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服務 > 養老服務業社會效應有哪些

養老服務業社會效應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2-28 00:14:31

A. 養老服務行業前景

截至2017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2億,占總人口的10.1%(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7》),遠高於7%這一老齡化衡量指標。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加之國家老年社會保障的完善和消費水平的升級換代,養老服務業逐漸被市場認可。

一、產業發展趨勢

在老齡化時代和消費時代大背景下,養老服務業前景十分可觀,我們認為養老服務產業總體呈現多元化、市場化和社區化三大發展趨勢。

(1)養老服務內容向多元化發展

養老服務隨著時代需求的演變,已經脫離了本身的老年照顧、生活服務為主的含義,如今的養老服務是個包羅萬象的綜合性服務,涉及到醫療、商貿、旅遊、咨詢、管理、文化、地產等諸多內容,主要可以理解為養老服務業和養老地產的結合,養老服務為養老地產提供服務功能,養老地產為養老服務提供項目載體,表現在居住層面和服務層面滿足不同年齡段的老人養老需求。

養老服務方面,按照服務的功能可分為三大類醫療服務、生活服務、輔助性服務,具體內容如下圖所示,主要圍繞老年人的「吃、穿、用、行、醫」,出現的類型有護理服務、康體服務、家政服務、用品商貿、老年教育、老年咨詢等。同時養老地產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例如有養老院、托老所、護理院、獨立式住宅、老年公寓、老年社區等。



圖:養老服務業產業內涵

(2)社會養老服務向市場化發展

養老服務一直以來就是社會保障型事業,但是隨著社會進步以及產業鏈條的細分深化,政府承擔的養老服務重擔逐漸交還市場,養老服務開始走向公益性和盈利性平衡發展的道路,成為了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其一,從市場表現來看,目前看來我國的養老服務主要由政府主導,但是市場資本不斷瞄準這塊巨大的蛋糕,開始進入市場化的開發運作,例如大連第一家養老超市、上海純市場化親和源養老地產、青島的日式養老培訓基地等。這些新業態的出現,體現了我國養老服務不但在種類上創新增加,還在模式上積極突破,同時在合作上加強汲取先進國家經驗,使得養老服務的發展蒸蒸日上。

其二,從政府支持來看,通過制定各項優惠政策,鼓勵養老服務市場化,引入多方資源參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一方面改善民生、擴大就業、提高我國整體養老整體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市場手段,為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帶來經濟效益,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實現經濟效益。

(3)傳統家庭養老向社區化發展

受代際生活習慣及老年人對自身生活水平要求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受教育程度高、退休金多的中高收入老年人,開始願意嘗試且逐漸接受現代養老模式。

在傳統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的社會背景下,社區養老模式更加凸顯了優勢;社區養老符合老年人的地緣文化觀念,在家庭輻射半徑下享受養老服務更加貼合老年人「戀家」的情感需求,同時開放利用社區資源,搭建了家庭與社區共同養老的橋梁,同時減少資源的浪費,滿足老年消費的需求。在未來的社區老齡工作將與第三方養老服務對接,相互結合搭配,充分發揮國家對養老領域的扶持政策,同時以第三方服務彌補社區專業養老服務缺口。

