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喪事祭文範本
某年某月某日,竟成了某某某的忌日,悲由心生,肝腸痛斷,神智昏厄。特賦祭文一篇,致祭某某某靈前。
回想往日,猶見慈容面,神采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別,青山依舊,故影還熟,某某某卻已駕鶴西去!古有雲:子欲養而親不待,悲乎!痛哉!歲無情而思欲追,憶我幼年,父母雜事瑣碎,無暇顧及,托某某某照看。長憶幼時,相伴而眠,每夜蓋被哄睡,唯恐驚之凍之,偏袒愛護,縫補叮囑,無微不至,視若掌上明珠。每每若此,惟凄凄然,不感言陳。今仙蹤渺渺,過往種種,一一難表,思念及此,惟凄然淚下,感無以為報。
某某某生於某年某月某日怎能識得半字,而能明禮數,一生操勞,全為家庭。滄桑歷盡遍,飽嘗黃連苦,走過風雨春秋,書寫堅強二字。某某某之德遠近皆聞,和睦親友,敬重鄉鄰,口無是非,正直為人,善如西天如來,形似菩薩觀音。每日起早貪黑,含辛茹苦,撫養子女,身兼美德,持家有方;無欲則剛;默言慎行,處世以寬;育人以正,待人以誠。兒女立業成家,開枝散葉,孫輩眾多,再幫及撫育,期間辛苦,不與外人知。某某某西去矣,魂兮歸來!悲呼不應,祭之不食,紙灰飛揚後背寒,寒風襲襲心如刀剜。
樹死能有返青日,人亡不能再復還,今日一別,再無相會日,逝者已矣,生者追思,寄語薄紙,乞在天有靈,庇佑子孫,平安康健。
什麼是祭文:
文體名。 祭祀或祭奠時表示哀悼或禱祝的文章。 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主要為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 同時,祭文也是為祭奠死者而寫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時誦讀的。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
B.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是真經嗎之前我在龍華寺結緣是《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如果對佛學有興趣看這個你會有大發現,這才是佛教終極秘密!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憨山大師言:「不讀法華,不知世尊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明修行迷悟之關鍵。」楞嚴經即是《大佛頂首楞嚴經》,也叫《妙法蓮華王》。法華經即是《妙法蓮華經》。這兩部經是一部經,是一種經,是佛教三藏十二部經一切諸經中的經王、經聖!法華楞嚴直接講述了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和事實真相,讓人當下開悟或者成佛。其中,楞嚴經又被稱作「降魔杵、試金石、照妖鏡」,是所有學佛修行人的無上至寶!
宣化上人也曾說:凡是有楞嚴經在的地方,就是佛之正法住世的地方!《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九卷講五十陰魔境界時說:「或復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終期。計年應死。其形不壞。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擾亂是人。」「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花。俱時出現。此名心魄。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聖證。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妖魔鬼怪是有神通的,都可以變成阿彌陀佛的樣子誘惑、欺騙學佛人,你能保證看到的阿彌陀佛一定就是真正的阿彌陀佛嗎?你能保證看到的阿彌陀佛一定不是妖魔鬼怪變現的嗎?如果沒有正知正見,被妖魔鬼怪迷惑,輕則墮落為魔子魔孫,重則下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醒醒吧,迷昧的學佛人!醒醒吧,不要再沉迷了!
以往的學佛人,是「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鳳毛麟角」;現在的學佛人,又有幾個有信心、有把握今生一定就能夠往生呢?幾乎全世界所有學佛修行人都認識的當代大德凈空老法師,說過什麼?他在講《梵網經》的時候感慨的說:一天到晚,掐著佛珠念佛的人,太多了!而往生的人,實在太少了!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炳老就告訴我,他說我們台中蓮社念佛的同修,在蓮社裡頭登記有姓名、有地址的總共有二十多萬人,往生的人有多少呢?三五人而已!
