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吐谷渾的滅亡過程
吐谷渾啊,tu yu hun
吐谷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於涉歸之庶長子,涉歸分戶700使別部以牧。4世紀初,涉歸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環繼為單於,與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佨罕(今甘肅臨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為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為強部。
吐谷渾死,長子吐延繼位。昂城(今阿壩)羌酋姜聰刺吐延,傷致命,死時囑咐其子葉延迅速保衛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一帶)以鞏固其統治。葉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貴南縣穆克灘一帶)建立慕克川總部,設置司馬、長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渾為其族名,從此,吐谷渾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
葉延傳子辟奚。辟奚傳子視連,通聘於西秦,被封為白蘭王。視連傳弟視羆,西秦封他為沙州牧、白蘭王。視羆傳弟烏紇提,曾敗於西秦,求保持於南涼。烏紇提傳位於視羆之子樹洛干,勢力復振,率部落數千家奔慕賀川,自稱大單於、吐谷渾王。曾敗於西秦,被西秦封為平狄將軍、赤水都護。
自吐谷渾至樹洛干,經6世8傳,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時正當16國割據混亂,吐谷渾部得據甘、青間,實控東至洮河、龍固(今四川省松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鄰南涼,東為西秦。
420年左右,樹洛干傳弟阿才,兼並氐羌數千里,居澆河(清海省貴德縣),處諸羌中,號為強部。曾登上西傾山,尋找江源,以求至長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貢於劉宋,被劉宋封為沙州刺史、澆河公。阿才傳弟慕瞶,宋封為隴西公、隴西王。慕瞶曾擒獲與北魏為敵的赫連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為西秦王,佔有金城、隴西等郡。慕瞶傳弟慕利延。這時吐谷渾土地廣袤,除總部在沙州外,還有4座大城,分別在清水川、赤水、澆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傳位於樹洛乾子拾寅,始邑於伏羅川,總部西移。拾寅受宋封為河南王,又受魏封為西平王。拾寅傳子度易侯。度易侯傳子伏連籌。伏連籌傳子誇呂,居伏俟城(位於清海湖西15里,遺址即今共和縣石及亥鐵卜加古城),始稱可汗。後來隋朝兩次征戰吐谷渾,曾在吐谷渾地區設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隋末,吐谷渾漸復故地。誇呂傳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風俗,仍以公主為妻。唐初,吐谷渾累為邊患,唐貞觀九年(635)伏允兵敗,奔走至鄯善,自殺。從此吐谷渾分成東西二部。西部由伏允子達延芒結波率領,居鄯善,後來降伏吐蕃,吐蕃稱作"阿柴"或"阿轄"。東部由伏允長子慕容順率領,居伏俟城,唐朝封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順死,子諾曷缽繼位,唐朝封為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貞觀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國王。他的兩個兒子又娶唐朝的金城縣主和金明縣主為妻。
❷ 慕容吐谷渾的人物生平
慕容吐谷渾,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涉歸在世時,分出七百戶牧民給吐谷渾,吐谷渾和異母弟慕容廆兩部都放牧馬羊。馬相互爭斗,而慕容廆的馬受傷,慕容廆非常憤怒,派人對吐谷渾說:「先父把我們分開,你放馬為什麼不走開,而讓它們互相鬥傷?」吐谷渾說:「馬是畜生,吃草飲水為生,春天氣息發動,所以馬群爭斗,怎麼能對人發怒呢?徹底分開很容易,現在便離開你一萬里。」於是趕著馬群向西而行。每天走一頓,每頓八十里,在幾頓之後,慕容廆非常後悔,深深地責備自己,派堂伯父和長史乙那樓追回吐谷渾。
吐谷渾說:「從我們的祖父以來,在遼右地區積德累仁,卜筮的人說:『先父的兩個兒子,福胙都會遺傳給子孫後世。』我是庶生的兒子,按說沒有同時興盛的道理,今日因為馬斗相離別,大概是老天爺造成的。各位試試趕馬向東,馬如果東還,我一定隨你們回去。」乙那樓高興地說:「你是我們的主人。」乙那樓馬上讓他帶來的二千騎士共同遮住吐谷渾的馬群要它們轉去。馬群走不到三百步,突然嘯聲大起,馬群悲聲大叫,突破遮攔的騎牆,向前奔去。發出山崩地裂般地響鳴,這樣地做了上十次,每次都向西方走得更遠。乙那樓竭盡全力,只好作罷,便跪著說:「可汗,這不是人能改變的。」吐谷渾對他的部眾說:「我們兄弟倆的子孫,都應昌盛。慕容廆應傳到兒子和孫子及曾孫玄孫一輩,這中間大約一百來年,我則是到玄孫輩間才會崛起罷了。」於是向西依靠陰山,恰逢晉朝發生大亂,吐谷渾再度西行到隴西一帶。後來慕容廆追思吐谷渾,創作《阿干之歌》,鮮卑人稱哥哥為「阿干」。慕容廆子孫稱王稱帝,用這首歌作為他們的國歌。
吐谷渾到隴西後,從罕開(即枹罕,今甘肅省臨夏)、西零出行。從罕開向東一千多里,一直到甘松,西抵河南,南達昴城、龍涸。從洮水向西南,到達白蘭,幾千里中,吐谷渾都是依靠有水草的地方做小屋和帳篷居住,用肉酪作為食糧。西北少數民族稱他們為「阿柴虜」。
317年,吐谷渾去世,時年七十二歲。吐谷渾有六十個兒子,由其長子吐延繼位。
❸ 隋唐五代吐谷渾族的歷史記載和史學是怎樣的
吐谷渾的祖先是中國歷史上的東胡。“東胡”這一稱謂最早出現在《周逸書》里,有“東胡黃羆”“正北(有)匈奴……東胡”這樣的記載。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東胡已經成了北方一支重要的少數民族力量,先後與晉、趙、燕等國爭奪領土。
匈奴和東胡之間原本有一千里的無人區,是為雙方的緩沖區,稱之為“棄地”。東胡希望佔有這塊無人區。這下激怒了匈奴,於是大舉進攻東胡,東胡倉促迎戰,後果是全線潰敗。戰敗後,東胡分為兩支,分別逃到了烏桓山(在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西北)和鮮卑山(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西)。
我們今天說的吐谷渾,就是逃到鮮卑山的這一支東胡的後裔
❹ 五胡亂華十九國中吐谷渾的歷史
吐(tǔ)谷(yù)渾(hún),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後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唐後期稱之為退渾、吐渾。主要從事畜牧,產良馬,兼營農業。居廬帳,後漸有城居。使用漢文。與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紀中葉,其王誇呂自號可汗,都伏俟城 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591年,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復其故地。635年唐遣軍擊之,立諾曷缽為可汗。640年,唐以弘化公主妻諾曷缽,加封青海王。663年吐蕃破其國,諾曷缽率殘部奔涼州。670年,吐蕃盡據吐谷渾地。672年,唐遷其部於靈州,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刺史。吐蕃占據靈州後,吐谷渾更東遷朔方、河東。五代時散處蔚州等地。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這部分吐谷渾人便臣役於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渾,有學者認為即今土族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