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太保

長壽太保

發布時間:2020-12-17 13:51:08

❶ 誰知道張三豐究竟活了多大

這是一高人推算的.你可以看一下,我沒算是多少歲.

張三豐生卒年探微

明清兩朝文獻記載張三豐的生年,的確少得可憐,對於生年問題,只有從張三豐著的《雲水集》詩中尋找端倪。《雲水集》明清兩朝目錄家又未著錄,現今看到的《雲水集》,是康熙末年汪錫齡編纂的《張三豐全集》本和嘉慶、道光間李涵虛的重編本,原本難以覓見,故此作一番考證。
首先看記載《雲水集》來源,陸西星雲:「張三豐,……子道意、孫鳴鸞、鳴鶴。鸞入明初,遷淮陽。六世孫花穀道人(即鸞嫡孫)與余為方外友,其家有林園之勝,老仙嘗至其家,叩以當年軼事,則書雲游詩若干首,寶誥數章,丹訣一函,命藏之。花谷每為余言,不勝使人遐想也。」
如果張三豐把己著授於花穀道人,則與史實相違背;張三豐早已飛升,怎能又至其家?陸西星生於正德十五年(1520),卒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陸與花穀道人為友,年齡恐不相上下,這樣,花穀道人最早也不生於成化、弘治時代,怎麼也遇不到先祖張三豐;如果張三豐授給其孫或重孫,還符合當時情形。明初張三豐,確實住過淮南王景雲的家中,順便探望其晚輩,也屬可能之事。
汪錫齡有《雲水集序》雲:「三豐先生元明間所作者也,永樂時,胡廣等收入《大典》之內,世間少得其本。嘉靖中,詔求方書,仍從《大典》中 出梓行,頒示國師等等。錫齡於康熙五十九年(1794)得此本於揚州書肆,寶而藏之,即花費了相當的時間,閱讀了殘存《永樂大典》,尋找張三豐的詩,結果無有發現,也許是殘卷關系,正如近人李致中所說:《永樂大典》現「僅存帙的百分之三多一點。」不能拿現在殘卷來說過去《大典》,無張三豐的詩。那是不正確的,也是武斷的。《雲水集》不管是家傳,還是來自《大典》,但有一點基本完全一致,那就是花谷藏書是也。
關於張三豐生年問題,還是由《雲水集》尋求答案,最關鍵的是《悠悠歌》,北嶽作,時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歲也。「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歲空消磨,人生壽命能幾何!1株守恆山十六載,燕趙往來成逝波。到不如攜琴劍,整笠蓑,東走蓬萊唱道歌。」從詩情況反映,還未能遇人傳至訣,惆悵消磨歲月哀嘆。集中還有《上曲》與《恆岳》二詩,有「西望常山只白雲」和「結廬仙嶺上」。張三豐所謂的北嶽恆山,是河北的曲陽縣,非山西渾源州之北嶽恆山,渾源州之北嶽,乃是順治十七年(1660)由曲陽恆岳,移祀之地。
由此歌之四十八歲,逆朔則知張三豐生於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丁未歲。此時為南宋理宗淳祜七年,金朝已亡十二年了。
《雲水集》中另有一首詩,大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兩個暮秋,金台觀遊魂七日,歸來付楊軌山一偈。詩喻元終明始意,蓋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也(1368),偈雲:「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復,天下齊看日月明。」
張詩作於元末,有一最好旁證,是寶雞金台觀《張三豐遺跡記》之碑,此碑中有張用浣跋詩雲:「一自飛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塵。」(見前)。此碑為天順六年(1462),往上逆推,恰巧為元至正二十六年,正是九十八年,所以詩有「一自飛升近百春」之句。由此說明《雲水集》中有些詩完全可以信賴的。因此,我認為張三豐,至正末遊魂,較為可*,也符合史實。
