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75歲以上的老人,將其一生經歷,結合歷史知識,寫一篇人物傳記(普通人的,不要一生太輝煌的)
有時故意搬上幾塊牛羊糞,就和原來的路一樣,誰也看不出破綻,就只等著敵人來踩
1942年10月的一天,單楊村村前道上,單景祥低著頭在安踏板雷。
挖開一個一尺見方的洞,裡面橫上一根木棍,再在上面放一塊木板,木板的一邊釘著一顆小釘子,釘子上拴著一根引線,引線的另一端連著一顆地雷,地雷被放在緊接著的一個圓坑裡,把引線綳直了,輕輕地在上面撒上土……最後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用擀麵杖把干土碾成細末,均勻地撒在埋好的地雷上,再拿兩把扇子在上面扇,直到和周圍的土沒有什麼區別,這是一條村民經常走的路,所以還要在上面偽裝上人的腳印。單景祥把鞋子脫下來,輕輕地在浮土上印了兩個腳印1
「因為是在農村,所以有時我們故意搬上幾塊牛羊糞,還要弄一些家畜的腳印。毛驢和牛呢,用拳頭反過來叩地,狗爪和羊蹄就只需要兩個手指。」63年後,86歲的老人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比畫著, 「這樣就和原來的路一樣,誰也看不出來破綻」。
冀中平原上的單楊村處於日軍從北向南的補給線上,同時又是晉冀魯豫根據地的邊緣。村民時刻提防日偽軍的掃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成立了武裝革命委員會和敵後武工隊。
「當時,我只有二十幾歲,脖子細細的,和胳膊一般粗,臉瘦瘦的,剩下皮包骨頭,一米八幾的個頭,最瘦的時候只有一百來斤。」單景祥抖動著嘴上的鬍子,講述當年他抗日的事。當年,他從村長到區代表,再到區雜貨股股長,一直和據守平山縣的日本鬼子周旋。
守雷人 提醒村民繞路
有時候情報錯誤,沒有炸死日本人,反而炸死了牛羊甚至老百姓
1940年左右,地雷戰在村裡展開。
「踏板雷,只要有人踏上便自動爆炸。日本鬼子掃盪只走老百姓經常走的路,所以雷都埋在村道上,接到鬼子要來掃盪的消息後,武委會馬上指揮埋雷,有時候情報錯誤,沒有炸死日本人,反而炸死了經過的牛羊甚至老百姓。所以安裝了踏板雷之後要派專人守著,老百姓經過的時候,就讓他們繞路。」
1940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十來個日偽軍和兩個日本兵組成的小掃盪團伙進了單楊村。當一個日偽軍快要踩上踏板雷時,有鬼子發現了守雷人單信,繞過村道就向他沖了過來,單信拔腿就跑。可能是因為只看到了一個人,日本兵想抓活的。一個日本兵跑在最前面,攆著單信跑了幾里多路。其他的敵人被遠遠拉在後面。
「單信聽到腳步離自己越來越近,連喘氣的聲音都能聽到,回頭一看,發現日本鬼子距他只有幾步路,他急了,順手從腰間拔出駁殼槍,往後一甩,扣了扳機。接著跑了十幾步,身後沒有了聲響,他回頭一看,鬼子趴在地上,一動不動。那一槍正好打在了鬼子的額頭中央。還撿到日本鬼子的三八大蓋步槍,沒有來得及卸子彈夾,後面的日本鬼子放槍了,他撒腿又跑了。」
「但人總不能老守著,而且後來,日本鬼子變得狡猾了,就綁著當地的老百姓,讓他們在前面開路……踏板雷很快就不經常用了。」
B. 一個人活到80歲會經歷多少事情
你好樓主。
每個人的經歷的事情都不一樣,所以80歲經歷的事情和20歲經歷的事情有的時候也可以是一樣的。
比如說一個人一生風平浪靜,那麼這個人經歷的事情,沒有大起大落,倒也安逸。
有的人,一生會多波折
C. 80歲的老人都經歷了什麼懂歷史的說說
現在八十歲,相當於1935年出生,三七年就開始全面抗日了,之後四五年抗日勝利後就是解放戰版爭,四九權年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代年抗美援朝,全國土改,第一個五年計劃,反左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六十年代三年飢荒,原子彈氫彈,文革開始,七十年代中國重返聯合國,太祖總理逝世,尼克松訪華,文哥結束,改革開放,中美建交
D. 70多歲的老人都經歷過哪些艱苦歲月
抗日時期 中國解放時期 國共對戰時期 吃大鍋飯時期 文革時期 一國兩制時期等等。
最好按順序問。。。
E. 80歲老人怎樣生活
80歲老人應該很快樂健康,無憂無慮的生活,衣食無憂。
F. 一個人的壽命為80歲,求他一生經歷了多少時間
如果這個人的壽命剛好為80周歲,那麼他一生經歷的時間是
