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余華60歲

余華60歲

發布時間:2022-05-25 13:32:16

1. 余華的生平

余華,於1960年生,浙江海鹽人,曾為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於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25歲寫出《18歲出門遠行》,主要作品有《在細雨中呼喚》、《活者》、《許三觀賣血記》,中篇小說則有《我膽小如鼠》,隨筆集《靈魂飯》等。因其作品影響力大,已經被翻譯成英、法、德、荷蘭、義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韓等語言。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活者》《許三觀賣血記》被選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與葉兆言和蘇童齊名。他的作品雖然不多,但風格以景緻,奇異,怪誕,隱秘以及殘忍,並顯真實。他的作品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響,獨具個性。也因為其自信的性質,文風瀟灑詼諧。

余華是浙江海鹽人,60年出生。曾在年輕時候當過牙醫,後為了能進文化館工作開始寫作。

早期的余華受卡夫卡影響,作品風格冷硬。與冷靜而殘酷的敘述中,揭示了人性的惡。早期代表作為《現實一種》、《河邊的錯誤》、《世事如煙》等。

進入90年代以後,先鋒派漸漸放棄了探索,余華也不例外。從《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活著》這三部長篇小說來看,余華的轉型不可謂不成功。他的敘事才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不過從對人性探求的這個層面來看,余華喪失了以往的力度。

沉寂多年之後,余華出版長篇《兄弟》,文字拖沓、呆板,敘事上也失去了往日的簡潔。將他不善於描寫細節的弱點,進一步放大了。而且從內容上看,並沒有什麼突破,只是對以往一次拙劣的重復。

2. 介紹一下作家余華,還有他的作品"活著".

余華,一九六O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後隨父母移居浙江海鹽,現居北京。曾從事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一九八七年開始發表一系列實驗性很強的作品,成為中國當代先鋒派作家中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有:《世事如煙》《現實一種》《河邊的錯誤》《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中、長篇小說。其中《活著》榮獲一九九八年義大利格林扎納 卡佛文學獎。《在細雨中呼喊》是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余華的成名作。
_____________

《活著》中的敘述者「我」是個民間歌謠的搜集者,因下鄉采風結識了老農福貴,並由此得知福貴一生悲慘的遭遇福貴是個舊社會的敗家子,濫賭喪盡家財後,以下半輩子的血淚來償贖前半生的荒唐。小說的重心即是福貴點滴回憶自己從舊社會到新社會,從呼盧喝雉到一無所有的始末
時序縱橫半世紀,人事的滄桑卻仿若昨日。小說最後孑然一身的福貴只有老牛為伴,而他還殷殷勤勤地以家人的名字喚著老牛。

這是一個講平凡人受苦受難的故事。

余華的敘述目的是一種深切的人道關懷,是在黑暗中尋找一點生命的靈光,它給人帶來的是生命的感悟和心靈的撫慰。

3. 余華的所有作品有哪些

余華著有小說:《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鮮血梅花》《戰栗》《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世事如煙》《黃昏里的男孩》《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

4. 余華的生活歷程

1960年 l歲

4月3曰中午,余華出生於浙江省立杭州醫院(現為浙江省中醫院)。父親華自治,山東人,部隊轉業後在浙江省防疫大隊工作。母親余佩文,紹興人,浙江醫院手術室護士長。余華有一哥哥華旭。

1962年 3歲

由於父親完成了浙江醫科大學的專科學習,回到浙江嘉興市海鹽縣人民醫院任外科醫生,余華全家遂隨父親遷至海鹽。余華從此在這個江南小城開始了漫長的童年生活。

1963年 4歲

余華進入當地的縣幼兒園。對此,余華的記憶是:「我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我母親經常這樣告訴我,說我小時候不吵也不鬧,讓我干什麼我就干什麼,她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兒園,到了晚上她來接我時,發現我還坐在早晨她離開時坐的位置上。我獨自一人坐在那裡,我的那些小夥伴都在一旁玩耍。」

