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老人冷謙

長壽老人冷謙

發布時間:2022-05-28 16:22:26

『壹』 多大的人才能稱「壽星」

在古代人如果活到七十歲,已經算是高齡了,故而尊稱老人為「壽星」,而現如今,不管是多大的小孩子或者是大人過生日,都可稱之為「壽星」。

壽星名又叫老人星,南極老人,即船底座α星,南部天空一顆光度較亮的二等星,亮度僅次於天狼星的恆星,也是南極最亮的星。壽星在夜空中能持續不斷地發光,應了人壽長久的意願,因此備受人們的歡迎,《警世通言》還中有「福、祿、壽三星度世」的神話故事,更加讓人們相信供奉這位神仙,可以讓人們健康長壽

(1)長壽老人冷謙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十大壽星

彭祖是中國傳說中壽命最長的老壽星,相傳他活了800多歲後,仙化而去。

漢朝吳普(三國時醫家),廣陵(今江蘇江都縣)人。為名醫華佗之弟子。精於醫術,且專長於本草學及養生。吳普向華佗學練「五禽之戲」,堅持鍛煉,年九十餘而尚牙齒完堅、耳目聰明,活了200多歲。

我國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劉慧昭,著名高僧,公元526年生,816年卒,是我國最長壽的人,活了290歲

唐朝陳俊是世界歷史紀錄最長壽者,享年444歲。

賈鉻,元朝時一代名醫,享年106歲,明朝初年還健在。他的長壽秘訣,是十分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和飲食的保健作用。

明朝養生學家冷謙,享年150歲。一生注重養生,所著《修齡要旨》一類書,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發宜常梳」。

歷史有明確記載的中國最長壽的人是清朝康熙年間至民國的李慶遠(1679--1935),已被記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湯雲山,清代乾隆50年,湖南江夏湯雲山壽星活了141,乾隆御賜「再閱古稀」匾額。

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大的舉人——98歲才中舉的謝啟祚,享年120歲。

呂紫劍於1893年(光緒十九年)生於湖北宜昌,原八卦掌掌門。2007年1月24日成為全球最年長男性,也是中國史上最年長者。2012年2月20日在家中辭世,享年119歲。

『貳』 有沒有從南宋末年,一直活到明朝初年的人

有很多。
元朝在是史學上界定的時間是1271年到1368年,跨越了97年,如果我們再算得寬松一點,從南宋滅亡(1279年)到朱元璋稱吳王(1364年),那也有85年了,要找一個與朱元璋同時期的八十多歲的老人,相信不少,但是如果要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名和事跡的,在正史上就不多了,那我們就要從鄉野稗史上去找找了。
大家都知道的張三豐就不多說了,其但其生卒年月實在不可考。好在除了模糊的張三豐,還有以下的人。
冷謙,是明朝初年的一個道士,傳說他在元末就已經滿了百歲了,在明朝永樂年間才去世,這肯定是從南宋跨越到明朝的。冷謙既是道士也是音樂家,他對於氣功及健身方面頗有心得,到今天還有《琴聲十六法》一書留存下來。
黃公望,元末著名的畫家和道士,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圖》的作者。他勉勉強強可以算得上從南宋活到了明初,因為他生於1269年,這沒問題,死於1354年。他死的時候朱元璋已經參加了起義軍,在1356年就朱元璋被推為吳國公。
賈銘,元末明初的美食家,大致生存年限是(1269~1374),曾與朱元璋交流養生長壽之道,留存下來的還有《飲食須知》一書。
崑山人周壽誼,據說是從南宋末年活到明初,享年一百多歲。

