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父親,59歲,被診斷患肝門膽管癌,請教各位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肝內膽管結石病及診斷
一、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流行病學及發病機理
肝內膽管結石是指左右肝管匯合部以上各分枝膽管內的結石。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與肝外膽管結石並存。該病多見於遠東及東南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在我國沿海地區、西南地區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發病率較高。其發病原因與膽道的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及膽汁滯留有關。感染導致結石形成的首要因素,感染的原因常見的是膽道寄生蟲感染和復發性膽管炎,差不多所有的肝內膽管結石病病人的膽汁培養均可檢出細菌;感染細菌主要是來源於腸道,常見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及厭氧菌。大腸菌屬和一些厭氧菌感染時產生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和在膽道感染時產生內生性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結合型膽紅素水解生成游離膽紅素而沉著。膽汁滯留是肝內膽管結石形成必要條件,只有在膽汁滯留的條件下,膽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積並形成結石。引起膽汁滯留有膽道炎性狹窄和膽道畸形;在梗阻的遠端膽管內壓力升高,膽管擴張,膽流緩慢,有利於結石的形成。此外,膽汁中的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質,炎性滲出物,脫落的上皮細胞、細菌、寄生蟲、膽汁中的金屬離子等,均參與結石的形成。
二、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診斷
(一)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臨床特點
肝內膽管結石病根據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臨床表現可以是多方面的,從早期的無明顯臨床症狀的局限於肝內膽管某段肝管內的結石,至後期遍及肝內外膽管系統甚至並發膽汁性肝硬化、肝萎縮、肝膿腫等的晚期病例,故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急性膽管炎,包括膽道梗阻三聯症(疼痛、寒戰發熱、黃疸)重症膽管炎的五聯症。其臨床特點有:
1、發病年齡30-50歲;
2、上腹部疼痛,可能為典型膽絞痛或持續性脹痛,有的病人疼痛不明顯,而寒戰發熱非常厲害,周期發作;
3、可有長期的膽道病史、或伴有寒戰發熱、黃疸的急性膽管炎史;
4、患側肝區及下胸部有經常性疼痛不適,常放射至背、肩部;
5、一側肝管梗阻時,可無黃疸或黃疸甚輕;
6、合並有重症膽管炎時,全身情況比較嚴重,且急性發作後恢復較慢;
7、檢查時,肝區壓痛和叩擊痛明顯,肝臟呈不對稱性腫大並有壓痛;
8、全身狀況受影響明顯,90%病人有低蛋白血症,1/3病人有明顯貧血;
9、晚期有肝、脾腫大及門脈高壓表現。
(二)診斷方法
肝內膽管結石的診斷,除了在臨床上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外,確診主要依靠影像學的檢查發現。主要應用的影像學技術有B超、CT和X線膽道造影。
1、B超診斷
B超是肝內膽管結石診斷的首選方法,一般估計診斷准確率為50%-70%。肝內膽管結石的超聲圖象變化較多,一般要求在結石遠端的膽管有擴張才能作出肝內膽管結石的診斷,因肝內管道系統的鈣化也具有結石樣的影像表現。
2、CT診斷
因肝內膽管結石主要是含膽紅素鈣的色素性結石,鈣的含量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顯示出來,CT的診斷符合率為50%-60%。CT還能顯示出肝門的位置、膽管擴張及肝臟肥大、萎縮的變化,系統地觀察個層面CT照片,可以了解結石在肝內膽管分布的情況。
3、X線膽道造影
X線膽道造影(包括PTC、ERCP、TCG)是用於肝內膽管結石診斷的經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確的診斷,PTC、ERCP、TCG的診斷符合率為80%-90%、70%-80%、60%-70%。X線膽道造影應滿足診斷和手術的需要,一個良好的膽道造影片應能夠全面了解肝內膽管系統的解剖學變異和結石的分布范圍。膽道造影應注意以下問題:
(1)應有多方位X線攝片;
(2)某一肝段或肝葉膽管不顯影時,應注意鑒別,結石梗阻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應作其它檢查進行鑒別;
