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自殺超過60歲沒有死

自殺超過60歲沒有死

發布時間:2025-05-23 20:53:07

① 老人自殺率調查:為什麼老年人自殺率高

摘要:老人自殺是社會轉型陣痛的具體表現之一,西方發達國家在轉型時期都遭遇過此類問題。目前我國自殺率最高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萬5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死亡,其中9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專家指出,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內心孤獨感已成為老年人最大心理困擾,必須藉助社會力量滿足老年人多種需求。老人自殺率調查:為什麼老年人自殺率高如何干預
【亞洲老年人自殺率很高,這是為什麼?】
例如在韓國,這個年齡段的自殺率翻了五倍,從1990年的10萬人中有14個自殺到2009年的10萬人中有77個人自殺。在台灣,老年人自殺率要比其他年齡段的自殺率高兩倍。在2010年10萬人中有35.8人自殺,而全國的平均數是17.6人。中國70-74歲的城市居民在20世紀中葉的自殺率是每10萬人中33.76人,而這個數字在19世紀中葉是13.39.。
預測這些數字還在不斷的增長。
2011年一項報告顯示亞洲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接下來的20年間還會不斷的惡化,自殺率不斷攀升。世界衛生組織發現中國大陸,香港,日本,馬來西亞,韓國和新加坡老年人自殺率都很高,但是諷刺的是,這些國家最近發展都很快,家庭收入的上升使得老年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與之對比的是,在那些欠發達的國家,自殺率很低,保持很平穩,例如巴基斯坦,泰國,越南和斯里蘭卡。
專家認為亞洲一些國家地區快速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精神衛生服務。在金融或健康危機之後,老年人的自殺率總是出現不尋常的波動。但是現在專家認為由於工業化和人口增長給老年人帶來的社會壓力也許是導致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
2009年中國對304例老年自殺的調查研究顯示,導致老年人自殺的三個原因為:身體疾病或受傷(59.2%),飲食,睡眠或者其他日常行為的巨大改變(37.8%),金融困難(34.5%)。該調查還發現,隨著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老年人受到了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變革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人們湧向城市工作,家庭也出現了分裂。
在中國,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裡能夠照顧老人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年輕的勞動力都從農村地區流向工業地區和發展的大城市,農村地區老人的照顧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2012年底,中國老年人口達到了1億9千4百萬,預計到2020年還會增加300萬。
中國目前正在採取緊急措施來解決老年人自殺問題。今年8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宣布將降低成本,簡化繁文縟節,啟動更多資金為老年人服務。這些服務包含如:日常護理,醫療護理,心理咨詢和緊急援助,額外的土地使用和稅收補貼。目前一項新政策闡述的是如果子女不定期回去看父母的話,父母可以依此起訴子女。
現在亞洲很多國家因工業化進程,需要大量的工人,過去在家裡照顧老人的都是婦女,現在這些女性也在外面工作。因此,農村的勞動力銳減,剩下老年人照顧著同樣羸弱的老伴。對於每個國家來說自殺率高都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因為自殺率是可以控制的,我們是有辦法防止自殺的,只是我們忽略了這個問題,沒有及時發現,導致自殺的發生。
事實上,中國現在採取的措施是有作用的,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1995年,新加坡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該年一項全球調查發現新加坡的華人男性自殺率居世界第二——十萬人中有60個人自殺。但是該調查發現馬來新加坡人自殺率卻非常的低,10萬人中只有2人自殺。心理健康專家都驚呆了。在這個小島內,人們都在問為什麼差距這么大,後來發現是社會變革對中國家庭帶來的影響,年輕的中國人都不願意和父母住在一起。
新加坡政府立即對此採取措施,衛生部為老年人組織了社會活動,通過社團增進老年人之間的聯系。還開設了很多項目來消除隔閡。這些努力終於取得了成功,1995年到2005年之間,新加坡老年人的自殺率顯示為逐年下降。數據顯示,2009年新加坡老年男性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28.7人,老年女性的數據為19人。
香港最嚴重的自殺流出現於1997年中英政府交接以及亞洲金融危機時期。1997年到2003年間香港老年人自殺率出現了超過50%的上漲。報告顯示,在金融危機時期,老年人自殺是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家庭的負擔。
這其實是一個很主觀的看法,這些老年人不想成為家庭的負擔,他們不想去醫院,不想承受任何病痛,他們完全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自那開始香港政府就開始採取措施來控制老年人的自殺率。醫院設置了一站式的精神病診所為老年人提供評估,管理以及治療。最開始只有寥寥無幾的一站式診所,現在在香港這種診所遍地開花。醫院推出的這種診所都配備了防自殺小組直接為老年人負責。
小組組織精良,會教育社工一類的前線人員,培養他們關愛老年人的能力。香港65歲老年人自殺率是平均自殺率的2到3倍,但是自此之後就從2003年的峰值下降到2011年的10萬人中23.3人自殺。
香港這個預防措施顯示這種實實在在的服務正是扭轉亞洲老年人自殺的一部分。隨著這些社工的老去,本身又會轉化成一個問題。20年後能夠為老年人服務的人更少後,該問題又會變得更加嚴重。