t=80年=80*365天=80*365*24小時=80*365*24*60分鍾=80*365*24*60*60秒=2522880000秒
G. 2個80歲老人自述:每個月退休金八千多,唯一的心願卻是早點走,為什麼
當人們年紀漸長,到了80歲高齡的時候大多都會害怕自己身體變差,害怕面對生老病死,害怕死去的一天,害怕身邊沒人陪伴和照顧。如果生活過得好,身體好也沒有什麼,但是如果生活不如意,有著許多的苦楚,即使是自己生活富足,也許對生活也沒有什麼盼頭和希望,甚至有人的心願竟然是早一點走,這是一種悲哀。
結語
當人老了,身邊的伴侶和朋友都會一個一個的離去,漸漸的身邊同齡人越來越少,能夠說上話的也少,如果心態不好,或者比較頑固的話自然和年輕人合不來,這樣就會越來越孤單。如果身邊的孩子還是靠譜的,也許日子還會好過一些,如果還有個不靠譜啃老的孩子,那這日子得有多糟心,所以這些80歲高齡的老人日子真的不容易,即使有著很高的退休金,即使生活不用愁,但是這心靈上的滿足感根本沒有,這日子只會覺得沒有盼頭,會希望早點結束,還是要善待身邊的老人,多一些關心和陪伴。
H. 八十歲老人去逝用什麼話語來表達他一生的勤勞艱辛
您是要悼詞,還是要寫一幅輓聯?如果寫悼詞就可以寫的詳細點,輓聯只能選較通用的詞語。
I. 找個作家提供一個83歲老人一生真實的經歷(感人)qq 1516949828
80歲老人靠撿垃圾為生 17年收養42名殘疾孤兒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11:53 新華網
《經濟半小時》播出節目《撿來的孩子》,以下為節目內容。
前段時間我們欄目播出了一期叫做《撿來的孩子》的節目,節目中我們認識了一位靠撿垃圾為生的八十多歲的陳尚義老人,老人在17年間先後收養了42個殘疾孤兒。節目播出之後欄目組的電話不斷,有的觀眾想領養孩子,有的觀眾想去看望他,有的觀眾想匯錢給老人,他們都很想知道這一家十口未來的命運將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我們欄目記者第二次前往定西采訪。
見到記者老人非常高興,他說家裡一直很冷清的電話這兩天卻突然響個不停,昨天直到晚上9點多鍾還有人打電話來問候他,老人心裡覺得很溫暖。老伴兒張蘭英這幾天也非常高興,因為有慈善人士剛剛資助她做完了白內障手術。
正當我們采訪的時候,郵遞員來招呼陳尚義老人,又有匯款單到了。記者看到匯款單有來自北京、江西、河南、青島、江蘇、深圳、烏魯木齊、新疆等全國不同地方的。老人說最多時一天收到了十六張大概有十、四五萬元的匯款,捐款最多的一位觀眾給老人寄了十萬塊錢。
老人一遍又一遍地看著匯款單上那些祝福的話,一個人獃獃的站在院子里。
看著爺爺手中厚厚的一摞匯款單,孩子們好奇地圍在一起,他們知道爺爺奶奶很高興,但他們似乎並不知道這筆十幾萬的錢對爺爺奶奶意味著什麼,讓我們驚訝的是,他們表達此時心情的方式竟是靜靜地流淚。
老人說要用這些錢給孩子們修房子,這種想法很長時間了,他沒想到那麼快就實現了,錢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也許是吃飯穿衣生活的一種保證,而對於老人來說,這一筆錢有很多意義,他們底氣足了,能理直氣壯地做好事,能讓一大家子人過得更好了,能讓孩子們有些依靠了,我們真心地為這一家人感到高興。而老人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節目播出幾天後,老人給我們打來電話說晚上睡不著覺、有些害怕,因為當地政府正在說服老人把孩子們接出小院兒進行接管,老人說話的時候很激動,這讓我們很不放心。
老人說:「晚上睡不好,第二天頭昏。害怕人家把孩子抱走了。」
記者說:「孩子們放在他們那兒也許會比在家的情況更好。」
老人:「不好,那肯定不如在咱們這好。」
記者:「您的顧慮是什麼呢?」
老人:「我的顧慮是養娃娃的人對他們沒有愛心。」
記者到達定西後的第四天由派出所、民政局、救助站各部門幹部在內的聯合工作組來和老人商量領養孩子的事。
定西市安定區民政局局長貴天成對才人說:「你八十幾的人了干不動了,你們兩個老有所養不靠政府?」
老人說:「不、不、不。」
貴天成:「這個事情不靠政府?」
老人:「不靠。」
區民政局的局長貴天成是這次解決陳尚義老人收養孩子問題主要負責人。
他說:「現在我們必須要嚴肅按法律執行。」
當地政府最近在一點點地努力和老人商量,幫老人一起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是如何做工作的?