根據王彝《鄉飲酒碑銘》,洪武六年蘇州府舉行鄉飲酒禮,知府魏觀聘請了一百一十歲的崑山老人周壽誼參加。又據余熂《鄉飲禮序》,洪武十二年崑山縣舉行鄉飲酒禮,糧長李無逸也請來了周壽誼。
鄉飲酒禮是儒家禮制中維系基層社區秩序的一種儀式。由地方上的權威人物將民眾聚集起來,請年高有德之人為嘉賓,按照年紀安排座位,依照禮儀進行飲宴。通過這種儀式來培養民眾尊老、尚賢之風。在這種場合聘請一位百歲老人居於上座,顯然是非常合適的。
周壽誼的子孫中也多有長壽者。其六世孫周震考中進士,在家中修建了「世壽堂」紀念其事,還邀請名流撰文、題詞紀念。其中當時的名士陸深就提到了周壽誼出生於宋、終老於明的事情:
三代而下,惟宋失天下為無罪,惟元興最為事變。嗚呼!能夷人數百年宗社於強弓健馬之間,而不能禁一老坐觀其子孫之澌盡瓦解,何其快也!若公者,手挈華夏之禮,以還華夏之主於克華夏之日,何其奇也!
在陸深看來,明朝的建立意味著「華夏」的復興,周壽誼是從元滅宋到明滅元這一歷史過程的見證人,而鄉飲酒禮則是「華夏之禮」,周壽誼能夠參加鄉飲酒禮,是華夏復興的一個象徵,非常幸運。
周壽誼的名聲,由於其後裔周震的努力而高漲。甚至出現了他曾面見明太祖的傳說。據說太祖詢問他養生秘訣為何,他答道:「清心寡慾」。又為太祖唱了吳歌:「月子彎彎照幾州,幾人歡樂幾人愁。幾人夫婦同羅帳,幾人飄散在他州。」不過這件事並無當時人的記載可證實,恐怕是後人附會的傳說。
王禎 (1271-1368年),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道家學者。一些書將其去世年記為1368年,很可能是誤記,其實際去世年仍需進一步確認,但其逝世時肯定已經知道元朝即將覆亡了。
周德清(1277年-1365年)。江西高安人,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作有《中原音韻》。他出生的時候,元軍剛剛攻破臨安不久,正在一路南下。他去世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虎踞江南。
明朝臨淮縣志(今蚌埠)一篇記載百歲老人的篇章里這樣寫到:
張茂才,字公秀,臨淮縣人也。開慶元年(宋理宗,1259年)生人。少時家貧,好習良學。為人好義慷慨,見敬於鄉里。宋室傾頹,嘗為縣兵。元人即來,縣令畏之而逃,乃罷。元至正十一年,歲九十餘。初,其歲既高,始不能言,三年復而痊癒,鄉人以為奇也。洪武二年(1369年)卒,奔者以千計。

『叄』 世上最長壽的男人

亞歷山大·伊米奇,年2月4日出生於波蘭,2014年4月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老年醫學研究小組證實為在世的最長壽的男人。亞歷山大·伊米奇於2014年6月8日早晨在紐約曼哈頓平靜去世。亞歷山大·伊米奇去世後,一位僅比亞歷山大小一天名叫百井盛的日本男性獲得了世界上最長壽的男人桂冠。

生涯簡介

亞歷山大·伊米奇,1903年2月4日出生於波蘭,2014年4月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老年醫學研究小組證實為在世的最長壽的男人。1939年,在被納粹佔領後,亞歷山大與妻子逃離了波蘭,並在俄羅斯的勞改營中倖存了下來,1951年來到美國。亞歷山大的妻子是一名藝術家和治療師,1986年在紐約去世。他們沒有孩子,在他們的公寓里,到處都是他妻子的藝術作品。盡管擁有動物學博士學位,但是亞歷山大對超自然現象的研究充滿熱情。「他擁有把逆境轉變成積極因素的能力,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都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亞歷山大的朋友說。
雖然亞歷山大的高壽可以歸因於飲食、鍛煉和營養,但亞歷山大的親友認為,對生命的熱情和好奇是他長壽的真正關鍵。
亞歷山大·伊米奇是世界上最長壽的男人,但遠非世界上最長壽的人。現在世界上至少有65名女性已經超過111歲。根據老人醫學研究組織,現年116歲的日本女性大川美佐緒是仍健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

繼承者

亞歷山大·伊米奇於2014年6月8日早晨在紐約曼哈頓平靜去世。亞歷山大·伊米奇去世後,一位僅比亞歷山大小一天的日本男性獲得了世界上最長壽的男人桂冠。

美國「老年學研究小組」的一份名單顯示,世界最長壽男性是日本人百井盛,生於1903年2月5日。日本琦玉市消息稱,百井盛目前在東京的一家醫院住院,5月中旬市政府負責人曾去探望他,看到其健康狀況良好。2013年9月,他收到了清水勇人市長的祝賀信與紀念品。


其他傳說人員:

