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壽花洪水後剪了救活就不長大是什麼原因
長壽花湖水後再來救活了就長不大的原因,很多長壽花衡水後撿了。
㈡ 重慶長壽9丶13號被洪災怎麼處理
沒有買保險么?
㈢ 重慶還有洪水嗎
據重慶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消息,23日20時至24日20時,長江重慶段4站點將相繼出現超保證水位洪峰。24日,嘉陵江磁器口將出現187米洪峰,超保證水位2米。市防辦已於23日凌晨2時發布江河洪水I級紅色預警。
據市防辦消息,7月22日08時至23日08時,我市西部部分地區、東北部部分地區及東南部局部地區出現了暴雨或大暴雨,其餘地區小到中雨,局部大雨。
主城區和雲陽、梁平、石柱、大足等15個區縣的82個雨量站為暴雨;開縣、雲陽、奉節、璧山等4個區縣的6個雨量站達大暴雨,雲陽牛門雨量最大,降雨達155.7毫米。
據水文部門預報,受降雨影響,長江重慶段4站點將相繼出現超保證水位洪峰。預計,長江朱沱站23日20時出現216.33米洪峰,超保證水位4.33米;長江江津站24日3時出現198.47米洪峰,超保證水位1.97米;長江寸灘站24日8時出現187.6米洪峰水位,超保證水位4.1米;長江長壽站24日20時出現176.5米洪峰水位,超保證水位2.50米。嘉陵江磁器口站預計24日14時出現187.00米洪峰,超保證水位2.00米。
對此,市防辦於23日凌晨2時發布江河洪水I級紅色預警信息,要求沿江區縣和有關單位高度重視,密切關注水情變化,及時組織會商,加強安全巡查和應急值守,適時啟動應急預案,做好各項防範工作,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㈣ 重慶繤江洪水波及幾個縣
波及到南岸、巴南、萬盛等區縣。
西部部分地區、東北部部分地區及東南部局部地區出現了暴雨或大暴雨,其餘地區小到中雨,局部大雨。主城區和雲陽、梁平、石柱、大足等15個區縣的82個雨量站為暴雨;開縣、雲陽、奉節、璧山等4個區縣的6個雨量站達大暴雨,雲陽牛門雨量最大,降雨達155.7毫米。
據水文部門預報,受降雨影響,長江重慶段4站點將相繼出現超保證水位洪峰。預計,長江朱沱站23日20時出現216.33米洪峰,超保證水位4.33米;長江江津站24日3時出現198.47米洪峰,超保證水位1.97米。
長江寸灘站24日8時出現187.6米洪峰水位,超保證水位4.1米;長江長壽站24日20時出現176.5米洪峰水位,超保證水位2.50米。嘉陵江磁器口站預計24日14時出現187.00米洪峰,超保證水位2.00米。
(4)長壽區洪災擴展閱讀:
重慶繤江處於此次暴雨中心。幹流金銀台以上暴雨集中,強度大,各支流洪水遭遇,金銀台14日出現洪峰流量31000立方米每秒,超過了歷史最大的1903年(2700立方米每秒),致使下游閬中、南部、南充等縣市大范圍被淹沒,下游控制站武勝15日出現洪峰流量28900立方米每秒。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重慶潼南縣洪災已致8.9萬人受災
㈤ 黃河上曾經發生過的洪澇災害黃河發生過多少次特大
在1919-1938年的20年間,黃河共決口14次,直接經濟損失約銀洋1000億元.1933年黃河洪水造成決口54處,淹沒30餘縣,災民364萬人,死亡1.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約銀洋2.3億元.1935年黃河決口6處,淹沒27縣,災民314萬人,直接經濟損失約銀洋1.95億元.1938年黃河大水,蔣介石命令在鄭州花園口扒堤決口,致使1025萬人受災,89萬人被淹死,直接經濟損失約銀洋9.5億元.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河道變遷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混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粗略統計,黃河下游決口泛濫見於20世紀50年代前歷史記載的約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就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特點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 戰國築堤以前
上限大致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當時黃河下游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兩岸未築堤防,河道極不穩定.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經的有《禹貢》、《山海經·北山經》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經》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沖積扇的南緣,向東經過雄縣、霸縣一線,到今天天津市區附近入海;《禹貢》大河下游在今深縣與《山經》大河別流,穿過今河北平原中部,於青縣以東入海;《漢志》大河則離開了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東北至黃驊縣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戰國中期以前,或互為主次,或同時存在,但以流經《漢志》大河為常見.在古代,「河」就是黃河的專稱.據《漢志》、《水經注》記載,河北平原上被稱為"河"的水道達10餘條,都可能是黃河某次決流改徙後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紀~公元初年(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
戰國中期,下游大規模修築堤防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漢書2地理志》里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我們暫時作為黃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戰國中期,黃河下游地區人口稀少,初築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漢里 (1漢里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游盪,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決口.以後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築民埝以自衛,遠者距水數里,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迭出.西漢末年,今河南浚縣境內河道,「河水高於平地」,顯然已成「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又東決,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紀(東漢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以上決口,河水一直泛濫至清河郡以東數郡.當時,王莽因為河決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就不主張堵口,聽認水災延續了近六十年,從而造成黃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後,在將近千年時間里,黃河下遊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面,偶而有決溢,也未造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
