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壽星師夫是誰
【簡介】
[編輯本段]
星名,中國神話中的長壽之神。本為恆星名(詳見下文),為福、祿、壽三星之一,又稱南極老人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長安附近杜縣建壽星祠。後壽星演變成仙人名稱。明朝小說《西遊記》寫壽星「手捧靈芝」,長頭大耳短身軀。《警世通言》有「福、祿、壽三星度世」的神話故事。畫像中壽星為白須老翁,持杖,額部隆起。古人作長壽老人的象徵。常襯托以鹿、鶴、仙桃等,象徵長壽。
【起源與形成】
[編輯本段]
福、祿、壽三星中的壽星老人,是一身平民裝扮,慈眉善目,和藹可親。但在古代,他卻曾經是地位崇高的威嚴星官。壽星老人,有著怎樣的演變經歷,如何從一位威嚴的星官,演化為最和藹可親的世俗神仙?
壽星即老人星,西方天文學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位於南半天球南緯50度左右,在中國北方地區其實很難看到。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秦朝統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咸陽建造壽星祠,供奉南極老人星。但供奉他的理由,卻與今天大不相同。大意是說見到壽星,天下太平;見不到就預示會有戰亂發生。早期星相著作中,也講到如果老人星顏色越是暗淡,甚至完全不見,就預示將有戰亂發生。
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確短暫而稀少。幾十年一亂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這顆時隱時現的老人星恰是這種動盪局面的絕好象徵。但僅僅是象徵還遠遠不夠,古人觀天象,占星氣,都是有很強的實用功利目的。那麼南極老人星的實用價值在哪裡呢?或許就在於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夠承載一種重要的倫理價值觀念——那就是尊老、孝道。
東漢明帝在位期間,曾主持一次祭祀壽星儀式。他親自奉獻供品,宣讀表達敬意的祭文。同時還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會,與會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滿70歲,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有資格成為漢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後,皇帝還贈送酒肉、穀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這件盛事記錄在《漢書·禮儀志》中,同時敬奉天上的壽星和人間的長壽老人,是漢明帝的一大創舉。
《史記·封禪書》「壽星祠」《索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也:」宋樓鑰《玫瑰集》四《葉處士寫照》詩:「更添松竹作壽星,我已甘心就枯稿。」後借喻長壽之人。元方回《桐江續集》二十《戊戌生日》詩:「客舍逢生日,鄰家送壽星。」
尊老敬老,是善良天性的體現。而漢明帝藉此機會展示自己尊老美德,無疑是希圖籠絡人心的政治秀。不僅僅是提倡,漢明帝還賦予老年人特權。宴會上頒發的王杖就是證明。
王杖,也稱為鳩杖,因為手杖的頂端是斑鳩鳥的雕像。皇帝贈送鳩杖給老年人,據說因為斑鳩是不噎之鳥,意思可能是祝願老年人飲食安康,健康長壽。那麼這柄手杖代表怎樣的特權呢?
1981年甘肅武威發現一批漢代竹簡,上面記載了若干刑事案件,其中幾樁就涉及持王杖的特權老人。第一樁說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毆打持杖老人,後來被判斬首棄屍於鬧市。第二樁說的是一位漢朝鄉級的基層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觸犯法律的嫌疑,擅自扣留老人。雖然沒有毆打行為,結果也被處以極刑,斬首示眾。從這兩樁案件的判決結果來看,都顯示出對持杖老人的有意偏袒。而另一些竹簡上記載的漢代商業法令中我們還發現,在生意場上,持杖老人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公元前32年漢成帝頒布的詔令中規定:老年夫妻無兒女供養者可獲准經營酒類生意,並且一律免稅。有自願照料孤寡老人的生意人也可獲得免稅待遇,特許免稅開店賣酒。
統觀兩漢典章制度文獻,類似的詔令時有記述。為什麼僅僅因為年老就可以擁有特權,又為什麼兩漢政府從嚴立法,來強制推行尊老孝道呢?