【農村老人視自殺為合理養兒防老不可靠】
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農村老人自殺率5‰
據悉,這項研究從2008年開始,歷時6年,足跡遍布11個省份的40多個村莊。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是主要研究者,他畫出了一條「農村老年人自殺率」的曲線,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已從20年前的1‰上升到現在的5‰,並保持在高位。
「有的農村老人告訴我,他們有三個兒子:葯兒子(喝農葯)、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在他們眼裡,這三個兒子最可靠。」劉燕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有的老人比年輕人更看得開。
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肖水源教授說,中國老人自殺比例是其他群體自殺比例的3倍。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曾透露,截至去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9%,這一比例明顯高於10%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准。數據還顯示,中國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繼續增加,從2012年的3600萬人已增長到2013年的3750萬人。
城鎮化的痛苦:情感缺失經濟壓力大
農村老人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走上自殺這條路呢?劉燕舞透露稱,這或許是他們化解城鎮化痛苦的特有方式。
「農村老人的子女大量湧向沿海城市務工賺錢,並將子女接到城裡上學,轉而將老人留在家中,大多數老人只能自己照顧自己。」劉燕舞說,經濟上的壓力會讓一些生病的老年人選擇自殺。
中國是一個有著「老有所養」傳統的國家,老年人自殺更多是因為情感缺失。年輕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工作後,激烈的工作競爭讓他們無暇顧及老人的生活和情感。
劉燕舞認為,不到萬不得已,老人不會輕易選擇自殺,自殺背後更多的原因是絕望。蔡明玉的鄰居說,以前村裡人還能互相串串門、聊聊天,現在村莊人口大規模減少,傳統的社交方式日漸縮減。一項調查顯示,51.7%的中國老年人表示,他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在家看電視,農村空巢老人又不能像城市老人那樣擁有較多養老資源,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就既沒有孩子照顧、又沒有養老院可去。
值得一提的是,某地的鄉村醫生劉敬珍表示,如今村民對待老年人自殺的態度很漠然,很多人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不少村民甚至覺得,得了重病或癱瘓,選擇自殺,對子女也好。
【四大困難讓農村老人自殺率升高】
1、生存。主要涉及糧食供給的困難;
2、疾病。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風濕、中風癱瘓,以及一些癌症疾病等所導致的身體疼痛;
3、精神。農村老人乃至大部分農村缺失應有的公共活動,精神狀況具有荒漠化的傾向;
4、日常照料。隨著打工大潮的興起,勞動力廣泛外流,農村老人的日常照料缺乏有效的載體,從而加劇了前述三個方面的困難。一些老人在無法克服這些困難的時候,選擇了自殺這種個體化的極端手段。
「老有所養」原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當下面臨比較嚴重的挑戰,在農村,尤其如此。
過去,老人因為有宗法制度和宗族組織的保障,他們佔有比較有利的位置,能夠在家庭內部掌握財產的分配權和勞作、生活等安排權,作為家族的老人,他們較少有自殺問題發生。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集體承擔了部分老有所養的功能,如集體內部按人口和勞動力相結合的口糧等資源分配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人利益。在集體養老和家庭照料相結合的情況下,老人自殺現象較少發生。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獲得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但是,客觀上,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農村老人的養老模式復歸至傳統時期的家庭養老,但家庭養老所需要的文化制度和組織載體不復存在,部分農村家庭內部子女出於一些原因而不願意承擔養老責任時,老人只有獨自面對。顯然,具備勞動能力且身體健康的老人還能養活自己,反之,一旦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自殺就是無助老人重要選項。
另一不可忽視的現實原因是,當前社會已經出現較高的經濟分化,這給農村中年人——當前農村家庭養老的主要支持群體——帶來的集體焦慮是,如何輕裝上陣,參與市場社會中激烈的競爭。從這個角度說,他們也是弱勢群體。而作為比他們更加弱勢的老人,就成了他們要甩掉的包袱,這對廣大中西部地區的農村來說,尤其如此。
【如何干預農村老人的自殺問題?】
筆者認為,首先,需正確面對農村老人自殺問題。可以說,老人自殺是社會轉型陣痛的具體表現之一,西方發達國家在轉型時期都遭遇過此類問題。其次,加強制度建設,為老有所養提供製度兜底。例如調查表明,新農保和新農合的有效實施,對於緩解農村老人自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加強組織建設,為老有所養提供組織保障。在我們發現湖北京山農村的老人自殺問題後,當地政府積極建設農村老年人協會,豐富老人的公共文化生活,實踐表明,這些探索對於緩解當地老人自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② 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60歲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過60歲老人活埋的說法。