由於父母很忙,上班後就將余華和哥哥鎖在家中。兄弟倆惟有的樂趣便是「經常撲在窗口,看著外面的景色。」

1965年 6歲

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家庭一樣,當哥哥脖子上掛著一把鑰匙,背著書包上學時,余華便跟在哥哥身邊也開始了上學的生涯。「他上課時,我就在教室外一個人玩,他放學後就帶著我回家。有幾次他讓我坐到課堂上去,和他坐在一把椅子里聽老師講課。」

1967年 8歲

余華在海鹽縣向陽小學上小學。同時對醫院環境越來越熟悉,「那時候,我一放學就是去醫院,在醫院的各個角落游來盪去的,一直到吃飯。……我父親當時給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從手術室里出來時的模樣,他的胸前是斑斑的血跡,口罩掛在耳朵上,邊走過來邊脫下沾滿鮮血的手術手套。」

1971年 12歲

余華讀小學四年級,全家搬到醫院里職工宿舍。對此,余華曾回憶到:「我家對面就是太平間,差不多隔幾個晚上我就會聽到凄慘的哭聲。那幾年裡我聽夠了哭喊的聲音,各種不同的哭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聽了不少。」

1972年 13歲

7月,余華小學畢業。此時,適逢海鹽縣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父親為他和哥哥辦了兩張借書證。從那時起,余華開始閱讀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他幾乎將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都讀了一遍,包括《艷陽天》、《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作戰史》、《新橋》、《礦山風雲》、《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等等。他說,當時自己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然後是《礦山風雲》。

9月,余華進入海鹽中學讀書。

1973年 14歲

余華繼續在海鹽中學讀書,並漸漸迷戀上了街道上的大字報。每天放學同家的路上,他都要在那些大字報前消磨一段時間。余華自己認為:「在大字報的時代,人的想像力被最大限度的發掘了出來,文學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發揮,什麼虛構、誇張、比喻、諷刺……應有盡有。這是我最早接觸到的文學,在大街上,在越貼越厚的大字報前,我開始喜歡文學了。」

1974年 15歲

余華繼續在海鹽中學讀書,並在那個讀書無用論的年代,除了學工學農之外,余華和大多數學生一樣,經常在下課鈴響時匆匆地沖進教室,或者在上課鈴響時,卻依然滿校的閑逛。有段時間,余華曾是迷上了音樂簡譜,並試圖將魯迅的《狂人日記》譜寫成音樂。「我寫下了這個世界上最長的一首歌,而且是一首無人能夠演奏,也無人有幸聆聽的歌。」

中學期間,余華曾擔任學校黑板報的采編工作,並常常采寫通訊報道之類的文稿。

1977年 18歲

余華中學畢業。參加**恢復的第一次高考,落榜。

1978年 19歲

3月,由父母安排,余華進入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當牙科醫生。余華後來說:「我實在不喜歡牙醫工作,每天八小時的工作,一輩子都要去看別人的口腔,這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牙醫的人生道路讓我感到一片灰暗。"

由於武原鎮衛生院對面就是海鹽縣文化館,余華每天看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從來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羨慕。但是,當時的文化館一作人員都需要一技之長,或音樂,或美術,或寫作,余華在對自己進行了一番掂量之後,認為文學最有可能使自己進入文化館,於是開始寫作嘗試。

1979年 20歲

余華被安排到浙江寧波進修口腔科。此間,余華接觸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康成對余華的早期創作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他明白了小說細部敘事的魅力。「那五六年的時間我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寫作基礎,就是對細部的關注。現在不管我小說的節奏有多快,我都不會忘了細部。」