這是因為尊老不僅是一種美德,它所派生出的孝道倫理還是封建王朝的治國之本。孝道的核心是服從父權。在儒家提倡的天地君親師五倫中,君臣關系等同於父子關系。那麼提倡孝道實際上就是褒揚忠臣品格。
既然南極老人星承擔如此重要的教化任務,古代星象家說他是關乎國運興衰的壽星,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濃重的政治色彩卻使他偏離祈願長壽的本義。普通人更關心的是自己如何才能長生不老。於是道教提供解決之道,方法是塑造一位長壽有道的成功實踐者。
四川眉山市彭山鎮,《華陽國志》記載是彭祖的故鄉。對彭山人來說天上的壽星就是人間的彭祖,因為他保持著最高長壽紀錄——767歲。這種說法來自東晉葛洪的道教著作《神仙傳》。
767歲的高齡自然是不可信的,但歷史上彭祖似乎確有其人。《史記·楚世家》記載了他的顯赫出身,他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孫子。算起來從夏朝至商朝統共活了近800歲。而有關他的長壽故事早在秦漢以前就已流傳。屈原的長詩《天問》中就曾提到他,孔子和莊周在自己的著作中也都將他視為長壽的典範。
彭祖雖然不是天上星官,但人們確信他掌握了一套養生的方法,是真實生活中靠修煉獲得長生不老的成功者。這也是人們將他與壽星合二為一的原因。
可以活到767歲,這是怎樣一種長生不老的養生術?《莊子·刻意》中有記載:吐故納新,熊經鳥伸,導引之術,彭祖壽考者好之。吐故納新是說用意念調節呼吸,熊經鳥伸和導引又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熊經是指模仿熊攀援的動作,所謂鳥伸是指模仿鳥類尤其是鶴展翅引頸的姿態。由此可知,彭祖的導引術實際上是一種模仿動物形體動作的健身體操。
先秦道家認為天地是不朽和永恆的。天地化生萬物、孕育生命,這是天地至仁至善之大德。人們認為天是仁慈的,本來在賦予生命的同時也教給人們長壽之術。可是後來人們沉浸在各種物慾功利帶來的膚淺快樂中不能自拔,於是漸漸失去了長壽本能。但還是有補救辦法,那就是道法自然,向自然界的動物們學習。
模仿熊,是因為他能在冬眠期長達數月不進食,養生家認為這是因為他通曉食氣辟穀之術。模仿鶴的理由似乎是看中他的優雅,和扶搖升空時自在逍遙;或許人們想像自己得道成仙那一刻,也應當像仙鶴那樣優哉游哉。
魏晉以來,道教的養生理論漸成體系。託名彭祖的著述多達數十部,有《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及《彭祖養性備急方》等。除了導引氣功,煉丹術,中醫中葯等養生療病理論以外,還涉及烹飪飲食,和房中術。
道教經典中早就談到人的這兩種生理需求「食、色,性也」,認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慾望。與儒家視之為洪水猛獸的態度截然相反,彭祖養生術不避諱談食談色,並將其作為重要的修煉內容。
所謂食,是指飲食烹飪術。過去廚師行業將彭祖作為祖師爺,在每年農歷——傳說彭祖生日那天,全國的烹飪大師齊聚徐州城東門外的彭祖廟,拜謁祖師爺彭祖。因為彭祖是有記載以來的第一位美食家和技藝高超的廚師。早在屈原的《天問》中,就提到彭祖調制野雞羹獻給堯帝的著名典故。
彭祖烹飪手藝之高超,居然可以治癒厭食頑症,那麼吃出健康長壽的觀念也就很容易被人們接受。
飲食烹飪術隨即被納入養生理論,並與導引健身相輔相成。模仿長壽動物的形體動作可以長生不老,而另一種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它吃下肚去。於是所謂長壽動物如烏龜,鹿,鱉都成了長壽滋補品,藉助導引體操和烹飪美食達到健身長壽目的,可謂是雙管齊下。
那麼房中術,為什麼也被看做養生理論的重要內容呢?這是因為古人將男女比附於天地,天地交接化生萬物,男女接合傳宗接代,所以男女交合是模仿天地的陰陽調和之道。以道教養生理論看來,房中術也是長生不老的修煉方法。
由於道教養生觀念的融入,也使壽星形象發生相應的改變。最突出要數他碩大無朋的腦門。這是山西永樂宮壁畫,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壽星形象。在永樂宮中上千位神仙中,我們一眼就能將他認出,就是因為他那超級的大腦門兒。
關於大腦門的來歷,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大腦門來自返老還童現象,老人和小孩有諸多體貌特徵上的相似。比如初生嬰兒頭發稀少,老年人也是一樣。而頭發少自然額頭就顯得很大。
壽星的大腦門,也與古代養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緊密相關。比如丹頂鶴頭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壽桃,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特供的長壽仙果,傳說是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食用後立刻成仙長生不老。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