黃帝
黃帝是中國的民族的祖先,中國人在這個星球上,無論生活在什麼國度,並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子孫,龍的傳人。 據傳說,黃帝是一個百歲壽星。
彭祖
彭祖歲生日,在中國的傳說,相傳壽命最長,他住超過800歲的仙人。客場。彭祖名筏景,李瑤,舜,禹,夏,商,周,多代,要注意營養,善於烹調著稱於世。他做做飯,色,香,形俱佳,身體素質疾病,不僅是世界各國人民像神一樣喜歡得不得了。
吳普(醫生),三國廣陵(江蘇省江都縣)。名醫華佗的門徒。精於醫術,專門從事中草葯和健康。吳普華學練「五禽戲玩」堅持鍛煉90年,仍然牙齒完堅,聰明的眼睛和耳朵,活超過200歲。吳普和邏輯的草書「S&P本草」,原書早佚,一些本草及其他著作的後裔。現代仍然系列的印刷量。另一種編譯「華方」,「華佗葯方」之一,已佚。
劉揮召 ,南北朝,隋唐,劉揮召著名高僧,出生於公元526,816死了,是在該國最長壽的人,活290歲。
陳俊 長壽的世界歷史,唐臣,在444年的年齡。福建省永泰縣,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在世界歷史上最古老的,實際上是在福建省永泰縣湯泉村(今永泰縣梧桐鎮湯埕村)。打開中國地名雜共和國的一個版本,下欄上赫然寫著:陳俊,是之間湯希傯出生於1901年,在元太死了六十年。這是歷史上記錄進行調查,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歲生日。

孫思邈 ,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和營養學家,在年齡101歲,100歲,仍然精力充沛,著書立說,寫下了不朽的經典之作「千金翼方。 孫思邈能享受這么老了,我知道醫生了解葯物的主要原因是要注意食品科學。特別是,他專注於飲食預防疾病的醫療治療,強身健體的作用,在他的名著「千金要方」寫食治的特殊物品,強調說,在正常情況下,食物治療的抗疾病醫療上對健康的影響治療,體能第一。他的話,說:「在這住的地方,將資助在食品食物可以排在邪惡和公安機關,海爾智悅血液的目的,如果與食品平坦的弊病,解釋的情況下,遣散疾病,可謂很好的工作。「
這是孫思邈長壽的秘密。這表明,為了活得更久,從來沒有吃飽,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什麼樣的機構,應該吃什麼樣的飲食,吃什麼食物可以預防疾病,這是一門藝術。時要注意爛熟於心,用它來指導你的飲食和長壽,也向你招手。
賈鉻 ,元代,當一代名醫,在年齡為106年,明朝初年還活著。他的長壽秘訣,注意合理的飲食和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很大。
賈銘真傳朱元璋高度重視飲食健康,活到70歲,成為長壽的皇帝的皇帝之一。
冷謙 ,明朝養生學家冷謙,在年齡150歲。生活中要注意衛生,類圖書中,「秀玲精神」一書中提出了「16應該是」第一個是頭發要經常梳理。焦香,明代學者,「姣屍林」寫道:冬至午夜,梳頭一千二百次,以表揚陽,歲的內臟循環,仙梳法。慈禧太後。每天的叫太監梳頭,年過七旬,仍然一頭黑發。

李慶雲 -活256歲
在中國的一個老中醫,李慶雲先生,活256歲,他是一個素食主義者!
李慶雲,生於1677年,死於1933年,世界256歲的晚期中醫學者的共和國的最初幾年,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長壽老人。在他的年齡100(1777年),一直是傑出的成就,中國醫葯,是政府的特別獎勵。他200歲的時候,仍然經常光顧的大學講座。在此期間,他收到了許多西方學者的訪問。李慶雲生活娶24個妻子,子孫滿堂。他認為,長期素食,心臟的健康和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保持平靜,開朗,常年枸熬水當茶飲。
湯雲山,中國的清朝乾隆50年來,湖南江夏湯雲山生日的活141歲。乾隆來決定,「然後閱讀七十年代」的標題讀到了一句「干廉潔的政府」線「叟宴1000年,141歲的生日,會議期間,乾隆和紀曉嵐聯盟」的六十年代團聚,增加37年「,第二行是」七十多年的年齡慶祝一旦春秋「。
謝七琢 ,中國科舉歷史上最古老的電梯 - 98歲的被引用在解七嘬,在120歲的年齡。
清朝末年,廣東省的學者名叫謝七嘬的自少年時代,科舉考試,希望能夠走上科舉考試的職業生涯。然而,天對不起的事情,他參加了在許多考試都名落孫山。但是,他是很執著的公務員考試,比吳敬梓學者也痴迷金範敘述,堅持繼續參加考試。 98歲之前,他們轉危為安。那年,他參加了在省城鄉試,終於全面檢查升降機。
謝七琢後來真的做了很多年的官方。直到120年前,他的死亡。他的一生娶三個妻子,兩個妾,13個兒子和12個女兒,29個孫子,38曾孫,2個玄孫。他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混在過去的朝廷,應該算是一個奇跡,在歷史上科舉

『肆』 張三豐歷史上這個人是什麼樣也是百歲老人嗎

這是一高人推算的.你可以看一下,我沒算是多少歲.