一,東漢開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黃河中游,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減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領導下,對西漢末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條新的河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旺賓一帶),自西漢大河別出,循古漯水河道,經今范縣南,在今陽谷縣與古漯河分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
三,當時黃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澤窪地,都起著分洪、排沙與調節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紀~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遊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時期,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決泛決.
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後決口地點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一帶.總的趨勢是,河道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決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今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游合御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黃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吳埽、內黃口)
⑤ 1128年~16世紀中葉(金元至明嘉靖萬曆時)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浚、滑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後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游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間原是黃河下游的窄道,由於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決口後擺動的范圍,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後,下遊河道折向東或東南,擺動於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決口中,決後河道擺動在該地區佔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15處決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洧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從金元至明中葉,黃河變遷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決口地點西移.起初決口多在今山東境內(12世紀50、60年代),以後西移至今河南汲縣、陽武(今原陽東部)、延津一帶(12世紀80、90年代).到13世紀70年代~14世紀40年代,決口已移至新鄉、原武(今原陽西部)、滎澤(今鄭州市西古滎鎮)一帶,幾至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頂端.
第二,河道幹流逐漸南擺.12世紀中期以後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後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碭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灘.金元之際兩次人為決河,先後由濉奪泗或由渦入淮.13世紀後期有一段河道奪潁河入淮,達到黃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極限.
第三,下遊河道除幹流外,同時分出幾股岔流,迭為主次,變遷無定.自12世紀下半葉(金大定年間)開始,即出現「兩河分流」的局面.以後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經今廢黃河一線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到13世紀下半葉(元初),下游又出現了奪濉、渦、潁入淮的幾股.嗣後,或東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時而又東北決入馬頰河、徒駭河、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黃河)入海.經常數股並行,迭為主次,變遷極為混亂.元末(1351)賈魯治河時,曾整治一條從河南封丘東至徐州奪泗入淮的河道,史稱賈魯河.不久即告廢壞.
⑥ 16世紀中葉~1854年(清咸豐五年)
黃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紀中葉(明嘉靖中葉)基本結束,「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這是河勢的一大變化.後來在萬曆初年,潘季馴推行「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下遊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圖上的廢黃河.其後雖有決溢.但旋即恢復故道.清前期經大築堤防.河南境內河道出現過一段相對安流時期,而山東、江蘇境內河段決口次數增多.江蘇徐州至淮陰河段兼作運河,是「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潘季馴治河重點即在這一河段上,如大修兩岸縷堤、格堤、月堤、遙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蓄清刷黃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陰至河口段,這是因為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斷延伸,使坡降變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積.故18世紀以後徐州以下河患最為集中.19世紀以後,河道淤廢不堪,決口連年發生,更兼國內政治動盪,治河不力,發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咸豐五年)~20世紀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一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家莊,這里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後,穿過張秋運河,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這是黃河第六次大改道.