典故:

1、秦朝

有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是,秦始皇下了一個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於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陽城出現一隻怪物,像老鼠又有點像貓,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時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

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但是正史上也沒有記載。

3、上古時期

由於土地貧瘠,社會資源匱乏,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失去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

4、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後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為幾等,而且還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2)自殺超過60歲沒有死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種叫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學的中國學者說,韓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故事傳世。由這樣的故事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個民族普遍現象。

一位歐洲學者曾經詳細介紹了古代社會處死失去健康的國王、巫師、祭司的習俗,有的民族的巫師年邁以後甚至挖個坑讓後代將自己活埋。

③ 60歲無兒無女孤身一人,自殺嗎

一輩子沒有孩子和家庭的生活,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著截然不同的心態和感受。有些人認為這樣的生活無拘無束,即使離世也毫無牽掛,是一種超脫和自由。然而,也有人覺得這種生活孤獨無助,死後無人送終,這是所謂的"失敗"。
60歲的前央視主播張宏民,在街頭吃冰棍的照片被人拍下,引發了一場關於他晚年生活的討論。他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獻給了事業,至今沒有孩子。盡管他的成就和地位很高,但他的晚年生活依然顯得有些孤獨。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生活凄涼。生活是個人選擇,張宏民沒有走大多數人都選擇的道路,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選擇是錯誤的。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網友在他的照片下留言批評,認為他的選擇是錯誤的,甚至有人惡意猜測他的生活狀態。在這些網友看來,沒有孩子是極大的錯誤,甚至有人"鼓勵"他60歲還不算晚,現在開始組建家庭還來得及。這些評論對張宏民老先生來說,無疑是一把鋒利的刀子。
無兒無女的好處是,你可以沒有牽掛和壓力,生活質量可能會更高。然而,這樣的生活也存在弊端。在壯年時,你或許不會覺得沒有孩子會對生活產生多大影響,但到了老年,你可能會因為無兒無女而感到非常不便。養老的大小事宜要自己操辦,生病時也只能自己照顧自己,沒有子女的關心和照顧。
在選擇獨享晚年之前,老人們需要做好以下准備:1、 儲備充足的養老金,這不僅是生活的保障,也是應對緊急情況的底氣。2、 有一個可信賴的緊急聯系人,這樣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得到及時的幫助。3、 保持良好的心態,這對於維持生活的健康運轉至關重要。
總的來說,選擇獨享晚年生活並不是一種錯誤,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網友們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但這並不能成為攻擊張宏民老先生的理由。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④ 最後的愛——一種新的農村自殺現象!