至於文獻上記載遊魂之事,除元末說外,多數為洪武二十六年(1393)之說。主元末者,為楊儀撰《高坡異纂》,還有王圻撰《續文獻通考》,以及賈漢復等修《陝西通志》等文獻,主此說者較少。
洪武說,為楊溥的《禪玄顯教編》,其次為《大明一統志》、《獻征錄》中的《張三豐真人傳》,還有寶雞金台觀范宗鎮所立之碑,《稗史匯編》,以及《明史》等等文獻,可謂洋洋大觀,究其實都不過沿襲楊溥之說而已。
有些文獻,認為張三豐為金時人,較著名者,為陸深的《玉堂漫筆》,還有何喬遠的《名山藏》等文獻,主此說者較少。金王朝滅亡在元太宗六年(1234)正月,金為天興三年,南宋為理宗端平元年。此時張三豐還未誕生,此說不攻自破,根本不能成立。
《雲水集》部分詩,還是真實的史詩,完全可*的。如《遙挽劉仲晦相公》:「時至元十一年(1274)冬月初旬也。博學其餘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記矣脫風塵。舉世誰知我,登朝屢薦人。八盤他日過,清酒奠公神。」整流器這有《博陵上仲晦相公》與《答劉相公書》,以及《廉平章以書薦余名於劉仲晦太保感而詠此》的詩。
張三豐寫的詩與正史也完全吻合,《元史?劉秉忠傳》:「世祖在潛邸,海雲禪師被召過雲中,聞忠於書無所不讀。……至元元年(1264)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方計。……而秉忠猶仍其野服散號,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顯秩。帝覽奏,即日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中書省事。……十一年(1274)扈從至上都,其他有南屏山,嘗築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聞驚悼!……出內府錢具棺殮,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葬大都。劉秉忠撰《藏春集》,尾有附錄,王磐撰《劉太保神道碑銘》內中有雲:「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表,還大都,以冬十月壬申葬大都西南二十里崇,福鄉之原。」
劉秉忠逝世這年,完全與張三豐的詩符合,不過張三豐的詩是指埋葬時間,而非逝月罷了。劉秉忠生於元太祖十一年(1216)歲次丙子。張三豐寫輓詩時正在任上,其餘二首也在任縣令時所詠。惟有《廉平章以薦余名於劉仲晦太保而詠此》,從詩的內容來看,此時張三豐小於劉秉忠三十一歲,而寫輓詩時,張三豐為二十八歲。劉秉忠是邢台人,中為緇衣,後改其服。
《雲水集》有《呈廉閣老》詩雲:「真人不露真,玄門不露玄。方士乃何物,自然徒紛然。堯舜享高壽,無為靜也吉。幾曾餌金石,而乃得遐年。我愛廉夫子,忠悃心拳拳。上書攻異教,肝同鐵石堅。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了房師避谷,志和隱釣船,素與天子近,不談汞和鉛。功成身勇退,英雄則在焉。帝王自有一,其在白雲邊。凡為大臣者,孔戒心當先。我愛廉夫子,正氣與陣賢。時人有廉孟之目。」另一首《送廉公之江陵》,「我有老親,頭已白矣。我得微官,公之德矣。公自愛才,我非貪祿。公往江陵,民皆受福。」