如此看來,古往今來,按照所謂的「信、願、行」去念佛,能夠真正往生的人是寥寥無幾啊!造成這樣的結局,是沒有念佛修行的人嗎?還是念佛修行的人數量少,基數不夠多?再或者是念佛求往生的人雖多而懶惰不精進?都不是!那是什麼原因?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千百年來,有幾個人認真、仔細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今天,讓我來告訴大家把:是方法不對!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方法不對,這才是最最根本的問題!如果方法錯了,就如同楞嚴經所雲:雖終日行,而枉入諸趣!(意思是:雖然每天念佛修行,但最終還是冤枉輪回六道,脫離不了生死苦海)
那麼,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凈土念佛法門呢?揚湯止沸,徒勞無功;釜底抽薪,一勞永逸。這得從源頭上說起。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於江西廬山建蓮社,一百二十三人百分之百全部都往生。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東晉慧遠大師,出生於山西省雁門-樓煩地區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遠公從小資質聰穎 ,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游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子、莊子等中國文化。二十一歲那年,和弟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明悟,感嘆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慧遠大師在初步明悟佛法之後,感覺人生苦空如夢,萬法無常如露,唯有學佛修行、覺悟本有智慧,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真理。於是就發心出家,弘法度生。
東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慧遠大師和弟子數十人,路過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到廬山清凈,足可以息心斂影,是個修行的好地方。於是在廬山建立了龍泉精舍,在那裡講經說法,聞名四方。
一日,從印度來了位高僧,他的名字叫佛陀耶舍,乃鳩摩羅什的一位師父。在介紹佛陀耶舍之前,先稍微介紹一下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炎,天竺人,家世顯赫,世代為相,聰明智慧;母親則是龜茲王白純的妹妹耆婆,聰敏才高,能過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義。母親在懷鳩摩羅什時,不論記憶或理解,都倍增於從前,甚至能無師自通天竺語。鳩摩羅什七歲隨母出家,每天背誦千偈經文,共計三萬二千字。十二歲時於沙勒國無意間隨手千斤佛缽。在中國弘法時,為教化眾生,吞吃一缽鋼針,如吃豆腐一般。鳩摩羅什一生帶領八百弟子翻譯佛經無數,往生前對眾人起誓:「假如我所傳的經典沒有錯誤,在我焚身之後,就讓這個舌頭不要燒壞,不要爛掉!」鳩摩羅什圓寂火化後,惟有舌頭完好無損。三寸不爛之舌,證顯鳩摩羅什之誓。
佛陀耶舍更是位熟諳佛法,洞徹宇宙人生萬法真相的得道高僧。鳩摩羅什幼時出家,於沙勒國(中亞古國)遇到佛陀耶舍,拜其為師,學習佛法。鳩摩羅什曾經當著眾人的面說: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義圓通。貧道雖誦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達幽致。意思是說:如果要弘揚宣講佛法,教化眾生,應該在經文和義理上圓滿通達。我讀經雖然不少,但對佛理並無多深的造詣。只有佛陀耶舍擅長經義。
當佛陀耶舍初次來到中國見到慧遠大師後,想把自己所了悟的圓頓一乘實相大法傳授給他,由於還不精通漢語,情急之下用手說起佛法來。他拿出一隻手握成拳,給慧遠大師和眾人看,說:「佛」(用拳頭代表「佛」);然後舒展拳頭成掌,說:「眾生」(用手掌代表「眾生」)。緊接著佛陀耶舍重新又握成拳,說:「佛」,舒展成掌,說:「眾生」。再重新握成拳,說:「佛」,舒展成掌,說:「眾生」。用手給大家一連演示了三遍:拳頭,佛;手掌,眾生。
大家看得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遠方來的高僧究竟在說什麼。佛陀耶舍見大家都迷惑不解,還是用那隻手,重新演示佛法給眾人看。只見他那隻手還是握成拳,說:「阿」(用拳頭代表阿彌陀佛的「阿」);舒展成掌,說:「彌陀」(用手掌代表阿彌陀佛的「彌陀」)。又握成拳:「阿」;舒為掌:「彌陀」。再次握成拳:「阿」;舒為掌:「彌陀」。又一連給大家演示了三遍:拳頭,阿;手掌,彌陀。
慧遠大師閉上眼睛,微微一沉思:拳頭,佛;手掌,眾生……,立即頓悟!原來佛和眾生是一不是二啊,原來佛和眾生都是一個東西啊!佛即眾生,眾生即佛!原來阿彌陀佛是這個含義啊!
怎麼理解慧遠大師所悟的佛法呢?比如晚上睡覺的時候,閉著眼睛,昏昏的、蒙蒙的,什麼都不知道。睡著睡著,突然一下看到了天和地,天和地里有自己,還有他人,父母妻子兒女、花草樹木、房屋汽車、牛羊豬狗,佛菩薩、鬼神等等,一切有情、無情的萬法。
人在睡著做夢的時候,夢裡面的 「自己」不知道是在做夢,夢裡面的「自己」不知道正在做夢,夢裡面的「自己」更看不到躺在床上睡覺做夢的那個人。
首先要搞清楚,這個夢是自己做出來的,不是別人做出來的(如果是別人做的夢,關自己什麼事?),也不是別人命令自己做出來的(誰都不能命令誰今晚必須做夢,或者必須做什麼夢)。所以,所做的夢,自己是主宰者,他人不是主宰者,不關其他人的事。
現在開始觀照了:
夢境里的自己是誰呢?是自己。因為是自己的心變現的。
夢境里的天地是什麼呢?也是自己。同樣也是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
夢境里的父母、妻子、兒女、朋友,那麼多的人又是誰?自己。還是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 夢境里的佛菩薩鬼神是什麼?自己。自己的心變現的。
那麼,夢境里的一切有情、無情是什麼呢?都是自己!因為夢里的一切都是由自己心變現出來的!既然夢境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那麼為什麼夢中就只執著這個人是我,那個人是他呢?(夢里的我和夢里的他,都是一顆心所變現的,夢中的我和他,誰不是誰?)既然夢境里都是自己,為什麼夢中看到鬼神就害怕?既然夢境里都是自己,為什麼看到鮮花就喜歡,而看到牛屎狗糞就討厭?如果晚上做夢,夢到有一隻狗咬了自己,究竟是自己咬自己,還是狗咬狗?