(3)不要滿足某一處病變的診斷,因可能會造成漏診;
(4)在分析膽道造影片時,盡可能取得最近的造影片,因病情可能有進展。
(三)早期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診斷
目前,臨床上治療的肝內膽管結石病多因出現了膽管炎、膽管狹窄、梗阻、肝萎縮等嚴重病理改變才就診,盡管肝膽外科影像學診斷和手術技術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手術後結石復發率和再手術率高的現狀仍無顯著的改善,因此,對肝內膽管結石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可能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早期肝內膽管結石診斷包括:
(1)慢性右上腹部疼痛、不適可排除其它疾病;
(2)B超提示肝內膽管結石(應與肝內其它管道系統的鈣化鑒別);
(3)CT提示肝內有多發性結石影,且呈節段性分布;
(4)ERCP證實某段肝膽管有結石者。
三、肝內膽管結石的並發症
肝內膽管結石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膽道梗阻和感染;由於肝膽管系統與肝臟實質細胞的直接關系,重症肝膽管炎常伴有嚴重的肝細胞損害,甚至導致大片的肝細胞壞死,成為了良性膽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內膽管結石的並發症包括急性期並發症和慢性期並發症。
(
一)急性期並發症
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急性期並發症主要是膽道感染,包括重症肝膽管炎、膽源性肝膿腫及伴隨的感染性並發症。感染的誘因與結石的梗阻和膽道的炎性狹狹窄有關。急性期並發症不僅死亡率高,而且嚴重影響手術效果。
(二)慢性期並發症
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慢性期並發症包括全身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膽管炎和膽源性肝膿腫,多發性肝膽管狹窄,肝葉纖維化萎縮,膽汁性肝硬化、門脈高壓症,肝功能失代償,以及與長期膽道感染和膽汁滯留有關的遲發性肝膽管癌。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慢性期並發症既增加了手術的困難,也影響手術效果。
四、肝內膽管結石病的外科治療
(一)肝內膽管結石病的外科治療原則
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治療仍是肝膽外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該病的治療原則是解除梗阻、祛除病灶和通暢引流。這三方面緊密相連,缺一不可,解除結石和/或狹窄的梗阻是手術治療的關鍵;祛除病灶是手術治療的核心,同時又常是解除梗阻的重要手段;而通暢引流則是防止感染復發和結石再生的措施,但又必須以解除梗阻和祛除病灶為前提。非手術治療只有在完成了上述三個基本要求後才能奏效。
(二)肝內膽管結石病外科治療的基本術式與選擇
1、肝葉切除術 此術是1958年黃志強教授首先倡導使用於肝內膽管結石病,以後廣為應用。由於切除病變的肝組織,祛除化膿性病灶,增加了手術的徹底性,有利於提高手術的療效。肝葉切除包括治癒性肝切除和輔助性肝切除。治癒性肝切除的適應症包括某一肝葉(段)狹窄及結石、肝膽管多發性狹窄、或並發有慢性肝膿腫、或有肝膽管外瘺、或疑有癌變者。輔助性肝切除的目的是以切除肝方葉或肝中葉下段肝組織使肝內膽管得到充分的顯露,增加處理肝門部膽管病變或膽腸吻合的空間。
2、膽腸吻合術
膽腸吻合術的基本術式是膽管空腸Roux-Y吻合,其橋攀應不少於50cm。膽腸吻合術的基本前提是祛除病灶和解除結石或膽管狹窄,否則不應進行膽腸吻合。膽腸吻合口要求低位,大口徑(如盆式吻合),粘膜對粘膜吻合等。
3、膽管引流術
膽管引流術僅適應於某些特殊的病例,如急診病人、或合並有門脈高壓症的過渡性手術、或不能耐受肝葉切除等復雜手術的高齡病人、或全身情況差的病例。由於需要長期帶管支撐引流,可促使結石進一步形成,療效較差。
膽石症
膽石症為什麼會成為熱點話題?
絕非危育聳聽,膽石症真的是一種時髦病,我們看到不少人捧著葯罐子天天喝葯,還有人四處求醫,打探治療膽石症的秘方。膽石症又不是一種只有現代人才得的病,古埃及的法老們就為膽石症所困擾,可見其歷史悠久。但是膽石症在當今如此之多,以致於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只要經常感到上腹沉重、腰背及右肩酸脹、打呃、噯氣,就應該警惕患上了膽石症。還有許多被醫生診斷為胃病的患者經年不愈,其實也是膽石症在作祟。還有不少膽石症發作的病人被誤診為心絞痛、冠心病。膽石症可以說是都市人的流行病。據統計,大約有10%的成年人患有膽石症,在中年婦女,膽石症的發病率甚至高達15%。在西方國家及我國一些大城市的醫院中,因膽石症住院手術的病人已經超過闌尾炎,成為名副其實的外科第一疾。
什麼是膽石症?
