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壽名言名句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
——《詩·小雅·天保》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管子·形勢解》
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
——《荀子·榮辱》
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也。
——《呂氏春秋·盡數》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無物長精神。
——[唐]白居易《不出門》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心氣養身。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老人。
——[唐]呂岩《絕句》
人無憂,故自壽。
——[宋]鄭伯謙《太平經》
但願有頭生白發,何憂無地覓黃金。
——[宋]戴復古《望江南》
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嗇淡泊,有長久之理,是可以養壽也。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儉約不貪,則可延年;奢侈過求,受盡則終。
——[明]龍遵敘《飲食紳言》
長壽,不是為了賴活著。
——臧克家《迎春辭》
有兩樣的東西確實能使你長壽: 一顆平靜的心和一個愛你的妻子。
——[英國]托馬斯·德洛尼《奇特的經歷》
身體健康,起居有節,能延年益壽。生活沒有節制,往往縮短生命。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心胸坦然,在飲食、睡眠、運動時保持精神愉快,這是延年益壽的最佳箴言。
——[英國]弗朗西斯·培根《論養生》
只有節制食慾才能高壽。
——[英國]本傑明·富蘭克林《格言歷書》
長壽幾乎是每個人的心願,但生活得稱心如意,卻是少數人的雄心。
——[美國]蘭斯頓·休斯《世俗僧人》
有節制的飲食能延長生命,放縱食慾就縮短生命。
——[墨西哥]費爾南德斯《堂卡特林》
2. 荀子 榮辱篇 節選
朴實謹慎的人常安利,放肆兇狠的人常有危害;安利的人心中常快樂,常有危害的人心中常憂懼不安;快樂的人多長壽,憂懼的人多命短。這是安危利害的通則。
3. 朴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
材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
有才能而又謹慎的人常常安全得利,放盪兇悍的人常常危險受害
<荀子 榮辱>
鯈魾者,浮陽之魚也;鉣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掛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材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譯文:白鰷,是喜歡浮在水面上曬太陽的魚兒;但擱淺在沙灘上再想得到水,就來不及了。困在災禍之中再想小心謹慎,就毫無裨益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別人的人就會走投無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沒有見識。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豈不是繞遠了嗎?
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別、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是:先考慮道義而後考慮利益的就會得到光榮,先考慮利益而後考慮道義的就會受到恥辱;光榮的人常常通達,恥辱的人常常窮困;通達的人常常統治人,窮困的人常常被人統治:這就是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別。有才能而又謹慎的人常常安全得利,放盪兇悍的人常常危險受害;安全得利的人常常快樂舒坦,危險受害的人常常憂愁而有危機感;快樂舒坦的人常常長壽;憂愁而有危機感的人常常夭折;這就是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
4. 關於日常方面有哪些經典的中華句典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出自晉代陶淵明《庚歲戍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意思是:人生最終要歸依的道理就是要有衣穿、要有飯吃。
【衣食者民之本】出自漢代桓寬《鹽鐵論·力耕》。意思是:吃飯、穿衣是百姓生活的根本。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自《論語·鄉黨》。膾:細切的魚肉。意思是:糧食不嫌舂得精細,魚肉不嫌切得細致。原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一學而不精,可乎?」後將前兩句用於諷刺。
【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出自晉代陶淵明詩《有會而作》。意思是:能有粗茶淡飯吃我都很羨慕了,哪裡還敢奢望美昧佳餚呢?詩句表現了作者雖然貧困,但決不向權貴低頭的精神。
【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嗇淡泊,有久長之理,是可以養壽也】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儉約》。受用:需要。淡泊:清淡寡味。意思是:人對生活的需求,自是有一定的限量的,節制飲食、清淡寡味,才能常葆健康,才可以長壽。
【口腹不節,致病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出自宋代林逋《省心錄》。口腹:飲食。意思是:不節制飲食是導致生病的原因;心術不正是引來殺身之禍的原因。