壽星的手杖的變化則顯示他政治教化功能的削弱。原來象徵特權的雕有斑鳩的王杖,換成一柄桃木的手杖。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民間傳說在大地的東北方是惡鬼居住的地方,有一道大門,稱為萬鬼之門,將惡鬼拒之門外。據說這道大門就是天帝用桃木做的。為了保險起見,在門前還栽種兩棵桃樹,來鎮鬼驅邪。有趣的是,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桃樹的汁液的確含有某種抑制細菌生長的特殊成分。在過去中葯里桃樹枝也是一味葯,並且人們相信朝向東北,也就是朝向鬼門方向的桃枝——葯力最佳。過去象徵特權的王杖,現在成了壽星手中祛病強身的長壽吉祥物。
湖南長沙,壽星街,因這里曾有一座規模很大的壽星祠而得名。據地方誌記載時,早在唐朝這里就建有壽星祠,一直持續到民國。據說當年香火旺盛,很多人專程到這里燒香祈求壽星保佑。
再向南一百多里,就能到達真正的長壽福地---南嶽衡山,也就是對聯里經常講到的壽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時期,山上建有大小壽星廟不下十座,現存這座壽星亭,是宋朝的遺物。
但是古代南嶽衡山供奉的主神卻不是壽星,而是南極長生大帝。這座始建於唐朝的南嶽大廟就是專為他建造的。東南西北中五嶽之神,都是由自然的山神崇拜演進而來的。所謂南極長生的長壽意味,可能也來自古人對南方氣候的想像。而壽星在天空的位置也恰好位於正南方向,人們認為這里離壽星最近,燒香發願、表達虔誠也自然容易被壽星聽到。
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還常將南極長生大帝和南極老人星混同為一,也許就是因為他們名字中都有南極,和長生長壽概念接近的緣故。在道教神仙譜系中,這兩位神的地位都遠比彭祖為高。彭祖雖然長壽有道,但畢竟是歷史人物,比不得南極大帝和南極老人星天神一般尊貴。
所以說起壽星,還是以南極老人星或南極仙翁身份最為出名。
元明以來,道教神仙隊伍不斷壯大,而保佑長壽已是神仙的必做功課。如南極大帝,南斗北斗,十二生肖保命真君,三十六天罡,六十本命甲子神等等,都具有保佑長壽的職能。不加節制的造神,其結果就是導致權力分散,大大削弱了壽星的神性。
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漢以來沿襲的國家祭祀壽星制度。壽星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從此大跨步進入民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舊時彭山縣民眾給老人祝壽過生日,都會張掛一幅壽星畫像。雖然請神下凡往往流於形式,但生日宴會能博得老人高興卻是實實在在的。家人齊聚,子孫滿堂,品嘗美酒佳餚,享受天倫之樂。這樣的場面是表達孝心和親情的家庭儀式,壽星畫像則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符號。
過生日祝壽的風俗起初並不盛行,這或許源於一種質朴的觀念:因為人們認為自己的降生日實際上是母親的受難日。緬懷父母之恩與為自己祝壽的喜慶氣氛很不相合。到明清以後,給老人過生日的風俗才逐漸興起。康乾盛世幾次規模空前的盛會,使民間祝壽風俗得以興盛。歷史上最奢華的一次生日宴會,是乾隆皇帝舉辦的千叟宴。這一年乾隆74歲,又喜得五世玄孫,自稱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他頒詔請天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計六千餘人,來紫禁城赴宴,慶祝自己的生日。
這張名為《萬壽盛典》的圖畫描繪了當時的盛況。老人們在家人的攙扶下應邀赴宴,布滿京城大街小巷。
上行下效,從清朝以來,給老人做壽過生日蔚然成風。並逐漸形成繁雜的禮儀排場,有些老規矩還一直沿襲到今天。
比如過生日的年歲原則,一般是過整數壽,即四十,五十,六十。但七十以後,又增加很多說法。77又稱喜壽,因為喜字的簡寫連筆拆開看就是77,88又稱作米壽,這也是拆字的說法。
這是因為年過七十古來稀,多一種說法也就多了一次闔家團圓讓老人高興的機會。百歲以後,更是年年都要辦,而且要大辦特辦。這樣做是兒女表達孝心,希望藉此帶給老人更多幸福感。重視家庭、親情,敬老愛老是中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祝壽典禮則是這種美德的外化形式。
雖然壽星不再具有威嚴的神性,卻因為民間倫理生活的需求而代代相傳。
【壽星大腦門來源】
[編輯本段]
由於道教養生觀念的融入,也使壽星形象發生相應的改變,最突出的要數他碩大無比的腦門兒。山西永樂宮壁畫中的壽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壽星形象。在永樂宮上千位神仙中,我們一眼就能將他認出,就是因為他那超級的大腦門兒。