《元史?廉希憲傳》,「廉希憲,字善甫,布魯海牙子也.……侍母居中山。……世祖為皇帝,希憲年十九入侍,見其容止議論,恩寵殊絕,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一日方讀孟子,聞召急懷以進,世祖問其說,遂以性善,義利仁暴之旨為對,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方士請煉大丹也。帝曰:然,遂卻之。時方尊禮國師,帝命希憲受戒,對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對曰:為臣為忠,為子當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十二年右丞阿裏海牙下江陵,圖地形上子朝,請命重臣開大府鎮之,帝急召希憲還,使行省荊南。……希憲疾久不愈,十五年(1278)春,近臣董文忠言江陵濕熱,如希憲病何!即召希憲還。……十七年(1280)十一月十九日。……卒年五十。」
張三豐這詩與廉希憲之史實,已完全吻合,《呈廉閣老》,可能在至元十一年,此時廉希憲詔起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之時。不久又奉旨到遼東,任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後又召還,有江陵這行,時間是至元十二年五月間。廉希憲南行經過真定路中山府,(即今之定縣)。故有張三豐送行之詩。從詩中反映此時張三豐正在任安喜縣令,所以有「我非貪祿」之句。中山府,北宋為中山府博陵郡。元為真定路中山府,領縣三:附部為安喜縣、外縣為新樂縣、無極縣。張三豐為博陵縣令,實際就是安喜縣縣太爺。張三豐稱廉孟子,方士煉丹及受戒,都符合廉希憲之傳,而且廉希憲幼時「侍母居山中」,而任江陵府之職時,經過中山,尋訪故地與友人,也是情之所趨,理所當然。也說明張三豐的詩是真實的記載,信得過的史料。
廉希憲生於元太宗三年(1231),卒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那麼廉希憲長於張三豐十六個春秋。張三豐在什麼時間辭去縣令呢?還是由他詩文來證實。《上天梯》雲:「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辭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非角兒,掉頭離火宅。」還有《三十二歲北游》詩,故有「烏紗改作道人裝,明朝佩劍攜琴去」之詠。三十二歲為至元十五年,此時廉希憲居大都,張三豐是否去探望故交?有此北行,總之官是不做了,一身輕,又是夜裡由家中出走,為了生死路,到處任遨遊,開始求師訪道的生活。
還有一事與生卒年關系不大,但是在張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為明代文人對此很重視,不可忽略,就是張三豐跋《蓬萊仙奕圖》,這也是研究張三豐有價值的史料,此圖贈給淇國公丘福時間是永樂二年(1404),也有記載是永樂十年,須要澄清這個歷史事實。
最先記載此事是《禪玄顯教編?冷謙傳》,有雲:「冷謙,字啟敬,號龍陽子,武陵人也。元中統初,與劉秉忠從沙門海雲游,博學精於易,尤深百家方術,靡不洞習。至元間秉忠為相,謙乃棄釋從學,游雲川交趙孟俯,嘗同往四明,故宋相史彌遠家,觀李思訓畫,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繪稱。……國初仕於朝,為太常博士。逆旅人貧,謙數給之。一日就館壁,畫為公門狀,語館人曰:吾且與爾同入。……謙引手推門,門開挽館人入見,是大帑屋,金寶百貨充 ,謙令恣取之。……捕館入至吐實,乃正其幸,而謙迄漏骱焉。謙嘗至元六年(1340)五月五日,作《仙奕圖》,以遺三豐遁老,三豐遁老者,即所謂張刺闥也。迨永樂二年(1404),三豐題此圖,以歸於太師淇國丘公。其圖作奇巒異沼,林木室宇,種種軒輊,屋內為仙奕。沼中荷花正艷發,群仙姝采其傍。張題及謙終事。但雲:天朝維新,君有畫鶴之誣,隱壁仙逝,予將訪君於十洲三島,恐後人不識,奇仙異筆,混之凡流,故識此,蓋張且諱之也。」
