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也是佛家弟子,信佛有半年,趙老師的現世因果教育光蝶已看完,佛經也經常看,每天上早晚課,勇猛精進
應該是最初的名字,登記在冊的
Ⅱ 老子與佛教思想
我不知道你怎麼就認為老子的思想會和佛教的思想一樣,你去查閱下<佛說前世三轉經>便會得知,一轉阿含部,主要講四諦,苦,集,滅,道,所謂苦,就是認識到物質,感受,思想,行為,意識都會導致苦,為什麼?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都是無常變化的,那怎麼樣才能夠擺脫這樣的宿命?就是涅盤(達到不生不死的本有狀態稱為滅)那怎麼樣達到涅盤,三十七菩提道品包括八正道,七覺支,四正勤等具體的學習和實行。
二轉中觀,主要是講一切存在的都是假有的,沒有個什麼獨立的,永恆的本性存在,都是因緣和合,存在的都是條件的滿足而施設的,強說本性,本性施設為「空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三轉唯識,也是最了義的,為什麼說最了義,因為他是在一切處,一切人,一切時間都成立的,那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來藏。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即涅槃證得。
下來在說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道教認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無所不容,無所不包。以「無為」之治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清虛自守,卑弱
自持」則修身;以「致虛極,守靜篤」則「深根固蒂」,「穀神不死」可以長生久視。故此,道教深信人通過一定的方術修煉,是能夠返本還原與大自然之「道」同
一體性而永恆存在。
其實說幼稚點很簡單,總的來說,佛教講究真如本性,是通過將世間一切過度到無的理念,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從而發掘出自己內心深處的佛性,再超脫於彼岸,遠離塵世之苦難。而道教則更多的是尋求真理,順其自然之變化,不幹涉,不作為,以期望能看透自然大道的本質,從而能夠於天同道,獲得長生。
所以說,無論是從理念,方式,還是最終目標,佛和道都完全不相同的。
Ⅲ 父母50歲,我是獨生女,我死了,他們再生一個的幾率會有多大
無論父母再生與否,都無法擺脫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
自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有的人以為自殺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實那是被苦逼迫到絕路,已經超過死亡的恐懼,他以為一死就能解決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為。這種人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怎能說他對死不害怕呢?
在佛教里,根據《成實論》卷十舉出,惡有「惡」、「大惡」、「惡中惡」三種,其中自殺亦教人殺是為大惡。《梵網經》也說,凡生者皆為我父、我母,故殺生即殺父、殺母。准此而言,自殺亦無異殺父、殺母。再如《大智度論》說,無論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殺之戒,亦將失其意義。
在佛教的不殺生戒中,自殺與殺他是同樣的罪。佛教反對自殺的理由,是基於「貪、嗔、痴」三毒。
第一、自殺涉及到自我與貪
自殺的動機即使與宗教有關,如厭離身體、急於升天,或厭世間苦而興起對離苦樂境的不當貪求,所以「有貪欲之咎」。有「貪」也就意味著無法解脫。從佛教的自覺覺他的精神來說,在救渡眾生過程中,與其選擇自殺,不如布施一切並努力為眾生服務,這樣才能轉化貪心。
第二,與「嗔」有關
自殺中如果夾雜了自暴自棄的動機,這是一種對於自然生命的暴力行為,這種暴力的行為也違背了不殺生戒。所以,在佛教中自殺犯「波羅夷罪」,這種罪是最重的一種罪,屬於斷頭罪,不通懺悔,即無法通過懺悔消除罪業。
第三,就是「苦」與「痴」
自殺源於痛苦,而痛苦就來自於無明。不明白生命的起源,不明白自殺的痛苦,這些都是愚痴的表現。我們知道,佛法所講的苦不是單指悲傷中的苦痛,而是指一種現實的逼迫。所以苦是一種現實,不是一種答案。我們生命所追求的都是苦,因為當追求到的時候答案又變成了現實。所以,選擇自殺就是因為還不了解世間苦的現實。
第四,自殺是障道的因緣
身體雖然是「臭皮囊」,但是卻有「借假修真」的作用,是修道的增上緣。如果採取了自殺行為,自然無法成就道業。
第五,「罪性雖空,緣起是實」
罪從本性來說是空的,但它有因有緣,符合緣起法。因緣之中就存在因果的報應,所以「罪性雖空」的空不是指沒有業力,也不是指沒有罪,更不是指沒有這個現實,而是說在罪和現實之中沒有不變的本性,它是一個無常法。因此,對於自殺的問題,我們雖然知道其「罪性雖空」,但也要知道「緣起是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好好地面對自己的生命。
自殺的果報