壽星的大腦門兒,也與古代養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緊密相關。比如丹頂鶴的頭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壽桃是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特供的長壽仙果。傳說是3000年一開花,3000年一結果,食用後立刻成仙長生不老。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兒。
壽星,又稱南極仙翁。壽星也是由一顆星辰轉化而來的,它在天文學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位於南半天球南緯50度左右,在中國北方地區其實很難看到。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秦朝統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咸陽建造壽星祠,供奉壽星。
【壽星手杖何用】
[編輯本段]
大家都知道,壽星手中有一柄手杖。《漢書·禮儀志》記載,漢明帝在位期間,曾主持一次祭祀壽星儀式,還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會,與會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滿70歲,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有資格成為漢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後,皇帝還贈送酒肉穀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漢明帝還賦予老年人特權,宴會上頒發的王杖就是證明。王杖也稱鳩杖,因手杖的頂端為斑鳩鳥的雕像得名。1958年,漢墓出土過兩柄這樣的鳩杖,鳩杖下部木製杖身早已炭化無存,而頭部的斑鳩雕像由於有漆膜保護,歷經1800多年仍舊光亮如新。
1981年甘肅武威發現一批漢朝竹簡,上面記載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樁說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毆打持杖老人,後來被判斬首棄市。第二樁說的是一位漢朝鄉級的基層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觸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雖然沒有毆打行為結果也被處以極刑,斬首示眾。公元前32年,漢成帝頒布的詔令中規定,老年夫妻無兒女供養者可獲准經營酒類生意,並且一律免稅。
但是魏晉以後,壽星的手杖產生了變化,斑鳩的王杖換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漸被削弱。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過去象徵特權的王杖,現在成了壽星手中祛病強身的長壽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漢以來沿襲的國家祭祀壽星制度。壽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從此大跨步進入民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福祿壽三星的崇拜】
[編輯本段]
福祿壽三星,起源於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賦予他們非凡的神性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由於他們在民間的影響力,封建政府曾藉助用於實施王道教化,道教也曾對他們大加推崇,以招徠信眾,擴大自己的聲勢。雖然他們後來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威,卻也因此獲得自由,走入尋常巷陌,千家萬戶,成為古代民間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實寫照。
福祿壽三星高照,人們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祝願長輩幸福長壽。道教創造了福、祿、壽三星形象,迎合了人們的這一心願,「三星高照」就成了一句吉利語。
三星也是許多民間繪畫的題材,常見福星手拿一個「福」字,祿星捧著金元寶,壽星托著壽桃、拄著拐杖。另外還有一種象徵畫法,畫上蝙蝠、梅花鹿、壽桃,用它們的諧音來表達福、祿、壽的含義。
【天文學中的壽星】
[編輯本段]
一、星名。又叫老人星,南極老人,即船底座α星,是天空中亮度僅次於天狼星的恆星,也是南極最亮的星。壽星在夜空中能持續不斷地發光,應了人壽長久的意願,因此備受人們的歡迎。李隱曰:「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也。」
當14000年織女星成為北極星的時候,壽星也將成為南極星。