1980年 21歲

余華繼續進行小說寫作的嘗試。據余華父母的回憶,在這一階段,余華除上班之外,所有時間幾乎都呆在虹橋新村26號自己那間臨河的小屋中,以異常執著的精神做著文學的夢。

1981年 22歲

除了川端康成之外,余華開始慢慢地接觸其它外國作家。據余華哥哥華旭回憶,他常

常不分晝夜地與當地文學圈內的朋友們分享閱讀和寫作的快樂。

1983年 24歲

余華開始接觸馬爾克斯等拉美作家作品,並繼續小說創作。

1月,在《西湖》第l期發表短篇小說《第一宿舍》,此系余華的處女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發表短篇小說《「威尼斯」牙齒店》。

11月,余華欣喜地接到時任《北京文學》編委周雁如電話,赴京改稿。這次改稿之行,使余華開始了寫作歷程的重要轉折。

12月,在當時影響頗大的《青春》雜志發表短篇小說《鴿子,鴿子》。隨後,余華借凋到夢寐以求的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 25歲

1月,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星星》,隨後又在該刊發表《竹女》、《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等短篇,其中《星星》獲得當年的《北京文學》獎。

5月,在《東海》發表短篇小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8月,余華正式調入海鹽縣文化館。

1985年 26歲

3月,與當時的海鹽縣文化館文秘幹部潘銀春女士結婚。

9月,余華與另一位浙江青年作家趙銳勇一起,歷時二十餘天,沿長江兩岸進行考察。這也是余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門遠行。

1986年 27歲

春天,余華與朋友在杭州逛書店,意外發現僅有的一冊《卡夫卡小說選》,朋友先買下了。為此,余華以一套《戰爭與和平》換取了此書。從此,「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一下拯救了我。我把這理解成命運的一次恩賜。」

冬天,余華赴北京兩直門的上園飯店參加《北京文學》的筆會,遇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李陀。余華將自己的新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交給李陀審讀,李陀看完後說:「你已經走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列了。」後來,余華承認:「李陀的這句話我一輩子忘不了,就是他這句話使我後來越寫膽子越大。」

1987年 28歲

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十八歲出門遠行》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同時又在《收獲》發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從此開始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先鋒作家中的地位。

2月,余華赴北京魯迅文學院參加文學講習班的學習。7月結束,返回海鹽。

1988年 29歲

余華分別在《北京文學》和《收獲》發表《現實一種》、《世事如煙》等重要作品。

9月,余華進入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創作研究生班學習,期間與莫言、劉毅然等同學。

魯迅文學院讀書期間,余華開始廣泛接觸包括馬爾克斯、福克納、胡安·魯爾福等大量現代作家的經典作品,並陸續創作了一大批先鋒式的中短篇小說。

1989年 30歲

4月,受山東電視台邀請,與劉毅然等作家班同學數人一起穿越西部,沿途考察了新疆、甘肅、青海和西藏等地,歷時一個多月。暑期赴山東威海,為山東電視台撰寫《穿越西部》專題片。

9月,在《上海文論》第5期發表重要論文《虛偽的作品》,明確地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秩序的不信任,並全面闡釋自己內心真實的藝術哲學和審美觀念。

此外,還在《鍾山》、《北京文學》、《人民文學》等雜志分別發表了《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往事與刑罰》、《鮮血.梅花》等一批極具先鋒意味的中短篇小說。

年底,余華調入嘉興市文聯,為《煙雨樓》編輯。

1990年 31歲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華的第一部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

不久,台灣遠流出版公司也出版了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

除讀書之外,余華還開始了第一部長篇《細雨與呼喊》(後改名為《在細雨中呼喊》)的寫作。

年底,余華研究生班畢業,獲文學碩士,並回嘉興繼續修改《細雨與呼喊》。

1991年 32歲

8月,與潘銀春女士離婚。

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余華的第二部小說集《偶然事件》。

在《收獲》發表了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細雨與呼喊》,後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台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余華小說集《世事如煙》。

1992年 33歲

與作家班同學陳虹女士結婚。余華認為,妻子陳虹對自己後來的創作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受聘為浙江文學院合同製作家,聘期約為一年。

