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那些科學家都那麼長壽都是八九十歲有什麼秘訣嗎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腦力勞動者,經常用腦,對大腦是一個很好的良性刺激,使人能心神平安,健康長壽。
⑵ 科學家很長壽嗎
會長壽
因為科學家有一顆會思考的大腦
⑶ 長壽基因的秘密被發現了 人類真的有可能長生不老嗎
在古代,人類常幻想能長生不老,尤其那些掌握權力的統治者,幻想長生不老更是強烈,如古埃及的統治者,將自己的屍體存放在金字塔內,幻想能夠重生,中國古代的皇帝,派人去所謂的蓬萊仙島求長生不老葯,並令道家煉所謂的仙丹,幻想能夠長生不老,可惜的是,古埃及的統治者除了成為干屍,成為後人的展覽品,並沒有獲得重生;中國古代的皇帝不但沒有長生不老,反而比普通人壽命更短,平均不過30多歲。
但是,人類對長生不老還是幻想不斷,今天,丁丁在新浪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科學家稱即將揭開長生之謎:永生或成現實》,文中科學家稱人類
永生或者類似的東西可能即將變成現實,現在仍在世的人也有可能實現永生。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德格雷認為,他可能已經發現揭開我們的細胞不死之謎的關鍵。他隔絕了細菌里的一種酶,這種物質似乎能夠防止它們被粘性物質阻塞,最終窒息而死。他希望相同策略對人類細胞也能起作用。美國分子遺傳學家比爾-安德魯斯已經發現一種補劑,他認為這種東西能夠改變細胞,讓它們永遠存活下去。而美國科學家更是大膽預言,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和對人類身體機能的更深入了解,僅20年後人類便可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
從這些科學家的言論看來,人類實現長生不老確實是指日可待,我們這些還行走在宇宙間的人看來能夠在宇宙中永恆下去,真成了永垂不朽,萬歲萬歲萬萬歲將不再是夢想。
但是,人真能長生不老嗎?丁丁不是科學家,只是一個普通人,可丁丁並不相信人能夠長生不老,丁丁認為,這些所謂的科學家預言的人能夠做到長生不老,只是一種幻想,或者說在嘩眾取寵,是一種偽科學,是一大騙局。
我們知道,宇宙間沒有任何生命或事物能夠長生不老,包括星球。我們知道,壽命最長的生命是烏龜,壽長達千年,但它的生命終歸是限度的。從我們可知的觀點來看,任何生命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目前,至少沒有發現有任何一種生命能夠長生不老。不但是生命不能夠做到長生不老,就是我們發現的萬事萬物,包括建築物,包括石頭,甚至包括星球。就拿我們的地球來說,具估計地球的壽命為100億年,現在正處在中年時期,一個典型的例子,現在地球上的七大洲,在許多年前不是這樣排列組合的,尤其是南極洲曾經在溫暖的地方,這從南極洲上能夠採到煤就是明證。另外,我們天文學家經常觀察到某星球的爆炸或某星系的爆炸,說明不但星球就是星系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存在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各種生命也在這種周而復始的過程中不斷發展、進化,適用不斷變化的環境。
其實人的身體就如一部機器,總是從磨合期到最好用的時期,再到修理期,再到機器磨損嚴重再也無法修理的時期,也就是報廢。對於人來說,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斷的成長,與環境逐漸相適應,再到完全適應這個環境,也就是人的最黃金時期,再到逐漸衰老時期,這個時期,疾病與你相隨,你必須不斷的就醫,來治療你身上的疾病,直到無法診治你的疾病,你的人生也就從此謝幕,而你的後代又在重復著你的過程的基礎上,適應著新的環境,而不斷的進化,幾萬年的人類歷史也就是循環著這樣一個過程,各種各樣的生物、植物、動物包括星球、星系也在如此的循環,這樣的生命才顯得完美,珍貴!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人真能做到長生不老,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奮斗者無法看到希望,因為成功者永遠主宰著這個世界!統治者永遠在你的頭上統治!也就沒有了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先生不死,後生何以上,生命的精彩何以輝煌?!再說,每個人都可以長生不老,只有生,沒有死,何處是我們的生存之所,畢竟,人類生存的地方是有限的。最主要的是,環境在天天變化,而每一種生命都必須適應新的環境,而這種適應,必須有一個新老更替的過程,也就是要有周而復始的過程,這種過程,必須經過繁衍來解決,而非不死的生命能夠解決。
所以,人,作為一種生命,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人的生命和所有動物、植物、生物一樣,都有一個生、老、病、死的過程,現代科技,只能在一定限度內延緩人的生命,但不能讓一個人的生命長期的存在下去,這才是科學。
其實,我們不需要一個個體的生命長生不老,需要的是整個人類能夠長生不老,永遠延續下去,保護好我們的環境,讓我們人類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讓我們每個人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活得健康,活得有質量,活得精彩,而不是單純的用葯物保住人的生命而生活在痛苦之中(據統計,人一輩子平均有十年在疾病的痛苦中度過,這十年的生活沒有質量),這才是我們要研究的地方。
所以,那些幻想能夠長生不老的人請放下這個念頭,也請那些幻想長生不老的人不要相信這些所謂的科學,這其實是一種騙人的鬼把戲,更可能是種騙局,你們要相信:沒有生命是可以做到長生不老的,所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規劃好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這才是我們要做的。
⑷ 有些恆星為什麼比宇宙年齡更古老
一顆恆星怎麼可能比宇宙還老?