【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出自《素問·宣明五氣》。意思是:看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血液,躺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元氣。坐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肌肉,站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骨骼,走的時間長了就會損傷筋節。
【不樂損年,長愁養病】出自北周庾信《閑居賦》。損:減少。養:滋生。意思是:總是悶悶不樂會讓壽命減少,整日愁眉不展會讓疾病滋生。
【樂太盛則陽溢,哀太甚則隱損】出自《漢書·東方朔傳》。意思是:過於高興就會散溢陽氣,過於哀傷就會減損陰氣。
【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出自《荀子·榮辱》。樂易:歡樂,平易。憂險:憂慮,擔憂。意思是:樂觀泰然的人總是容易長壽,而多愁多慮的人往往短命。說明人的情緒對健康有很大影響,人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戒爾勿嗜酒,狂葯非美味;能移謹厚性,化作凶頑類】出自宋代范質《戒子》。意思是:我勸你不要總是喜歡喝酒,酒是讓你發瘋的狂葯,而不是美味。它能改變你謹慎敦厚的性格,讓你變成凶惡頑劣的人。
【沉憂損性靈,服葯亦枯槁】出自唐代孟郊《怨別》。性靈:健康。枯槁:憔悴。意思是:太過憂慮就會損傷人的健康,即使服葯也還會讓人形容憔悴。
【納爽耳目變,玩奇筋骨輕】出自唐代劉禹錫詩《秋江早發》。納:吸收,吸取。玩:玩賞。意思是:呼吸清爽的空氣,可以讓人耳聰目明,玩賞奇特的景觀可以讓人筋骨輕松。
【縱耳目之欲,恣支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出自漢代枚乘《七發》。支體:即肢體。和:和暢。意思是:放縱耳目的貪欲,放任肢體的安逸,就會損害身體血脈的和暢。
【居住齊則色姝,食飲齊則氣珍】出自《韓詩外傳》。意思是:生活能夠有規律,氣色就會好;飲食有規律,精神就會好。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出自清代錢大昕《恆言錄》。現在也常說:惱一惱,十年老;笑一笑,十年少。意思是:煩惱一次,就衰老一些;歡笑一次,就年輕一些。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出自晉代傅玄《傅子》。意思是:疾病都是因為飲食不慎引起的,災禍都是因為說話不慎而招致的。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出自晉代陶淵明《九日閑居》。意思是:喝酒能夠讓人消除憂愁,服用菊花可以防止衰老。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出自清代錢大昕《恆言錄》。意思是:晚飯適當的吃少一點,會有利於健康和長壽。
【懲病克壽,矜壯死暴】出自唐代柳宗元《敵戒》。克:能。矜:自恃。意思是:知道警惕和防治疾病就能長壽,自恃身強力壯卻會突然死去。
【愁與發相形,一愁白數莖】出自唐代孟郊詩《自嘆》。意思是:心情愁悶也會在頭發上有所表現,犯一次愁,頭發就會多白幾根。說明憂愁會讓人加速衰老。
【蠍盛則木朽,欲勝則身枯】出自三國嵇康《答向子期難養生論》。蠍:木中蠹蟲的通稱。意思是:樹木中的蠹蟲多了,樹木就要枯朽,人的慾望太多了,身體就會垮掉。
【養身莫善於習動】出自清代顏元《習齋先生言行錄·學人》。意思是:保養身體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多運動了。
【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出自明代張介賓《類經·序》。駒隙:比喻時光快速流失。意思是:人生百年匆匆而過,有誰能保證不生病呢?一旦生了病就要及時治療,這樣,就能轉危為安了。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出自《列子·力命》。意思是: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逐漸累積而成的。
【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出自《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斗:戰斗,斗爭。治:治理。意思是:人的疾病已經形成了,才去治療,國家的禍亂已經形成了,才去去治理,就好像覺得口渴了才掘井,就要戰鬥了,才去製造兵器,不是晚了嗎?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出自唐代李白《將進酒》。你沒有看到嗎?鏡子里的頭發,早上還如青絲一般,到了晚上就好像雪一樣白了。
【春風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顏變白頭】出自明代於謙《靜夜思》。意思是:時光不待人,轉眼間,青春的容顏就變成了滿頭的白發。
【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發,生有何蚤】出自(三國·魏)曹丕《短歌行》。蚤:同「早」。意思是:人們都說,憂愁會使人變得衰老;可嘆我頭上的白發,怎麼生得這么早呢?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出自(三國·魏)曹植詩《贈白馬王彪》。桑榆:落日的余暉照著的地方。意思是:人正漸漸地走向衰老,過去的影子和聲音都無法再追回了。
5. 有沒有祝福健康長壽的經文。
·要是你對一切事已無能為力,那就根本不必記掛它了!要是你還可以有所作為,那就用不著擔心了。
·適當的運動所起的作用,幾乎可以代替一切葯物,但世界上任何葯品卻都不能代替運動的作用。
·歡樂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緒是長壽的最好秘訣。祝您天天快樂!