在《收獲》發表重要長篇小說《活著》,後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小說集《河邊的錯誤》。

台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

1993年 34歲

8月,調離嘉興市文聯,並定居北京,開始職業寫作。

8月27日,兒子余海果出生。

台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說集《夏季台風》。

5. 活著的作者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出生於浙江杭州,現代作家。197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1983年開始寫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其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荷蘭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

6. 余華的簡介

余華,當代作家,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栗》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文論及音樂評論。

中文名: 余華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60年4月3日
職業: 作家
主要成就: 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世事如煙

代表作《活著》
《兄弟》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來源)生,祖籍山東高唐。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當醫生的父親華自治、母親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華名字的來源)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余華曾兩度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在魯院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詩人陳虹。因陳虹在北京工作,余華後來遷居北京十餘年。現居浙江杭州。 余華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 著有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短篇小說集《世事如煙》、《黃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說集《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戰栗》和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在細雨中呼喊》等。他也寫了不少散文與文學音樂評論。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 閱讀過的作品 在小學畢業的那一年,應該是1973年,縣里的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我父親為我和哥哥弄了一張借書證,從那時起我開始喜歡閱讀小說了,尤其是長篇小說。我把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幾乎都讀了一遍:浩然的《金光大道》、還有《牛虻》、《虹南作戰史》、《新橋》、《礦山風雲》、《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當時我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然後是《礦山風雲》。 實際上像我真正有書可讀的時候,已經十八九歲了,這是很可悲的。我讀過一位偉大的詩人叫艾略特的傳記,他在中學畢業的時候,古典的現代的名著幾千部,他已經全部讀完了,以後的時間他也不需要再讀了。我到他這個年齡的時候,我才剛開始「讀」。那時候我們中國的文學雜志雖然都很差,從文學質量上來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雜志的發行量都很大。那時候還沒有其他種類的雜志,只要是雜志,就是文學類的,什麼破雜志都能賣30多萬份。後來我讀到了美國作家傑克.倫敦,他給一個文學青年寫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話:你寧可去讀拜倫的一行詩,也不要去讀現在的一百多種文學雜志。那時候我馬上就明白這一個道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垃圾上,應該去讀經典的作品。從那時開始,我就買了大量的19世紀20世紀已經被譽為經典的文學作品……我有一個觀點,就是作為一個作家他是否優秀,取決於他作為一個讀者是否優秀。所以那幾年我成為了一個很不錯的讀者,讀了很多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雖然我寫的跟他們不一樣,但我知道怎樣去判斷,如何去把握敘述的過程。這是比較重要的一段經歷。 在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一些很費勁的小說,寫的是《世事如煙》之類的作品,那時馬原說我「把一個很好看的故事寫得很不好看」。現在我發現,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幾乎看不下去,我喜歡的是能一口氣讀完的書,比如不久前我重讀的《靜靜的頓河》,感覺與從前完全不同。並非我在閱讀上變得懶惰了,能一口氣讀完的書也不見得就輕松、通俗。閱讀與寫作緊密相關,為什麼我們會對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寫作時了解應該如何讓讀者去閱讀,這種心理或有意、或無意。 任何時代,都有不浮躁的讀者。讀書是一個人安靜下來才做的事。不是參加派對,不是社會關注的熱鬧。寫作與閱讀,都是冷清的,但這樣的狀態卻像海底激流,始終洶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在大學學習西方哲學,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訴我說:「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口池塘,別人的書就像是一塊石子;石子扔進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會激起石子。」最後他這樣說:「因此別人的知識在我腦子里裝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不會是我的。」他的原話是用來抵擋當時老師的批評,在大學時他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學生,現在重溫他的看法時,除了有趣之外,也會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經受太多的反駁。

7. 余華簡介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祖籍山東高唐。後來隨當醫生的父親華自治、母親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華名字的來源)遷居海鹽縣。