佛經在戒律上講明了不可以自殺,自殺是犯罪的。當然每個宗教都反對自殺,據說自殺的靈魂連閻王也不要,因為在他的簿子上沒有登記,時間還沒到你就作了逃兵,不行的。既然地下不要,天上也不收,人間又回不來,所以據說是很可憐的,比一般作鬼的還慘,漂泊無依。
我們中國的文化《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重視此身。所以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也是這個意思,街上正在建築的高房子,牆邊是不能走的。這就是中國儒家的戒,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一個道理。
愛惜你的身體就是孝順父母,因為父母看到子女有病痛是會痛苦的。佛教大乘戒律也有這樣的含義,如果隨便把自己的肉體出一點血,等於犯了出佛身上血一樣的重戒,因為此身就是佛身,算不定你明天悟道了,你就是佛的應化身了。對身體上作任何一點傷害,等於犯了大乘的殺戒。
永嘉禪師在《證道歌》也說,「幻化空身即法身」。大乘菩薩戒,自殺是犯了重戒,等於殺了佛、菩薩、羅漢。你的肉體就是佛的肉體,算不準你明天悟道成佛,而出佛身血是入無間地獄的罪。殘害自己身體,任意糟踢自己,浪費自己生命,都是犯菩薩戒的。
佛門里常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一個有福報的人,他無論身處哪裡,哪裡都是好風水;一個沒有福報的人,他就是住在再好的風水寶地,也是一場徒勞。因為,福報不是求來的,更不是搶來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只有積攢了足夠的善良與福德,好運才會常來光顧。
在佛家看來,有一種方式增福消業最快。這種方式就是孝順父母。孝順父母乃世間最大的福田,與其遠行燒功利之香,不如在家好好侍奉父母。佛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善,不會大過於孝;最大的惡,不會大過於不孝。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心是不善的,和佛心是背道而馳的,故而拜再多的佛、燒再高的香,也難以得到加持。
在佛門里常說,人生是一個了緣的過程,所謂無緣不聚、無債不來,這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因果。我們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父母和孩子的緣分要麼是來還債的,要麼是來要債的,相互拖欠,故而此生相遇,成為父母子女。佛說:若沒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父母是三界內的最大勝福田。
所以,無論父母是否給過我們富餘的生活,是否讓我們吃穿不愁,我們都應該此生感恩父母,感恩父母辛苦把我們生下來,感恩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教導之恩。就如《三世因果》歌里寫的那樣,「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若是因果無感應,目連救母為何因」。
那有人就說了,我的父母從小沒有給過我好的生活條件,讓我吃了許多苦,也沒有給過我幸福的童年,甚至常常對我暴力相向,我現在的成就也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與父母沒什麼關系。因此覺得父母未曾對自己有多大的恩,自己也就沒有必要回報他們。這是大錯特錯的。
老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縱然父母言行有失,我們也不應該去責難他們,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已是對我們最大的恩。至於後己是享福還是受苦,難道不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是。不論父母是對是錯,我們都不應該心生厭棄,而是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孝心溫暖他們。
Ⅳ 50歲的男人看什麼書好
看動畫片。。回往清新,單純,天真,浪漫的世界裡去。不要背負太重的事情了,輕松一下吧。。
Ⅳ 師兄你好!我今年50歲,年輕時墮過兩次胎,現在很後悔,每天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為時間有限
阿彌陀佛,師兄,年輕時墮過兩次胎,現在很後悔,這說明您有所覺悟,後悔了就堅決徹底改正,現在最好是持戒念佛誦經,您現在吃素了嗎,最好要吃素,佛教講;是日已過,命已隨減,如少水魚,如救頭燃,當勤精進,您已經50歲,該放下的要放下,不要忙其他事,《地藏經》每天念三分之一可以,最好是一次念完,因為您已經50歲了,《地藏經》里佛也要求我們要念佛,您做事時可以念佛。每天定個數,比如兩萬。三萬。希望您精進修行,早日成佛。謝謝,阿彌陀佛。
Ⅵ 我才50歲,為什麼我覺得我自已所有的一切都很失敗,無能,
你這有點憂郁的症狀吧?想開點,人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還有很多人並不如你!