天文上的壽星實際就是傳說中仙人壽星的來源。
二、十二星次之一。配十二辰為辰時,配二十八宿為角、亢二宿。據《爾雅》古亦以上述二宿為標志星。按《漢書·律歷志》,日至其初為白露,至其中為秋分。明末後譯西方的黃道十二宮中的天秤宮為壽星宮。(據《辭海》)
迷信者認為它與人的性格、命運有關,以下為相關內容:
壽星 : 約公歷9月8日~10月7日
性格特點:如字面所示,「壽星」座的人擁有福壽。表面上看來你是個懶惰之人,但一旦有了目標,你便會充滿熱情地開始實干,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但你的熱情難以持久。此外,你也不喜歡團體活動。
戀愛傾向:真正的戀愛之前,你會遇到不同類型的異性,感情經歷頗豐富。但最終你還是會得到十分幸福的戀情。適合你的異性是能坦白指出你缺點和錯誤的人。
戀愛武器:如果你是個女孩,你的魅力則是溫柔如水及披肩的長發;如果你是個男孩,英俊及男子氣概則是你的魅力。
【稱謂——壽星】
[編輯本段]
用於祝壽場合,被祝壽人稱為壽星。
【人物】
[編輯本段]
附會的人物。一說為歷史上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聃,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的哲學家,後被神化為道教始祖。《神仙傳》中說他在周朝已三百多歲,生來滿頭白發,頭頂隆突,廣額大耳,長眉寬鼻,方口厚唇,額刻三五紋理,耳有三個漏門。性情恬淡無欲,主張無為而治。後人們以他的長壽為偶像。頂禮膜拜。祝人長壽,常用「壽星」相稱。一說為仙人彭祖。《神仙傳》或《列仙傳》中都有描述。傳說上古顓項玄孫彭祖,殷末時已活了七百六十七歲,依然不見衰老。相傳他活到八百多歲,兒子己死過五十四個,他還說自己命短。故後人也以彭祖為長壽者的代稱,稱為老壽星。傳統吉祥紋樣,一般常以老子形象來作為壽星,亦名「老壽星」。
2. 長壽有道的介紹
《長壽有道》由李俊德教授主編,華夏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的170餘位名醫的屬地,涉及包括台灣在內的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都是在一定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身手不凡的大家,讀者既崇拜他們的妙術馨德,更期望了解到他們親自實踐著的長壽法寶。該書作者通過辛勤的努力,把他們的養生精粹匯於一集,這無論對於中醫名家學術的傳承還是對於大眾健康的貢獻都是有的的。
3. 金庸新五絕的中頑童
周伯通: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兩部長篇小說中,金庸先生為讀者刻畫出一個既風趣幽默又活潑可愛的人物,他就是周伯通。周伯通年紀很大,為人卻朴實天真,其行為舉止猶如孩童,人稱老頑童。在桃花島初遇周伯通時,郭靖眼中的他不僅模樣奇特,性情也奇特:「只見這人盤膝而坐,滿頭長發,直垂至地,長眉長須,鼻子嘴巴都被遮掩住了。……那老人哈哈一笑,裝個鬼臉,神色甚是滑稽,猶如孩童與人鬧著玩一般……」周伯通天生是個樂天派,喜歡無拘無束的玩;他深得道家養生要旨,長壽有道,逍遙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間。
4. 誰知道福 祿 壽 三位神仙是誰還有財神是誰
福星-- 民間傳說之神。起源甚早,據說唐代道州出侏儒,歷年選送朝廷為玩物。唐德宗時道州刺史陽城上任後,即廢此例,並拒絕皇帝征選侏儒的要求,州人感其恩德,逐祀為福神。宋代民間普遍奉祀。到元、明時,陽城又被傳說為漢武帝時人楊成。以後更多異說,或尊天官為福神,或尊懷抱嬰兒之「送子張仙」為福神。
祿星是掌管文運利祿的神靈。古代封建社會以科舉取士。士人一旦通過科舉考試,便可以做官發財。祿,即官吏的俸祿。高官厚祿是士人一心嚮往的,於是便產生了祿神崇拜。由於古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做文章,祿神崇拜便也包含對文運的祈求,所以祿神又不僅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愛的吉祥神,或可稱文神。
壽星--中國神話中的長壽之神。為福祿壽三星之一,又稱南極老人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長安附近杜縣建壽星祠。後壽星演變成仙人名稱。明代小說《西遊記》寫壽星「手捧靈芝」,長頭大耳短身軀。《警世通言》有「福祿壽三星度世」的神話故事。畫像中壽星為白須老翁,持杖,額部隆起。常襯以鹿、鶴、仙桃等,象徵長壽。
壽星也是一個星宿.又叫老人星,南極老人.十二星次之一.是天空中亮度僅次於天狼星的恆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當14000年織女星成為北極星的時候,壽星也將成為南極星.壽星在夜空中能持續不斷地發光,應了人壽長久的意願,因此,倍受人們的歡迎.李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也."
