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短命的多
轉載:
雖然就像樓上很多人說明朝皇帝短命原因是因為縱欲,或說心理身體因素,這都是歷史學家泛泛而談的說法。具體的原因我只能盡我所能抽絲剝繭,希望能理出頭緒。
明朝皇帝最長壽的朱元璋活到七十一歲,這在中國皇帝中應該不算短命還算長壽的,須知後來的清朝皇帝活過七十的也只有乾隆一人。但為什麼後來明朝皇帝平均壽命比清朝差那麼多呢?
首先說皇帝縱欲短命,這完全說不過去,朱元璋就是出了名的好色皇帝,他的風流史和他的創業史差不多精彩了。而且最好的證明是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也是明朝之最,所以縱欲的傳統是朱元璋開始的,但他並未因此早死,而且宮闈之事很難判斷,歷史學家有什麼理由說明朝皇帝比其他朝代更好色呢?清乾隆活到八十九歲,他節欲了嗎?所以說縱欲早死的根本是歷史學家找不到原因不負責任的一種推脫。而且明朝出名的踐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一生只有一皇後,沒有嬪妃,竟也是三十六歲而死,也正因為只有一妻,所以只有一子,導致其子明武宗無後,明孝宗竟也跟著斷後了。這能用縱欲解釋嗎??
樓上有說皇帝「安全系數」太低,非正常死亡太多,那是太不了解明朝歷史了。朱元璋廢宰相,那麼苦心積慮集中皇權,保證了他後代子孫的絕對安全。明朝十七帝,沒有一個傀儡皇帝,除了建文帝失蹤,明景帝被復位的哥哥謀害,末代皇帝崇禎自殺,其他所有皇帝都善終,明朝政治氣候是完全的皇帝至上,無人膽敢冒犯,完全沒有被人暗算的可能性。所以這一說法也不成立。
再說服食丹葯,中毒而死,在明朝里只有明世宗可能是這么死的,可他當了四十五年皇帝,活到六十歲,壽命在明朝排第三,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六十歲應該算是正常壽命了。再刨除明神宗,五十八歲,這兩人在古代絕對算是正常年齡死亡。要知後來清朝大多皇帝也是在這個年齡杠上駕崩的。而我拿明,清相比是為了證明這兩個朝代醫學水平差不多,如果拿更早的時代比較樓主會懷疑那個時代醫術相差太大不能作為參考系。
那麼剩下的,明仁宗,四十八歲,明宣宗,三十八歲,明英宗,三十八歲,明憲宗,四十一歲,明孝宗,三十六歲,明武宗,三十一歲,明穆宗,三十六歲,明光宗,(這個記不清了,也是三十左右),明熹宗,二十四歲,一共九人,佔了明朝皇帝一多半,這些人死的確實太早了。具體的原因確實眾說紛紜,這里先說明孝宗,這位公認明君,正史的記載是得了風寒後太醫下錯葯了,以致三十六歲的孝宗流鼻血不止而死。他兒子武宗三十歲時南巡落水,身體急轉直下,轉年病逝。明熹宗更慘,當年掉水裡,魏忠賢沒注意,救晚了,救上來身體受不住水涼,當年就死了。剩餘的就基本連正史的解釋都沒有了,全歸結到縱欲方面去了。
可就這三位皇帝的正史解釋我們可以發現疑點,明孝宗是堂堂天子,給天子看病的太醫竟然會用錯葯,這個幾率太低了,要知後來一位太醫給明世宗看病之後,開完葯治好了皇帝,他就自盡了,說心裡承受不住給皇帝看病巨大壓力。而明武宗之所以「武宗」就是因為他愛玩樂,尚武功。經常和虎豹一起玩耍,這樣對人竟然因為一次失足落水,身體就急轉直下實在很難解釋。
可線索我卻是在剛才提到的明世宗那裡發現的,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的最後一年。名臣海瑞上疏大罵世宗誤國,世宗後來委屈的跟周圍人說「海瑞說的那些都對,可要不是我有病,不能上朝,我會讓他給我潑這么一盆臟水么」。請注意,明世宗不上朝是從嘉靖十幾年的時候就開始了,史學家們對世宗不上朝的一致結論是世宗信道教,煉仙丹,所以不愛朝政。可這顯然是矛盾的,我們知道世宗是非常抓權的皇帝,貪官嚴嵩不過是他手下的棋子罷了。所以我倒寧願相信世宗自己的話,他是真的因為有病不上朝,那麼是什麼病呢?正史不提,顯然是為帝王諱,無獨有偶,明朝絕大多數皇帝都不愛上朝,而這絕不代表他們不理朝政。例如以怠政著稱的明神宗,自萬曆十四年突然不上朝後,幾十年不見大臣,但明朝援助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戰役卻是萬曆全權指揮,皇帝從來沒有一絲放權過。