這次決口,使黃河下游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其後的20年內,洪水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一線,東至運河的三角洲沖積扇上自由漫流,水勢分散,正溜無定.直至1876年全線河堤告成,現今黃河下遊河道始基本形成.下遊河道中自銅瓦廂至陶城埠一段,決口經常發生,故有"豆腐腰"之稱.
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人為扒開花園口大堤,企圖有洪水來阻止日日本侵略軍的西進.這次決口,使黃河南泛於賈魯河、潁河和渦河之間地帶,成災嚴重,史所罕見.也是黃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㈥ 求遠古時代關於大洪水的神話故事
1、比爾人洪水故事
很久以前,整個世界都在水底下,唯有兩座山露在水面。一座叫帕萬頓伽爾(Pawanngar),另一座叫馬塔芬(Mataphen)。這兩座山隨著洪水的上漲而升高,更高的那座山上有一個竹籃,神看見這個籃子就走上前問道:「你們是誰?」
裡面答道:「我們是巴拉希斯人(Balahis),兄妹倆。」他們在與神說話時轉過身來互相端祥對方,神說:「看著對方,再說一次你們是誰?」他們互相看著說:「我們是男人和妻子。」故事結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們都朝地上吐痰,從唾液中生出了另一個人。另一種說他倆把一點汗泥撮在一起,從這里形成了另一個人。
2、中美洲惠喬爾人
一個人發現他砍下的樹一夜之間又長了出來。他偷看到原來是老祖母納卡維(Nakawe)乾的。她告訴他不久將有一場洪水毀滅世界。她指示他用樹造一個箱子,裝上穀粒、豆子和火具,還有五塊壓料的樹根做燃料,還要帶上一隻黑母狗。
箱子在洪水中飄了五年。洪水退後箱子落在一座小山上。這個人象洪水沒來之前那樣回去幹活。每天他回到自己住的山洞時,都發現有人已經給他准備好了玉米面餅。
他暗中窺探才知道是母狗做的。她脫下皮變成女人給他磨穀子。他把她的皮扔進火里,於是她悲嗥不止。他用尼塔瑪水(nixtamal)為她洗浴,二人重新繁衍出了人類。
3、阿特拉西斯史詩
史密斯在庫雲基克找到的第二個洪水傳說泥板,史稱《阿特拉西斯史詩》,也是一個珍貴的異文。這個文本中的主角被稱作阿特拉西斯或「大智者」。詩中說,人被創造之前,神象人一樣勞動。由於神不願做工,就用泥土和一個被殺死的神的血肉創造出人類來替代。
但人類的人口增長很快,又喜歡吵鬧,使眾神無法入睡。眾神發動瘟疫、遣來旱災、飢荒和土壤鹽鹼,都不能解決問題。最後,他們決定發動洪水摧毀人類。計劃遭到了地獄之神恩基的反對,他讓阿特拉西斯建造了一艘方舟,逃過了浩劫。
洪水阿特拉西斯向眾神獻祭,眾神都來吃。在洪水之後的新世界,眾神創造了不生育的婦女和受禁忌的婦女,同時派出名叫帕西圖的惡魔專門從母親膝上奪走嬰兒,解決了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
4、費城大學藏本
這是一個蘇美爾文本,載於一塊來自尼普爾的泥板殘片,由波貝爾發現於費城大學博物館,上面有90行可以釋讀。故事的主角是國王兼祭司朱蘇拉(Ziusudra,意為「長壽」),當時他在雕刻並膜拜一尊木頭神像,又祈問了神諭。
神諭告訴他一個眾神的庄嚴決定:「我們將親手遣下一場洪水,使人類滅種。……」大難臨頭時,主人公躲進一艘船中逃生。七天之後他打開艙蓋,太陽神烏圖出現了。朱蘇拉以一頭牛和一頭羊獻祭。向阿努和恩利爾鞠躬,這樣他在迪爾門(Dilmun,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獲得了永生。
5、百道梵書
《百道梵書》(SatapathaBrahmana)。據稱是印度最早的洪水故事,約產生公元前10世紀前後。故事說摩奴在水池洗手,一條魚忽然跳到他手中,開口對他說:「好好照料我,我將保佑你。」並告訴他洪水將至。
摩奴將魚養在陶缽,並隨其長大而移至溝中,最後放入大海。後來在洪水來臨時,摩奴登舟,將舟系於魚角,魚將其拉到北山,那裡後來被稱為「摩奴登陸處」。摩奴登陸後以黃油和牛奶、乳清、凝乳向神祭祀,從祭品中出現一個女人,她自稱是摩奴之女,後來與摩奴一起繁衍出他們的子孫。