張三豐生卒年探微

明清兩朝文獻記載張三豐的生年,的確少得可憐,對於生年問題,只有從張三豐著的《雲水集》詩中尋找端倪。《雲水集》明清兩朝目錄家又未著錄,現今看到的《雲水集》,是康熙末年汪錫齡編纂的《張三豐全集》本和嘉慶、道光間李涵虛的重編本,原本難以覓見,故此作一番考證。
首先看記載《雲水集》來源,陸西星雲:「張三豐,……子道意、孫鳴鸞、鳴鶴。鸞入明初,遷淮陽。六世孫花穀道人(即鸞嫡孫)與余為方外友,其家有林園之勝,老仙嘗至其家,叩以當年軼事,則書雲游詩若干首,寶誥數章,丹訣一函,命藏之。花谷每為余言,不勝使人遐想也。」
如果張三豐把己著授於花穀道人,則與史實相違背;張三豐早已飛升,怎能又至其家?陸西星生於正德十五年(1520),卒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陸與花穀道人為友,年齡恐不相上下,這樣,花穀道人最早也不生於成化、弘治時代,怎麼也遇不到先祖張三豐;如果張三豐授給其孫或重孫,還符合當時情形。明初張三豐,確實住過淮南王景雲的家中,順便探望其晚輩,也屬可能之事。
汪錫齡有《雲水集序》雲:「三豐先生元明間所作者也,永樂時,胡廣等收入《大典》之內,世間少得其本。嘉靖中,詔求方書,仍從《大典》中 出梓行,頒示國師等等。錫齡於康熙五十九年(1794)得此本於揚州書肆,寶而藏之,即花費了相當的時間,閱讀了殘存《永樂大典》,尋找張三豐的詩,結果無有發現,也許是殘卷關系,正如近人李致中所說:《永樂大典》現「僅存帙的百分之三多一點。」不能拿現在殘卷來說過去《大典》,無張三豐的詩。那是不正確的,也是武斷的。《雲水集》不管是家傳,還是來自《大典》,但有一點基本完全一致,那就是花谷藏書是也。
關於張三豐生年問題,還是由《雲水集》尋求答案,最關鍵的是《悠悠歌》,北嶽作,時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歲也。「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歲空消磨,人生壽命能幾何!1株守恆山十六載,燕趙往來成逝波。到不如攜琴劍,整笠蓑,東走蓬萊唱道歌。」從詩情況反映,還未能遇人傳至訣,惆悵消磨歲月哀嘆。集中還有《上曲》與《恆岳》二詩,有「西望常山只白雲」和「結廬仙嶺上」。張三豐所謂的北嶽恆山,是河北的曲陽縣,非山西渾源州之北嶽恆山,渾源州之北嶽,乃是順治十七年(1660)由曲陽恆岳,移祀之地。
由此歌之四十八歲,逆朔則知張三豐生於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丁未歲。此時為南宋理宗淳祜七年,金朝已亡十二年了。
《雲水集》中另有一首詩,大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兩個暮秋,金台觀遊魂七日,歸來付楊軌山一偈。詩喻元終明始意,蓋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也(1368),偈雲:「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復,天下齊看日月明。」
張詩作於元末,有一最好旁證,是寶雞金台觀《張三豐遺跡記》之碑,此碑中有張用浣跋詩雲:「一自飛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塵。」(見前)。此碑為天順六年(1462),往上逆推,恰巧為元至正二十六年,正是九十八年,所以詩有「一自飛升近百春」之句。由此說明《雲水集》中有些詩完全可以信賴的。因此,我認為張三豐,至正末遊魂,較為可*,也符合史實。
至於文獻上記載遊魂之事,除元末說外,多數為洪武二十六年(1393)之說。主元末者,為楊儀撰《高坡異纂》,還有王圻撰《續文獻通考》,以及賈漢復等修《陝西通志》等文獻,主此說者較少。
洪武說,為楊溥的《禪玄顯教編》,其次為《大明一統志》、《獻征錄》中的《張三豐真人傳》,還有寶雞金台觀范宗鎮所立之碑,《稗史匯編》,以及《明史》等等文獻,可謂洋洋大觀,究其實都不過沿襲楊溥之說而已。
有些文獻,認為張三豐為金時人,較著名者,為陸深的《玉堂漫筆》,還有何喬遠的《名山藏》等文獻,主此說者較少。金王朝滅亡在元太宗六年(1234)正月,金為天興三年,南宋為理宗端平元年。此時張三豐還未誕生,此說不攻自破,根本不能成立。
《雲水集》部分詩,還是真實的史詩,完全可*的。如《遙挽劉仲晦相公》:「時至元十一年(1274)冬月初旬也。博學其餘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記矣脫風塵。舉世誰知我,登朝屢薦人。八盤他日過,清酒奠公神。」整流器這有《博陵上仲晦相公》與《答劉相公書》,以及《廉平章以書薦余名於劉仲晦太保感而詠此》的詩。