從99年開始,政府開始發給兩位老人每月57塊錢的低保,並且還在近幾年聯系了國際慈善人士來資助老人每個月每個孩子80塊錢的生活費,主要負責這項工作的林來燕女士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安排了給孩子們逐一進行治療,而且當地婦聯殘聯和很多學生還組織了獻愛心的活動。老人的生活狀況比以前撿垃圾養活一大家子的情況是好多了,但是自己不符合寄養法,不再有資格收養孩子成了陳尚義老人現在面臨的現實情況。
節目播出後,6月9日一早當地就由民政部門牽頭成立了聯合工作組。
定西市民政局局長滿湧泉:「現在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社會這么關注。」
6月13日工作組第三次來到老人家,而老人的堅持讓工作組的負責人貴天成很頭疼。
記者:「在給老人做工作時你們遇到的最大因難是什麼?」
貴天成說:「一是他對孩子長期撫養有了很深的感情,另外老人說,前幾年你們怎麼沒管,現在新聞媒體監督了你們才來管。」
記者:「領回這些孩子之後,你們准備怎麼撫養他們,有住的地方嗎、誰來照顧?」
貴天成:「政府會拿資金出來聘請工作人員。」
記者:「現在雇了嗎,孩子們住哪兒?」
貴天成:「現在還沒僱人,正在找住的地方。」
按照安西民政局的說法,根據民政工作的分工,收養孤殘兒童本來應該由福利院負責,但由於定西沒有福利院,所以才把這項工作交給負責收容和救助工作的救助站,而救助站也說自己無力收養,所以又找到陳尚義老人。但是,定西市真的沒有福利院嗎?我們的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了一份辦公經費的支出表。
在這份表上出現了福利院三個字,而且這個單位每個月都有電話費的支出。定西市不是沒有福利機構嗎?那麼福利院又是什麼單位呢?
記者:「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個下屬單位的呢?」
定西市民政局局長滿湧泉:「十來年吧。」
記者:「現在這個福利院里有幾個工作人員?」
滿湧泉:「這個科室目前有5個人。」
記者:「這5個人現在負責什麼工作?」
滿湧泉:「實質性的工作就是那個院子得有人看著。」
記者來到了滿局長說的那個得有人看著的院子,十年前建成用來做定西市的福利院的一幢面積不小的三層樓房,有五個固定編制的職工。但滿局長告訴記者,十年來這個福利院幾乎一直空置著。
記者:「現在這個福利院需要多少啟動資金呢?」
滿湧泉:「十萬元。」
記者:「咱們是拿不出這些錢嗎?」
滿湧泉:「拿不出來。」
因為拿不出十萬元錢,定西市的福利院十年來始終沒能正式啟動。據記者了解,2004年定西市民政局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是8000多元,五個職工一年的工資收入超過了4萬元,將近是福利院啟動資金的一半。一邊是福利院沒錢啟動空置在這里,另一邊是救助站在積極打報告要求下撥資金,為接管陳尚義老人的這些孩子四處尋找可以居住的地方。
記者:「房子很難找嗎?」
貴天成:「那當然很難找了,如果好找的話以前政府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現在看了幾個,已經和街道辦聯系,有一處地方還可以,但還沒定。」
記者:「面積多大?」
貴天成:「大概300多平米。」
目前定西市民政局已經同意救助站再花錢租一個地方,用於安置陳尚義老人收養的8名孩子。定西市的領導也告訴我們的記者,雖然定西是個財政困難的貧困地區,但他們都會特事特辦,撥款為孩子安個新家。而那個空置的福利院並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除此之外,我們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了另外一些奇怪的事情。
在定西市安定區財政局,記者了解到區財政每個月都為這些孩子撥付了相應的生活費。
定西市安定區財政局副局長孫學仁:「我們按照每月每個孩子230元的標准給的生活費。」
在財政局記者看到了一份紅頭文件,上面寫著從2002年起兒童福利院公費收養人員生活費標准由原來的160元提高到230元,享受這項福利的就包括陳尚義老人收養的這些孩子們。
局長孫學仁:「這是區里撥的專項資金。」