·保持一生健壯的真正方法是:始終有一顆青春的心。
·快樂的微笑是保持生命健康的惟一良葯,它的價值是千百萬,但卻不要花費一分錢。
·在地球上沒有什麼收獲比得上健康。
·保持健康,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義務,也是對親屬,甚至也是對社會的義務。
·在人生中,健康的價值遠勝過聲望和財富。願您勞逸適度,多加保重。
·即使你擁有世界上所有財富,也不及擁有健康更為寶貴。
·但願有頭生白發,何憂無地覓黃金。
·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我把長壽的秘訣告訴你吧,並不要你一文錢:腳要保持暖和,飯莫吃得過多。少照顧點婆娘,包你身體健康。
·有規律的生活原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
·身體健康,起居有節,能延年益壽。
·人無泰然之習慣,必無健康之身體。
·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
·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冬不極溫,夏不極涼。
·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精神暢快,心氣平和。飲食有節,寒暖當心。起居心時,勞逸均勻。
·歡樂是生活的良葯,它治癒生活中的疾病,平息生活中的爭斗。
·活潑就是精神健康。
·笑是力量的同胞兄弟。
·快活高興,消災消病。
·樂觀是養生的唯一秘訣。
·心情愉快是肉體和精神的最佳衛生法。
·一個人當他渾然忘卻了自己年齡時,才是最健壯的時期。
·心情開朗人長壽。
·久卧傷氣,久坐傷肉。
·對人生命最大威脅是以車代步,而不是交通事故。
·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散步能促進我的思想。我的身體必須不斷運動,腦力才會開動起來。
·生命在於運動。
·健康是一種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
·健康不是身體狀況的問題,而是精神狀況的問題。
·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
·今天你感冒好了嗎?要多注意身體,多喝水,別忘了每天喝蛋白質粉,它對身體百利無一害。
·感冒好點了嗎?要多注意身體,多喝水,早日康復!
·生病的滋味很難受,千萬要保重身體!
·祝你早日康復。
:-)^_^o(∩_∩)o...哈哈!
6.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什麼意思
君子喜歡正道得到的財物,不要不義之財。君子:有才德的人。
先利後義則取之無道,先義後利則取之有道。
出自: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上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當你老夫子的,自然當仁不讓。」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處世。
(6)樂易者常長壽擴展閱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孔子沒作說明,但是荀子給出了解釋。
《荀子·榮辱》篇: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朴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別、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是:先考慮道義而後考慮利益的就會得到光榮,先考慮利益而後考慮道義的就會受到恥辱;光榮的人常常通達,恥辱的人常常窮困;通達的人常常統治人,窮困的人常常被人統治:這就是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別。
有才能而又謹慎的人常常安全得利,放盪兇悍的人常常危險受害;安全得利的人常常快樂舒坦,危險受害的人常常憂愁而有危機感;快樂舒坦的人常常長壽;憂愁而有危機感的人常常夭折:這就是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
7. 祝福的格言或名人名言
1、一個人只要肯努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情。一定要信任自己啊,加油。
2、每當過年他們打電話給我,拜年的時候,我也祝福她們越走越好。
3、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4、態度積極,樂觀主動,是一切治療的開始。
5、身體有缺陷者往往有一種遭人輕蔑的自卑,但這種自卑也可以是一種奮勇向上的激勵。
6、精神暢快,心氣平和。飲食有節,寒暖當心。起居心時,勞逸均勻。
7、在這充滿溫馨的季節里,給你我真摯的祝福及深深的思念。
8、與乾坤齊其壽,與日月齊其明。
9、運動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長壽的秘訣。
10、只要有信心,人永遠不會挫敗。相信,你也會這樣的。
11、人類身體的殘疾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類心靈的殘疾!