心是個奇妙偉大的東西,可以變現出天地鬼神、花草樹木、父母親子兒女、你我他她、豬狗牛羊、佛菩薩等等,一切有情和無情的種種萬法。可是在夢里,眾生卻執著自己的這塊肉身是自己,是「我」。因為執著有個「我」,然後產生種種的貪、嗔、痴、慢、疑。因為貪、嗔、痴、慢、疑,然後去造業受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輪轉六道,無有出期。人在夢里,迷昧愚痴,執著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他人就是他人,豬就是豬,狗就是狗,房子是房子,草是草,這樣就產生了法執。殊不知,身外這些所有的一切一切,也都是自己!
做夢時,躺在床上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能夠做夢的人,即是佛(佛陀耶舍用拳頭代表的佛或阿)。夢中萬萬千千、千變萬化、生生滅滅的自己他人、父母妻子兒女、天地鬼神、豬狗馬牛羊、花草樹木、佛菩薩、房子汽車…,即是眾生(佛陀耶舍用手掌代表的眾生或彌陀);
佛陀耶舍所演說的第一次「拳頭,佛;手掌,眾生。」和第二次「拳頭,阿;手掌,彌陀。」,你理解了嗎?你明白了嗎?
晚上睡覺做的夢,是「黑夢」;白天醒著做的夢,是「白夢」。
黑夢、白夢是一種夢,是一個夢。白天、晚上所見所聽、所聞所覺的人我他她、高山大海、父母妻子兒女、蒼天大地、惡鬼善神、豬狗牛羊、花草樹木、房屋汽車和佛菩薩都是夢境(都是由一個心變現出來的);無形無相、客觀存在、不生不滅、如如不動、能夠變現夢境的,是一顆真心、是一個真人或者是一個念。
凡夫迷惑於白夢黑夢所組成的的茫茫大夢中,醉生夢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輪回六道。而佛菩薩則從大夢中醒來,獲得究竟、永恆、自在的解脫!
這就是佛陀耶舍所傳的圓頓一乘實相大法,即一心三藏。
什麼是一心三藏呢?
「一」,即一個或一種,佛法中所說的一,是絕對之一,沒有對待;非世間所言的一。
世間所說的一,乃對待之一,相對之一,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四,五、六、七、八、九…等等,就有無量。
「心」,即是真心或本來面目。
「三藏」,一個真心,包含三個東西:(1)空如來藏(2)不空如來藏(3)空不空如來藏。什麼是三藏呢?
(1)空如來藏,它有三個特點:無形無相、客觀存在、不生不滅。比如躺在床上睡覺做夢的那個人,好比就是空如來藏。夢中的你,能夠看見躺在床上正在做夢的自己嗎?不能!這就是無形無相;夢中的你,雖然看不見躺在床上正在做夢的自己,床上有沒有那個做夢的人?有!這就是客觀存在;夢境里有千變萬化、生生滅滅、有哭有笑、開車爬山,躺在床上做夢的那個人也開車爬山嗎?不!這就是不生不滅。
(2)不空如來藏,它也有三個特點:有形有相、千千萬萬、生生滅滅。比如夢中看到的天地鬼神、高山大海、人我他她、父母妻子兒女、花草樹木、房屋汽車、豬狗牛羊和佛菩薩,不是有形有相、千千萬萬、生生滅滅的嗎?