所以我個人的結論是,明朝皇室或許從仁宗開始患有某種遺傳病,這種病或許當時的醫術沒法治,或許當時的醫術完全看不出這種病,以致後世史家就認為這是皇帝怠政的托詞,就好像現在不願上課的小孩假稱我病了。但史家又不能解釋為什麼這些不上課的小孩卻天天偷著在家看書。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真的有病,或許是遺傳的慢性病。要知道明仁宗從年輕身體就不好是有名的,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朱棣曾因此不想立他,嫌棄他走路都要靠人扶著。或許當年就是朱棣的一念之差,要是立了能橫刀立馬的二兒子朱高煦,大明帝王史就不是被病痛困擾的短命怠政史了。
❷ 明朝50歲的女人應該是老老太婆,不可信。
別說明朝,70年前國人的平均壽命不足40歲。能活到50的也不容易了。過去結婚早50歲基本上都當爺爺奶奶了。不是老老太婆是什麼?聽過馬三立的相聲逗你玩兒嗎?機會兒管30多歲的女人叫大老娘們兒。
❸ 明代人均壽命是多少李時珍跟吳承恩居然活到80歲為什麼
40-50歲,他們養生做的比較好。。。。望採納
❹ 明朝皇帝的平均壽命為何比後之清朝短,比前之唐朝和宋朝也短嗎
唐朝有活了77歲高齡的唐玄宗李隆基;宋朝有活了81歲高齡的宋高宗趙構;清朝有活了88歲高齡的清高宗弘歷。明朝壽命最長的太祖朱元璋比這三人中最短的李隆基還要短。甚至明朝皇帝的平均壽命也比唐、宋和清三朝短。難道真的是因為明朝皇室存在嚴重的遺傳病嗎?據相關資料顯示,唐、宋、明和清四朝皇帝的平均壽命分別為46歲、46歲、43歲和52歲。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皇帝並未比唐、宋兩朝短太多。換句話說,如果遺傳病佔主導因素的話,那麼唐、宋也可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明朝皇帝平均壽命較短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歷任皇帝的生活和飲食問題。
世宗朱厚熜,他於嘉靖四十五年崩逝,享年60歲。他是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不僅常年修道,還喜歡服用摻雜了水銀、砒霜等有毒物質的各種奇葩丹葯,如果不是這些丹葯,他肯定還能再活些年頭。
神宗朱翊鈞,他於萬曆四十八年病逝,享年58歲。他10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據史料所載,他的死因主要是因為酒色方面沒有節制而提早透支了自己的身體,再加上薩爾滸慘敗等事情讓他憂心忡忡,進而早逝。和他一樣都是幼年登基,並且同樣是所屬朝代在位時間最長的清聖祖玄燁卻活了69歲。
❺ 明朝16帝,超過50歲的只有4人,相對而言清朝皇帝卻普遍長壽,為什麼
這個咱實話實說,清朝皇帝的個人保養確實比明朝做得好。
頭一個,清朝以騎射為立國之本,這個其實是一種落後的軍事思想,但在皇帝的個人保養上,確實有不錯的功效。譬如開國皇帝皇太極,就是一位戰場上走出來的君王,《 大清太祖實錄 》說,皇太極當年使用的弓,一般的壯士根本拉不開——這當然可能有誇張,但至少說明他的體力是不錯的。之後,他的接班人順治皇帝,便曾發出:「雖天下一統,勿以太平而忘武備」的告誡,從記載看,順治也是自幼精於騎射,弓法嫻熟。
所以可以這么講,明朝皇帝命短,而清朝皇帝命長,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清朝對皇帝實施一套有效的生活管理制度,哪怕皇帝不樂意,也得遵從(遵守度最差的就是後三個皇帝,結果統統出問題,同治患天花而死,光緒長期幽禁,宣統基本無那個能力)。
❻ 明朝16帝,超過50歲的只有4人,為什麼清朝皇帝卻普遍長壽呢
