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葯王孫思邈養生有「九不過」指什麼有何科學意義
古代的時候長生不老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當發現長生不老只不過是一個笑話之後,許多人便開始放在了養生上面,雖然不能夠長生不老,卻能夠讓自己益壽年年,而在查看養生資料的時候,唐朝葯王孫思邈便會跳入人們的視野之中,因為根據相關的史料表明孫思邈活了142歲,一個普通的凡人活了142歲就在現在醫學發達的年代都是一個神話,信息部信息查看,發現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有“九不過”不過這有什麼意義呢?
在心靈上面應當要講究豁達,不管開心還是不開心的事情,都不用放在心頭,不然事情太多,不是被氣死就是被笑死,也不要貪求太多,名利也不過是一場夢,繁華過眼即忘,穿衣服應當要講究適度,避免感冒發生,有許多大病,都是從小病引發,吃東西也不要吃的太多,以免吃傷害腸胃,住的面積也不用過大,免得使得人氣散發,走路也不要太快,一旦太快便會摔倒,做事情也不要過於勞累,以免傷神,生活也不要太過安逸,一旦太過安逸四肢不勤,必然會導致體力下降。
❷ 孫思邈是如何養生長壽的呢
在中國歷史上的神醫貌似不少,有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不過放在五千年歷史來言,神醫其實還是太少。因為能配得上神醫稱號的,除醫術精湛,醫德無雙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長壽。(華佗是被曹操所殺,屬例外)
這一條就把許多有潛質的神醫,擋在門外了。孫思邈號稱葯王,主要事跡都出自《新唐書》、《舊唐書》等,至於具體活了多大?沒有定論,但公認的卻是一百歲以上。這在古代時期已經稱為奇跡了。
總的來說,這五難關,都是在講究一個“節制”,要求不可走極端。其實這便是養生長壽的關鍵吧,等於又繞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養生長壽也是如此,其實從孫思邈談養生長壽來看,還是一個做人的問題。
❸ 唐朝葯王孫思邈,壽歲過百,他是如何做到長壽的呢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促;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慾;坐卧莫當風,瀕於暖處浴;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天休論命,修行在個人。——《孫真人長壽歌》
所以他之所以把控制飲食放在了首句,也一定是他的經驗之談,其實古人一直把控制飲食,當作養生的重要手段。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在皇帝這個高危人群中,也是算長壽之人,他曾把自己養生的要訣,寫在了《庭訓格言》中,其中就有“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一句,他的孫子乾隆皇帝,處處像他學習,養生一道自然也在其中,據曾經參見過他的使臣記載,他八十多歲時,臉上還很少見皺紋,猛一看似乎只有六十多歲。
“切莫貪色慾”、“再三防夜醉”,這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也有勸誡世人惜福養生的意思,貪色,酗酒等都是內心無法控制貪欲的外部表現。孔子的君子三戒中曾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慾望就像海水,越喝只會越渴。當人無法控制自己慾望的時候,最基本的養生之道“節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❹ 孫思邈的長壽秘方是什麼
孫思邈養生口訣
手掌搓熱頭常梳,可以明目防白頭
搓熱雙手敷上眼,閉目猛睜轉眼珠
上下叩齒三十六,防止蛀牙退牙骨
為增記憶和聽覺,緊捂兩耳猛鬆手
雙手搓暖敷面部,臉色紅潤可除皺
暖手繞臍順時揉,幫助消化除腹鼓
強化胃腸固腎氣,手拍腹背腰隨扭
右擦左腳左擦右,全身器官都舒服
❺ 孫思邈提出了哪些養生理論
孫思邈非常注意按摩導引之術,提倡吐故納新的靜功和熊經鴟顧的動功相結合的鍛煉方式,勸告老年人要從事一些不致疲勞的輕體力勞動。還強調人們不要隨地吐痰,不要食用不熟、不凈、有毒的食物,飲食不得過量,咀嚼要細、吞咽要緩,飯後要漱口、要散步,睡眠時不要張口、不要蒙頭。
他提出的這些細微、具體的要求,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他以自己超乎常人的壽命,證明了他的養生理論不是妄說,而是真詮。
❻ 孫思邈養生秘訣16字是什麼
孫思邈的養生秘訣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口中言少:所謂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僅能減少不必要的是非,從另一方面講,也是一種養生方式。俗話說「日出千言,不病自傷」。如果長期消耗唾液,容易導致肺氣損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的時候說了太多的話,會感到口乾舌燥,身體疲倦的原因。
心中事少:一個人的思緒過多,必會傷神、傷肝脾,對身體的傷害更是無形的。少糾結、少麻煩、少生氣。心情舒暢了,身體也必然跟著好起來。
腹中食少:都說「病從口入」,少吃絕對比多吃好。孫思邈一直以來提倡飲食要有節制,吃飯八分飽就足夠了。吃得太飽會增加肝臟和胃腸的負擔,更會引起身體其它器官的損傷和提前衰老,並影響到人體的免疫功能。
自然睡少:很多懶人都會以「恢復元氣」為借口來個回籠覺或是所謂的補覺。但我們要知道「久卧傷氣」,睡太多覺的話反而會影響到身體的恢復。
孫思邈的簡介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相傳為楚大夫屈原的後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孫思邈
❼ 孫思邈流傳下來了哪些養生方法
對於很少關注養生的人來說,可能不太認識孫思邈,其實孫思邈在我國已經被稱為葯王,並且是我國古代十大名醫之一。而且歷史上關於孫思邈的年齡有很多的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活到了百歲。今日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孫思邈流傳下來的有哪些養生方法?
