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對明朝政治造成惡劣的影響
其實這段歷史,還是有些讓人頭疼不已的。誰都說不清,道不白,你也難免會有一些抹黑在裡面。也難免會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對於魏忠賢這個人真的是無從評價,無從下手,你說他影響了明朝政治那是不假。但是你要說對他造成惡劣的影響,也不一定完全是他一人所造成的。
這些黨爭都是攻擊他人,打擊異己。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是意見不統一。所以這樣的爭執一直持續下去,背後面皇權一切都看在眼裡。皇權要想收網就需要一個漁夫!漁夫不是別人,正是魏忠賢。
所以,我認為不是魏忠賢影響了明朝的政治。是這些各黨自己作死,自己影響了自己!
B. 明朝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為什麼反而穩如泰山
魏忠賢作為一個名垂於千古的人,也算是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吧,有很多人都說如果魏忠賢不死,那麼明朝是不會滅亡的。
魏忠賢劇照
其實,魏忠賢確實能算得上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了,他的一生也足夠稱得上是傳奇了,從一個字都不認識的文盲走到後來的高位,實屬不易了。至於戰爭中一直處在優勢地位,那也是他辛苦努力的結果,他的性格中肯定有那些不好的部分,奸詐狡猾事故虛偽,但是他之前做過的事拿到如今這個時代去代入仍然顯得很久道理與意義,這樣就夠了。
C. 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首先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魏忠賢的地勢之路。魏忠賢於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出生於北直隸肅寧縣(今屬河北省滄州市),他家境貧困,沒錢上學,常常與當地的地痞流氓瞎混,又沾染賭博的惡習,在一次賭博中魏忠賢賠得底朝天,悔恨不已的他決定自宮,托關繫到皇宮中當太監。
魏忠賢本就是圓滑的「社會人」,一到宮中就開始向上級溜須拍馬,各種殷勤諂媚,於是乎他的陞官之路就變得左右逢源,扶搖直上了。
魏忠賢看到遼東戰場的敗績,認為如果不反擊後金,那麼後金勢必會一路長驅直下打到京城腳下,那麼他也會隨著王朝的覆滅被後金趕盡殺絕,於是乎他在朝堂上力挺孫承宗和袁崇煥率兵出征抵抗後金,那麼問題來了,打仗必須要有軍餉,明朝國庫經常入不敷出,囊中羞澀,可魏忠賢偏偏就是個擅於斂財的能人,
他大力徵收東林黨派集團在江南地區的商業稅收,同時利潤極高的海關稅收也在他的掌控之中,還有各種地方跟他不同陣營的「壟斷企業」,他亦是年年徵收重稅,毫不手軟。
魏忠賢揚言:「關寧鐵騎盡管上前線好好打仗,軍餉不用愁」!
除此之外,各種火炮、戰車、炸彈、甚至連紅衣大炮也源源不斷地運往遼東戰場。
孫承宗與袁崇煥憑借的精湛的戰術和優越的武器,先後重創後金部隊,取下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等佳績。
在遼東戰場上,還需要提到一個人物,他便是明朝將領毛文龍。此人雖說也是個巨貪,但是曾率兵殺死後金鎮江守將,獨占東江,還多次襲擊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在抵抗後金的戰績上,可以給他記上一筆。
綜上所述:魏忠賢得勢之際,明朝軍隊不是壓著皇太極的後金部隊打,而是後金主動進攻,明朝正當防衛而已。而魏忠賢在抗擊後金的作為中,亦是有所功勞的,至少比東林黨人實用多了。當崇禎皇帝繼位後,魏忠賢用白繩結束自己的性命,在位時的崇禎處於內亂、外患、地方勢力割據、龐大的文官左右朝政,他很努力,但確實不是當皇帝的料。而所謂的東林嘴炮,不少人卻是在甲申之變後選擇投降。可悲啊!