簡短地說,膽石症就是膽囊結石。由於肝臟代謝障礙或膽道運動功能失常,導致膽汁中的固體成分沉澱,在膽汁流速緩慢、膽汁濃度較高的膽囊里,形成結石。膽結石小的如米粒,大的甚至如核桃,可以是一粒、兩粒,也可達數千粒。前幾年我們做了一例膽囊切除術,膽囊內的結石競有1720粒。一般情況下,結石一旦形成就會越積越多,越長越大。如果有結石卡在口徑比較細的膽囊管.就會引起相當劇烈的上腹疼痛,疼痛可以放射到後背及右肩部,病人還常伴有惡心及頻繁的嘔吐(干嘔),用「死去活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膽絞痛。嚴重者甚至可發生膽囊化膿、穿孔,黃疸、胰腺炎等。
可不可以服葯把膽石排出來
病人每次發作膽絞痛都可以說是機體的生理反射機制在努力想把膽石排出來,或者說擠出來。擠到哪裡去呢?擠到膽管中。在膽道系統中,膽囊好比一個水庫,膽總管是膽汁的排出通道,就是膽汁的總出口。我們見到一些病人在幾次三番的膽絞痛發作後,石頭僥幸從膽管中擠出來,並隨大便排出體外,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由於膽管的開口很窄小,更多見的情況是石頭卡在這兒不能排出,這樣病人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如更劇烈的腹痛、發高熱及黃疸,甚至發生敗血症、休克、死亡。由此可知,病人絕不可以服用葯物排石,那樣只會適得其反,招來更大的麻煩。
可不可以用葯物將結石溶化掉?
葯物溶石的歷史很久遠,人們研究過形形色色的溶石葯物,以目前療效最確切、毒性相對較小的熊去氧膽酸來說,如果堅持服葯一年,大約10%-30%的病人的結石可完全消失。且不說耗時費力,葯物價格不菲;也不說這種葯物有相當毒性,最麻煩的是一旦停葯,大多數病人的膽石又會重新出現,使以前的努力付諸東流。因此此法只適宜用於少數症狀很重、體質狀況又不容許做膽囊切除術的病人。至於目前市面上很多號稱能溶石的葯物,我們沒見到科學證據。
體外超聲波碎石怎麼樣?
這是一種新的治療手段。在有選擇的病人中,平均經1-2年的治療,絕大多數病人的結石可以破碎,被排出體外,約半數病人的結石可以排凈。但停止治療之後很多病人的膽囊結石又會重新出現。而且在排石過程中,隨時有碎石掉到膽管中排不出去,從而誘發危險的膽總管結石的可能性,因此採用此種方法應該慎重,權衡利弊。
可不可以把結石掏出來?
回答是可以的。譬如說把膽囊切開一個小口,改進膽道鏡取出結石、也可以用鉗子直接取出結石,再把切口縫上。其實這是人類最古老的治療膽結石的手段,只是由於弊病甚多,被膽囊切除術取代了。今天可以說這種治療方法,已經完全沒有實用意義了。
切除了膽囊,膽管就會長結石,結果更可怕,是這樣嗎?
這種說法毫無科學根據。事實是保留有結石的膽囊,倒會增加膽管結石的機會。不少膽管結石的病人,石頭都是從膽囊中掉出來的,我們稱之為繼發性膽管結石。在一些膽囊結石非常多見而原發性膽管結石很少的西方國家,絕大多數膽管結石是繼發性的,在我國城市地區這種現象也很普遍。那麼為什麼有些病人在膽囊切除術後一段時間內又發現了膽管結石呢?可能的原因是:1、切除膽囊時沒有發現同時存在繼發性膽總管結石;2、患者的膽總管結石確實是新生出來的。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切除有結石的膽囊只會減少膽管長結石的危險,而不是相反。
切除膽囊對人體有什麼害處?
首先絕不應輕易切除膽囊,就是說膽囊切除術應該有明確的適應證,只有經過仔細研究,認為保留有病變、有石頭的膽囊對病人的危害超過膽囊的生理功能對人體的好處時,才應去做膽囊切除術。切除膽囊後,由於失去了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人的消化功能在短時間內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影響並不大.絕大多數病人會逐漸適應,不會感到有什麼異常。從臨床看,那些手術前膽囊結石症狀輕微,甚或沒有症狀者,以及手術前膽囊功能基本正常者,手術後容易出現這種消化功能失常;而那些術前症狀重,膽囊已經喪失正常功能的人,手術後的消化功能反倒會改善。
得了膽囊結石一定要開刀切除膽囊嗎?打孔手術是不是更好些?