㈦ 長江千年一遇的大水曾經發生在哪一年
來自火鳳網
1870年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是自1153年至今的840多年間最大的一次洪水。
一、雨情
1870年7月長江上游特大暴雨發生之前,中下游地區連續降雨。6月,江西鄱陽大雨,湖南沅江上游及資江大雨;湖北漢江暴雨成災,從而抬高了長江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水位。7月中下旬,暴雨進入長江上游地區。7月13日至19日,嘉陵江中下游和長江幹流重慶至宜昌區間發生了一次歷史上罕見的大暴雨。7月17日至19日,暴雨緩慢移到漢江,又東移至宜昌至漢口區間和洞庭湖地區,使長江上游的洪水出峽後與中游洪水及漢江洪水惡劣遭遇。這次暴雨的特點是:范圍廣、強度大、歷時長。整個暴雨過程約為7天,經模擬分析,7天暴雨量200毫米以上的籠罩面積達16萬平方千米;文獻中有"猛雨"、"雨如懸繩"、"狂風雷雨,連日不息"等形象性記載,是對暴雨強度特大的真實寫照。
二、水情
1870年6月夏汛期間,長江中游連續降雨,江、湖、窪地底水已豐厚。7月份,隨著暴雨進入長江上游地區,嘉陵江發生罕見大水,北碚站洪峰流量達57300立方米/秒(1981年洪水流量為44700立方米/秒),嘉陵江大洪水和金沙江洪水在重慶相遇,形成長江幹流特大洪水,寸灘站水位達196.15米,洪峰流量達100000立方米/秒(1981年洪峰水位191.42米、流量為85700立方米/秒),宜昌站水位達59.50米、洪峰流量達105000立方米/秒,15天洪量為975.1億立方米,30天洪量為1650億立方米。上游洪水與中游洪水惡劣遭遇後,泛濫成災,經過宜昌至漢口區間的江槽、河、湖等調蓄後,至漢口附近歸入江槽。漢口站洪峰水位為27.55米、流量為66000立方米/秒,30天洪量為1576億立方米。
三、災情
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災情十分嚴重,損失之巨,范圍之廣,為數百年所罕見。主要受災地區為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四川省"六月間(農歷)川東連日大雨,江水陡漲數十丈,南充、合州(今合川)、江北、巴縣、長壽、涪州(今涪陵)、忠州(今忠縣)、豐都、萬縣(今萬州)、奉節、雲陽、巫山等州縣,城垣、衙署、營房、民田、廬舍多被沖淹,居民遷徙不及亦有溺死者。"嘉陵江畔的合川縣 "大水入城深四丈余,僅余緣山之神廟、書院、民舍數十間,水連八日,遲半月水始落,房屋傾大半,未傾者污淖充塞,腥腐逼人,歷兩月之久,稍可居人,滿城精華一洗成空,十餘年未復元氣。"長江幹流上的豐都縣"全城盡沒,水高於城數丈,倉谷漂失,官、民宅半為波濤洗去。"三峽入口處的奉節縣"城垣、民舍淹沒大半,僅存城北一隅,臨江一帶城牆沖塌崩陷,人畜死者甚眾。"
湖北省長江南岸大堤在松滋縣被水沖決形成松滋口,洪水直瀉洞庭湖,洪道所及,盪然無存;北岸大堤在監利決口加之漢江決口,荊北及江漢平原一片汪洋, "衙署、廟宇、居民、田禾淹沒無算,為數百年未有之奇災"。全省30州縣及武昌等廣大地區遭受嚴重洪水災害。湖南省飽受長江潰口之害,安鄉、華容水從堤頭漫過,龍陽、湘陰圍堤盡潰,無一存者,田禾淹沒,廬舍漂流,災情歷年以此為最。洞庭湖區各州縣皆大水為災,全省20餘州縣遭受嚴重洪災。
江西省萍鄉、九江、南昌、鄱陽、德安、瑞昌大水,安徽桐城、宿松、建德、銅陵、壽州、和州、黃池、無為大水,"蛟水沖毀田廬,圩堤漂沒一空"。至長江下游的江蘇、上海、浙江洪水不大,災情較輕。總的來看,1870年洪水災害與1931、1935、1954年洪水災害相比,范圍廣、災情重,為我國歷史上所罕見。
㈧ 黃河在歷史上有哪些嚴重的水災
應該有三四次。最近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為了阻擋華北日軍推進,炸毀黃河大壩,使黃河沖向江蘇,經由淮河入海,共淹死了幾十萬人。
黃河改道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遊河道改道。