Ⅶ 唐僧取經都取來了哪些佛經,請大師詳細說一下.
貞觀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達京師西郊,道俗相迎者數十萬,人群擁擠,甚至進不了城。當時唐太宗在洛陽,玄奘將帶回的經像放在長安弘福寺,就去洛陽向太宗匯報。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見聞寫出來,又勸他還俗從政,前一條玄奘答應了,後一條卻難從命。玄奘要求譯經,太宗安排他在弘福寺建立譯場。玄奘回長安後,組織了一套包括證義、綴緝、錄文、證梵、安字在內的翻譯班子,同年五月就開譯《大菩薩藏經》,貞觀二十二年(648)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內專設譯經院,玄奘搬入此寺譯經。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為了存放經卷,玄奘又要求在寺內另造一塔,即今大雁塔。自永徽至顯慶之間,玄奘譯出毗曇類經典,晚年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他還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翻譯為梵文,正因為這樣,持《起信論》為非中國撰述的學者,以玄奘此譯為論據。
麟德元年(664),玄奘因疾而在玉華宮逝去,臨終前,命僧翻讀所譯經典名目,又囑死後不要葬在宮、寺附近,尋個山中清凈處埋掉。
玄奘回國後的近二十年內,共譯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另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等作品,一些表、啟、書等則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
從玄奘澤籍來看其思想的組織,范圍很廣,但以瑜伽行派的思想為主。這一系的經典,玄奘譯有「一本十支」中的「一本八支」,一本是《瑜伽師地論》(彌勒著),十支是《百法明門論》、《五蘊論》(此二為世親著)、《顯揚正教論》、《攝大乘論》(此二為無著撰)、《雜集論》(安慧集)、《辨中邊論》(彌勒頌,世親釋)、《唯識二十論》(世親著)、《唯識三十論》(世親著)、《大庄嚴論》(彌勒頌,世親釋)和《分別瑜伽論》(彌勒著)。最後兩論玄奘未譯。《唯識三十論》在印度注釋很多,著名者有十家(即親勝、火辨、難陀、德慧、安慧、凈月、護法、勝友、勝子和智月),玄奘依窺基的建議,以護法一家為主,糅譯十家,命名為《成唯識論》,此論最能代表玄奘的瑜伽學思想。又譯有《解深密經》五卷(此經八品,正宗分之七品全部被《瑜伽師地論》引用)。
玄奘於瑜伽學的代表性觀點是三性說和阿賴耶識緣起說。三性,亦稱三自性,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在真諦譯作分別性、依他性和真實性)。遍計所執自性指「周遍計度」,即普遍地觀察和度量,產生虛妄分別,執著虛妄的如夢似幻的現象為實有。依他起自性說明一切現象都依「他」而起,這個「他」,指各種條件,特別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由此而知萬法為「似有」。圓成實自性指圓滿成就萬法的真實性體,只要認識到萬法依他而起,在此基礎上遠離遍計妄執,而能體認到圓成實性。
依他起自性中的「他」,歸結為種子,這是玄奘所認為的世界的終極原因。種子必須具有產生結果的功能,其來源有二,一是先天具有的,二是新熏的。種子具有剎那滅、果俱有、恆隨轉、性決定、待眾緣和引自果六種特徵。
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緣起萬法,阿賴耶識通過末那識的中介,由六識直接變現外境。阿賴耶識即真諦所譯的阿黎耶識,末那即真諦所譯的阿陀耶識。
