52處,其中官渡11處,義渡26處,民渡15處。在孝感鄉境內由北向南依次是朝聖門、五里墩、湛家園、十里鋪、月亮岩、張家咀、上夾洲、下夾洲、四季門、新店河、馮家涼亭、螺殼潭、陶家園、新河坎、張家洲前河、張家洲後河等近20個渡口。這些碼頭,平時可供上百隻船隻同時停泊,汛期可停10噸級木船。
在眾多渡口中,一處名為高岸河(一說為高安河或高桿河又高桿堰)的地名在湖廣遷川的家譜中屢有提及。康熙九年版《麻城縣志》上,清晰地記載著高岸河的地理位置:「高岸河,在縣南十里鋪,合桃林河,下歧亭入江。」
為紀念明清兩朝「湖廣填四川」這一中國移民史上的重大時間,同時也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來麻城尋根的川渝兩地遊客的精神需求,麻城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加大孝感鄉移民文化資源挖掘力度,加大孝感鄉移民文化宣傳力度,加大高岸河古移民遺址保護力度,加大高岸河尋根源融資建設力度,規劃籌建《尋根園》,恢復當年的碼頭、驛站、店鋪、寺廟等建築再現當年先民的壯舉與城鎮的繁華,方便後人在舉水河畔緬懷仙人的精神,寄託濃濃的相思。
今年4月25日,首屆中國·麻城杜鵑文化旅遊節期間,高岸河「孝感鄉移民始發處」紀念碑幾經醞釀後正式揭碑,前來憑吊瞻仰的移民後裔和麻城當地人絡繹不絕。
站在麻城市南湖辦事處十里鋪村高岸河碼頭上,眼前的舉水河奔涌不息。放眼遠眺,依然可以想像出當年麻城先民就是在此碼頭集結,告別父老鄉親,登船沿舉水河與長江相匯後溯江而上,直抵四川的浩浩盪盪的壯觀景象。
Ⅲ 關於江西麻城縣孝感鄉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麻城一直是湖北的,我們這里很多人祖籍是南昌筷子巷
Ⅳ 湖北麻城孝感王氏家譜
王之旦,原籍湖北麻城孝感鄉,元順帝至正末年遷忠縣野鴨池。48字輩:文獻朝金安邦,作述萬世之光。爾如克家有子,善守可以源長。一心必懷忠正,立志定念明良。道德成時大用,功名留國恆昌。
Ⅳ "孝感"(湖北)這一地名有什麼來頭
孝感得名的由來
湖北省孝感市是全國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級市(另有一個以孝命名的縣級市在山西),孝感市源自孝感縣,而孝感縣最初叫孝昌縣(今孝昌縣的取名即依據於此)。
據孝感政府網介紹:
「孝感的第一個縣名為「孝昌」,其來歷不同尋常。據史記載,南朝宋世祖孝武帝劉駿(454—464年在位)是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個兒子,立為武陵王,駐西陽(今湖北黃岡東)。元嘉三年(453年)文帝長子劉助殺父篡位,改年號為太初,劉駿率部進行討伐,討「逆」成功,取得皇位。劉駿為了鞏固皇權,倡導孝行,改年號為孝建,並下令嘉獎有孝行的人,「孝梯義順,賜爵一級」。隨即,於孝建元年(454年),劉駿在孝子輩出、孝名遠揚的安陸東境、鄖縣南境置一新縣,命名為「孝昌」,以褒揚此地孝行之昌盛,同時也表明其以孝治國的決心。至五代後唐時期,庄宗李存勖為避其祖父李國昌的名諱,於同光二年(924年)改孝昌為「孝感」,意指孝親之情感天動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個名稱的由來,充溢著孝感獨具的孝文化的鮮明色彩。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為「東風」縣,但終究還是回到了歷史給它鑄造的文化定勢。 」
據本人了解,四川德陽有個孝感鄉,而四川籍人多自稱祖先來自「麻城孝感」。因此,孝感在歷史上享有「移民聖地」的美譽。
古人編定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佔了三個:董永、黃香、孟宗。且黃香和孟宗都是正史有傳的真實人物,董永雖是傳說人物,但亦有所據。
孝感簡氏系明成化年間,在江西填湖廣的大背景下,由江西新余遷來的。據1988年的一次統計,原縣級孝感市境內(今分化為孝昌縣、孝南區)有簡姓人口近700人。
Ⅵ 龍氏尋根 家裡祖籍湖南麻城縣孝感鄉,老家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青蓮鄉白山溝村,祖父龍保全,爺爺龍廷奎,
你好!你要找的可能是湖北省麻城市孝感鄉,麻城孝感鄉是全國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四川,重慶很多都是從麻城孝感鄉移民過去的。當時有一句俗話:湖廣填四川,麻城佔一半!