12、暴眩為風火與痰,漸眩為上虛氣陷。
13、為健康舉杯實際上就是為病魔舉杯。
14、愚者用**監視心靈,智者用心靈監視**。
15、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無異於死掉。
16、沒關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身體健康祝福語。
17、你看那麼多抗癌明星,你絕不比他們差!
18、賢妻和健康是一個男子最寶貴的財富。
19、你一定要相信奇跡,戰勝癌症的例子數不勝數,積極心態會助你驅趕病魔!
20、樂觀是養生的唯一秘訣。
21、人若軟弱就是自己的敵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22、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
23、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
24、在困厄顛沛的時候能堅定不移,這就是一個真正令人欽佩的人的不凡之處。
25、只有我在為他人服務時,我才真正品嘗到生活的樂趣。
26、夜深了!無數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寫下你的名字,當流星劃過時,就能將我的思念與祝福傳送給你!
27、盲人是產幸的人,不幸的人也是盲人,因為前者誰也看不見,後者誰也不去看。
28、智慧之於靈魂猶如健康之於身體。
29、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於在與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30、天天三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相逢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葯好。
31、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
32、把無數思念化做心中無限祝福,默默地為你祈禱,祝你健康快樂!
33、約一縷清風,求上天保佑你健康、快樂!願你快樂的生活。
34、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精神
8. 榮辱的古文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屏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爭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不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行也。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聖王之所不畜也。乳彘觸虎,乳狗不遠游,不忘其親也。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憂以忘其身,內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是人也,所謂「以狐父之戈牛矢」也。將以為智邪?則愚莫大焉。將以為利邪?則害莫大焉。將以為榮邪?則辱莫大焉。將以為安邪?則危莫大焉。人之有斗,何哉?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則不可,聖王又誅之;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則不可,其形體又人,而好惡多同。人之有斗,何哉?我甚丑之。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侔侔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侔侔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鯈、者,浮陽之魚也,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掛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材愨者常安利,盪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險,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體也。
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則、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數,慎不敢損益也,父子相傳,以持王公,是故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孝弟原愨,錄疾力,以敦比其事業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於刑戮也。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陶誕、突盜,惕悍、暴,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間,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其慮之不深,其擇之不謹,其定取捨楛僈是其所以危也。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辯矣,而亦欲人善己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惡焉。是故窮則不隱,通則大明,身死而名彌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餘,可以為君子之所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盜,常危之術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勢注錯習俗之所積耳,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為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則常愉佚,為工匠農賈則常煩勞。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修之為,待盡而後備者也。
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君子非得勢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焉。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禮義?安知辭讓?安知廉恥隅積?亦呥呥而噍,鄉鄉而飽已矣。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今使人生而未嘗睹芻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為睹,則以至足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芻豢稻粱而至者,則瞲然視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無嗛於鼻,嘗之而甘於口,食之而安於體,則莫不棄此而取彼矣。今以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以相群居,以相持養,以相藩飾,以相安固邪?以夫桀、跖之道,是其為相縣也,幾直夫芻豢稻粱之縣糟糠爾哉?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則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也,愚者俄且知也。是若不行,則湯、武在上曷益?桀、紂在上曷損?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如是者,豈非人之情固可與如此,可與如彼也哉!