(3)空不空如來藏,從兩個角度來觀照。
第一,從空如來藏的角度觀照:這個空如來藏是真空嗎?是絕對的空嗎?如果是真空或絕對空的話,就什麼也沒有,那麼能做夢的人(即空如來藏)就不會做出夢來,可事實上是可以做出夢來的,所以,這個空如來藏是「空」而「不空」的,也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第二,從不空如來藏的角度觀照:這個不空如來藏是真的不空嗎?是絕對的不空嗎?和空如來藏是完完全全的分開嗎?沒有一絲一毫的關系嗎?不是!如果沒有睡覺的人(即空如來藏),夢是不會做出來的;所做的夢境和能做夢的人,一絲一毫沒有分開,一分一秒也沒有分開。
所以,這個不空如來藏是「不空」而「空」的,即空不空如來藏。
佛具三身,即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如果用通教、別教的分別法來說,法身是萬法自性中如如不動之理體,報身和化身則是法身所現的妙用和相貌。法身、報身、化身即體、用、相,三位一體,法、報、化不即不離。
一心三藏中,空如來藏是法身,不空如來藏是化身,空不空如來藏是報身。三身乃一身,三藏即一心。
佛法講的是「真」,說的是「實」,佛法講的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和事實真相。行善止惡,是佛法的外在表現;講真講實,才是佛法的內在智慧。一個人,如果真正明白了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和事實真相,自性里自然而然會行一切善,止一切惡。實相,乃真實之相,非虛偽妄相。
一心三藏中,空如來藏即:無相之實相;不空如來藏即:無不相之實相;空不空如來藏即:無相無不相之實相。三相乃一相,三藏即一心。
一乘-實相-圓頓大法的法印是「一實相印」,佛陀耶舍所傳的「一心三藏」即是「一實相印」。
什麼是「一實相印」呢?萬法都是一個心、一個人、一個念,沒有哪一法不是(回答了一切萬法是什麼的問題);萬法都是由一個心、一個人、一個念變現出來的,沒有哪一法不是(回答了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問題)。此乃真實之理,無二無別,離諸虛妄之相也!什麼是「印」呢?印者,信也。如世間之公文,得印方可信。世出、世間的一切萬法,莫不以一心三藏之實相之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若有實相印,即是佛說;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如《妙法蓮花經》雲:「世尊說實道(實道即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和事實真相),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萬法唯心,沒有哪一法不是心,即明心;
心現萬法,沒有哪一法不是由心而現,即見性。
法即心,心即法,是一不是二;佛即眾生,眾生即佛,是一不是二。
萬法一念,一念萬法。
大光明藏中,誰非誰?大光明藏中,哪個不是哪個?
果真能真正參透這些道理,即是明心見性之人。
慧遠大師悟明了佛陀耶舍用一隻手所傳的「拳佛、掌眾生」一心三藏一乘實相大法之後,召集道俗出家、在家弟子共一百二十三人,建蓮社念佛。一百二十三人,全部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都沒有落下。因為這個緣故,慧遠大師被敬奉為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帶領蓮社一百二十三人全部都往生的事實,被記入了佛教史里,而且至今廬山遺碑上仍還刻有佛陀耶舍、慧遠大師的名字。
慧遠大師當年即是首先悟明了一心三藏的道理,明心見性後再去念的佛,全部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都沒有落下。慧遠大師開創了「千修千人去,萬修萬人成」的凈土念佛法門。不愧是一代宗師!不愧是凈土宗初祖!自慧遠大師之後,從古至今,有多少念佛修行人真正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又有多少念佛修行人是明白了一心三藏之後再去念佛的?怪不得被稱作千修千人去,萬修萬人成的凈土念佛法門,變成了如今多年「求道者多如牛毛,而成道者鳳毛麟角」的悲哀局面!
悲哉!悲哉!悲哉!
為什麼自慧遠大師後,凈土宗念佛法門的弘揚者沒有按佛陀耶舍傳授慧遠大師一心三藏先明心見性後再去念佛往生?為什麼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而成道者鳳毛麟角」局面後,百千年來罕有人反思改過?
這不能不說是,古往今來,凈土念佛法門里最大最假的冤案!也可以說是整個佛教里最大最假的冤案!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願凡是看到這篇文章的同修們,能夠改正以往錯誤的修行方式,先搞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達到明心見性,然後再去念佛,這樣才可以重新再創慧遠大師「千修千人去,萬修萬人成」真正的凈土宗念佛法門!願凡是有緣看到這篇文章的同修們,能夠共同發心,一起承擔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重新再創慧遠大師當年開創的「千修千人去,萬修萬人成」的輝煌和雄壯!
歡迎大量轉載及廣泛傳播,讓更多學佛修行人能夠今生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C. 給領導的新年祝福賀詞
1. 新年祝福經理:您好!祝您春節快樂、合家歡樂、萬事如意!新春新年新氣象、躍馬奔騰迎新年!
2. 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思念從此紮根,年華從此停頓,朋友,請把我的祝福別在衣襟上吧,從此天涯海角都有我的問候。
3. 新的開始,新的希望,新的一天,新的陽光。開始新的追求,播下新的夢想;翻開新的一頁,寫下新的輝煌;新一年的開始,送你深深的祝福:新年快樂!
4. 過年期間提醒你,登門拜年要送禮:拜訪長輩要送禮,健康長壽好身體;拜訪親戚要送禮,和睦關系在家裡;拜訪好友要送禮,發條簡訊也可以。
5. 新年當空照,幸福對你笑,財運點點頭,福運扭扭腰,開心拍拍臉,順利跺跺腳,平安握握手,吉祥微微笑。新年快樂哦。
6. 新年新氣象!祝你愛情甜蜜美滿,白頭如新;生活吉祥如意,燦然一新;事業蒸蒸日上,溫故知新;工作好好表現,定能加薪;好友送來祝福,最是知心!