回答是不一定。如上所述,膽石症的發病率非常高,有些人確實沒有什麼明顯症狀,我們稱之為安靜結石。對這些人不妨採取觀望態度,等待有症狀時再說。由於膽囊結石的根本發生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肝臟代謝有問題,產生的膽汁易於成石;另一個是膽囊本身有問題。我們現在還沒有可靠的治療這兩個問題的手段,因此即使將膽囊中的結石拿出來,用不了多久還會長出新膽石。在現今醫學發展的水平下,惟有切除膽囊才能根除膽石症帶來的麻煩。這就是為什麼膽囊切除術是最可靠的治療膽石症的手段的原因。有人形象地將此比喻為「砍倒了樹,鳥才不會再來」。雖然不符合生理,但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打孔手術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俗稱,是90年代新興的手術方式。它與傳統的開刀切膽囊在本質上沒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開刀的切口較小,病人恢復快,痛苦小,因而深受病人歡迎。可以說絕大多數病人均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切除膽囊。不過具體到每一位病人,究竟適合用哪種方法,應該由醫生做出決定。一般說來,現今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安全性及適應證方面仍然比不上開刀手術,特別是那些情況復雜的膽囊結石和有膽道合並症的病人,仍然以開刀手術較為安全
『貳』 我媽媽最近查出肝門膽管癌,想問問最佳治療方案,跪求。
一經確診就應爭取早期手術治療
膽管癌的手術治療
(1)可切除肝門部膽管癌手術方法的選擇:①肝門部膽管,膽總管及膽囊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未侵及肝實質之肝總管癌.②肝方葉或加部分右前葉切除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肝總管癌或匯合部膽管癌.③肝方葉或左半肝切除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左肝管及肝總管癌.④肝方葉或右半肝切除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右肝管及肝總管癌.⑤超半肝或三肝切除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部分尾狀葉切除,膽腸吻合.適用於左或右肝管癌侵及二級以上肝管和尾狀葉肝管.⑥姑息性切除.肝方葉及肝門部膽管,肝外膽管切除,膽腸吻合,並殘留部分癌組織如尾狀葉肝管或門靜脈前壁.⑦門靜脈主幹,匯合部或左右干前壁受侵犯者切除其受累部分靜脈壁再予血管修補重建,術後輔以腔內放療.
(2)肝門部膽管癌故息性手術:膽腸內引流術是首選的姑息手術方法.原則是膽腸吻合口應盡量遠離病灶.根據PTC顯示擴張的膽管情況,選擇膽腸吻合部位.部分病例由於病灶侵犯肝門,或因肝萎縮-肥大復合征存在,萎縮葉膽管吻合,引流價值不大.肥大葉膽管顯露困難,使不少無法切除的病例僅能置管引流.常用的方法是擴張癌性狹窄後放置盡可能粗而較硬的T形管,U形管或內支撐導管.T形管經膽總管或經肝引出均可.為了防止滑脫,應將引流管縫合固定於膽管壁及周圍組織上,並做一上段空腸造瘺供術後回輸膽汁及必要時管飼營養.非手術置管引流常用的方法為PTCD,也可經PTCD竇道擴大後放置內支撐管.穿過狹窄段.
(3)中,下部膽管癌切除術:中,下部膽管癌比肝門部及乳頭部癌少見.目前多數學者為其手術方式是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中下部癌無法切除者,可用上述姑息性方法.化療:術中經胃網膜有動脈插管至肝動脈留置葯物泵導管,皮下埋泵,術後經葯物泵給葯,常用的化療葯為5-Fu.MMC.放療:術中放療,術後定位放療及分期內照射等.根治性劑量照射放療,對晚期膽管癌有一定的效果,因其可使癌細胞變性,壞死與抑制其生長,可延長晚期膽管癌病人的生存期.