不知各位看官有沒有發現,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明朝和清朝這兩個相連的封建王朝存在的歷史是相同的,明朝(1368年―1644年)中間是276年,清朝的歷史是清朝(1636年-1912年)中間也是276年。但是同樣是276年清朝有11位皇帝,而明朝卻有16位皇帝。很顯然是明朝皇帝沒有清朝皇帝長壽。
而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征戰沙場之外其他的皇帝恐怕連馬都沒有騎過,只知道在皇宮之中做買賣,做木匠,煉丹吃葯。甚至幾十年不上朝壽命肯定比較低一些。
除了這些之外清朝的皇帝比較辛苦一些,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就知道清朝的皇帝無論嚴寒還是酷暑在四點的時候就要起床上課了,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比較健全,有很多的體育鍛煉。另外在生活方面也很節制,時時刻刻都被太監監督著,什麼東西能吃,什麼事情能做。
❼ 清朝皇帝平均壽命53歲,明朝皇帝僅42歲,是因為體質不同嗎
明朝16帝,平均年齡42歲,超過50歲的只有4人。清朝12帝,平均年齡52歲,超過50歲的有8人。這么一看,清朝皇帝貌似壽命比較長。
有人認為,女真族地處北疆,雖也為農耕民族,但擅長騎射,因此身體較漢人強壯,壽命長也是可以理解。但事實上,並沒有這樣簡單。
元明清三代皇帝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特意准備了元明清三代的皇帝列表如下。
1)元朝歷代皇帝(11帝,平均年齡34歲)
結語
明朝皇帝的壽命為何比清朝皇帝短,是因為中原人的體質不如女真族嗎?並非如此。
1)他們或因為勤政而積勞成疾,例如,弘治帝;2)他們或因為長期服用丹葯等有毒物質,例如,嘉靖、泰昌、天啟、隆慶等帝;3)他們或因為深受元明時期的小冰河期之害,例如,景泰、崇禎帝;4)他們或因為政變而被殺,例如,建文帝;5)他們或因為感染了他地的病毒,例如,宣德、正統二帝。到了晚清時期,瘟疫肆虐,西方列強來襲,此時的清朝皇帝再難延續清帝皆長壽的神話。而所謂的清朝皇帝長壽的秘訣就是生在太平盛世吧!
❽ 明朝16個皇帝活過50歲的只有4個,為何明朝皇帝普遍比清朝短壽
那麼明朝皇帝為何如此短命呢?我們得先了解一下明朝皇帝的死因,朱元璋老死、朱允炆失蹤、朱棣舊傷復發死、朱高熾病逝、朱瞻基病逝、朱祁鎮病逝、朱祁鈺病逝、朱見深病逝、朱佑樘病逝、朱厚照落水後引發肺炎病逝、朱厚熜服用丹葯死、朱載垕縱欲過度死、朱翊鈞酒色過度死、朱常洛服用紅丸中毒死、朱由校服用仙葯死、朱由檢自殺。可以看到,自明仁宗朱高熾開始,後世皇帝要麼病逝、要麼死於意外、要麼是自己作死。恰巧朱高熾是一個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的大胖子,因此身體羸弱,很有可能將某些遺傳病傳給後世子孫了,導致後代很多皇帝都英年早逝。
至於後面幾位短壽的皇帝則是因為清朝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咸豐帝本就體弱多病,又適逢清朝外有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心力憔悴只能寄託於鴉片,最終早早駕崩。而同治和光緒兩帝的死都跟慈禧太後有關,同治帝是因為慈禧太後久久不還政於他而郁悶成疾,民間有說法是因為他愛逛窯子最後染上花柳病駕崩,官方說法則是死於天花。光緒帝則更是可悲,在慈禧去世前一天被毒死,雖然誰下的毒已經無從考證,但在當時的環境下,除了慈禧太後恐怕也沒人有膽量去毒害皇帝了。
❾ 明朝的皇帝為什麼都不能長壽
明代十六帝,除去、成祖逾越六十周歲,其他均不短壽。嘉靖抵達六十虛歲,萬曆抵達五十八虛歲,已經算此中較好的,其他天子大多在四十歲附近去世。最短壽的天啟,只需二十三虛歲,正德也只需三十一虛歲。中國現代壽命大多不長,但雲雲短壽也實屬少見。明清官員逾越六七十歲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明代內閣官員入閣的時分基本在五十歲以上,首輔經常年過七十。清代後期除去順治因天花去世,其他天子大多較短壽。為何明代天子早死?