7. 抬頭望,浮雲片片;低頭看,落花點點;轉移望,匆匆一年;提筆起,總結教訓;勤思考,積累經驗;再努力,爭取明年;展開顏,勝過今年。預祝新年快樂。
8. 感謝一年來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願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團結開拓,把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祝新年快樂!
9. 惦記深,情意濃,伴著新年傳思念;字帶情,句帶意,帶著新年的喜慶;喜連連,笑哈哈,願你開懷在新年;問候真,祝福到,祝你好運幸福繞。新年快樂!
10. 又是一年春來到,祝你新年大旺,前程似錦,吉星高照,財運亨通,合家歡樂,飛黃騰達,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幸福美滿,官運亨通,美夢連連!
D. 尋找幸福的方法
尋找幸福的方法很多:第一種方法:用自己的正確,而不是錯誤。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積極方式,珍惜和享受內心的潛力,用正面、積極、正確的方式去爭取自己的幸福。第二種方法:愛上自己。當你愛上了自己,你就不再自卑和悲觀,世界會變得開闊。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使你受傷害或者不快樂。你開始逐漸了解快樂的智慧和幸福的方法,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第三種方法:學會滿足自己的需要。女人往往不知道如何進行談判、談論然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對未來幸福的限制,在於我們不知道正確的道路。學習如何滿足自己的需要以及如何談判,是一種重要的能力。當你獲得了這種能力,你就真正過著一種有魅力的生活。
第四種方法:保持獨立。獨立包括經濟與思想兩個方面。經濟上不依賴別人,但可以接受小禮物。但需要明確的是,對於物質的慾望應該是由自己的能力來滿足的,而不是靠男性一時對你的寵愛來實現;思想上可以與對方真誠交流,吸取對方精華,不斷完善自己,但始終保持自己的思想與個性,不在思想上依賴對方。
第五種方法:有歸屬感,不孤立。許多女人不知道社交是多麼的重要。孤立使人抑鬱。選擇正確的群體是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些群體是我們必須保持的,如家庭、閨密、工作圈子等等。加入一些合適的圈子,會使女人獲得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活得充實而快樂。因此,女人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了解自己,了解你的內心,看看你想加入哪一類群體。
第六種方法:分享智慧,指導。如果知道如何吸收和分享智慧、知識,我們將活得更快樂、更幸福。幸福快樂的關鍵,是學習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
第七種方法:積極行動,請記住從善的概念。如果你能積極行動,抱有一顆善良的心,你就是快樂、沒有遺憾的。 希望這七個幸福法則,能幫助你收獲滿滿的幸福,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
E. 為什麼乾隆這么長壽呢
中國歷代君主小五百人,其中活過70歲的僅有9人,分別是漢武帝、梁武帝、唐高祖、武則天、唐明皇、宋高宗、忽必烈、朱元璋和乾隆。其中,又只有梁武帝、武則天、宋高宗、乾隆活過了80歲,而乾隆以89歲高齡在這四人組中又力拔頭籌,稱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長壽帝王,那是一點不誇張。即便放在世界范疇內,乾隆的高壽也是近乎第一的,只有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活了整整90歲,乾隆只比他少活了一年半載。
最後來看看洋人描述的80多歲的乾隆是啥樣?
據考證,乾隆的身高並不高大,可能也就在1米六六到一米六八之間。
長方同字臉,鼻子有點鷹鉤,不胖不瘦,眼睛有神。
乾隆五十八年七月,英國使團抵達承德,在這里他們見到了這位」天朝上國「的帝王。