祝允明(1460--1526)撰《野記》與《禪玄顯教編》完全一致,不過祝在尾處有「本朝仙跡,稱周顛及張為最著,奇遁之事,稱謙及山西金箔張。」還郎鍈的《七修讀稿》,查繼佐的《罪惟錄》,皆作永樂二年,《稗史匯編》作永樂三年。而郎鍈對此圖,提出懷疑,但是立論根據不足,難以推翻《野記》之說。
《雙槐歲鈔》和王鰲著《震澤長語》,皆雲:此圖為丘福所有,為永樂十年,《張三豐全集》也同此說。
問題是張三豐把《仙奕圖》贈送丘福,是永樂二年?還是永樂十年?看看《明大宗實錄》:「永東七年(1409)秋七月癸酉,命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總兵官。……八月甲寅,是日總兵官淇國公丘福。……戰敗,死年七十六。」丘福死後,追削爵遷家屬於嶺南。記載此事,有薛應旗《憲章錄》,葉向高撰《夷考》,朱國楨撰 《皇明史概》,談遷撰《國榷》。在永樂二年丘福是靖難功臣中的顯赫人物。張三豐題跋《仙奕圖》和贈給的時間,為永樂二年,甚是吻合當時實際情況。如果是永樂十年,那時丘福已經死去兩年多了,難道說送給遠戍家屬不成?這是不可能的事。說明永樂十年,根本不能夠成立,也是錯誤的。我們認為永樂二年才是正確的。
或有人問:永樂皇帝遣使訪張三豐,丘福與張三豐來往,為何不面奏永樂皇帝?丘福那不成為欺君之罪,實際大大不然。永樂即位之後,大封靖難功臣,另一方面誅戮建文舊臣,這一時期皇位並不十分牢固,所以無暇顧及建文出走之事。皇權鞏固後,才於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遣戶科給事中胡瀠訪張三豐,以後連年遣使。這段歷史時間弄清楚了,《仙奕圖》題跋的年代,也跟著迎刃而解。此《蓬萊仙奕圖》,乃是後至元六年五月五日,冷謙為張三豐而繪的。
張三豐卒年問題,也是老大難的事。不過文獻中大體上還有些零星記載,都穆雲:「正統間猶在。」(見前)楊儀雲:「天順末,或隱或現。」《大邑縣志》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邑人左翹撰有《鶴鳴觀記》雲:「或居此而獲黃白飛升,張三豐先生在此化去。」寶雞金台觀碑,范宗鎮雲:「天順中,仙樂下迎異香七日,遂沖舉。」(抄錄之碑)郎鍈雲:「天順三年(1459),又來謁帝,尋見其像,須鬢豎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攜笠者。」順治間《祥符縣志》雲:「天順二年羽化於成都鶴鳴山,詔封通微顯化真人。」雍正七年(1729)《河南通志》與縣志同。而《盛京通志》雲:「既而羽化於甘州張指揮園中,後屢崢他處。」嘉慶間《郴州總志》雲:「張三豐曾結廬於此仙升,指書石為鄉人別。」還有陸深雲:「天順末或隱或現。」何喬遠與王圻也持此說。《郴州總志》正統中,張三豐結茅桂東了髻山。
從上可見,沖舉於天順時期,覺為可信。至於「後屢見他處」,實屬不可信賴。如此下限到天順八年(1464),逆推到貴由二年(1247),那麼張三豐就活了二百一十八歲,實在不可思議,人究竟能否有此高壽,只有由養生家和醫學家來解答了。我們不過是根據文獻立論,莊子雲:「存而不論。」
另外不家佚名《張三豐仙師外傳》一說,也附帶一提。《外傳》有雲:《方壺勝會圖》,「三豐紹興辛卯八月十五日生」。宋高宗紹興無辛卯,考宋幹道七年(1171)為辛卯,此時是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外傳》為說部之書,難以為信史,故不考證。方壺即方從義,是龍虎山道士,元代繪畫家。元、明兩代有些文集提到此人的畫。奉旨尋訪張三豐的吳伯理,乃是方壺的弟子也。
關於張三豐卒年問題,還是以朱祁鎮 的《御剛張三豐銅碑》之誥命為依據,因為誥命是為活人而寫,說明張三豐那時還混跡人間。以誥命年代和文獻相結合,我們認為張三豐卒於天順末年,較為符合實際情況

