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而立感嘆弱冠,當不惑感嘆而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⑵ 表示人年齡的詞語 例:60歲 花甲 70歲 古稀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⑶ 我國俗稱:60歲為花甲,70歲為古稀,85歲稱呼為什麼謝謝
不滿周歲來——襁褓;自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⑷ 60是花甲,70是古稀,80是什麼
八十及九十稱耄耋(mào dié)。
耄耋:出自《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指八九十歲。耄,形聲字,上形下聲,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在雲南羅平富樂下菜園村有一塊古匾「期頤人瑞」,說的是該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經活到一百多歲,所以有這個稱呼。在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頤」是贍養的意思,「期頤人瑞」指由於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兒孫贍養他。
(4)60歲花甲70歲古稀擴展閱讀:
除此之外,杖朝也可以稱為80歲,米壽是指男子88歲。鮐背之年是指90 歲。白壽是指男子99歲(取百去「一」之意)。
杖朝:八十歲。"八十杖於朝。"謂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韓偓《乙丑歲九月在蕭灘鎮書四十字》詩:"若為將朽質猶擬杖於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稱半百或知命、六十稱花甲或耳順、七十稱古稀、八十及九十稱耄耋、百歲老人稱期頤。
⑸ 60歲叫「花甲」,70歲叫「古稀」,還有其他年齡的又叫什麼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⑹ 60歲叫「花甲」,70歲叫「古稀」,其他年齡的叫什麼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八十耄耋】
【九十上壽】
【百歲期頤 】
⑺ 60花甲,70古稀,80歲叫什麼
80歲叫耄耋(mào dié)
40歲叫不惑
50歲叫知命
拓展
襁褓:初生
孩提、總角、垂髫:童年專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豆蔻屬之年: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碧玉年華:女子16歲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弱冠之年:男子20歲
而立之年:男子30 歲
不惑之年:男子40 歲
知命之年:男子50 歲
花甲之年:男子60 歲
古稀之年:男子70 歲
喜壽:男子77歲
杖朝:80歲
耄耋之年:80~90歲
米壽:男子88歲
鮐背之年:90 歲
白壽:男子99歲(取百去「一」之意)
期頤之年:男子100
茶壽:男子108歲
另外,還有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
⑻ 60而花甲,,70而古稀,80、90……後面是什麼
1. 80歲稱杖朝之年。
2. 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
3. 100歲稱期頤。
這是人們對不同年齡人的稱謂。全部的內容如下:
1.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 2至3歲稱孩提。
3.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4. 10歲以下稱黃口。
5.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6.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7.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8.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9.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0. 16歲稱碧玉年華;
11. 20歲稱桃李年華。
12. 24歲稱花信年華。
13. 男子20歲稱弱冠。
14. 30歲稱而立之年。
15. 40歲稱不惑之年。
16. 50歲稱知命之年。
17.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18. 70歲稱古稀之年。
19. 80歲稱杖朝之年。
20. 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
21. 100歲稱期頤。
此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古人為了給不同年齡的人給出不同的贊美之情,和美好祝願而起的這些好聽的稱謂。
⑼ 六十歲是花甲,七十歲是古稀,八十叫啥九十呢
八十及九十稱耄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稱半百或知命、六十稱花甲或耳順、七十稱古稀、八十及九十稱耄耋、百歲老人稱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泛指老年男性。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在雲南羅平富樂下菜園村有一塊古匾「期頤人瑞」,說的是該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經活到一百多歲,所以有這個稱呼。
在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頤」是贍養的意思,「期頤人瑞」指由於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兒孫贍養他
(9)60歲花甲70歲古稀擴展閱讀:
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後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童年。等到兒童年齡稍大,不再能札發髻,頭發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代指兒童時代。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時疏的發型,就是把頭發梳成兩個發髻,好像頭頂兩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指女子年滿十五歲。笄,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10.束發:男子15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1.破瓜:指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12.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也稱加冠。
13.而立:30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40歲的代稱。
15.知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50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60歲。以天乾地支輪回而得,天干十種,地支十二種,一輪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