D.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呢
明史載:東林黨是江南士紳集團的代言人,發源於東林書院。這些知識精英「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時人稱作清議,在當時具有很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東林黨人以君子自詡,並經常裹挾社會輿論對朝廷施壓,對朝政進行諷喻與攻擊,臧否、褒貶官員的為人行事,不光影響很大,實力亦不可小覷。
被架空的皇帝則依靠心腹太監,並扶植、網羅東林黨的對立派如楚系、浙系組成了閹黨集團。他們以巨閹魏忠賢為代表, 利用其掌握的特殊權力與皇帝的鼎力支持,無所不用其極地將東林黨人排擠出政局,並對其骨幹分子進行大肆捕殺。
之後,東林黨人基本被剿除殆盡,閹黨勝出。魏忠賢依靠高壓和濫捕濫殺建立起了至高無上的威權,基本將朝廷的內外大權盡數掌控。
E.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不論是得勢多長時間,對明朝政治都會有一定影響,只是大小的問題。
F. 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大明朝,有兩個出了名的大太監,一個是劉瑾,被稱為「立皇帝」,一個是魏忠賢,被稱為「九千歲」。劉瑾把持朝政五年之久,魏忠賢則有三年的高光時刻。
魏忠賢,明熹宗在位時任秉筆太監,權傾朝野。魏忠賢收受賄賂,結黨營私,打擊異己,專橫跋扈。魏忠賢手下,「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孫」,助紂為虐,烏煙瘴氣。
大明朝骨頭很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拿崇禎帝來說吧,寧可上吊,也不會搖尾乞憐。大明朝當時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實力上不是滿清可以抗衡的。同時,皇太極施展不開還有一個原因:蒙古在側,虎視眈眈,皇太極無法投入全部精力南下。
綜上所述,在大明朝綜合國力居於強勢的大背景之下,再加上魏忠賢在邊關政策上用人得當、軍餉調撥及時到位,這幾年間,大明朝滯緩了清軍南下的步伐。
G. 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可以這樣說,魏忠賢掌權的時期,明朝政府抵禦後金在遼東的攻勢還是十分給力的,前期魏忠賢能夠清楚遼東對於京師的重要性,否決了龜縮山海關的提議。積極支持了孫承宗在遼東的戰略,在後期,魏忠賢是支持袁崇煥督師遼東的,從兩人的來往信件來看,關系還是不錯的。並且袁崇煥對抗後金的幾次剽悍的戰功都是魏忠賢當九千歲的時候發生,例如炮轟努爾哈赤,寧遠大捷,多次重創皇太極,使得其只能龜縮於盛京。
關外形勢大好你能說完全是魏忠賢的功勞?其實也不是的,其中的關鍵還是一個錢字。魏忠賢做的最好的一件事,那就是收稅,而且不是向普通老百姓收稅,他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收取工商稅、海稅。在河南遭遇天災的時候,魏忠賢也能夠免去賦稅,收來的錢用於賑災。浙江巡撫覺得魏忠賢執政期間,海內咸平,提議為其修建生祠。你一定不知道遼東官兵立的最起勁,袁崇煥還稱贊魏忠賢「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不喜歡的魏忠賢的人也有,他們就是明末牛氣哄哄的東林黨。他們都出身於南京江南貢院,互相視為「校友」,並逐漸形成了黨派,在朝堂之上盤根錯節,黨同伐異。魏忠賢死後,這一群人重新掌握了朝廷,上位之後,立刻廢除了工商稅、海稅,對皇太極領導的後金主和,對於國內農民軍得過且過,對待百姓天災更是置之不理。崇禎上位之後,也不知道這個皇帝怎麼想的,衣服破了打個補丁繼續穿,以至於這些東林黨也成了影帝。
私底下奢靡無度,但是一到崇禎的面前,就變成了比乞丐還窮的官員了。崇禎對於遼東戰場的定位也十分模糊不清,先是拋棄孫承宗,然後又將忠臣袁崇煥給千刀萬剮。遼東局勢惡化也變成了理所當然,其實明朝崇禎上位後,國家財政已經爛到根子里了,將這些全部怪罪在一個姓魏的太監上,怕是有失偏頗。
H. 魏忠賢得勢近三年,為什麼史書中他卻十惡不赦
歷史上魏忠賢殘害忠良,禍亂天下,的確有很多罪行,由於他和控制輿論的文官集團的矛盾,他的壞處被無限放大了。其實,魏忠賢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