人之情,食慾有芻豢,衣欲有文綉,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約者有筐篋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輿馬。是何也?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後而恐無以繼之故也。於是又節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是於己長慮顧後,幾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糧食大侈,不顧其後,俄則屈安窮矣,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況夫先王之道,仁義之統,《詩》、《書》、《禮》、《樂》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慮也,將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後而保萬世也,其長矣,其溫厚矣,其功盛姚遠矣,非孰修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夫《詩》、《書》、《禮》、《樂》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廣之而可通也,慮之而可安也,反鈆察之而俞可好也,以治情則利,以為名則榮,以群則和,以獨則樂足,樂意者其是邪?
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之謂至平。故或祿天下而不自以為多,或監門、御旅、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故曰:「斬而齊,枉而順,不同而一。」夫是之謂人倫。《詩》曰:「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蒙。」此之謂也。 驕傲輕慢,是人的禍殃;恭敬謙遜,可以屏除各種兵器的殘殺,可見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謙遜的厲害。所以和別人說善意的話,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溫暖;用惡語傷人,就比矛戟刺得還深。所以磅礴寬廣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並不是因為地面不安穩;踮著腳沒有地方可以踩下去的原因,都在於說話傷了人啊。大路很擁擠,小路又危險,即使想不謹慎,又好像有什麼迫使其非謹慎不可。
痛快一時卻導致死亡的,是由於忿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殘害的,是由於嫉妒;知識淵博而處境困厄的,是由於毀謗;想要澄清而愈來愈混沌,是由於口舌;供養款待別人而交情越來越淡薄,是由於待人接物不當;能言善辯而不被人喜歡,是由於好爭執;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於盛氣凌人;方正守節而不受人尊重,是由於尖刻傷人;勇猛無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於貪婪;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於喜歡獨斷專行。這些都是小人所乾的,是君子所不幹的。
斗毆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身體的人,是忘記了自己親人的人,是忘記了自己君主的人。發泄他一時的忿怒,將喪失終身的軀體,然而還是去搞斗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家庭立刻會遭到摧殘,親戚也不免受刑被殺,然而還是去搞斗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親人;斗毆是君主所厭惡的,是刑法所嚴格禁止的,然而還是去搞斗毆,這便是忘記了自己的君主。就可憂慮的事來說,是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是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是忘記了君主;這種人是刑法所不能放過的,也是聖明的帝王所不容的。哺乳的母豬不去觸犯老虎,餵奶的母狗不到遠處遊逛,這是因為它們沒忘記自己的親骨肉啊。作為一個人,就可憂慮的事來說,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忘記了親人;對上來說,忘記了君主;這種人啊,就連豬狗也不如了。
凡是斗毆的人,一定認為自己是對的而認為別人是錯的。自己如果真是對的,別人如果真是錯的,那麼自己就是君子而別人就是小人了。以君子的身份去和小人互相殘害,就可憂慮的事來說,是忘記了自身;從家庭內部來說,是忘記了自己的親人;對上來說,是忘記了自己的君主;這難道不是錯得太厲害了么?這種人,就是平常所說的用狐父出產的利戈來斬牛屎。要是看作聰明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要是看作有利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有害的了;要是看作光榮吧,其實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要是看作安全吧,其實沒有比這更危險的了。人們有斗毆的行為,到底為了什麼呢?我想把這種行為歸屬於瘋狂、惑亂等精神病吧,但又不可以,因為聖明的帝王還是要處罰這種行為的;我想把他們歸到鳥鼠禽獸中去吧,但也不可以,因為他們的形體還是人,而且愛憎也大多和別人相同。人們會發生斗毆,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我認為這種行為是很醜惡的。
有狗和豬的勇敢,有商人和盜賊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爭喝搶吃,沒有廉恥,不懂是非,不顧死傷,不怕眾人的強大,眼紅得只看到吃喝,這是狗和豬的勇敢。做事圖利,爭奪財物,沒有推讓,行動果斷大膽而振奮,心腸兇猛、貪婪而暴戾,眼紅得只看見財利,這是商人和盜賊的勇敢。不在乎死亡而行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義的地方,就不屈服於權勢,不顧自己的利益,把整個國家都給他他也不改變觀點,雖然看重生命、但堅持正義而不屈不撓,這是士君子的勇敢。
白鰷,是喜歡浮在水面上曬太陽的魚兒;但擱淺在沙灘上再想得到水,就來不及了。困在災禍之中再想小心謹慎,就毫無裨益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別人的人就會走投無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沒有見識。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豈不是繞遠了嗎?