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於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據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有以下幾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在禹河之南。
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今河南濮陽西南瓠子決口,再次向南擺動,決水東南經巨野澤,由泗水入淮河。23年後雖經堵塞,但不久復決向南分流為屯氏河,六七十年後才歸故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決口,東南沖進漯川故道,經今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谷、聊城,至禹城別漯川北行,又經山東臨、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此後幾百年中,黃河情況不甚為頻繁。北宋初期,決口不斷,短時期、短距離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黃河再次改道,沖決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經聊城西至今河北青縣境與衛河相合,然後入海。這條河宋人稱為「北流」,12年後,黃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樂西度決口,分流經今朝城、館陶、樂陵、無棣入海、宋人稱此河為「東流」。東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斷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守獎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疲乏,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海。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黃海。直到1855年,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然時有北沖,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南流奪淮入海期間,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也是遷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渦水入淮,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直到明代後期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才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達300年。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又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再次擺回到北面,行經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蔣介石命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災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來的2600多年的時間里,黃河下遊河道經歷了從北到南,又從南再到北的大循環擺動。其中決口、改道不計其數。大體上以孟津為頂點,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這樣一個大三角洲上,都是黃河改道遷徙的范圍。
㈨ 1870年洪水詳情介紹 規模介紹 損失人員損失主要原因是人為 還是
1870年(清同治九年)7月間,長江上游發生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嘉陵江中下游、長江幹流重慶至宜昌河段,出現了數百年來最高洪水位,宜昌河段洪峰流量達105000m3/s。合川、涪陵、豐都、忠縣、萬縣、奉節、巫山、宜昌等沿江城市遭到滅頂之災,洞庭湖區堤垸潰決,洪水泛濫,枝江、公安等州縣水逾城垣數尺,廟宇、民舍漂沒殆盡,為「數百年未有之奇災」。這場洪水主要來自上游嘉陵江和重慶至宜昌幹流區間。嘉陵江流域由嘉陵江幹流、涪江、渠江三大水系組成,三江於合川匯合南流至重慶注入長江。流域面積約16萬km2,占宜昌以上流域面積16%。本流域處於川北川東暴雨區,是長江上游洪水的重要源地。重慶至宜昌幹流區間,除烏江外,區間面積尚有5萬多km2。該區間東西長約500km,南北寬約100km,區間支流眾多,短小流急,集水面積1000~5000km2的支流有13條,均發源於兩岸崇山峻嶺,一旦發生暴雨,集流迅速,對幹流洪峰可產生顯著影響。1870年洪水特別大,發生時間又不太遠,資料比較容易收集。從各類文獻、史籍、方誌中,有天這場洪水的雨情、水情、災情資料很多,記載的內容有的很具體,如《萬縣志采訪事實》詳細地記錄了該場洪水逐日漲水過程。為了滿足流域防洪規劃和工程設計要求,自1952年起,長江水利委員會對這場洪水曾先後組織了7次較大規模的野外實地調查,長江干支流上調查到500多個洪痕點據,在合川、北碚、江北、巴縣、涪陵、忠縣、豐都、萬縣、奉節、雲陽、巫山、宜昌等地發現90多處洪水題刻,為我國歷史洪水調查中發現碑刻最多的一場洪水。題刻的內容大部分為記述最高水位的位置和發生日期,部分還有對洪水漲落過程的描述。這些題刻為確定1870年最高洪水位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在上海海關還發現當年漢口海關實測水位記錄。此外,還搜集到當年歐亞地區氣溫、氣壓、降水等氣象資料一、雨情六月中下旬,長江上游連續出現大雨和暴雨,嘉陵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和重慶至宜昌段幹流區間出現了強度很大的暴雨。涪江下游銅梁縣志:「六月二十一日午後晝晦震雷大作俄頃溪水陡漲至五六丈」;合川縣志:「六月既望猛雨數晝夜」,「雨如懸繩連三晝夜」;萬縣志:「十九日夜子時大雨徹宵……經兩日雨止」。江北、長壽、忠縣均有「六月大雨」的記載。據洪水調查訪問資料,自重慶至宜昌幹流區間在江北、洛磧、長壽、豐都、忠縣、石寶寨、武陵場、萬縣、雲陽、巫山、秭歸、香溪、宜昌等地,普遍流傳「庚午年漲大水,落了三天三夜大雨」或「七天七夜」、「八日夜」大雨。這場大暴雨,除嘉陵江流域中下游和重慶至宜昌幹流區間強度很大外,上游的岷江、雅礱江,中游地區漢江流域、洞庭湖也出現大雨和暴雨。大雨區的范圍很廣,雨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上游北岸、中游也有相應降雨。(附圖54-1)。根據文獻記載和調查訪問資料綜合,六月中下旬這場大暴雨大致可分為兩次過程:第一個過程六月十五至十九日(7月13~17日),暴雨區主要在嘉陵江中下游;第二個過程六月二十至二十一日(7月18~19日),暴雨區主要在川東南及長江幹流重慶至宜昌區間。整個雨區呈東北-西南向分布,暴雨中心區大致自西向東緩慢移動,十五日(13日)在涪江,十六日至十八日(14~16日)在嘉陵江中下游穩定少動,十九至二十一日(17~19日)暴雨移至川東和萬縣地區,並向北擴展到漢江流域及宜昌至漢口間,前後歷時約7天左右。1870年夏季,長江流域雨水豐沛,在六月份這場大暴雨出現之前,五月上中旬,長江中下游地區曾連續出現大雨和暴雨。江西省永新、余干、建昌、德安、瑞昌等縣五月上中旬陰雨連綿,新喻五月初三、初四及初八、初九、初十等日,進賢五月初八、初九、初十等日連朝大雨,鄱陽五月久雨。洞庭湖水系的沅江、資水五月份均發生了大水。漢江上游暴雨成災,白河五月下旬水高數丈。五月中下旬長江上游一些地區已發生了大洪水。由此可見,特大洪水發生之前,長江上游及中下游江湖前期水位已經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