張三豐寫的詩與正史也完全吻合,《元史?劉秉忠傳》:「世祖在潛邸,海雲禪師被召過雲中,聞忠於書無所不讀。……至元元年(1264)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方計。……而秉忠猶仍其野服散號,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顯秩。帝覽奏,即日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中書省事。……十一年(1274)扈從至上都,其他有南屏山,嘗築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聞驚悼!……出內府錢具棺殮,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葬大都。劉秉忠撰《藏春集》,尾有附錄,王磐撰《劉太保神道碑銘》內中有雲:「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表,還大都,以冬十月壬申葬大都西南二十里崇,福鄉之原。」
劉秉忠逝世這年,完全與張三豐的詩符合,不過張三豐的詩是指埋葬時間,而非逝月罷了。劉秉忠生於元太祖十一年(1216)歲次丙子。張三豐寫輓詩時正在任上,其餘二首也在任縣令時所詠。惟有《廉平章以薦余名於劉仲晦太保而詠此》,從詩的內容來看,此時張三豐小於劉秉忠三十一歲,而寫輓詩時,張三豐為二十八歲。劉秉忠是邢台人,中為緇衣,後改其服。
《雲水集》有《呈廉閣老》詩雲:「真人不露真,玄門不露玄。方士乃何物,自然徒紛然。堯舜享高壽,無為靜也吉。幾曾餌金石,而乃得遐年。我愛廉夫子,忠悃心拳拳。上書攻異教,肝同鐵石堅。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了房師避谷,志和隱釣船,素與天子近,不談汞和鉛。功成身勇退,英雄則在焉。帝王自有一,其在白雲邊。凡為大臣者,孔戒心當先。我愛廉夫子,正氣與陣賢。時人有廉孟之目。」另一首《送廉公之江陵》,「我有老親,頭已白矣。我得微官,公之德矣。公自愛才,我非貪祿。公往江陵,民皆受福。」
《元史?廉希憲傳》,「廉希憲,字善甫,布魯海牙子也.……侍母居中山。……世祖為皇帝,希憲年十九入侍,見其容止議論,恩寵殊絕,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一日方讀孟子,聞召急懷以進,世祖問其說,遂以性善,義利仁暴之旨為對,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方士請煉大丹也。帝曰:然,遂卻之。時方尊禮國師,帝命希憲受戒,對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對曰:為臣為忠,為子當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十二年右丞阿裏海牙下江陵,圖地形上子朝,請命重臣開大府鎮之,帝急召希憲還,使行省荊南。……希憲疾久不愈,十五年(1278)春,近臣董文忠言江陵濕熱,如希憲病何!即召希憲還。……十七年(1280)十一月十九日。……卒年五十。」
張三豐這詩與廉希憲之史實,已完全吻合,《呈廉閣老》,可能在至元十一年,此時廉希憲詔起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之時。不久又奉旨到遼東,任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後又召還,有江陵這行,時間是至元十二年五月間。廉希憲南行經過真定路中山府,(即今之定縣)。故有張三豐送行之詩。從詩中反映此時張三豐正在任安喜縣令,所以有「我非貪祿」之句。中山府,北宋為中山府博陵郡。元為真定路中山府,領縣三:附部為安喜縣、外縣為新樂縣、無極縣。張三豐為博陵縣令,實際就是安喜縣縣太爺。張三豐稱廉孟子,方士煉丹及受戒,都符合廉希憲之傳,而且廉希憲幼時「侍母居山中」,而任江陵府之職時,經過中山,尋訪故地與友人,也是情之所趨,理所當然。也說明張三豐的詩是真實的記載,信得過的史料。
廉希憲生於元太宗三年(1231),卒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那麼廉希憲長於張三豐十六個春秋。張三豐在什麼時間辭去縣令呢?還是由他詩文來證實。《上天梯》雲:「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辭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非角兒,掉頭離火宅。」還有《三十二歲北游》詩,故有「烏紗改作道人裝,明朝佩劍攜琴去」之詠。三十二歲為至元十五年,此時廉希憲居大都,張三豐是否去探望故交?有此北行,總之官是不做了,一身輕,又是夜裡由家中出走,為了生死路,到處任遨遊,開始求師訪道的生活。
還有一事與生卒年關系不大,但是在張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為明代文人對此很重視,不可忽略,就是張三豐跋《蓬萊仙奕圖》,這也是研究張三豐有價值的史料,此圖贈給淇國公丘福時間是永樂二年(1404),也有記載是永樂十年,須要澄清這個歷史事實。