❷ 乾隆君王是最長壽的君王,你知道這個最長壽君王的皇後是誰嗎

第一大男寵:薛懷義
薛懷義本名馮小寶,在洛陽經商為業,初與千金公主侍兒有染,後被千金公主介紹給武則天,為武則天所喜愛。當時宮中經常舉行佛事活動,為使馮小寶方便出入宮中,武則天命他剃度為僧,又命他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改名薛懷義,薛紹稱其為叔父,朝野則呼為薛師。
第二大男寵:沈南蓼
御醫沈南蓼後來成為武則天的新寵。因為薛懷義日益驕橫,引起武則天的厭惡,指使人將其暗殺。薛懷義死後,已過中年的沈南蓼溫和有加,卻身心虛弱,滿足不了武則天的要求。
第三大男寵:張易之兄弟
張易之和張昌宗屬世家子弟,宰相之後。被稱為面如蓮花的張昌宗是太平公主推薦給武則天的,張昌宗又引進其兄張易之,則天一見甚悅,於是二人同入宮中侍奉武氏。此二人先被任為中郎將和少卿,後屢屢加官,因武氏年事已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二人權傾朝中,連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爭著為二人執鞭牽馬。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等發動復辟唐朝的政變,將二張誅殺。
第四大男寵:天下美少年和大臣
鑒於歷代皇帝有三宮六院,武則天也想仿效。據《舊唐書》記載:「天後令選美少年為左右供奉。」有名的就有柳良賓、侯祥、僧惠范等多人。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❸ 什麼是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