導讀:母親講述這些自殺故事的時候,甚至都流露出贊賞的態度,這讓我感到害怕。

立了春,母親就已經70歲,父親也69歲了。每次去看望他們,聊得最多的問題,大多是死亡。春節也不例外,團圓的時刻,或許更容易想起那些缺席的人。

其實,按照老家的習俗,春節有一半是和死亡相關的,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去上墳。這些年,田裡開始出現一些孤零零的墳頭。自從新世紀政府取消農業稅,種田變得有利可圖。農民開始對田地斤斤計較,很多人的「祖墳」,都不在自家田裡,想進祖墳就很難了。

前幾年,村裡一位叔叔在秋天來到自家祖墳。莊稼剛收割完畢,田野里黃黃的。這不是一個上墳的日子,但他仍在父母的墳邊徘徊良久。很有可能,也大致盤算了屬於自己的方位,他有把握在死後能夠埋在這里,因為這塊土地雖然屬於鄰村,主人卻正好是自己親戚。

他是村裡的一個能人,種田的第一把好手。兩個兒子和我年齡相仿,是我小時候的玩伴。在進城打工潮出現之前,叔叔是村裡最受歡迎的人,誰家的農具有點問題,都會找他幫忙。兩個兒子長大,和別的青年一起到城裡打工,叔叔幫助他們建好了房子。他盡力想在兩個兒子之間做到完全的平等,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和老伴一起住。

他在村外到自留地邊搭建了一棟小房子,倒也清凈。有一年冬天,他半夜起來上廁所,摔了一覺,雖然發現、搶救還算及時,但還是落下偏癱的後遺症。他很頑強,堅持走路,但是始終沒有恢復到病前的狀態。

他最終選擇了上吊。他自殺前的那個春節,我正好回老家過年,和他聊了幾句。他說話還不利索,更多是微笑著向我致意,我能從他的微笑中看出一絲不甘和憂傷。我猜,他肯定是始終無法接受自己病後的狀態。他是很多年來第一個選擇上吊的人,其他人都選擇喝農葯。

我家隔壁的小嬸,就是喝的農葯。她老公(我稱為小叔)是村裡的木匠,也是唯一會拉二胡的人。夏天的夜晚,在鄰居們的鼓勵下,他會拉幾首曲子。幾年前,小叔得了胃癌,去城市的大醫院做了一次手術,回來後人變得非常瘦。他幾乎每天都到我家坐上幾分鍾。根本吃不進去飯,他說,去做這個手術真是浪費。

小叔又活了兩年。他去世後,小嬸就和兒子一起生活。等兒子出去打工後,她就是長期一個人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發現自己也得了「癌症」。據我母親說,小嬸的自殺,是疼痛實在難以忍受了,她甚至自己悄悄擠破了腋下的腫塊。那天,村裡有人買了杏,小嬸嘗了一顆,很甜。她去鎮上買了幾個,回來感嘆太貴了。到下午,她就喝下了足量的農葯。孩子在整理她的東西時,發現床榻下藏著一千多塊現金。小叔死後,她一直很節儉,她知道,錢始終是一個問題。

父母所講的自殺故事中,最讓我震驚的是另一位鄰居。他和我父親同歲,有三個兒子,都是我小時候的玩伴。妻子去世得很早,他獨自帶大了三個兒子。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家幾乎是全村最窮的,三個男孩子吃飯,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但是,三個兒子最終都高高大大,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了媳婦。

老三外出打工了,他就住在老三家,但是吃飯卻要到後院的老二家裡。有一天中午,老二驚慌慌地跑到我家,問我父母有沒有看到他老爹。我母親記得,「你爹剛才到河南邊老房子那裡了。」那棟草房子搖搖欲墜,用來堆放柴草。老二就到了河南邊,發現門是開著的,他老爹平躺在地上,旁邊是農葯瓶。老二嚇得當場哭了起來。

母親說:「他到老房子去喝葯,是怕嚇著孩子。」

我問:「他也是得了癌症嗎?」

「哪裡是癌症。他消化不好,去鎮上拍片子。醫生說很嚴重,他懷疑是癌症,連葯都沒有開。」父親在旁邊補充。

這三個自殺的人,都和我家關系不錯。母親講起這些事的時候,非常平靜。用她的話說,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該怎麼收場。

他們的家庭,都還算得上和睦,在村裡,也不算特別貧窮。他們都得了重病,或者自認為患上了致命的疾病。這是他們自殺的主要原因,既然病是治不好的,又何必拖累自己的兒女,何必浪費醫療費?他們的孩子,都和村裡別的人一樣,在城市打工,看上去日子越過越好,家裡的房子越來越好就是證明。