1973年小學畢業。

1977年中學畢業後,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余華曾兩度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在魯院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詩人陳虹。因陳虹在北京工作,余華後來遷居北京十餘年。現居浙江杭州。

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

2004年10月,余華因心臟早搏,被迫休息了一個多月。《兄弟》上下兩冊基本消耗了作家兩年的時間。

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

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7)余華60歲擴展閱讀:

余華說:我們的生活是由很多因素構成的,發生在自己和親友身上的事,發生在自己居住地方的事,發生在新聞里聽到看到的事等等,它們包圍了我們,不需要去收集,因為它們每天都是活生生跑到我們跟前來。我寫下的是我們的生活。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里寫了很多當時哥倫比亞報紙上的事件和話題。《第七天》不能和《百年孤獨》比,人家寫下的是一百年的孤獨,我只是寫下七天的孤獨,而且人家的一百年只用了二十多萬字,我的七天花費了十三萬字。

8. 余華人沒死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人,中國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委員會委員。
1978年,高考落榜後進入衛生院當牙科醫生。1983年,發表首部短篇小說《第一宿舍》。1987年,發表《十八歲出門遠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說,確立了先鋒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1990年,首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長篇小說《活著》[2]。199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在《收獲》雜志發表[3]。1998年,憑借小說《活著》獲得義大利文學最高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9. 余華寫《許三觀買血記》時有多大

35歲1995年寫完並發表《許三觀賣血記》。
作者簡介 余華,浙江海鹽人,海鹽這個地方,是杭州灣里的一座小城。這小城裡的小胡同,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徑。還有石板鋪成的小街,用腳踩上去有晃晃悠悠的感覺。還有一條從余華家窗下流淌過去而使余華討厭的骯臟陰沉的河。余華的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浙江人,父母都是牙醫。他從小就感到家中有一種壓抑和困禁,渴望自由開放。余華生於1960年4月3日,1977年高中畢業後待業。從1978年開始當了5年牙科醫生,1984年《北京文藝》給他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星星》,25歲那一年,他又寫出了《十八歲出門遠行》。余華的創作,曾經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響,後來他從他們的藝術中解脫出來,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1984年他寫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小說,開始展露了他獨具個性的文學才華。1988年的年初他發表了極有影響的《現實一種》,作家及其作品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余華自己似乎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信,他感悟到人和人之間的那種殘酷狀態,也可以用一種非常瀟灑的輕松情調來描畫。接著,他又發表了《世事如煙》、《此文獻給少女楊柳》等小說,又不斷地取得新的成就。余華從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開始到《世事如煙》等作品,在比較短的時間里,以跳躍式的姿態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學高度。他越來越自如地開拓了自己的文學天地,構築了自己獨有的藝術世界。

10. 余華現在多少歲,死了嗎,妻子是誰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現年54歲。現代作家。妻子叫陳虹,也是個作家。

與余華60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交大老年大學2018 瀏覽:942
握固與長壽 瀏覽:235
無錫市濱湖區老年大學2019年春季招生 瀏覽:690
養生培訓班哪裡學 瀏覽:607
太原市近年養老保險繳納數額 瀏覽:96
老年人個人照片 瀏覽:535
的孝敬父母的作文 瀏覽:741
重慶父母買房子女如何遷戶口 瀏覽:67
老年人怎麼調理身體 瀏覽:314
四川長壽老人90歲一月多少錢 瀏覽:768
孝敬長輩的名言以及出處 瀏覽:441
老人喜歡叮囑別人怎麼辦 瀏覽:930
烏達養老項目有哪些 瀏覽:644
四川20年基本養老金基數為多少 瀏覽:329
玉環老年大學學費 瀏覽:504
老人應該吃什麼中葯補身體 瀏覽:600
婦科體檢充血是什麼意思 瀏覽:898
狗子孝順 瀏覽:737
呼市新華體檢中心屬於哪個區 瀏覽:641
長壽考場6 瀏覽: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