(1)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魏忠賢並沒有因為這位一心熱衷於議和的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朝後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
(2)天啟朝最大的戰爭失利,是袁應泰丟掉遼陽。而袁應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為之前的督師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彈劾,當時魏忠賢還未掌權。遼陽失陷後魏忠賢查辦了許多當初彈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擊文官集團的私心,但是這些文官書生誤國,也實在該碎屍萬段。而後魏忠賢立刻起用熊延弼為兵部尚書,之後王化貞失陷廣寧,同在關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連,被傳首九邊。這里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貞的拖累而被殺,雖然他是由魏忠賢主張上台的,但九堂會勘定案,實無免死之理,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3)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裡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只是到了天啟晏駕前為了搶班奪權的根本利益,才臨時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並匆忙讓自己的心腹劉廷元替換掉屢與自己作梗而將要去南京赴任兵部尚書參贊機務的袁可立(時為天啟六年十一月),這些至少說明魏忠賢也有愛國之心,非因大過而一無可取。因此有關崇禎皇帝在亡國前又想到了已被自己賜死的魏忠賢的說法似乎也不無道理。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想想為什麼魏忠賢當政時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基本上沒什麼人造反,孫承宗修關寧防線不缺錢,而東林當政後關寧軍守防線都那麼緊張,國內屢次造反?
(4)從經濟方面來看,東林黨反對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帝國財政匱乏。而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征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崇禎上台重用東林黨,撤銷了這一政策和加征三餉反而從側面肯定了這一政策的可行性。[1]
(5)沒有證據表明魏忠賢在執政時有過侵害百姓,肆意殺民的行為。和劉瑾、嚴嵩等人相比貪得實在不多。
(6)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物品。遼東巡撫袁崇煥疏稱:「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邊事,誓圖恢復,梟滅逆虜,任用劉應乾、陶文、紀用等,而關內外御敵之伏甲、軍器、馬匹、懸簾等項俱以家資置辦,日逐觧來,又助軍需。臣方一意巡緝嚴警,諸營將吏不敢貪懦營私,不敢饋遺隱串,改虛為實,化賈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卷十二》
(7)兩浙受災,魏忠賢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徵用物品入庫,須交納小費,以便驗收合格,這是明朝管庫太監創制的惡例。廢除這個惡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
甲字型檔是保管染料、布匹、中草葯的部門,裡面存放的物料,都是由江南一帶「歲供」上來的,內廷各監(二十四衙門)要是有用到的,就可奏准領取。
這地方看似平常,其實是金字塔下層一個很不錯的階梯。因為只要管物,就有貪污、勒索的機會,皇帝也不可能在這地方安置一個千里眼實時監控。有了貪污的可能,就有了結交上層的資本金,路從此就活了。