北大教授吳飛前些年曾在華北地區做過有關農民自殺的調查。上世紀90年代,華北農民自殺率驚人。劇毒農葯的普及,讓自殺變得非常容易。吳飛發現,很多自殺都因為極小的家庭矛盾,而農村婦女更容易自殺,因為她們的生活更加絕望。但是,進入新世紀後,農村自殺率有顯著下降趨勢,這很有可能得益於農業稅取消後農民生存狀況的普遍改善。

母親向我講述的這三起自殺,卻都發生在新世紀。這是一種新的自殺傾向:當一個老年(60歲以上)農民患上重病,既沒有治好病的希望,也沒有治病的錢,他們更不願意拖累子女,自殺就成為一個合理的選擇。母親講述這些自殺故事的時候,甚至都流露出贊賞的態度,這讓我感到害怕。

小時候在農村居住,從來沒見過自殺的老人。最有可能自殺的是年輕婦女,她們孩子往往很小,要面對和婆婆相處的難題,還有生活的種種絕望。但是,這些自殺往往會受到譴責。一個自殺的年輕婦女,沒有資格葬在祖墳。她被認為有很大的冤屈,變成鬼的話,也有很大的可能會出來嚇人。誰家的媳婦自殺了,全家人都會面對村裡無聲的道德責難,很難抬起頭來。

和自殺相比,周圍人對自殺態度的變化更讓人心驚。我母親那種贊賞的態度,目前已經是村裡的主流。自殺的大多是老人,他們為孩子省下了看病的錢,孩子們當然也會為他們辦一場像樣的葬禮。自殺者的葬禮,和那些自然死亡的人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觀念的巨變:在人們心目中,自殺已經是一種正常的死亡。我沒有和自殺者的子女交流過這個問題,有長輩自殺,他們內心中想必有巨大的不安,但是周圍的人們確實不會責怪他們,反而過來安慰。

像我父母這一代農村老人(60-70歲),有著非常獨特的命運。我祖父這一代年老時,即便躺在床上,仍然掌握著整個家庭的權力。子女們都在身邊,陪伴父母最後一段時光。但是,如今我父母這一代老了,他們的兒子們大都在外地務工。這一代老人,都有為父母養老送終的經歷,但是他們卻不得不面臨自己無法養老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他們喪失了在家庭內部的話語權。在城市打工的年輕人,帶回來各種老一輩無法理解的信息,也帶來了各種老一代無法掌握的知識。老年人無法理解年輕一代的生活,就更談不上能夠掌控他們的生活。和只有春節才回來幾天的子女相比,他們更願意和年齡相仿的鄰居交流。在他們和子女中間有一條深淵,那城市的美麗世界,他們沒有見過,也不願見。他們殘生中最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死後能否葬進祖墳,在黃土之下,和先祖們團聚。

我們永遠無法弄清楚,那些自殺的老人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主導他們心境的,到底是對子女最後的愛(省醫葯費),還是親手結束自己的決心?是絕望,還是希望?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是他們對自己生命所下的最後一個決定。

貧窮到底有多可怕?可怕到什麼地步?

有一位63歲的老母親,為了獲取 20萬的意外保險金給兒子籌集關節置換手術,從9樓一躍而下。

或許,直到墜地的那一刻,這位母親也不會想到,自己這份無私無畏的愛,純粹卻愚昧,遺憾又無奈,註定是一次徒勞無功的白白犧牲。因為她的保單早已過期,而自殺並不在被保范圍內。信息閉塞的她,並沒有也沒有能力和精力去充分了解。她只是單純地以為,自己好像找到了一個解決自己痛苦和兒子餘生的路子,像是在極夜之中看到一點微微光亮。為了這點光亮,她願意付出一切,當然不吝以命換命。

貧窮罹遭厄運,是多麼的絕望而無力。就像是夜行時誤入沼澤,越折騰,越絕望,所有的垂死掙扎都於事無補,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慢慢下沉,生命和世界一點點消失在眼前和腦海,只剩下一片漆黑死寂。

最讓我感到鼻腔泛酸的一幕是,新聞的主角,楚先生的母親,當天破天荒地買了一份十幾塊的水餃。這種再普通不過的食材在異常節儉的老人看來是多麼極不尋常甚至稱得上是奢侈。我似乎看到一個兩鬢花白的老人,平靜的品嘗完這盤水餃,然後義無反顧的沖向陽台,打開窗戶,帶著長久的絕望和唯一的希望,墜落。