明代天子身材本質遍及欠好,或許是招致早逝的啟事。成化不到30歲,就感喟「老將至」;孝宗即位前身材就欠好(或許是後天缺少);嘉靖、隆慶、萬曆三代的身材都欠好,以是招致蝸居深宮不出;泰昌、天啟的身材更是差到頂點。奇特的是,同樣是朱家子孫,零碎的藩王卻大多很短壽。出自的親王、郡王,活到七八十歲的很罕見,有的以致生養上百個兒子,可見明代皇室並不是生成身材欠好。
問題在於,成祖朱棣或許傳下了某些遺傳疾病,招致永樂一系子孫遍及身材欠好。我們來看看永樂一系留下的子孫數目和此中成年的人數,便可略知一二:
永樂有兩個封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國。
洪熙有九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一人短壽,為追封;有四個藩王沒有留下子嗣而除國;只需四個藩王傳了下去。短壽和無子而終的比例逾越一半(無子者大多年事較輕即去世)。
宣德有七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三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靠近一半。
正統(天順)只需一個成年的兒子,即成化。
景泰的兒子,包含太子,全盤未成年而短壽。
成化有十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六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抵達一半。固然,此中一人是地動而死,並不是自然滅亡;其他都是病死。沒有子嗣就因病去世的抵達一半。
弘治只需一個成年的兒子,即厥後的正德。
嘉靖有六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四人短壽,為追封,還有一人被追封太子;兩個成年的藩王,有一個在嘉靖去世之前即病死,無子國除。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卻只留下隆慶一支後世。
隆慶只需一個兒子被封為藩王,而且傳承了下去。
請留神,從弘治末尾,明代皇室大批(嫡派)人丁極度稠密,弘治只需一子,正德無子而終招致嫡派隔斷,嘉靖死後只需一子,隆慶也只需兩子!假定萬曆在成年之前,那末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將是他唯一的弟弟潞王,第二順位繼承人將是成化的後世益王,與皇室的血緣已經相隔四代,屬於相稱疏遠的干係。正德、嘉靖、隆慶的後宮生存都很一般,以致可以說豐盛多彩,卻要末生不出兒子,要末生出兒子紛紛短壽,真是不太一般。
❿ 中國各朝代的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歲要有依據
1、夏、商時期18歲,
2、周、秦大約為20歲,
3、漢代22歲,
4、唐代27歲,
5、宋代30歲,
6、清代33歲,
7、民國時期約為35歲。
8、新中國成立後,據調查1957年我國人民平均壽命已提高到57歲,到1981年為68歲,1985年為68.97歲,其中,男性為66.96,女性為70.98歲。
該數據來自1996年第5期《生命與災禍》中林萬孝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10)明朝的50歲擴展閱讀
現代人長壽的原因:
1、醫療技術提升了
在人的一生中,從未患過病、無疾而終幾乎是不可能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迅速發展,高水平的醫學研究、高科技的診療手段和更多療效好的葯品使得傳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發病率大大降低,治療效果大大提高,有些曾經在全球肆虐的傳染病已經被消滅,一些慢性病逐步得到了規范化的診治,極大地改善了預後。
經濟的增長帶來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醫學的發展是民眾健康指數普遍提高的重要因素,人們普遍接受了預防為主,有病早發現、早治療的理念。這些是讓現代人壽命越來越長的重要原因。
2、營養好了,飲食合理了
人體抵抗疾病、從事各項活動,需要豐富的營養物質。到了老年,衰老的機體更需要優質蛋白質。保證營養物質的攝入,關注合理、平衡的營養,這些都為人的健康長壽加分。
3、熱愛社會活動和健身運動
日本對百歲老人的興趣和愛好的調查顯示,約有81%的人在青壯年時期就喜歡參加社會活動和文化體育、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推遲和延緩腦細胞的衰老。
4、X染色體攜帶免疫功能基因
人口統計資料幾乎一致地顯示,女性比男性壽命長大約5~6歲。遺傳學研究發現,女性有生理學的免疫優勢。男性的性染色體由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組成,女性由兩條X染色體組成,人體免疫功能基因就存在於X染色體內,因此,女性具有雙倍於男性的免疫功能,所以抗病能力強。
5、性格開朗精神愉快
有學者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時發現,長壽者大都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性情文靜、情緒樂觀。性格與某些疾病的發生發展確實相關,具有A型性格的人爽快利落,工作節奏快,效率高。
但容易急躁冒進,這種性格的人,患冠心病者較多,患癌症者較少;B型性格的人,溫和平靜,工作慢條斯理,愛苦思冥想,這類性格特徵的人,容易遭受精神創傷,常有情緒壓抑、悲觀、消極、多疑等異常心理。
6、生存環境好
山區的氣溫、濕度、氣壓、陽光、大氣、水文、地理等特點有利於人的健康長壽。有些科學家發現,在某些山區、農村的空氣中,有對長壽有益的陰離子。還有人認為,某些地區的水與食物中的化學成分有利於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