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別、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是:先考慮道義而後考慮利益的就會得到光榮,先考慮利益而後考慮道義的就會受到恥辱;光榮的人常常通達,恥辱的人常常窮困;通達的人常常統治人,窮困的人常常被人統治:這就是光榮和恥辱的主要區別。有才能而又謹慎的人常常安全得利,放盪兇悍的人常常危險受害;安全得利的人常常快樂舒坦,危險受害的人常常憂愁而有危機感;快樂舒坦的人常常長壽;憂愁而有危機感的人常常夭折:這就是安危利害的一般情況。
自然界造就了眾人,都有取得各自生存條件的緣由。思想極其美好,德行極其寬厚,謀慮極其英明,這是天子取得天下的緣由。政令合於法度,措施合乎時宜,料理決斷政事公正,上能順從天子的命令,下能安撫百姓,這是諸侯取得國家的緣由。思想行為美好,當官善於管理,上能順從國君,下能恪守自己的職責,這是士大夫取得田地封邑的緣由。按照法律准則、尺度量器、刑法、地圖戶籍來辦事,即使不懂它們的旨意,也嚴格地遵守具體條文,小心謹慎地不敢刪減或增加,父親將它們傳給兒子,用來扶助王公;所以夏、商、周三代雖然都滅亡了,但政策法制仍然保存著,這是各級官吏取得俸祿的緣由。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老實謹慎,勤勞賣力,以此來從事自己的事業,而不敢懈怠輕慢,這是平民百姓取得豐衣足食、健康長壽而免受刑罰殺戮的緣由。粉飾邪惡的學說,美化奸詐的言論,干怪誕的事,招搖撞騙、強取豪奪,放盪兇悍、驕橫殘暴,靠這些在混亂的社會之中苟且偷生,不安其位,這是姦邪的人自取危險、恥辱、死亡、刑罰的緣由。他們考慮問題不深入,他們選擇人生道路不謹慎,他們確定自己的取捨時粗疏而漫不經心,這就是他們危亡的原因。
資質、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小人是一樣的。喜歡光榮而厭惡恥辱,愛好利益而憎惡禍害,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於他們用來求取光榮、利益的途徑就不同了。小人嘛,肆意妄言卻還要別人相信自己,竭力欺詐卻還要別人親近自己,禽獸一般的行為卻還要別人贊美自己。他們考慮問題難以明智,做起事來難以穩妥,堅持的一套難以成立,結果就一定不能得到他們所喜歡的光榮和利益,而必然會遭受他們所厭惡的恥辱和禍害。至於君子嘛,對別人說真話,也希望別人相信自己;對別人忠誠,也希望別人親近自己;善良正直而處理事務合宜,也希望別人贊美自己。他們考慮問題容易明智,做起事來容易穩妥,堅持的主張容易成立,結果就一定能得到他們所喜歡的光榮和利益,一定不會遭受他們所厭惡的恥辱和禍害;所以他們窮困時名聲也不會被埋沒,而通達時名聲就會十分顯赫,死了以後名聲會更加輝煌。小人無不伸長了脖子踮起了腳跟而羨慕地說:「這些人的智慧、思慮、資質、本性,肯定有超過別人的地方啊。」他們不知道君子的資質才能與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將它措置得恰當,而小人將它措置錯了。所以仔細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夠知道它們是綽綽有餘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拿它打個比方來說,越國人習慣於越國,楚國人習慣於楚國,君子習慣於華夏;這並不是智慧、才能、資質、本性造成的,這是由於對其資質才能的措置以及習俗的節制之不同所造成的啊。
