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的五保戶,老了之後生活不能自理,又沒有錢請保姆,該怎麼辦
可以由村委會將這些五保戶送到養老院裡面進行養老。而且五保戶在養老院裡面進行養老的過程中,一般也會擁有比較不錯的生活待遇。
我們都知道農村裡面的五保戶給人的感覺都是非常孤單的。特別是五保戶在進入老年狀態之後,會因為沒有人照顧的原因,讓人覺得這種五保戶特別需要幫助。所以都會選擇通過自己的方式,給予五保戶最大的幫助。
我個人的看法。
我個人覺得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所生活的社會都是充滿關愛的。所以我個人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幫助自己身邊五保戶的老人。因為拖著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善良,而且也可以讓五保戶的生活水平進行提高。
B. 什麼叫五保戶老人有什麼待遇
不同地方的待遇是不一樣的,但是一般來說,農村五保供養經費不得低於本地區農村居民上一年度人均純收入的60%。
目前來看,五保戶的普遍待遇在2000-5000元一年之間。滿足如下條件的人可以成為五保戶:
《農村五保供養條例》規定:持有農村戶口的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周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待遇。
國家對五保戶的待遇都有什麼
(一)無法定扶養義務人,或者雖有法定扶養義務人,但是扶養義務人無扶養能力的;
(二)無勞動能力的;
(三)無生活來源的(不包括撿垃圾者,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即撿垃圾者為有生活來源);
(四)老年、殘疾、未滿16周歲的村民。法定扶養義務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規定負有扶養、撫養和贍養義務的人。
五保對象的確定:應當由本人申請或者由村民小組提名,經村民委員會審核,報鄉鎮政府批准,發給《五保供養證書》,憑《五保供養證書》享受五保待遇。
所謂五保,主要包括: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為保教)五保供養的內容:
(1)供給糧油和燃料;
(2)供給服裝、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錢;
(3)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房;
(4)及時治療疾病,對生活不能自理者有人照料;
(5)妥善辦理喪葬事宜。
(6)五保對象是未成年人的,還應當保障其依法接受義務教育。
標准:農村五保供養經費不得低於本地區農村居民上一年度人均純收入的60%。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國務院令第456號)第十條規定:農村五保供養標准不得低於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並根據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適時調整。
農村五保供養標准,可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布執行,也可以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制定,報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後公布執行。國務院民政部門、國務院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標准制定工作的指導。
形式:實行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相結合。根據五保對象的意願,可吸收五保戶入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戶入院自願,出院自由。實行分散供養的,應當由鄉鎮政府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受委託的撫養人和五保對象三方簽訂五保供養協議。
C. 中國古代如何養老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出了一套相對完備的制度,特專別是對「屬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定和要求,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不養,在漢朝系重罪。
為保證家庭養老的落實,漢律規定,不贍養老人者或被「棄市」。漢朝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朝更貼切。因此,漢朝將「老人」的標准提前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老人。
56歲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應的老人保障權益,如免除賦稅。漢朝規定,13歲至56歲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就可免繳這筆錢。對於90歲的老人,甚至連家屬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減免賦稅,朝廷每年還會直接給民間老人(庶老)發放食物。如漢文帝劉恆即位當年就下詔: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朝最讓老人有尊嚴、覺得幸福的地方,應該是發放「老年證」。當然,這種老年證不是今天這樣的小本子,而是一種叫「鳩杖」的實用物。
D. 五保戶可以領取養老金嗎
不可以因為五保戶本身就屬於特殊群無兒無女無配偶無工作沒有繳納養老保險金,靠政府五保政策生活,所以不可以領取養老金。
E. 五保戶可以去養老院么
可以啊。根據養老院的規定,五保戶到老的時候,失去勞動能力是可以去養老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