八大金剛第一位的是何應欽,此君當之無愧,老同盟會員,黃埔軍校總教官,長期是蔣手下的二號人物,歷任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軍政部長,後來簽定的《塘沽協定》,被指為賣國賊,親日派,但依舊權柄在握,聲勢不改,直到到台灣後,才退出了決策層,安然過上了平淡生活。何本人沒怎麼帶過兵,一直在大本營主持,抗戰結束後作為中國地區總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與蔣的關系,可以用互相利用為形容,何兩次對蔣生出異心,一是聯桂讓蔣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變准備武力討伐,按常理蔣早就該清除異己,但蔣沒有,因為何手下有國民黨內很大一部分實力,蔣不得不藉助,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何深懂養生之道,待人寬和,提的起放的下,俊傑人物。也因此高壽,活到九十七歲,是國民黨內長壽者之一。 第二位應該是陳誠,這個浙江人,炮兵出身,東征中三炮定敵,大得蔣的歡心,後來與譚祥結婚,和蔣成了干親家,更的蔣的重視,主持十一師時,聯合李默庵,肖乾等驅走師長,在討唐和中原大戰中表現優異,在其後的圍剿紅軍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隱隱形成與何抗衡的實力,這是出於蔣的默許,蔣也想在黨內找一股實力牽制何,陳自然是最好的人選,也因此陳誠形成的土木系,一躍成為國民黨的橫跨軍政的強大的力量,其十八軍,也成為中央軍五大王牌之一。陳日益得蔣的器重,廬山軍官訓練團一直擔任副團長,抗戰後指揮了四次武漢會戰,之後長期擔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為重慶屏護。內戰時主持東北,敗,去了台灣,數年經營,為蔣准備了良好的後路,也因此變為國民黨二號人物,65年死,英雄早逝,舉台灣悲。陳此人沒有什麼天賦,做事以勤穩著稱,十分注重軍人儀表,無論何時何地均精神不已,為人有膽識,曾在敵機轟炸時安然站立,歷半小時之久。綜觀此人,實英雄也。 第三位是顧祝同,此人和何類似,除了在北伐帶兵,其後都在行營本部工作,西安事變後受蔣命瓦解張楊部隊,完成的十分漂亮。抗戰時主持第三戰區,也有聲有色,其間皖南事變的發生,從此為國人千夫所指。內戰中主持國防部,負責蔣的軍事進攻計劃,深的蔣的信任,可惜手下有中共的地下黨,因此失敗連連。此後去了台灣,依舊是重要人物,87年死,也是國民黨的長壽者。顧為人小心謹慎,鋒芒不外露,有軍中聖人的稱號。胸中有溝壑,是成大事的人,其一生好追花逐柳,可謂英雄仗劍,美人相依。 第四位是劉峙,劉峙的生平從他的外號即可看出,北伐時是福將,中原大戰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是長腿將軍,到了內戰時,主持徐州,為蠢豬將軍。公正的說,劉在早期的軍事生涯是很輝煌的,不管運氣如何好,但能把吳孫打的沒了脾氣還是有一點能耐的,不象現在所公認那麼不堪,或許是年歲過長,沒有了拼勁,因此在後來的作戰中一敗再敗,總之說來,劉在八大金剛中,打仗的才能是排在倒數的。其實他內戰的蠢豬將軍並不合適,中原突圍或許有判斷失誤,但淮海戰役劉幾乎沒有指揮過部隊,上有蔣顧,下有杜,他自知不是這塊料,沒有插手部隊指揮,但後來也成了替罪羊,沒有去台灣,流落印尼,當小學教師度日,後來回到台灣,已是物是人非,唏噓而已。劉素有貪婪名聲,斂財有方,後來的結局並不美滿,看來為人莫貪為好。 第五位是張治中,這個著名的紅色將軍,能列入蔣的八大金剛實在是出人意料,但細觀張的為人,就清楚這是為什麼了,張是一個很傳統的儒家人,受孫中山先生的賞識,負黃埔軍校的組建,此後一直便堅持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在黃埔之初,與共產黨關系很好,便是遵循了這三大政策,之所以張是唯一沒有和共產黨打過仗的人,也是因為他竭力逃避內戰,認為有違孫中山先生的政策,說白了,我認為張忠於的是孫中山先生,而不是什麼蔣介石,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靠向大陸的根本原因。說起蔣和張的關系,蔣一直是很器重張的,對張的意見都要考慮,這固然是張自己本身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蔣對張的絕對信任,在中原大戰時,張被委以重任,危局過後,便回到軍校當教育長練兵,在後來的凇滬抗戰,平定十九路軍,凇滬會戰的戰役中莫不如此,不爭兵權,也因此張在抗戰開始後長伴在蔣的身邊,擔任政治部長和三青團書記長等要職,後來任西北行營長官,救了一批被盛世才囚禁的共產黨,他還促成了兩次和談,第二次和談時留在了大陸。綜觀張的一生,不愛財,自律甚嚴,厭惡內戰,愛國熱情高昂,實在是個偉男子,真英雄!文革中受到沖擊,但在毛周的保護下,沒有受到大的傷害,隨後逝世,一生堅持自己的信仰,偉哉張治中! 第六位是錢大鈞,此人的一生算是多姿多彩,帶過很多次兵,也曾在大本營有過指揮全局的運籌帷幄時候,更有從政當上海市長的經歷。他的軍事生涯並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早期的二次東征以六連士兵破陳炯明的四千之眾算是絕唱。此後的北伐,中原大戰,剿共俱有他的參與,沒功勞也有苦勞,或許是看到了這一點,蔣把他調來身邊當了侍從長,西安事變中一度受到蔣的猜忌,但他中的槍傷幫了他一把,反而連累曾擴情。後來任軍政部次長,抗戰結束後出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總司令,後來去了台灣。此人亦長壽,八十九歲方死。錢大鈞愛財,猶勝劉峙,時人根據他的名字取「釣大錢」,抗戰後作為接收大員狠狠的撈了一筆。到台灣後,轉向於體育事業,為台灣的體育做了傑出的貢獻。 第七位是蔣鼎文,原來是元帥府的副官,後來在軍中有了一席之地,曾圍剿紅軍,參加蔣桂戰爭,中原大戰,解決福建事變,西安事變中傳遞信函,為蔣宋所感謝,抗戰後任西北行營主任,後來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在豫湘桂戰役中一潰千里,引咎辭職,此後雖然還在國民黨中,但已經不再擔任重要職位,轉而經商,倒是頗有收獲,去台灣後,衣食無缺,得以善終。蔣此人,貪花勝過顧祝同,尤其是中意「嫖」,感染性病,為民國一大笑話。 第八位是陳繼承,此人受蔣的重用,參與了諸多事件,卻沒什麼關鍵的地方。正是沒有什麼大功,也沒有什麼大過,不出彩,唯一著名的一次是鎮壓青年學生的「七五」慘案,後來也是去台,52年退役,到招商局擔任顧問,善終。 綜合看這八個人,他們都是蔣的第一批嫡系,他們或畢業於保定軍校,或畢業於各省速成學堂,在黃埔中都是教官一級的人物,在蔣的部隊中,他們是第一批軍長師長,長期活躍在民國,活躍在國民黨內,他們也是黃埔系的元老,可以說,蔣的部隊,就是在這一群人的帶領下成長壯大的,盡管後來的結局各異,但他們在民國這個舞台上的角色是不應該被人淡忘的。