馬戛爾尼在回憶錄中說:」余靜觀其人,實一老成長者。形狀與吾英老年紳士相若,精神亦頗壯健,八十老翁,望之猶如六十許人也。「
另一洋人巴羅的記述更為傳神:」八十三歲的乾隆毫無一絲龍鍾老態,有著一個身體健壯,精神矍鑠的六十歲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銳利,鼻子鷹鉤,即使在如此高齡,面色仍相當紅潤。我估計他身高約五尺九寸,腰板極其挺拔。雖然八十三歲的他既不算肥胖也不算強壯,但不難看出他曾經有過一副強壯的體魄。他的精神充沛,一生的操勞都沒能令其衰弱。像所有的滿族韃靼人一樣,他熱愛狩獵,從不錯過每年夏季舉行的操練。「
F. 人類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一個樂觀的心態,有健康的飲食,這些都是能夠保證我們長壽的前提。那麼人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長壽吃什麼食物好呢?今天三九養生堂的小編就來向你介紹老中醫是如何說長壽的秘密的,一起來看一下吧。
和揉腹、推背一樣,擦胸也是我國的傳統養生方法之一。
每天適時的擦胸,不僅能夠調節人體內的胸腺素,而且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的,特別是對於老年人效果更佳。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中心李躍華教授說,擦胸的方法比較簡單,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均可。
在溫暖的室內,身穿單衣或赤膊,不要穿著胸前有扣飾的衣物,雙手互相摩擦稍熱後,用左手掌輕輕按在左乳左側上方,手指斜向下,適度用力推擦至右下腹,然後再用右手掌從右乳上方,斜推擦至左下腹,如此左右交叉進行。
一上一下是一次,然後一共要推擦30次左右就可以了,在每天早晨起床之後和晚上睡覺之前各做1次,當然,咋子吃過午飯之後也可以加做一次。
另外,保持信仰或友誼讓生活更充實。和好朋友在一起分享快樂,能夠獲得集體感和歸屬感。隨時享受生活的樂趣,是關鍵的長壽秘訣。
G. 最長壽的職業是什麼
長壽的職業是什麼?最長壽的職業是當教師啊,或者是當媽媽呀
H.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1.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孔子說:「一個人的質朴要是超過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過他的質朴,又未免有些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朴結合的勻稱均衡,那才稱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釋義】 孔子說:「君子團結人而不搞勾結拉攏,小人只搞勾結拉攏而不團結人。」
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為政》
I. 寫給領導的書法
二字書法書寫內容:
B 抱朴 百忍 博雅 步月 奔騰 補勤
C 暢神 暢懷 蒼潤 傳神 粹美 翠微 澄懷 藏珍 長樂 長慶 春歸
D 獨醒 獨樂 頓悟 滴翠 多福 達觀 達智
F 飛雪 飛霜 扶疏 浮翠 阜康 福壽 福祿 奮擊 奮發
G 歸真 歸朴 孤高 孤貞 國香 廣博 廣裕 瑰富 耕雲
H 弘毅 懷德 寒碧 寒煙 惠風 含芬 鶴壽 華旦 華英 合歡 厚福 鴻福 鴻禎
J 精誠 居德 濟世 靜觀 雋雅 寄情 極致 吉祥 吉慶 錦綉 嘉祥
K 曠達 空翠
L 樂道 樂天 勵精 流輝 流風 淩雲 蘭馨 蘭芝 爛漫 靈犀 靈慧 龍升 龍光 龍虎 龍鳳
M 妙境 妙善 墨痴 墨緣 墨趣 墨狂 夢蝶 鳴謙 鳴翠 魔韻
N 弄月 凝霜
Q 清曠 清心 清真 清芬 清暑 清陰 清梧 求索 瓊枝 謙和 鵲喜 慶祥
R 仁壽
S 守拙 神德 慎獨 慎思 尚志 舒暢 舒揚 素澹 素秋 隨風 隨緣 書緣 師心 升恆 肅慎
T 天趣 天香 天祉 天祿 聽雨 聽月 聽濤 圖強 騰飛 踏浪
W 無我 無逸 萬福 萬壽 五福 舞翠
X 心畫 洗心 逍遙 笑傲 馨遠 雪浪 雪影 薰風 嘯風 銜月 寫心 祥瑞 祥禎 戲浪 雄飛
Y 養拙 養真 養性 怡心 雅趣 雅集 雲龍 雲游 吟雪 吟秋 吟風 幽馥 逸翮
Z 真純 真趣 制怒 致遠 造極 醉墨 醉舞 爭春 早芳 祝福 中瑞 正祥 至誠 貞仁 逐鹿