Ⅶ 來自湖北麻城孝感的陳氏家族,現在四川巴中,請問有人知道我們的祖先嗎我們是庭、德、洪、先、緒派。
當初祖先「 湖廣填四川」 由湖北 麻城縣 陳家坡 出發 ,到(四川 南充 雙河 官兒溝)現今 四川 南充 雙橋鎮 官兒溝定居。後發展七大房 在官兒溝 黃連溝 高志溝居住,,,,聽長輩說,,輩份是20個字輩循環使用,,,,,
「奉賢國大光 德賢道正昌 加明乾坤遠 忠心四代長」
Ⅷ 湖北孝感市區有哪些名人
1、孫叔敖
孫叔敖(áo)(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蔿氏,名敖,字孫叔,河南省淮濱人。春秋時期楚國令尹。據今2600多年。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
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
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庄王治理國家。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
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庄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
2、董永
董永,西漢時出生在西溪鎮丹陽里(又名千乘)的董家舍。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稍長,下田勞動,贍養父親。因家貧經常幫人做工謀生。
農活忙時,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
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董永孝賢被列入漢「二十四孝」之一,廣為傳頌。
3、費禕
費禕(?-253年),三國時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費禕,字文偉,荊州江夏鄳縣(湖北孝感市孝昌縣)人,深得諸葛亮器重。
曾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羊茞等人以辭鋒論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至,始終不為所屈。孫權甚異其才,自禮遇之,費禕也因常使吳。北伐時為中護軍,又轉為司馬。
當時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坐常爭論,費禕常為二人諫喻,兩相匡護,以盡其用。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性格謙素甚廉,家無余財。後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死後,葬於廣元市昭化古城城西,墓碑為清朝光緒年間昭化知縣吳光耀所立,墓誌銘為其長女所書。
4、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5、黃香
黃香(約68年—122年 ),字文強(一作文疆),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人。東漢時期官員、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
黃香年方九歲時,便知事親之理,名播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後任郎中、尚書郎、尚書左丞。又升任尚書令,任內勤於國事,一心為公,曉熟習邊防事務,調度軍政有方。
受到漢和帝的恩寵。後出任魏郡太守,於水災發生時以自己的俸祿賞賜來賑濟災民。不久被免職,數月後在家中去世。其子黃瓊、曾孫黃琬,都官至太尉,聞名於天下。
Ⅸ 湖北孝感市大悟縣四姑鎮吳氏源自哪裡
九劉十八李,吳姓也是大戶族,會有很多分支派系吧。
Ⅹ 我的祖籍是湖北麻城縣孝感鄉的,祖上三兄弟到四川儀隴縣,字輩有景、慶、孝、為、先。有知道的請回答,姓
在明清時期的確有湖廣填四川一說,根據孝感清朝的縣志確有此事,孝感現在有些姓氏傳承下來的族譜也有記載。你講的麻城縣孝感鄉也能證明有這件事情,在明代孝感和麻城都是縣(在封建社會構成縣的一個硬指標就是達到多少戶),就是因為當時孝感縣大量移民到四川加之之前孝感出現過瘟疫,所以在人口驟降的情況下降孝感降級為鄉劃歸麻城縣管。
根據你提供的字輩是很難確認姓氏的。第一、在孝感出於各種姓氏這間的關系有些姓氏是共字輩的(如一部分姓張的和姓黃的共祖先共族譜、姓田姓胡姓程姓苗的共祖先、還有劉楊不分家的說法)。第二、你說的字輩是什麼年代的,因為一般一代人編字輩只會編二十代左右,二十代過了再有當時活著的人編,二十代前老祖宗傳下來的人不可能全部聚在一塊甚至聯系不上(如我們家族就有在清末去河南的到民國後期就聯系不上了),字輩也就出現同一祖宗傳下來的人字輩不一樣。也有能聯繫上但喜歡另立門戶的(我們村有個姓就是這樣)。
針對你的情況我提點建議:首先搞清楚你們家族的來歷,為什麼到四川,又是怎麼去的。去的時候家族背景是怎樣的,因為在孝感很多老人向子孫一代一代的口頭講家族是怎麼個來歷,歷史上有哪些族人離開了(出於什麼離開)。文明程度高一點的族譜里還寫得很清楚。
你們祖籍是湖北孝感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聽老人講:孝感遷移去四川的數姓楊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