奉行仁義道德,是常常能得到安全的辦法,然而不一定就不發生危險;污穢卑鄙強取豪奪,是常常會遭受危險的辦法,但是不一定就得不到安全。君子遵循那正常的途徑,而小人遵循那怪僻的途徑。
大凡人都有一致相同的地方:餓了就想吃,冷了就想暖和些,累了就想休息,喜歡得利而厭惡受害,這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它是無需依靠什麼就會這樣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眼睛能辨別白黑美醜,耳朵能辨別音聲清濁,口舌能辨別酸咸甜苦,鼻子能辨別芳香腥臭,身體皮膚能辨別冷熱痛癢,這又是人生下來就有的資質,它是不必依靠什麼就會這樣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人們可以憑借這些本性和資質去做堯、禹那樣的賢君,可以憑借它去做桀、跖那樣的壞人,可以憑借它去做工匠,可以憑借它去做農夫、商人,這都在於各人對它的措置以及習俗的積累罷了。做堯、禹那樣的人,常常安全而光榮,做桀、跖那樣的人,常常危險而恥辱;做堯、禹那樣的人常常愉悅而安逸,做工匠、農夫、商人常常麻煩而勞累。然而人們盡力做這種危辱煩勞的事而很少去做那種光榮悅逸的事,為什麼呢?這是由於淺陋無知。堯、禹這種人,並不是生下來就具備了當聖賢的條件,而是從改變他原有的本性開始,由於整治身心才成功的,而整治身心的所作所為,是等到原有的惡劣本性都除去了而後才具備的啊。
人生下來的時候,本來就是小人,如果沒有老師教導、沒有法度約束,就只會看到財利罷了。人生下來的時候,本來就是小人,又因為碰上了混亂的社會、接觸了昏亂的習俗,這樣,就在渺小卑鄙的本性上又加上了渺小卑鄙,使昏亂的資質又染上了昏亂的習俗。君子如果不能得到權勢來統治他們,那就沒有辦法打開他們的心竅來向他們灌輸好思想。這些人的嘴巴和腸胃,哪裡懂得什麼禮節道義?哪裡懂得什麼推辭謙讓?哪裡懂得什麼廉潔和羞恥、局部的小道理和綜合的大道理?也只是知道慢吞吞地嚼東西、香噴噴地吃個飽罷了。人沒有老師教導、沒有法度約束,那麼他們的心靈也就完全和他們的嘴巴腸胃一樣只知吃喝了。假如人生下來後從來沒有看見過牛羊豬狗等肉食和稻米穀子等細糧,只見過豆葉之類的蔬菜和糟糠之類的粗食,那就會認為最滿意的食物就是這些東西了;但如果一會兒顯眼地有個拿著肉食和細糧的人來到跟前,他就會瞪著眼驚奇地看著它說:「這是什麼怪東西呀?」他聞聞它,鼻子里聞不出什麼不好的味道;嘗嘗它,嘴巴里甜甜的;吃了它,身體感到很舒服;那就沒有誰不拋棄這豆葉糟糠之類而求取那肉食細糧了。用那古代帝王的辦法和仁義的綱領,來幫助人們合群居住,幫助人們得到保養,幫助人們得到服飾,幫助人們得到安全和穩定呢?還是用那桀、跖的辦法?這兩種辦法是相懸殊的,它們難道只是那肉食細糧和糟糠的懸殊么?然而人們竭力搞桀、跖的這一套而很少去搞古代帝王的那一套,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淺陋無知。淺陋無知,實在是天下人的通病,是人們的大災大難啊。所以說:講究仁德的人喜歡把道理告訴給別人、做榜樣給別人看。把道理告訴給他們,做榜樣給他們看,使他們順從,使他們明智,使他們遵循仁義之道,向他們反復重申,那麼那些閉塞的人很快就會開竅,孤陋寡聞的人很快就會眼界開闊,愚蠢的人很快就會聰明了。這些事情如果不幹,那麼商湯、周武王這樣的賢君處在上位又有什麼好處?夏桀、商紂王這樣的暴君處在君位又有什麼損害?商湯、周武王在,那麼天下隨之而安定;夏桀、商紂王在,那麼天下便跟著混亂。出現像這樣的情況,難道不是因為人們的性情原來就可以像這樣、也可以像那樣的么?