財神--道教俗神。中國民間供奉的招財進寶之神。相傳姓趙名公明,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在《真誥》中趙公明為五方諸神之一,即陰間之神。但唐宋及其以前諸書如干寶《搜神記》《真誥》《太上洞淵神咒經》等,皆以為五瘟之一(見本卷《瘟神》)。直至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稱之為財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雲:"趙元帥,姓趙諱公明,鍾(終)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後在道教神話中成為張陵修煉仙丹的守護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壇元帥之稱,並成為掌賞罰訴訟、保病禳災之神,買賣求財,使之宜利。故被民間視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
5. 為什麼把桃叫做壽桃來代表長壽
為什麼用桃祝壽,稱為壽桃,這首先得從桃本身來說起,作為水果甜、鮮、纖維素含量高,含內有維生素E,這是容抗氧化抗衰老的,果糖有滋補強身的作用,特別是纖維素對老人的常見病如動脈硬化,便秘都有好處。漢族民間早有「桃養人」和「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的諺語。
送壽桃是漢族傳統民俗之一,象徵著晚輩對老前輩的孝敬,,每當老年人過生日時,做兒女的都要送壽桃給老人,以祝老人健康、長壽,幸福。而舊時人們認為老人吃了壽桃會變年輕進而長壽。
《神農本草》上「玉桃服之,長生不死」的文字,《神異經》說「東方樹名曰桃,令人益壽」。這些書也是根據漢族民間的眾說,共識而總結出來的。《王貞農書》認為桃為「五木之精」,驅邪必自扶正,用桃祝壽也就有了祝頌的意思了。
6. 長壽有道的作者簡介
李俊德,1953年11月生,河南省永城縣人,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葯學會秘書長。2004年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大學畢業後留校從事臨床與教學工作,從師著名中醫葯專家祝諶予老師從事臨床及保健工作。擅長內科雜病,尤其對糖尿病、風濕病、消化系統疾病專心研究。
7. 長壽有道的內容簡介
人體如同一台機器,使用時間久了,難免會出現一些故障。人過中年,身體的「零配件」總會出現一些小毛病,有時甚至是較大的故障。如何「維修」日益老化的機體、防治中老年常見病,是每個中老年人最關心的話題。
本書記載一百七是多位當代名老中醫的養生經驗,適合不同體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環境的中老年人的養生需要。書中敘述的靜心、調氣、動形、固精、食養、葯餌、起居等養生方法,簡便易學,切實可行,適宜於中老年朋友閱讀與效法。
8. 長壽有道的目錄
以姓氏筆畫為序
丁光迪欲心宜少,知足常樂
於祖望養生重在養心
於雲五修身養性是法寶
萬友生漫話養生
萬淑媛樂者壽,動者健
馬雨人健身導引十一法
馬瑞林生活規律,靜息養神
王雲銘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王為蘭養生十「不過」
王樂善養生要在治未病
王守昌學道、尊佛、養生
王廷富動靜養生與保健中葯
王紹和平生最樂樂為醫
王靜安養生要訣數則
文日新一生之計在於勤
鄧鐵濤上工治未病,養生可添壽
鄧維濱小周天功法
龍榮輯規律的生活是長壽的關鍵
葉孝禮養生應從幼年開始
葉嵩高容易做到的養生經驗
師懷堂樂而忘憂話長壽
畢福高不求安逸,淡於名利
呂奎傑養生貴在持之以恆
劉凡運動以強身,寧靜以健腦
劉玉書珍先天重在防老,重後天方可長壽
劉雲山氣功放鬆功與養生口訣
劉雲鵬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立群從老慢支談自我保健
劉秉夫保健食品取生薑
劉炳凡養生防病,保健延年
劉藎文正心修身多長壽
劉渡舟靜坐可長壽
劉弼臣先天不由人意,後天順乎自然
劉韻遠五穀雜糧最養人
江爾遜我是怎樣由弱變強的
池百中養生二十言
許業誠動形、習靜、忍性
許國華生活規律,不妄作勞