三字書法書寫內容:
B 不容易 抱赤心 碧連天 白玉脂 伴君醉
C 常無欲 春之聲 催春回
D 德潤身 德不孤 達心志 道無窮 道心清 得天趣 東籬菊 獨暄妍 度秋聲 蝶戀花
F 奮則勤
G 龜鶴壽 廣陵濤 觀滄海
H 華而實 翰墨緣 和為貴 寒徹骨 喚春歸
J 金石壽 靜者安 凈無塵 江南好 解語花 將進酒
K 苦寒香
L 樂逍遙 隴頭春 淩雲飛 淩雲竹
M 梅花雪 穆以溫 滿庭芳
N 南山壽
P 平蕪碧 平常心 癖於斯
Q 慶雲集 清且儉 清入骨 千秋月 千杯少 全無敵 強其骨
R 人長壽 仁者壽 如椽筆
S 四時春 四海春 思無邪 師造化 水竹居 說豐年 少則得 守靜篤
T 天行健 天如水
W 瓮頭春 物外游 舞春暉 無雙品
X 下水船 惜寸陰 惜分陰 惜秒陰 香滿座 香如故 香風遠 香盈袖 閑自香 雪霜枝 瀟湘雨
Y 一枝春 一段香 養其拙 藝無涯 意自如 游於藝 飲清露 欲淩雲 雁影遙 雁南飛
Z 志於道 知不足 醉春風 醉歌行 正氣歌 致虛極
四字書法書寫內容:
B 百忍成金 百花齊放 百福具臻 博學篤志 博學篤行 博學濟世 博學慎思
博學悠遠 博古通今 博覽精思 博愛向善 筆走龍蛇 筆精墨妙 筆情墨趣
筆歌墨舞 抱朴含真 抱璞藏真 抱璞守拙 把酒臨風 半生若夢 冰心玉壺
冰清玉潔 碧雲黃葉 白發學童 八面威風 比翼雙飛
C 寵辱不驚 澄心清神 澄懷觀道 長樂無極 長風萬里 長風破浪 長繩系日
長笑放歌 長毋相忘 春和景明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春風雨露 春風得意
春風桃李 春在天涯 春樹暮雲 春池洗硯 曾經滄海 誠毅和愛 誠朴雄偉
從善如流 啜菽飲水 吃虧是福 草情篆韻 彩筆淩雲 寸陰是競 慘澹意匠
叱吒風雲 椿萱並茂 呈祥獻瑞
D 敦厚周慎 敦品修學 砥節勵行 淡泊明志 澹定自若 澹定從容 道法自然
道履曼茀 對酒當歌 疊雲長風 登雲釣月 登高望遠 淡懷卓識 達者為師
度德量力 篤行有為 篤靜悟初 德厚流光 丹桂飄香 大巧若拙 大愛無疆
E 鷗語濤聲
F 防微杜漸 法貴天真 風花雪月 風調雨順 風鵬正舉 風雨同舟 風雨雞鳴
風神灑落 泛水約風 繁花似錦 飛花點翠 飛舉沖霄 飛鴻越海 飛雲含碧
飛黃騰達 奮發踔厲 奮圖精進 敷析淵微 福域同登 福如東海 福惠雙修
鳳凰來儀
G 高風亮節 高風峻節 高情遠致 高山流水 高蹈自守 高瞻遠矚 剛健中正
光風霽月 光明磊落 廣結法緣 過猶不及 歸真返璞 歸璞返真 耕雲種月
孤雲雁影 公誠勤樸 格物致知 敢為人先 肝膽相照
H 浩氣長存 厚積薄發 厚德載福 厚德載物 漢書下酒 皓月禪心 渾厚華滋
和風清穆 和風秋雲 和若春風 和氣致祥 惠風和暢 花意竹情 華夏龍騰
含英咀華 海運飛鵬 河山帶礪 河清海晏 好學深思 翰不虛動 翰逸神飛
翰海騰龍 渾金璞玉 寒雲遠征 寒塘鳴翠 鶴路雲天 海棠春醉 懷仁慕德
J 見賢思齊 儉以養德 敬慎不敗 敬慎無忒 敬勝者吉 敬業樂群 進德修業
教學相長 精研覃思 精騖八極 精進努力 精思擘畫 驚浪奔雷 君子無逸
及鋒而試 劍氣鬥牛 舉案齊眉 嘉文懿行 嘉福成基 九朽一罷 積水成淵
積善余慶 吉星高照 吉祥如意 錦上添花 錦羽春暉 景星慶雲
K 寬仁厚德 開巻有益 困知勉行 空谷足音 鯤鵬萬里
L 老當益壯 老驥伏櫪 勵精圖治 勵學敦行 鏤月裁雪 綠玉含露 籬落疏影
龍騰虎躍 龍吟虎嘯 龍興華夏 龍翔獅吼 蘭馨素室 蘭馨松壽 蘭馨松盛
蘭風桂露 蘭亭稧後 蘭亭韻事 蘭臯比翼 樂此不疲 靈芝瑞露 攬轡澄清
力爭上游 力挽狂瀾 儷福百益 鸞飛鳳舞 柳浪聞鶯 蘆盪飛雪 鸞鳳和鳴
蓮開並蒂
M 眠雲卧石 眠沙踏浪 敏事慎言 敏而好學 夢筆生花 妙造自然 妙筆簪花
妙法理數 梅開五福 穆如清風 墨海游龍 墨韻詩魂 民富國強 民殷國富
秒分應惜 鳴琴而治 梅鶴同春 明德惟馨
N 寧靜致遠 鳥語花香 南極星輝
O 鷗語濤聲
P 平淡天真 鵬程萬里 披肝瀝膽 破浪乘風 普天同樂 普奏華章 培蘭育桂
Q 清風峻節 清風朗月 清芬可挹 清興高懷 強學力行 氣吞雲夢 晴風暖翠
淺翠深黃 秋月春風 秋原馳獵 秋林飲露 秋露成珠 秋水素翎 千里清秋
千秋功業 千難一易 秦漢遺風 勤能補拙 勤則不匱 勤慎亷和 勤思會學
謙虛謹慎 琴心劍膽 卿雲歌起 前車可鑒 鍥而不舍 青萍結綠 群英集萃
器宇軒昂
R 人夀年豐 人傑地靈 仁者無敵 仁言利博 任重道遠 日新其德 熔金合璧
如日中天 瑞氣盈門 瑞氣集門 瑞氣雲集 瑞彩祥雲
S 思逐風雲 思接千載 思逸神超 神遊千古 神與物游 神氣宛然 神氣晏如