想起很早的時候看到一則同樣讓人絕望的新聞。

一個小男孩因為偷肉被抓,他的父親過去求情,一見面,這個七尺漢子就撲通一聲跪下了。說孩子不是心眼壞,而是一年多沒吃過肉,心裡饞。肉販聽完心頭一軟,大刀剁下一塊送給了他們。當晚,他們吃了人生中最豐盛的一頓晚飯。然後在夜裡全家卧軌自殺了。

我不知道父母是抱著何種心情吃完的最後一頓飯,會不會還克制情緒努力有說有笑,裝作什麼都不會發生像過年一樣,或許父親還難得地喝了一碗酒,母親在昏黃的燈光下含著笑默默看著,孩子像小餓狼似的大快朵頤。也不知道父母最終用什麼樣的方法說服孩子躺在軌道上,會不會在火車轟隆隆來臨的時候,他們還在拍打著孩子的胸脯,柔聲講著睡前故事,哄著他們入眠。

直到飛馳而過的火車,碾過貧窮,碾過尊嚴,碾過那些微薄的夢。

關於此類的悲劇新聞,全世界每天都在發生,不勝枚舉。

在溫飽之前,貧窮就意味著死神。因為可能吃過的每一頓都是最後一頓,一不小心,就死了。

在溫飽之後,貧窮就意味著毫無抗風險能力,因為任何一個猝不及防的厄運都可能會變成擊垮你和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心理學上,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意為當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時,通常對食物的需求是最強烈的,其它的就顯得不那麼重要。在那種情況下,人的意識全部被飢餓占據,所有的能量都用來獲取食物。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滿足後,人才會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

貧窮,正是威脅到了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當一個人極度缺乏食物時,會不擇手段地搶奪食物,根本不會在意自己的形象,別人的看法,以及所謂的道德。

這正是貧窮和弱勢群體的可怕之處。

⑤ 鷓鴣哨最後是怎麼死的

在《鬼吹燈》系列小說中,交代了鷓鴣哨是在移居美國後自殺而死的。鷓鴣哨自殺之前詛咒應驗,患上了血液病,這種血液病非常痛苦,沒有醫治的方法,於是鷓鴣哨選擇自殺結束痛苦,死的時候60歲左右。
鷓鴣哨是最後的搬山道人,但是為了尋找能夠破解詛咒的雮塵珠,鷓鴣哨曾經拜了塵長老為師,學習了摸金校尉的本領。
搬山道人的本領在尋找雮塵珠方面的作用並不大,所以鷓鴣哨死前只教了外孫女雪莉楊摸金校尉的本領。
並不是只有扎格拉瑪族的後裔才有鬼洞族的詛咒,只要進入精絕古城,就會被無底鬼洞輻射,身上就有詛咒,這種詛咒世世代代遺傳,離無底鬼洞越遠,應驗的時間就越晚,鷓鴣哨是被詛咒中的人中活的時間最長的。
胡八一他們在詛咒應驗之前找到了雮塵珠,成功破解。

閱讀全文

與自殺超過60歲沒有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補繳養老保險抵扣個人所得稅 瀏覽:1000
男士全面體檢與常規體檢哪個全面 瀏覽:843
寧波農村基本養老保險 瀏覽:354
老年紅歌會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69
胚胎停育染色體檢查費用多少 瀏覽:594
漳州皇宮養生館多少錢 瀏覽:204
長壽花繽紛品種指什麼 瀏覽:10
警察抓什麼類型父母 瀏覽:652
父母生養多個子女大家庭怎麼過 瀏覽:257
泉州基礎養老金2019 瀏覽:202
父母補交社保多少錢 瀏覽:847
2017年武漢市退休年齡 瀏覽:706
音樂養生用什麼詞 瀏覽:159
深圳去哪裡入職體檢要多少錢 瀏覽:3
老年活動目標責任書 瀏覽:854
孩子不孝順是否與父母教育有關事件 瀏覽:449
閻良區養老保險基礎金是多少 瀏覽:76
初次考駕照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936
八字中癸的父母是什麼 瀏覽:214
開一家養老院有什麼政策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