孫學仁副局長告訴記者,由於定西沒有福利院,所以這筆錢他們每次都撥給了救助站,然後再由救助站轉交給每個孩子。但在陳尚義老人家裡,記者了解到,他十多年來收養的這些孩子,從來沒有領過230元錢,甚至連160元錢都沒有拿到過。在救助站記者也看到了陳尚義老人最近一次替孩子們簽字領錢的記錄,救助站每月給每個孩子發放的生活費是74.5元。
定西市救助站站長張榮華:「就是74.5。」
記者:「從哪年開始?」
張榮華:「我是1985年調來的,從調來就這么執行。」
在救助站記者了解到,財政每個孩子每月230元的經費是足額撥到救助站的。但由於救助站的辦公經費太過緊張,所以它們不能保證把這230元錢都花在孩子身上。
張榮華:「用於撫養這部分殘疾兒童和我們救助管理還有公共經費。」
張榮華站長告訴記者,2004年他們區的孤殘兒童共有29名,為此財政以每人每月230元的標准共下撥撫養費8萬元左右。但以74.5元的標准,每年的支出是24000多元,還不到這筆經費的三分之一。那麼剩下三分之二的錢究竟又去了哪裡呢?張榮華站長並沒有給出記者答案。但記者注意到,盡管救助站是個經費緊張的單位,職工卻有許多補貼,在他們的支出帳目上,記者數了數每個月發給職工的補貼種類達到了10種,其中包括菜籃子津貼、崗位津貼等一系列的開支。讓記者感到疑惑的是救助站一直聲稱經費困難,以致不得不挪用孩子們的撫養費而用於辦公費的支出,那麼發這些名目繁多的津貼、補貼的錢又來自於哪裡呢?我們就此問題詢問了當地財政局卻得到了這樣的回答。
孫學仁:「我們只保證了中央一級的工資發放也就是基本工資,像菜籃子補貼、崗位津貼、電話費的補,都沒有資金落實。」
據記者了解,救助站除財政撥款之外再也沒有其它的創收途徑,既然經費困難,財政並沒有給他們發補貼,但為什麼他們卻能照樣給職工發下去呢?這個問題連財政局局長也說不清。
孫學仁:「這個資金我也說不清。」
孩子們的撫養費少了三分之二,究竟去了哪裡,成了一個謎,而財政沒有給救助站發補貼,但他們卻照樣能弄到錢發補貼,他們是怎樣做到的,這似乎也是一個謎。但從230變成74.5,這筆專項經費被嚴重地挪用了。救助站的情況又怎樣呢?他們現在的條件是否無力撫養孩子呢?
在記者的調查過程中,先後5次來到救助站,沒有見到過被救助人員,所有的救助室都是空盪盪的,只有少數工作人員在用於救助的床上休息。
從2000年開始救助站的救助人數逐年下降,尤其是2003年由強制性收容遣送轉變為救助的性質以後。我們在救助站的救助人員登記上看到救助站的救助人數由2000年的144人減少到去年的104人,也就是說平均每個月只有8個人被救助,而救助站現在卻有13名工作人員,超過了被救助對象的數量。
記者:「有沒有想過把救助站改造成類似福利院這樣的機構呢?」
張榮華:「這是我們業務范疇以外的事情,是上級領導考慮的問題。」
記者:「那你們的顧慮是什麼呢?」
張榮華:「我們的顧慮就是我們欠缺場地和設施問題,我們不具備這種條件。」
也許正是考慮救助站的這些困難,陳尚義老人並不放心把孩子交給他們。
顯然,這次民政部門和救助站是要下決心把這批孩子接管過來。他們認定,在財政的支持下,目前存在的資金困難的問題很快就會得到解決,而他們也並不懷疑自己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記者:「如果談一次、談兩次、談十次老人仍然不同意怎麼辦?」
貴天成:「那我還得反復做工作。」
記者:「怎麼做工作呢?」
記者:「談嘛、談心嘛、講咱們的政策嘛。」
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對陳尚義老人這個特殊的家庭,當地政府確實做了很多工作,對於陳尚義老人過多收養孤殘兒童不符合有關規定的問題,當地政府也下決心進行改正。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其實很多本來可以利用的公共資源,過去被閑置了,現在仍然被閑置著。定西是一個貧困地區,如果救助站和民政部門能夠從申請新的財政撥款的慣性思維中跳出來,充分利用現有的設施和資源,也許妥善安置這些孩子並不需要花太多的錢。財政富裕或者貧困,有時候並不是最重要的,把錢花在刀刃上,給需要救助的孩子雪中送炭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來源:經濟半小時)
軍閥戰爭,
抗日戰爭,
內戰,
開國,
大躍進,
三反五反,
抗美援朝,
人民公社化,
挖河,
種樹,
文革,
改革開放,
越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