B. 發展智慧養老服務可以帶動我國哪些經濟領域的發展

「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新思路截至2015年,我國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10.5%,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將達14.73%。「十三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少子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劇,亟須從日常生活、居家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機制,提升養老服務供給的規模和質量,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近日,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為促進民政事業發展夯實了基礎。其中,發展養老服務業被列為五項重要任務之一,成為社會關注的「亮點」。與「十二五」規劃相比,筆者認為有三個重要變化。新手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服務業僅占第三產業的0.9%,社會服務業支出僅佔gdp的0.29%,占財政的3%,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因此,通過政策手段推進醫養結合、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金融服務介入養老服務業,使養老成為一個可以滿足供給的健康產業,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區別於「十二五」的一個顯著特點。具體表現在:一是醫養結合政策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我國國情和養老服務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需求。我國56%的老年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無醫之養」成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最大憂患。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使入住機構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醫保報銷待遇,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庭、城鄉社區和養老機構。方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品質生活。二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建立。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中,約有4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由於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缺失,失能老人和家庭支出過重,成為整個社會養老的沉重負擔。「十三五」應該開展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推廣長期護理商業保險產品,建立健全長期照護項目內涵、服務標准、質量評價等行業規范和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從居家、社區到專業機構等比較健全的專業照護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三是創新養老服務投融資機制。養老服務業有廣大的產業空間,但是長期以來沒有金融服務的介入,民非養老機構不能貸款,使養老服務業不能發展壯大。「十三五」時期從需求出發加大養老服務金融支持力度,拓寬養老服務業投融資渠道,滿足養老機構信貸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募集資金用於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設備和提供養老服務。推動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改善養老領域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能力。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通過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費」機制等方式,增強吸引社會資本能力。機構養老的重新定位與改革與「十二五」相比,機構養老的定位有三個變化。一是「十二五」期間機構的「支撐」作用,回到了「補充」的位置,顯示了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機構的應然地位,同時也凸顯了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二是「十三五」期間發展機構養老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床位數」,而是根據未來五年我國老年人口結構和需求的變化,重點發展面向失能老人的養護院、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建設,以及醫養結合設施建設。三是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在養老服務業中,市場的作用日益顯現,等、靠、要的舊式思維方式日益被市場的活力和內生動力所替代。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明確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政府是路燈,又是紅綠燈,但政府不能開車上路」。政府通過補助投資、貸款貼息、運營補貼、購買服務、公建民營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舉和運營養老服務機構,重點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面向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和養護型、醫護型養老床位。更加強調社區居家養老的基礎性作用居家養老是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與「十二五」比較有兩個變化。一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支持手段更加豐富。如,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手段方面,積極開展智慧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服務,支持企業和機構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創新居家智慧養老服務提供方式。二是強調依託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重要性,使社區養老真正找到「依託」。如,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動中心、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中配備醫療護理、康復輔具、文娛活動等設備。對新建居住(小)區和老小區都明確提出按要求配建或置換增配社區日間照料機構。「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最為重要的還是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要通過市場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C. 老年人服務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

消費群體的不斷壯大必然會促進我國對老年人消費品的生產,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不斷走向老年社會,老年人消費品市場有了豐富的消費群體生產決定消費
(一)消費結構面臨轉變
老年人口的增加,對消費總的影響不大,但會引起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的消費支出,用於醫療方面的會大幅度上升。同時,旅遊、老年服務消費、休閑等相應服務業的消費需求將加大,大量資金轉向老年人消費,將直接導致從事生產方面的投資相對下降,經濟增長的速度比將放慢。

(二)科技創新遭遇淺灘
老年人口的增加,會降低整個社會吸收新知識和新觀念的速度,導致技術創新能力下降,從而誘發採取貿易措施來保護國內勞動力市場,削弱了技術進步和靈活勞動力市場對長期增長的貢獻作用。從科技方面來講,目前提倡的創新型社會,中青年的創新能力較老年人要強,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正是勞動力人口中中青年比例下降。這非常不利於我國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

(三)勞動力比例下降
人口老齡化發展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相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及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勞動年齡人口決定勞動力供給,而勞動力供給又是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縮減意味著可就業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勞動力資源不足就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和設備的閑置,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從而影響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這從歐洲發達國家就可以看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正成為制約歐洲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原因就是由於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結構老齡化所造成的。

(四)養老、醫療保障壓力加大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員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的情況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正以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增加。與此同時,目前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基本沒有養老保險。據統計,1980年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供養比是13:1,而到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變到3:1,預計到2020年,領取養老金的退休者將超過l億人,屆時撫養比例將達到2.5:1。老年人群是醫療衛生資源的主要消費對象。據衛生部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傷殘率是全部人口傷殘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衛生資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衛生資源的1.9倍,可是我國衛生醫療事業的發展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老年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尤為突出。