最先記載此事是《禪玄顯教編?冷謙傳》,有雲:「冷謙,字啟敬,號龍陽子,武陵人也。元中統初,與劉秉忠從沙門海雲游,博學精於易,尤深百家方術,靡不洞習。至元間秉忠為相,謙乃棄釋從學,游雲川交趙孟俯,嘗同往四明,故宋相史彌遠家,觀李思訓畫,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繪稱。……國初仕於朝,為太常博士。逆旅人貧,謙數給之。一日就館壁,畫為公門狀,語館人曰:吾且與爾同入。……謙引手推門,門開挽館人入見,是大帑屋,金寶百貨充 ,謙令恣取之。……捕館入至吐實,乃正其幸,而謙迄漏骱焉。謙嘗至元六年(1340)五月五日,作《仙奕圖》,以遺三豐遁老,三豐遁老者,即所謂張刺闥也。迨永樂二年(1404),三豐題此圖,以歸於太師淇國丘公。其圖作奇巒異沼,林木室宇,種種軒輊,屋內為仙奕。沼中荷花正艷發,群仙姝采其傍。張題及謙終事。但雲:天朝維新,君有畫鶴之誣,隱壁仙逝,予將訪君於十洲三島,恐後人不識,奇仙異筆,混之凡流,故識此,蓋張且諱之也。」
祝允明(1460--1526)撰《野記》與《禪玄顯教編》完全一致,不過祝在尾處有「本朝仙跡,稱周顛及張為最著,奇遁之事,稱謙及山西金箔張。」還郎鍈的《七修讀稿》,查繼佐的《罪惟錄》,皆作永樂二年,《稗史匯編》作永樂三年。而郎鍈對此圖,提出懷疑,但是立論根據不足,難以推翻《野記》之說。
《雙槐歲鈔》和王鰲著《震澤長語》,皆雲:此圖為丘福所有,為永樂十年,《張三豐全集》也同此說。
問題是張三豐把《仙奕圖》贈送丘福,是永樂二年?還是永樂十年?看看《明大宗實錄》:「永東七年(1409)秋七月癸酉,命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總兵官。……八月甲寅,是日總兵官淇國公丘福。……戰敗,死年七十六。」丘福死後,追削爵遷家屬於嶺南。記載此事,有薛應旗《憲章錄》,葉向高撰《夷考》,朱國楨撰 《皇明史概》,談遷撰《國榷》。在永樂二年丘福是靖難功臣中的顯赫人物。張三豐題跋《仙奕圖》和贈給的時間,為永樂二年,甚是吻合當時實際情況。如果是永樂十年,那時丘福已經死去兩年多了,難道說送給遠戍家屬不成?這是不可能的事。說明永樂十年,根本不能夠成立,也是錯誤的。我們認為永樂二年才是正確的。
或有人問:永樂皇帝遣使訪張三豐,丘福與張三豐來往,為何不面奏永樂皇帝?丘福那不成為欺君之罪,實際大大不然。永樂即位之後,大封靖難功臣,另一方面誅戮建文舊臣,這一時期皇位並不十分牢固,所以無暇顧及建文出走之事。皇權鞏固後,才於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遣戶科給事中胡瀠訪張三豐,以後連年遣使。這段歷史時間弄清楚了,《仙奕圖》題跋的年代,也跟著迎刃而解。此《蓬萊仙奕圖》,乃是後至元六年五月五日,冷謙為張三豐而繪的。
張三豐卒年問題,也是老大難的事。不過文獻中大體上還有些零星記載,都穆雲:「正統間猶在。」(見前)楊儀雲:「天順末,或隱或現。」《大邑縣志》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邑人左翹撰有《鶴鳴觀記》雲:「或居此而獲黃白飛升,張三豐先生在此化去。」寶雞金台觀碑,范宗鎮雲:「天順中,仙樂下迎異香七日,遂沖舉。」(抄錄之碑)郎鍈雲:「天順三年(1459),又來謁帝,尋見其像,須鬢豎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攜笠者。」順治間《祥符縣志》雲:「天順二年羽化於成都鶴鳴山,詔封通微顯化真人。」雍正七年(1729)《河南通志》與縣志同。而《盛京通志》雲:「既而羽化於甘州張指揮園中,後屢崢他處。」嘉慶間《郴州總志》雲:「張三豐曾結廬於此仙升,指書石為鄉人別。」還有陸深雲:「天順末或隱或現。」何喬遠與王圻也持此說。《郴州總志》正統中,張三豐結茅桂東了髻山。
從上可見,沖舉於天順時期,覺為可信。至於「後屢見他處」,實屬不可信賴。如此下限到天順八年(1464),逆推到貴由二年(1247),那麼張三豐就活了二百一十八歲,實在不可思議,人究竟能否有此高壽,只有由養生家和醫學家來解答了。我們不過是根據文獻立論,莊子雲:「存而不論。」
另外不家佚名《張三豐仙師外傳》一說,也附帶一提。《外傳》有雲:《方壺勝會圖》,「三豐紹興辛卯八月十五日生」。宋高宗紹興無辛卯,考宋幹道七年(1171)為辛卯,此時是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外傳》為說部之書,難以為信史,故不考證。方壺即方從義,是龍虎山道士,元代繪畫家。元、明兩代有些文集提到此人的畫。奉旨尋訪張三豐的吳伯理,乃是方壺的弟子也。
關於張三豐卒年問題,還是以朱祁鎮 的《御剛張三豐銅碑》之誥命為依據,因為誥命是為活人而寫,說明張三豐那時還混跡人間。以誥命年代和文獻相結合,我們認為張三豐卒於天順末年,較為符合實際情況。