總結。
就我個人認為,孫思邈的養生學主要是從正常作息來調整人體各項機能為主,同時也用敲打或者是揉搓的方式來促進血液或者是經絡循環。當滿足這些條件時,人體自然可以達到一種通暢目的,從而大大提升壽命。
❽ 孫思邈養生長壽歌是怎樣的
唐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歌《保生銘》、《養生銘》、《枕上記》非常便於記憶。
1.保生銘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侯自不生。寅丑日剪甲,梳發須網路。飽則立小便,飢乃坐旋溺。每夜洗腳卧,飽食終無益。毋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但能七星步,令人常壽樂。成多促人壽,不得偏耽思。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2.枕上記侵晨一盤粥。夜飯莫教足。撞動景陽鍾,扣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且莫貪色慾,醉飽莫行房,五臟皆翻覆。艾火慢燒身,爭如獨自宿。坐卧莫當風,頻於暖處浴。自死獸與禽,食之多命促。
3.養生銘怒甚偏傷氣,思多大損神。神疫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勿被悲歡極,當令飲食均。亥寢鳴雲鼓,寅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轉氣自全身。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張群《不老歌》
曾有人向台灣國民黨元老百歲翁張群請教長壽之道,他認為,「忘年、不怒、常笑」很重要。他編了一首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他每天堅持散步三千步。並強調說:「不要怕老!如果老字不在我們心中,自然就不老了。」
這些話,都是經驗之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狀態影響生理狀態;精神健康促進身體健康」了。
❾ 孫思邈養生秘訣16字是什麼
《孫思邈方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寥寥16字,道出孫思邈真正的長壽原因。
所謂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僅能減少不必要的是非,從另一方面講,也是一種養生方式。俗話說「日出千言,不病自傷」。如果長期消耗唾液,容易導致肺氣損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的時候說了太多的話,會感到口乾舌燥,身體疲倦的原因。
孫思邈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孫思邈很長壽,關於他的年齡,有記載是102歲,有記載是140多歲,還有記載說160多歲,具體他活了多少歲,無從得知,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個長壽之人,應該活過了100歲,在古代人均壽命四五十的情況下,他活到了100多歲,實屬超長壽之人了。
孫思邈認為,在吃飯、上廁所、走路的時候,都不宜說話,說話的時候要放慢語速,不然肺氣會外斂。每個人都有心事,但心事多了對健康也不利,正所謂「多思則神殆」,內心藏的心事多,會比較耗神,容易使人氣機郁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孫思邈
❿ 葯王孫思邈的資料
孫思邈出生於西魏時代,傳說生於541年卒於682年,是個百歲老人,孫思邈的年齡現今有六種說法:最小的101歲,第二種說法是120歲,第三種說法是131歲,第四種說法是141歲,第五種說法是165歲,甚至還有168歲的說法。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7歲時讀書,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並對佛家的經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稱為「聖童」。但他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就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也稱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後,召他入京,見到他5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嘆,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皇帝還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孫思邈拒絕了。高宗繼位後,又邀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允。孫思邈歸隱的時候,高宗又賜他良駒,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就連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後怎麼也應該在627年後召見的孫思邈。按傳說孫思邈出生於541年的話,此時的他應該已經80多歲高齡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年)改元永徽。這時高宗怎麼可能邀請一百多歲高齡的孫思邈做諫議大夫?所以說傳說生於541年死於682年是不成立的。據推算應該是生於570年左右,死於740年左右。
一次,盧照鄰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名醫能治癒疑難的疾病,是什麼原因呢?」 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頗深。他答道:「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於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麼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於志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什麼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沖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徵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盪天地。這就是孫思邈對於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於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范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孫思邈一生著作80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1 卷、《會三教論》1 卷、《福祿論》3 卷、《攝生真錄》1 卷、《龜經》1 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