皇家內庫的貓膩,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大太監得了好處,他不會說的。皇帝高高在上,也想了很多辦法禁止內庫貪污的弊病,但他想不到,宦官為了貪污能聰明到什麼程度。《明史》上說:「內府諸庫監收者,橫索無厭。」這就是說,內庫保管員的好處,不光是能夠直接從庫里拿,還可以額外索取。宮里的物品,一般是指定專業商戶來提供的,這叫「解戶」。解戶運送供物來入庫,管庫宦官可以在質量上卡你,說不合格就不合格,你得另外再去置備,折騰死你。這小小的權力,這么著就能變錢——交了錢,就讓你順順當當入庫
這甲字型檔,是個索賄的好地方,在明代這是出了名的。史載:「甲字、供用等庫,各處官解進納一應錢糧,被各庫各門內官、內使等人指以鋪墊為名,需索麵茶果、門單種種使用,致解戶身家傾斃。」這里提到的所謂「鋪墊」,就是勒索的方法之一。
明代設立內庫,倉庫保管員由宦官擔任,是一大發明。而這些倉耗子,同時也發明了形形色色的來錢之道。比較主要的兩種,就是「鋪墊」和「增耗」。
鋪墊,始於嘉靖年間,是指內庫在接收商人所交的物料時,要求帶有相應的包裝、墊襯等物。這只不過是個名義,實質是伸手向商人額外要錢。這數目,可不是個小數,商人往往承受不起。宦官就把他們鎖住拷打,或者捆起來在烈日下暴曬,直到答應行賄為止。有的商人實在交不起,被逼破產,上吊投河的都有。
增耗,這個法子是跟地方官學來的,即收東西的時候,要求比原定數量多出一部分,作為抵頂損耗之用。若多收百分之幾,倒也不奇怪,但是明代內庫的增耗大得驚人,白糧一石,公然加到一點八石才被收下,各項物料有被迫納賄四百兩銀才得以入庫的。正德朝時,納米一百石,要加增耗銀六十至九十兩;到萬曆年間,加耗更高達十倍,江南白糧解戶,鮮有不破產者。
此外還有「茶果饋儀」之類,我們現代人也很熟悉了,那就是喝茶錢、紅包。要是你不想給,就把你的東西撕爛、踹碎,或者索性沒收,讓你完不成任務,拿不到「批回」(回執),自然有州縣官府治你的罪。那時候的倉門內外,往往是富戶痛哭就死,內官把酒相賀。
魏忠賢廢掉此法,可見農民出生的他還是懂得百姓之苦。
(8)魏忠賢為前線籌集馬匹。遼東戰事吃緊,急需馬匹,但這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魏忠賢為國分憂,想了個好辦法。依明朝舊例,大臣有特殊貢獻者可賜給在宮中騎馬的特權,不過,作為條件,騎馬者逢年過節要向皇帝進獻好馬一匹。魏忠賢就一下子賜給幾百名太監在宮中騎馬的特權,而後就不斷地降諭旨讓他們進獻馬匹,逼得這些太監直罵娘。
I.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宦官集團和文臣集團的內斗大大消耗了明朝的有生力量,縮短了明朝的壽命,明朝政治混亂的局面早已經開始,魏忠賢登上權力巔峰,把宦官集團勢力推向了巔峰。權力的天平開始失衡,勝利傾向於宦官集團,文臣集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壓,帝王也無法掌控權力的平衡。魏忠賢的胡作非為,讓本來處於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這艘大船徹底沉淪,已經沒有任何挽救的餘地。
魏忠賢在朝廷內外進行了一場大清洗運動,對自己有不滿情緒或者曾經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全部被魏忠賢滅口。魏忠賢認為這樣可以保證自己大權在握,然而沒有想到會被一個剛剛上台的毛頭小子結束了輝煌的一生,崇禎是個扮豬吃老虎的高手,他在繼位之前主動對魏忠賢示弱。崇禎在魏忠賢心目當中樹立起一個懦弱無能的印象,魏忠賢仍然能夠高高在上,但這一切不過是他自己的幻想,崇禎上台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忠賢。
J. 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啥能壓著皇太極打
魏忠賢得勢的時候,明朝能守住遼東(不是壓著打),是因為出現了孫承宗這個軍事大家和他提拔的袁崇煥,孫承宗的上位和魏忠賢沒關系,因為他是小木匠皇帝的老師(魏忠賢難以撼動的對手),非常有政治資本,自請督師遼東,小木匠立即答應。
孫承宗是天啟五年被魏忠賢逼回家的(活動多年,終於撬動),而袁崇煥也因魏忠賢在天啟七年一度辭官回家,加上熊庭弼被魏忠賢所殺,由此可見魏忠賢對遼東只有負面貢獻。
熊廷弼,他能經略遼東肯定不是魏公公提拔的,因為那是萬曆四十七年,魏公公還沒上位,時間對不上,而他的死卻真是魏公公構陷的,說魏公公提拔他不是搞笑嗎?
李成梁,說他是魏忠賢提拔的,簡直是大笑話,因為李成梁在萬曆初年已是遼東總兵,而且死於萬曆四十三年,魏忠賢怎麼提拔他?李總兵當上遼東司令的時候,魏忠賢還是個五六歲的孩子,明顯這不是他的功勞。
孫傳庭,在天啟年間不滿魏忠賢而辭官,崇禎八年才重出江湖,說他是魏公公提拔的,這回要把魏公公從墳里挖出來提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