『伍』 世界上活的時間最長的人是誰

我國古代的壽星中,享年逾百歲,甚至幾百歲的老老壽星不少: 黃帝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現在地球上的中國人,無論生活在什麼國度,都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子孫、龍的傳人。 相傳,黃帝是一位百歲壽星。他之所以能年逾百歲,是因為有一套長壽秘訣。 彭祖 彭祖是中國傳說中壽命最長的老壽星,相傳他活了800多歲後,仙化而去。彭祖名筏鏗,歷堯、舜、禹、夏、商、周多代,以講究營養、善於烹調著稱於世。他做的飯菜,色香味形俱佳,強身健體延年,不但世人喜歡,連上帝都喜歡得不得了。 吳普 漢朝吳普(三國時醫家),廣陵(今江蘇江都縣)人。為名醫華佗之弟子。精於醫術,且專長於本草學及養生。吳普向華佗學練「五禽之戲」,堅持鍛煉,年九十餘而尚牙齒完堅、耳目聰明,活了200多歲。吳普且輯有本草書《吳普本草》,原書早佚,為後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現代尚有人輯出鉛印本。另又編集《華佗方》,一作《華佗葯方》,已佚。 慧昭 我國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劉慧昭,著名高僧,公元526年生,816年卒,是我國最長壽的人,活了290歲。 陳俊 世界歷史紀錄最長壽者,唐朝陳俊,享年444歲。翻閱福建省永泰縣志,有一個驚人發現,世界歷史上最長壽者,居然是在福建省永泰縣湯泉村(今永泰縣梧桐鎮湯埕村)。翻開民國版縣志雜錄,欄下赫然寫著:陳俊,生於唐僖宗中和辛丑年間,卒於元泰定甲子。這是有歷史紀錄在案可查的,至今發現的,最長壽的老壽星。 孫思邈 唐代著名醫葯學家兼營養學家,享年101歲,百歲時還精力充沛,著書立說,寫成了不朽經典《千金翼方》。 孫思邈之所以能享如此高齡,除了他本人知醫識葯外,講究飲食科學是主要原因。他尤其注重飲食的防病治病、強身健體作用,並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寫有「食治」專篇,強調在一般情況下,應把食物的治療保健作用放在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首位。用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這便是孫思邈的長壽秘方。由此可見,要想長壽,絕不是吃飽喝足即能達到目的。什麼樣的身體應吃什麼樣的飲食,哪些食物可防治哪些疾病,這是有講究的。當你把這些講究都爛熟於心並用它指導你的飲食生活時,長壽也就在向你招手了。 賈鉻 元朝時一代名醫,享年106歲,明朝初年還健在。他的長壽秘訣,是十分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和飲食的保健作用。 朱元璋得到賈銘真傳後,十分注意飲食保健,活到古稀之年,成為歷代皇帝中比較長壽的帝王之一。 冷謙 明朝養生學家冷謙,享年150歲。一生注重養生,所著《修齡要旨》一類書,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發宜常梳」。明代學者焦竑「焦氏類林」寫道:冬至子夜時,梳頭千二百次,以贊陽氣,經歲五臟流通,為「神仙梳頭法」。清朝慈禧太後。每日叫太監梳頭,年過七旬,仍青絲滿頭。 李清雲 世界最長壽的人——李清雲!活了256歲 我國的一位老中醫,李清雲先生,就活了256歲,而他是一位素食主義者! 李清雲出生於1677年,死於1933年,在世256年歲,是清末民國初年的中醫中葯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在他100歲時(1777年)曾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而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的時候,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李清雲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常年將枸 煮水當茶飲。 湯雲山 湯雲山,我國清代乾隆50年,湖南江夏湯雲山壽星活了141歲。乾隆御賜「再閱古稀」匾額,同時在「乾清官」行「千叟宴」,席間乾隆與紀曉嵐就141歲壽星為題對句,上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謝啟祚 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大的舉人——98歲才中舉的謝啟祚,享年120歲。 清代,廣東省有個名叫謝啟祚的讀書人,自少年時代起就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能夠從科舉走上仕途。然而,天不遂人願,他參加了許多次考試,都名落孫山。但是,他對科舉考試十分執著,比吳敬梓《儒林外史》中所敘述的范進還要痴迷,堅持繼續參加考試。到了98歲高齡的時候,才時來運轉。那年,他參加省城鄉試,終於考中了舉人。 謝啟祚後來還就真做了許多年的官。直到120歲才去世。他一生娶過三個老婆,兩個小老婆,有13個兒子,12個女兒,29個孫子,38個曾孫,2個玄孫。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科舉場上混過去的,應該算是科舉史上的一個奇跡