『叄』 肝門部膽管癌選擇哪個治療方案好
肝門部膽管癌是膽道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肝門部膽管癌因其發生部位特殊、呈浸潤性生長及與肝門部血管關系密切等特點給手術切除造成極大的困難。長期以來,肝門部膽管癌被認為是無法手術根治性切除的癌腫。近20年來,隨著影像學和手術技術的進步,使肝門部膽管癌的診斷和治療取得重大進步,手術切除率逐步提高,生存率得到明顯改善。但是對於是否應行擴大根治術、血管切除重建,以及放化療等的療效問題,依然是肝膽外科及腫瘤科醫生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目前治療肝門部膽管癌的方法繁多,有手術切除、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生物治療、中草葯治療和介入治療,但最有效的方法仍為手術切除。
1. 根治性切除術
2.姑息性手術
1左側肝內膽管空腸吻合術
2右側肝內膽管空腸吻合術
近年不少學者採用右肝管-膽囊-空腸吻合術。這種內引流術不需分離膽囊,創傷小,手術也較簡單。
3置管引流術
3.原位肝移植術
需要有合適的肝源,不好遇到。
『肆』 肝門區膽管癌怎麼回事呢
建議:對於
肝門
區
膽管癌
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你提到肝門區膽管癌問題,為你
解答如下。
早期
膽管癌如何治療,主要考慮手術切除。膽管癌的手術治療切除范圍包括
十二指腸
上方的肝外
膽管
、
膽囊
管、膽囊、
腫瘤
和近端部分左、右肝管,以及
肝十二指腸韌帶
內的
脂肪組織
及
淋巴結
。癌腫位置較高的膽管癌治療,還需切除肝門部的部分
肝臟
;
『伍』 肝門膽管癌怎麼治療最有效
診斷意見:符合膽管細胞Ca、肝門區淋巴結腫大CT表現。符合門靜脈血栓CT表現。雙腎囊腫,脾。這樣的情況作手術合適嗎?貴醫院有好的方案嗎?具體的效果怎麼樣? 答:我們是瑤醫葯治療膽管癌的,瑤葯屬於中葯范疇,但是有很多葯物是中葯沒有的。草葯主要來自廣西大瑤山,是天然的葯物。而且治療方案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需要根據病人的詳細病情開。不同的病情我們針對的治療方案也是不同的。一個月是一個小療程,三個月是一個大療程。瑤醫學是瑤族人民幾千年來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是瑤族古今醫家豐富的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積累。癌病一直是威脅人們健康和生命的敵人,瑤醫和癌病作斗爭歷史悠久,雖然沒有癌這樣的病名(這是現代醫學病名),瑤醫一直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認識癌病、治療癌病。瑤醫有乳石病、肝石病、肉石病、舌花、腫骨病等與癌證描述相同的疾病。 傳統醫學里還有膈中、石瘕、腸蕈、息肉、隔塞、癥瘕、積聚、食噎、反胃、癭瘤、緩疽,這些病證都包含了腫瘤的證侯。還有乳岩、肺積、失榮、繭唇、舌菌、鼻淵、腎岩、臟毒、翻花瘡、石疔等等,都與腫瘤有相似的描述。瑤醫治則是在瑤醫理論指導下,全面收集符合實際的診斷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同時到我院治療的患者都是經過多家醫院治療,或手術、放、化療後病情加重,多處轉移,最後到我院尋求治療,大都已明確診斷,又藉助於現代化科技的各種理化檢查,腫瘤病情復雜多變,根據這些資料診斷出什麼病,按瑤醫的風虧、打盈治療原則。 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在專病專方的基礎上配合加減運用解毒、祛風消痧、除盅、補氣、養血等方法,只要診斷出什麼病,瑤醫就會有治療此病的專方貫穿治療的全過程,其間不管出現什麼症狀,主方不變,因為核心病機是永遠不會變的,多變的是臨床症狀,用一些葯物去糾正症狀就可以了,腫瘤惡毒彌漫、滲透全身內外,所以攻毒途徑也需要多種,臨床分為毒積、毒瘀、毒熱、毒發,毒積者需攻毒,使邪從不同的渠道排除;毒瘀者需要化毒,使毒瘀像冰山一樣化解;毒熱者需要解毒,使毒熱得以清解;毒發者需要敗毒,使毒邪徹底的清除,都有具體要求。惡毒結聚於內,需要內服葯物瀉毒敗毒,惡毒轉移擴散於外,需外用葯物化毒散毒。
『陸』 肝門部膽管癌怎麼手術 肝門部膽管癌的手術治療方法有