為了說明識體的作用,玄奘又介紹了護法的四分說,即每一識體都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四層次。相分是識體的認識對象;見分是識體的自身的認識相分的能力;自證分是能夠證知見分的認識能力的功能;證自證分是對自證分的再證知。阿敕耶識的最深層本質可以追溯到這個證自證分。
在修證方面,玄奘認為要通過轉依才能得涅盤,得無上覺,轉依就是轉掉依他起上的遍計所執,轉得依他起中的圓成實性。
在達到解脫的過程中,須歷五個階段,稱唯識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
因明也是印度瑜伽學派的思想內容之一,陳那對之闡發尤多,他著有因明八論,其中的《因明正理門論》,玄奘於貞觀二十三年(649)譯出,陳那的弟子商羯羅主對此論之釋,為此論入門階梯而作的《因明入正理論》,玄奘則於貞觀十九年(645)先行譯出。古印度之因明,在其認識論部分立有現量、比量和聖教量,陳那廢除了聖教量,留現、比二量,又對比量作進一步的分析。玄奘創造了一個「真唯識量」,是在戒日王為他舉行的無遮大會上提出的。他採用宗、因、喻三支的邏輯方法,依照護法的唯識理論而說明境不離識的觀點。
小乘經典的組織,玄奘譯出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中的「一身五足」。一身是《發智論》(迦多衍尼子著),六足是《識身足論》(提婆設摩著)、《法蘊足論》(大目乾連著)、《品類足論》(世友著)、《集異門足論》(舍利子著)、《界身足論》(世友著)和《施設足論》(大迦多衍那著)。《施設足論》沒有譯出。又譯有解釋《發智論》的《大毗婆沙論》(題五百羅漢造)二百卷,譯有《俱舍論》。
大乘經典的組織,除了譯介瑜伽行派一系外,玄奘又譯出般若部的《大般若經》,該經十六會,二百七十五分,作為全經主要部分的第一會就有七十九分共四百卷。經中有六會與過去所譯的般若類經屬同本異譯,如第二會原有西晉無羅叉和竺叔蘭合譯的《放光般若》二十卷、竺法護譯《光贊般若》二十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經》二十七卷;第四會原有東漢支讖《道行般若》十卷、三國之吳國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六卷、苻秦曇摩蜱和竺佛念合譯《摩訶般若鈔經》五卷、羅什譯《小品般若經》十卷;第九會原有羅什《金剛經》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經》一卷。另外六、七、八三會也有舊譯本。對於舊譯,玄奘都加以重譯或改譯。
玄奘認為,「佛法大乘,般若為本」(《請御制大般若經序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所以他對這部經典的翻譯尤為重視,而過去所譯,都未窺其全貌。玄奘專門在僻靜的玉華宮譯此巨制,有人曾建議他依照羅什的做法,刪繁就簡,玄奘全依梵本,不作一點省略。自顯慶五年(660)正月一日起譯,至龍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日譯完,這樣六百卷的著作規模,使中土學人大吃一驚。
但玄奘更為流行的般若部經典譯作則是集《大般若經》中佛和舍利子問答般若思想的各品而成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在譯完般若部後,玄奘又想譯寶積部的《大寶積經》,但只試譯了幾行,身體不行了。此經後由菩提流支譯出。
玄奘還譯出中觀部經典《廣百論本》,以瑜伽思想貫通中觀學派。
玄奘還譯出大乘戒律方面的經典《菩薩戒本》一卷,此卷是從《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錄出,稱為《瑜伽戒本》,可知玄奘對戒律的重視。
玄奘還譯有密教類經,《不空羂索神咒心經》、《諸佛經陀羅尼經》、《六門陀羅尼經》等。
玄奘於凈土則持彌勒凈土信仰,願生兜率天。他在國內時就有此信仰,到天竺後得知無著、世親都持此願,更加堅信。臨終之前,他默念彌勒佛,並命旁邊的人同稱:南謨(現譯南無)彌勒如來。據說他曾作《贊彌勒四禮文》,載《法苑珠林》卷十六。