『陸』 冷謙的運動健身法

屬坐功類,共八段:一閉目冥心坐;二鳴天鼓;三撼天柱;四赤龍攪水津;五搓手熱;六背摩後精門;七左右軲轆轉;八攀足頻。
養生十六訣
他倡導的養生健身法簡而實用,其中「長生十六字訣」,長生十六字訣」,即「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作者稱其為「至簡至易之妙訣也」。此十六字訣是水火相濟 養生法。其養生理論是中醫學上的腎命水火說。腎命水火說認為,命門的相火和真水,相互依賴,保持平衡狀態,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一吸便提(即提肛門),氣氣歸臍」,就是用提肛導引之法,來補腎命火;「一提便咽」(即吞咽津液),以滋腎水,這樣,腎命「水火相見」,如此導引補水配火,調補腎之陰陽,水火相濟,使身體保持平衡狀態。中醫認為,人體陽氣虛弱和陰精不足,是發生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如果一個人陽氣不足,五臟六腑的功能就會減弱;如果陰精不足,五臟六腑就會枯竭,從而導致各種虛損病的發生。人到中年以後,身體各臟器功能逐漸減弱,容易發生陽氣和陰精不足,注意溫補陽氣,滋補陰精尤為重要。冷謙「長生十六字訣」,即「一吸便提,氣氣歸臍」,通過提肛導引,溫補陽氣,並以「一吸便咽」,補火配水,兩者相互配合,補陽滋陰,使身體處於良好的平衡狀態。 用現代醫學觀點分析,「長生十六字訣」是一種「提肛」和「吞咽津液」相結合的健身法。採用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防治肛腸和泌 尿系統生理性老化,另一方面唾液中含有一種唾液腺激素,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可延緩內臟器官功能的生理性衰退。「提肛」和「咽津液」巧妙配合,有利於強身長壽。 「長生十六字訣」具體做法較為簡單,略得空閑,行住坐卧姿勢均可。先平心靜氣,輕輕吐氣三口,意一到處,便可行之。口中先須漱津三五次,舌攪上下齶,仍以舌抵上齶,滿口津生,連津咽下,汩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送到腹部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即提肛)以意力提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起,直至後頂至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即腦海),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久久行之,祛病延年。

閱讀全文

與長壽老人冷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離退休幾個月不交社保有退休金嗎 瀏覽:128
考社區工作者面試通過多久體檢 瀏覽:175
泉州養老金計算 瀏覽:954
西安退休金每年漲 瀏覽:209
女兒和女婿吵架父母該如何處理 瀏覽:44
武裝部簡訊體檢要多久 瀏覽:541
呼倫貝爾養老機構責任保險 瀏覽:537
養老金十五年後能領多少 瀏覽:963
沈陽慈善老年公寓 瀏覽:979
重陽節名俗活動 瀏覽:952
父母離婚了如何補辦出生證 瀏覽:271
退休工資比在職高 瀏覽:36
想找50歲左右的熟女 瀏覽:850
香港九月九日重陽節放幾天假 瀏覽:416
父親60歲想買房 瀏覽:954
現在的長壽花軟軟的怎麼辦 瀏覽:999
2017兩會退休年齡提案 瀏覽:200
減肥養生還有什麼是熱詞 瀏覽:652
東莞60歲以後每月領多少錢 瀏覽:953
內地演員80歲以上姓馬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