要做到這一點,科學家們將研究由成對的死亡恆星在空間和時間結構中產生的漣漪,而不是依靠宇宙微波背景或對附近物體的監測,如造父變星和超新星來測量哈勃常數,前者的結果是每秒67公里/兆帕的速度,後者是73公里/兆帕。
麻煩的是,鑒於引力波在2015年才首次被直接探測到,測量引力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科學家的說法,在未來十年內可能會取得突破。這個想法是收集來自一對中子星之間碰撞的數據,利用這些事件發出的可見光來計算它們相對於地球的運動速度。它還需要分析所產生的引力波,以了解距離,這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出哈勃常數的測量結果,這應該是迄今為止最准確的。
瑪土撒拉的年齡之謎正在導致更大和更復雜的科學問題,改變了對宇宙如何運作的理解。
對這個悖論最可能的解釋是一些被忽視的觀測效應或我們對宇宙膨脹動力學的理解中缺少的一些東西。確切地說,這個"東西"是什麼,肯定會讓天文學家們在一段時間內受到挑戰。
⑸ 為什麼科學家都比較長壽
是啊!我也感覺到科學家都比較長壽,大慨因為科學家大腦發達,所以大腦的思維、考慮問題比較多,活動量也比常人大,得痴呆症幾率小,就是到老了說話邏輯性也很高,不糊塗。不用說科學家,就是學歷高一點的人,上了年紀,得痴呆症的幾率也小。因為同樣的問題見解不一樣,大腦思維理解活動量有所差別的原因吧。但是,這個也不一定,也有像傻子啥心也不操,也能活個大年紀,人的壽命長短,未知數很多,與遺傳基因有一定的關系。比如烏龜,如果能將烏龜的長壽基因移植給人類,那麼人類也可以活幾百年。
⑹ 說說你知道的科學家的壽命!!!
1)諾貝爾獲獎科學家的平均壽命為74.7歲,說明了諾貝爾獲獎科學家是長壽的,因為到了1950年,世界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也才65歲。而幾位壽命較低的獲獎者多為意外或人為原因導致死亡。例如,居里先生47歲,死於車禍;布里奇曼(1882~1961)59歲,自殺身亡;芬森(1860~1904)44歲,23歲或更早以前就患嚴重疾病;班廷(1891~1941)50歲,因飛機失事而去世。 2)科學家中,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平均壽命最高,且與和平獎和文學獎獲得者壽命相近;而化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壽命最短,與最高者相差4~5歲。化學家與生物科學家、醫學家等生理醫學獎獲得者的壽命差別的原因將在後面進行簡要分析。 3)活到高壽的科學家也不少,如達到99歲1人、98歲兩人,包括羅素(1872~1970),列在文學獎獲得者中,本人同時也是著名的數學家。
⑺ 科學家誰最長壽
錢學森(1911—抄—)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1958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為我軍的科技事業發展作了大量工作。
⑻ 為什麼很多科學家和大學者都很長壽
學習是長壽的動力和秘訣。
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們的終生學習讓他們長期保持大腦的活力,而學習不斷給他們帶來快樂和自我滿足,讓他們活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活成榜樣,活出長壽,這才是長壽的動力和秘訣!
而作為大學教師、書法家的趙慕鶴老先生,他1998年為鼓勵孫子念書,決定以身作則,跟孫子一起報名大學聯考,結果孫子考上中華大學,趙慕鶴考上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2002年,91歲的趙慕鶴和孫子一起畢業,傳為佳話。
其他因素:
1、綜合因素:地域、環境、體力活動、食療、養生保健、醫療等。而對於這些因素,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大多都能享受到最優的生活條件和待遇。
2、內部因素:預測和防治全身上百種身心智常見病才是長壽的好方法,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上醫治未病」。定期體檢和養生保健對科學家和大師學者是標配。
3、情緒管控:據媒體報道,心理學界有研究表明:7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引發疾病的主要情緒有生氣、悲傷、恐懼、憂郁、敵意、多疑、季節性失控等。而科學家和大師學者高度自律,高度專注,忘我無我,能保持情緒長期穩定。
4、吃出長壽:壽星不是靠葯物獲得健康、長壽的,主要是日常食物,即合理的食養,對於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叫科學食療,作為「國之重器」,國家和相關機構也會密切關注他們的健康,除了定期的體檢外,食療養生是標配。
5、深度思考:也就是說,多多用腦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和長壽秘訣,學習可以使他們擁有更高質量的長壽!
⑼ 大科學家霍金不鍛煉也能活,為什麼
你們大傢伙特別是科學家一類的人們!有那一個人看到過或是聽到過那類的野生動物為了生存而天天象人類一樣去跑去跳的!它們的跑跳的行為!一個是為了逃跑!一個是為了捕獵!現代的生活造就了現代人類的體質退化!不規律的生活方式!過度的飲食和亂七八糟的物質的攝入導至人類的疾病也是千奇百怪!這些不是靠普通的鍛煉身體就能解決的問題!
生命在於運動,不是說生命的長短只取決於運動,運動因素只是其一,還有其它很多因素影響人的生命周期,比如基因機制,醫療護理水平,幸福指數,心理健康指數,生活節律,飲食結構等等。雖然霍金無法自主行動,但影響其生命周期的其它因素較好,故而能繼續活下去。
⑽ 為什麼科學家很多長壽,而搞文學藝術的很多早逝的
這個沒有具體統計過。
一般而言,科學家的心胸比較開闊。對生命、對宇宙有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其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是順從自然的。個性也比較恬淡,與世無爭——因為他們看不上和市井民眾去爭權奪利。
搞藝術的,如果到了頂峰,其實還是很多長壽的。比如白居易、畢加索、張大千等等。早逝的當然也有,比如普希金,死於宮廷斗爭;聶耳,死於自己的不小心。
總的來說,藝術類,天才出少年的多,過早燃燒了自己的生命。而科學家,需要先學習先人的科學知識,學完了,就很大年歲了,才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所以,想早死,還沒成科學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