人之常情:吃東西,希望有美味佳餚;穿衣服,希望有綉著彩色花紋的綢緞;出行,希望有車馬;又希望富裕得擁有綽綽有餘的財產積蓄;然而他們一年到頭、世世代代都知道財物不足,這就是人之常情。所以人們活著,知道畜養雞狗豬,又畜養牛羊,但是吃飯時卻不敢有酒肉;錢幣有餘,又有糧倉地窖,但是穿衣卻不敢穿綢緞;節約的人擁有一箱箱的積蓄,但是出行卻不敢用車馬。這是為什麼呢?這並不是不想要啊,這豈不是他們作長遠打算、顧及以後而怕沒有什麼東西來繼續維持生活的緣故么?於是他們又節約費用、抑制慾望、收聚財物、貯藏糧食以便繼續維持以後的生活,這種為了自己的長遠打算、顧及今後生活,豈不是很好的么?那些苟且偷生、淺陋無知之輩,竟連這種道理都不懂;他們過分地浪費糧食,不顧自己以後的生活,不久就消費得精光而陷於困境了。這就是他們不免受凍挨餓、拿著討飯的瓢兒布袋而成為山溝中的餓死鬼的原因。他們連怎樣過日子都不懂,更何況是那些古代聖王的思想原則,仁義的綱領,《詩》、《書》、《禮》、《樂》的道理呢!那些原則、綱領之類本來就是治理天下的重大規劃,是要為天下所有的人民從長考慮、照顧到以後的生計從而保住子孫萬代的;它的流傳已很長久了,它的蘊積已根深厚了,它的豐功偉績已很遙遠了,如果不是順從它、精通它、學習它、實行它的君子,是不能夠理解它的。所以說:短繩不可以用來汲取深井中的泉水,知識不到家的人就不能和他論及聖人的言論。那《詩》、《書》、《禮》、《樂》的道理,本來就不是平庸的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說:精通了其一,就可以精通其二;掌握了它們,就可以長期運用;將它們推而廣之,就可以觸類旁通;經常想想它們,就可以平安無事;反復遵循它們弄清楚它們,就更喜歡它們。用它們來調理情慾,就能得到好處;用它們來成就名聲,就會榮耀;用它們來和眾人相處,就能和睦融洽;用它們來獨善其身,那就能心情快樂;想來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高貴得做天子,富裕得擁有天下,這是人心所共同追求的;但如果順從人們的慾望,那麼從權勢上來說是不能容許的,從物質上來說是不能滿足的。所以古代聖明的帝王給人們制定了禮義來區別他們,使他們有高貴與低賤的等級,有年長與年幼的差別,有聰明與愚蠢、賢能與無能的分別,使他們每人都承擔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後使俸祿的多少厚薄與他們的地位和工作相稱,這就是使人們群居在一起而能協調一致的辦法啊。
所以仁人處在君位上,那麼農民就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種地上,商人就把自己的精明全都用在理財上,各種工匠就把自己的技巧全都用在製造器械上,士大夫以上直到公爵、侯爵沒有不將自己的仁慈寬厚聰明才能都用在履行公職上,這種情況叫做大治。所以有的人富有天下,也不認為自己擁有的多;有的人看管城門、招待旅客、守衛關卡、巡邏打更,也不認為自己所得的少。所以說:「有了參差才能達到整齊,有了枉曲才能歸於順,有了不同才能統於一。」這就叫做人的倫常關系。《詩》雲:「接受小法與大法,庇護各國安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9. 有哪些可以祝賀別人的名言
1.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
2.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不得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給教師的建議》第頁
3.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像的。
4.個瓶子,種性格(很準的哈!)
5.對於車手的心態,我個人認為任何一個在中國可以生存下去的人,都具備了很強大心態,不需要再進行單獨的心態訓練了。
6.給心靈留一方凈土,給糊口留一個空想,給將來留一絲微笑,給光陰留一份厚禮,給人生留一季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