神龍騰飛 神酣筆暢 室雅人和 書為心畫 書魂琴韻 書畫同源 書畫延年
松竹含韻 松風水月 松風雪霽 松鶴遐齡 松鶴延年 疏影橫斜 適者長壽
歲月無情 詩酒餘音 水到渠成 生龍活虎 審微見遠 實事求是 熟讀深思
審攻得當 四海昇平 時和歲豐 時雍道泰 世泰時豐
T 天長地久 天道酬勤 天朗氣清 天下為公 天錫純嘏 停雲落月 苔枝綴玉
踏月尋桂 同舟共濟 同登壽域 泰山北斗 推陳出新 太平盛世
W 為政以德 為人師表 為善最樂 溫故知新 問梅消息 晚翠淩寒 悟道歸真
無欲則剛 聞雞起舞 聞過則喜 萬馬奔騰 萬事如意 萬象更新 五風十雨
毋息半途 吳越同舟 物我兩忘 握發懸鍾
X 先憂後樂 心即是佛 心曠神怡 心馳神往 心慕手追 心手雙暢 心隨天籟
心靜興長 閑雲野鶴 行雲流水 行為世范 杏花春雨 曉月清香 雪裏梅花
雪鄉雁跡 學海無涯 學海泛舟 學貴有恆 學造風雲 瀟灑出塵 息妄歸真
新禧萬福 向紙三日 香流翰墨 霞喚椿庭
Y 頤性養壽 逸志不群 逸興雅懷 游藝依仁 言為心聲 一葦可航 一默如雷
月明風清 月皎林疏 幽谷鳴春 幽節孤芳 野岸秋聲 遠清歸雁 與時俱進
勇攀高峰 勇者不懼 勇猛精進 勇往直前 永不放棄 業精於勤 雲天一嘯
雲起龍驤 玉瀾無影 語妙天下 飲馬投錢 與人為善 以榮增愧 雅抱沖矜
愚公移山 藝海無涯 藝苑新聲 堯天舜日 鶯歌流翠 意在筆先
Z 知白守黑 自強不息 志存高遠 止於至善 彰往察來 正本清源 澤如時雨
櫛風沐雨 智者不惑 智珠在握 智水仁山 戰無不勝 眾妙之門 眾星拱北
眾善奉行 中華崛起 祖國騰飛 祖國萬歲 坐言起行 醉步溪月 中流砥柱
忠信篤敬 壯志淩雲 擇善而行 鍾靈毓秀 芝蘭玉樹 濯古來新 珠藏澤媚
珠聯璧合 種德收福 紫氣東來 振迅天真
五字書法書寫內容:
書存古氣中 何處不思量 四座無凡兵 飄然思不群
博學而約取 螢窗萬卷書 靜專神自歸 聞一以知十
為學心難滿 好學近乎知 以文常會友 以日新為道
往來無白丁 自有閑中益 觀往以知來 酌古又斟今
心與浮雲閑 高空看過雲 佛從心上見 靜坐對眾妙
任心即為修 山色有無中 閑讀白雲中 一切從心生
無法本是道 心孤欲近禪
六字書法書寫內容: 花雨禪心俱寂 豈能盡如人意 獨於閑處開看
七字書法書寫內容:
道莫求悟本無迷 長竿放去隨波浪 放下身心如敝帚
水在瓶中雲在天 忙中爭得作閑人 浮生適意即為樂
長恨此身非我有 字字看來皆是血 昨日之日不可追
好書悟後三更月 重簾不卷留香久 不薄今人愛古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 紅袖沾香處讀書 一簾疏雨琴書潤
萬里山川供筆札 人讀花箋字句香
裡面找合適的吧。
J. 五十歲之後的人要想長壽,先要熬過哪三道坎
擁有健康的身體,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如:不偏食、不厭食、不挑食!並且要做到每天體育鍛煉!還有多喝水,多吃水果。健康來自健康的生活習慣,關注張醫師,每天為大家推薦健康小妙方。
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這都是因為社會不斷發展的原因,生活提高的同時,現在很多人也越來越會享受生活了,但是他們享受了很多,卻又不想放棄一些東西,總是希望自己可以長命百歲,這是因為多活幾年還能夠享受這樣的好生活。
幾千年以來,長壽一直都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夢想,但前提是你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為了這個目標,很多年輕人都開始重視養生,大家會看到不少人拿著保溫杯泡著枸杞水喝,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古代人有這樣一句話:五十歲知天命,這句話就是要告訴我們,只有到了五十歲之後,你才會知道自己能夠活多久。有些人覺得這話是封建迷信,沒有任何的依據,但是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句話還真沒錯,因為人到了五十歲之後,很多的重大疾病就會找上你,如果一旦患上,也就意味著你的生命將要走到盡頭。不過凡事有例外,如果你能夠邁過三道坎,那麼你就會很順利的活到七十歲,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古稀之年,下面我們就看看是哪三道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