朱仁康老年人應當堅持散步
朱永厚知足者壽
朱金山運動可以代替葯物
喬仰先修性養身話養生
……
媒體評論
`
9. 長壽有道的編輯推薦
中醫大家們長壽的謎底,是他們身體力行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結果。在老祖先留下的古老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第一篇,教給人們的就是養生和長壽之道,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在其後數千年的浩如煙海的醫學名著中,談養生和長壽之道的內容始終是醫家們要表現的主題,靜心、調氣、動形、固精、食養、葯餌、起居等內容一應盡有,逐漸形成了我國養生和運動醫學的基礎和重要內容。當今的中醫名家們,感悟於祖先養生思想之真諦,受納於古哲養生訣竅之精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中醫學中有關養生、長壽的理論和實踐,形成了符合時代特點、具有中醫特色的新理論、新方法。它們既具有共性,又各具千秋,表現了祖國醫學養生學豐富多彩的內涵和因人、因時、因地制異的活的靈魂。
抖開《長壽有道》的長卷,我們彷彿走進一座長滿長青樹的壽星殿堂:95歲高齡的干祖望教授,強調「養身首先養心」,並為自己制定了六條規則:「一曰不捲入無謂的雜事漩渦;二曰不趕大潮;三曰不貪便宜;四曰不與人攀比;五曰不驕不嬌;六曰不做違心與不應該做的事。」91歲高齡的鄧鐵濤教授,強調養身首先動身,他認為,對健康而言,體力和腦力運動缺一不可,前者諸如體操、跑步、拳術之類的外功,後者諸如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之類的內功。功淺身不健,功到自然成。他特別向老年人推薦了閑庭信步式的「醫療步行」:每天散步兩次,每次30~40分鍾,悠哉行進之間,樂乎步履之中。90歲高齡的朱良春教授,看重葯餌養生的效果,他堅持以生黃芪與薏苡仁、枸杞子、百合、綠豆等共同煎煮,早晚食之,收益氣健脾功,厚積薄發;得防老卻病實,持之一恆。86歲的何任教授,重視飲食的養生作用,在「吃」上做文章,在食中下功夫,他推薦的養生葯膳、養生粥、養生茶等系列飲食療法,使人在品味中獲得健康,在享受中增壽延年。86歲的路志正教授,提出「尊經養生,修德增壽」的理念,道法天地,調節陰陽,修身養性,葯食並用,效仁者法,行仁者事,得仁者壽。82歲的劉弼臣教授,提出「先天不由人意,後天順乎自然」的觀點,胸懷坦盪,勉學敬業,動靜有常,起居規律,解和諧意,布和諧德,為和諧人。81歲的賀普仁教授,提倡導引養生,總結出一套通經活絡、舒暢氣血、引氣歸元的養生功,每天堅持按他的功法靜坐1~5分鍾,就能起到防疾治病的目的。80歲的張燦玾教授,力推情趣養生,他一生手不釋卷、詩不離口、琴不離身,繁忙中能自尋其樂、自得其樂,且善於以文會友、以樂感友,深得「養神之法」。他如李今庸教授的讀書養生法、李玉奇教授的繪畫養生法、李樹勛教授的練字養生法、劉渡舟教授的靜坐養生法、張翼教授的按摩養生法、李昌源教授的漱津養生法、鄒金林教授的習武養生法、張珍玉教授的爬山養生法、周柏耐教授的進補養生法等,無不從一個側面道出他們的養生「絕招」。真是人人都有不老術,篇篇盡藏長壽經。李俊德教授綜合各家之長,把他們的經驗總結為:「飲食有節,以素為主;起居有序,以動為常;神志淡泊,以忍為尚;樂以奉獻,薄於名利;房事有節,不縱不禁;防患未然,攝養為先。」基本囊括了今人養生的全部原則,比較容易被讀者接受和掌握。
值得提及的還有《長壽有道》一書的圖文並茂特點,書中不僅大量收錄了與古代名家養生長壽內容相關的繪畫和實物照片資料,而且收錄了部分當代名醫們的書法、繪畫作品,把古與今距離拉近,使文與意相映生輝,彰顯出中醫葯養生文化根深葉茂的多姿風采和名醫大家們多才多藝的綽約才華。
「古今名醫多長壽」,《中國醫學人名志》一書中顯示有年齡項的149位名醫的資料證實了過去:那些古代名醫們的平均年齡超過80歲,90歲以上的就有37人。《長壽有道》一書提供的資料證明了後來:書中收錄的170位全國當代知名中醫葯學家的平均年齡同樣超過了80歲,百歲以上者也不乏其有。學名醫養生之術,去擁抱健康長壽的未來;走名醫強身之路,快奔向健康長壽的明天。想了解到更多的健康長壽秘訣嗎?就到《長壽有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