❹ 太平洋保險 (金福人生)終身險有用嗎

一共賠三次
對健康長壽的人來說還真沒啥用,而保險就是保的萬一,萬一多災多難呢

❺ 長壽太平洋保險電話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復,更多疑問制可在線答疑。

長發年金A:保額:1000元/份,被保人生存至毎滿五周年合同生效日對應,按照保額給付生存金,直到被保人身故,合同終止。
長發年金B:保額:1000元/份,被保人生存至毎滿五周年合同生效日對應日,首次按照基本保險金額給付,以後在上次給付基礎上增加保險金額5%,直到被保人身故,合同終止。
但是長壽A無法核實,有太平盛世之長壽養老保險、長壽養老、長壽年年年金等,只是稱長壽A的無法核實,謝謝。

❻ 跪求:搜集五個以上的長壽籍文化名人

如果我猜的沒錯的話,你說的「長壽籍」應該是重慶市長壽區。
重慶長壽區其實回有一個古老的傳答說。時間有限,就直接回答你的問題了。
長壽籍的歷史文化名人大概有這么幾個:1、明朝時期赤膽忠心的被封為「太子太保」的楊迎春;2、兩宋時期的一代鴻儒譙天授,師承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頤;3、大清帝國時期的墾荒縣令李希賢;4、明崇禎朝的陳新甲,蒙冤替君代罪 ;5、被稱為「中國老一輩報業巨子」的陳銘德,在上海辦《新民晚報》。

❼ 對聯 太保賀歲幸福相伴和祥雲送福健康長壽 哪個貼左邊

這副對聯不規范,怎麼貼都行。規范的對聯,只要一上下聯尾字聲調即可區分,尾字應該是上仄下平。

閱讀全文

與長壽太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痴呆手淫 瀏覽:261
出生到現在多少歲退休工資 瀏覽:725
想讓孩子長大給父母買東西怎麼說 瀏覽:6
重慶市養老保險領取計算 瀏覽:790
開個養生中葯材料需要多少錢 瀏覽:218
濟南養老保險去哪裡辦理 瀏覽:993
久久夕陽紅老年公寓 瀏覽:947
老年人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瀏覽:117
女人想養生是什麼心態 瀏覽:712
高校辭職養老金 瀏覽:697
山西免費體檢怎麼預約 瀏覽:828
大學怎麼向父母要錢買電腦 瀏覽:576
敬老院義捐系列活動通訊稿 瀏覽:86
米東區大漠老年公寓電話 瀏覽:199
領取退休金每年確認 瀏覽:101
太極治療肝病有哪些養生功法 瀏覽:759
親戚說父母壞話該怎麼辦 瀏覽:898
我家農村養老保險怎麼繳 瀏覽:161
男老年人嗜糖是怎麼回事 瀏覽:72
星級老年活動中心標准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