Ⅷ 老人臨死的時候放什麼佛法心經
臨死前佩戴大隨求咒
造重罪也會去個好地方,以下是事例
《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大梵當知昔有比丘有少信心。於如來戒有所缺犯而行偷盜。現前僧物及常住僧物。四方僧物獨將入已。而是比丘後遇重病受大苦惱。有一優婆塞婆羅門起大慈悲。書此神咒系病比丘頸下。系已應時一切病苦悉皆消滅。於後壽盡命終墮於阿鼻地獄。其比丘屍殯在塔中咒在屍上。其比丘塔今由現在滿足城南。因此比丘暫入地獄。諸受罪者所有苦痛。悉得止息普得安樂。其地獄中所有火聚亦皆消滅。是時獄卒見是事已甚大驚怪。具以上事白閻羅王。時閻羅王告獄卒言。是大威德先身舍利。汝等可往滿足城南看有何物。於是獄卒受教而去。於初夜分到彼塔所。見塔光明如大火聚。於其塔中見比丘屍。屍上有此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復有諸天圍繞守護。於時獄卒見此咒力不可思議。遂號此塔名為隨求即得。是時獄卒尋即回還。具所見事白閻羅王。其此比丘承此咒力罪障消除。即得生於三十三天。
《金剛頂瑜伽最勝秘密成佛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昔摩竭陀國有一婆羅門。名俱博婆羅門。不見佛不聞法。不六婆羅蜜行。不四無量住。日日殺食豬羊熊鹿鵝鴨龜等類。各日日五十或一百生。二百五十年命過。即去人間到閻羅王宮。即閻羅王白帝釋言。此罪人賜何地獄。罪輕重何。帝釋告白。是人罪不可量。算數不可計。善金札無一善。惡鐵札不可盡計。速阿鼻地獄可送遣。則獄卒請事投入。爾時地獄忽然為蓮花池。彌滿八功德水。其中在種種蓮花。所謂青白紅紫。而色勝諸蓮。每其花上坐各罪人無諸之苦。則馬頭牛頭閻羅王申雲。此獄奇異。此罪人謬賜也。地獄變成凈土。罪人不異佛。我見聞如是事者。爾時閻羅王往詣帝釋宮。此俱博不罪人。神變如上說。帝釋答雲。二生之善無曾一塵許。不所知我。則詣佛界白釋迦文佛言。俱博之善如何。神變如是。爾時佛告帝釋言。俱博自生不作一善。唯可見人間之骸。帝釋則來見人間葬所。俱博葬所西去一里有卒睹波。其中在此根本真言。朽卒睹波真言墮落地上。其文一字隨風彼俱博系骸上。爾時帝釋來。歸奇異八地獄移每地獄如是遂成不受苦。爾時俱博並諸罪人皆共具三十二相圓滿八十種好。一時蓮花台藏世界成諸佛菩薩。上方世界之無垢佛是俱博也。
以上什麼意思呢,以下是翻譯
曾經有一個婆羅門名叫俱博,自出生起就不行一善,每天殺害50到100的生命,如豬羊鹿龜等來食啖,活了250歲才死,殺業恐怕是上百萬的,死後墮落阿鼻地獄;才入地獄,忽然猛火全部熄滅,化成八功德池,清紅白紫各類蓮花充滿其中,俱博婆羅門與諸罪人都坐在蓮花上,所有痛苦全部停息。把大地獄一切苦難全部消滅。閻羅王大驚,啟奏帝釋天,帝釋天也不能得知緣由,於是去問釋迦佛。釋迦牟尼佛告訴帝釋天,讓他去俱博的人間葬所觀看。離埋葬俱博100里的地方有一座枯朽的佛塔,塔里安放著《大隨求陀羅尼》根本真言(長咒),咒文裡面有一個字隨風飄落,飄到了俱博的身上。這時帝釋天歸來,看見八地獄全部被移除,俱博和眾多罪人坐在蓮花上,圓滿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一同往生到蓮花藏世界成為諸佛菩薩,上方世界的無垢佛,就是俱博婆羅門。
Ⅸ 佛經說現在處於減劫,現在平均壽命比佛在世時要少30歲.而唯物的觀點是過去平均壽50歲,現在70歲。
佛經說的是大循環,現世間只是小循環。平均年齡與戰爭、自然災害有莫大關系。
Ⅹ 人是不是真的信命啊50歲以上的回答。
這個不能絕對的說,應該信還是不信,因為真正的命是誰也算不出來的。即使真的由命來決定,有些時候也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我們不必去拘泥於命運怎麼安排,盡心盡力去努力做事,但努力了若是還不成功,也順其自然,不去強求,做到問心無愧,隨遇而安。都說五十知天命,只是說 世間有些事,經歷多了,心態放開了,不去強求了,可能就是人們說的知天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