D. 發展什麼養老服務,完善社區居家

您好,國家養老政策的變化有哪些?
一、政府加強托底保障,加大對基層養老服務設施、鄉鎮敬老院、市縣福利機構建設投入力度,優先兜底保障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失智老人基本養老服務需要,盡快建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並通過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設置,建立起風險分擔和防範機制,提升老人和養老機構應對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政府制定完善長照補貼政策,引入第三方制定長照對象評估標准、並對政策執行效果進行監督。
二、簡化登記審批程序,降低社會力量創辦養老機構門檻,落實稅費減免、金融扶持等優惠政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積極性。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對民辦養老機構進行建設、運營、培訓補貼。大力推進運營體制改革,鼓勵公辦與民辦、機構與社區合作,推進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發展,盤活閑置養老資源,最大限度發揮機構社會效益。
三、積極回應社會養老需求,將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按就近方便、小型多樣、功能配套要求,加強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建設,加大醫療護理、康復輔具、文體娛樂、衣食餐飲等設施配套力度,為社區居家養老創造必要條件。支持鄉鎮五保供養機構改善設施,增強護理功能;依託農村社區服務站(點),建設日間照料機構、托老所、老年活動站。充分發揮城鄉社區老年協會作用,鼓勵和引導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年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
四、堅持供給需求協同推進,培育養老市場,豐富養老服務產品,促進老年群體消費,實現供需兩端有效銜接。加快醫養結合發展,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支持機構融合型、社區嵌入型、居家監護型等多種方式發展,滿足老人在養老過程中的醫療保健、康復護理需求。加強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建設,促進養老信息和資源互聯互通,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定製服務。同時大力發展心理疏導、金融理財、法律咨詢、生活援助、社會參與等專業化精神慰藉服務。加強老年優待保障力度,建立高齡護理補貼制度,逐步提高補貼標准,讓老人擇優選擇服務。
五、將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與促進城市就業、農村脫貧工作相結合,開展常態化的養老護理人員在職專業培訓,全面實現持證上崗制度,鼓勵大中專院校及技工學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村勞動力從事養老服務業。建立培訓補貼和崗位補貼制度,依法落實各項工資福利、社會保險待遇。
六、加強養老服務業標准化建設,逐步制定完善機構建設、管理服務、安全生產、績效評估標准體系,運用行業准入、生產許可、合格評定、監督抽查等手段,提高養老服務業層次。加強市場監管,完善產權制度,放開定價機制,促進要素市場公平競爭,實現優化重組,提高養老服務產品質量。加強養老服務基礎數據統計,建立不同年齡段的老齡人口基本信息資料庫,為政府管理決策、政策研究、公眾信息查詢提供支持。
國家制定養老政策是為了社會更好的發展,是為了保障老年的生活。由於,社會養老問題逐漸成為影響了我們國家發展的問題,國家出台了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改善我們的養老問題。不過每年的養老政策的制定是不一樣的。國家養老政策是根據老年人口的問題所採取的政策。
法律依據
《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第三條規定: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為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繳費比例為20%,其中8%記入個人賬戶,退休後按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計發基本養老金。

閱讀全文

與養老服務業社會效應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判斷中年長壽 瀏覽:615
體檢正常聽力多少公尺 瀏覽:899
養老保險能不能中斷 瀏覽:252
上老年人的連衣裙 瀏覽:685
小女孩孝順 瀏覽:412
遼寧夏季養生茶多少錢 瀏覽:306
長壽區黃桷灣游園是什麼 瀏覽:269
父母只顧逼婚我不幸福怎麼辦 瀏覽:85
結婚主桌父母名字怎麼寫 瀏覽:375
未來世界長壽 瀏覽:709
老年人冬天常見病有哪些 瀏覽:706
三德歌孝敬老人 瀏覽:426
長壽什麼山莊可以玩網紅甩橋 瀏覽:813
退休前社保繳費不足 瀏覽:792
圖她退休金 瀏覽:687
上海養老院志願者 瀏覽:917
長壽公園到嘉定10號橋怎麼走 瀏覽:289
西安未央老年大學 瀏覽:394
延遲退休年齡你怎麼看 瀏覽:879
醫院體檢心電圖需要多少錢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