有統計指出,臨床上出現的肝門部膽管癌其發病率大約占膽管癌發病率的百分之五十八到百分之七十五之間,肝門部膽管癌是指發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總管上段的癌。由於以往對該病認識不足,加之腫瘤生長部位隱蔽,早期診斷較困難。患者多以進行性黃疸為主要表現,常被誤診為傳染性肝炎而予以治療,乃至患者到外科就診時已為晚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影像技術的發展,臨床上對肝門部膽管癌的診斷與治療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肝門部膽管癌的治療方法1、手術:
由於肝門部膽管癌的腫瘤恰位於肝的入口,即肝門處,要達到根治性手術治療,治療時需連同肝門一起切除,難度較大。手術中易大出血,而且手術很難保證剩餘肝臟的功能,稍有不慎即會出現術後膽瘺、肝功能衰竭等並發症,危及生命。
所以在肝門部膽管癌的治療上很少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往往只能做到姑息性局部切除。近幾年來,隨著對肝門解剖的深入研究,手術切除范圍不斷擴大,附加肝葉切除以及肝門部血管的重建等,使肝門部膽管癌的切除率不斷提高。
在肝門部膽管癌的治療上,術前對肝門部重要血管和膽管受浸潤情況的正確評估很重要,若能在術前作出正確的評估,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探查,減輕病人的痛苦,有利於肝門部膽管癌手術的進行。評估手段包括US、CT、MRCP、ERCP、PTC以及血管造影等。
根治性切除手術包括肝外膽道切除、肝十二指腸韌帶上血管骨骼化、廣泛切除肝十二指腸韌帶上的纖維脂肪組織、神經、淋巴,必要時切除一側肝葉,重建肝管空腸吻合。肝門部膽管癌多有尾狀葉浸潤,侵犯匯合部或左、右肝管者均須切除尾狀葉。
多數學者認為在正確估計侵犯程度的基礎上積極行肝切除可改善預後。
姑息性治療包括經皮、內窺鏡或手術旁路置管引流術及膽道內支架置入術,其目的是減黃和防止或治療並發症,如瘙癢、膿腫和肝功能衰竭等。放置膽道內支架管的方法有:經皮肝穿刺膽道(PTD)放置內支架、經十二指腸鏡(ERCP)放置內支架、經剖腹探查術中放置內支架、經外引流管運用介入方法放置內支架。
2、 放療化療:
肝門部膽管癌對化療放療均不敏感,因此化療放療在肝門部的膽管癌的治療中應用較少,通常只作為惡性程度已經很高,無法手術切除的肝門部膽管癌患者的姑息性療法。由於放療化療均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傷害,在肝門部的膽管癌的治療中多結合中醫葯進行治療,以達到增效減毒的作用。
3、 肝中醫葯治療:
中醫中葯也是肝門部膽管癌的治療的重要方法,由於手術,放化療等在膽管癌的治療中作用不突出,並且會對人體機能造成損傷,而中醫一方面能增強西醫治療效果,一方面能減輕西醫對該癌治療的毒副反應,且療效確切。
中醫認為肝門部膽管癌的發生與飽食不節,肝氣郁結,脾氣虛損有關,在治療時應攻補兼施,在抑制肝門部膽管癌細胞,提高免疫力,改善生存質量上都起到肯定的作用。
對於實施手術後的肝門部膽癌患的治療來說,中醫中葯能根據手術的創傷,臟腑的缺失,氣血津液耗損等不同情況加以辨證治療,從而改善人體免疫機能,加快機體恢復,在肝門部膽管癌的治療上遠期效果較好;對於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如處於中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或者發生轉移者,應重點將中醫葯用於癌的治療,能抑制癌腫的發展,改善生存治療,延長生存期。
肝門部膽管癌的分期
Ⅰ型腫瘤位於肝總管分叉處,左右肝管之間相通;Ⅱ型腫瘤占據左右肝管匯合部,兩者之間無通道;Ⅲ型腫瘤侵犯一側肝管,累及右肝管者為Ⅲa型,累及左肝管者為Ⅲb型;Ⅳ型腫瘤雙側肝管均受累。
臨床上根據癌腫對肝動脈和門靜脈的侵犯,可將膽管癌的病程分為4期。Ⅰ期:腫瘤限於膽管,無門靜脈及肝動脈侵犯;Ⅱ期:腫瘤累及單側的門靜脈及肝動脈;Ⅲa期:腫瘤累及一側肝動脈及門靜脈的分叉部;Ⅲb期:腫瘤累及一側門靜脈及肝固有動脈;Ⅳ期:腫瘤累及肝固有動脈及門靜脈的分叉部。
肝門部膽管癌的診斷
肝門部膽管癌的經典診斷模式為:黃疸+肝內膽管擴張+肝外膽管口徑正常+膽囊空虛+肝門部佔位病變,診斷並不困難,但多已屬中晚期,若能在黃疸出現之前得以確診,對提高切除治癒率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