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内退和病退的区别
法律分析:一、概念不同:
1、病退:因病退休,因职业病而提前退休,退休待遇与正常退休一样。 2、内退:指“内部退休”,并不是真正的办理了退休手续,只是在单位内部的一种近似退休待遇的办法,办理内退的人员可不在单位工作。
二、办理条件不同: 1、病退: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交费年限(含视同交费年限)满15年及其以上;因病或外因致残,经市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符合以上三条的人员,可办理。 2、内退:企业富余职工;法定的内退条件 ;职工本人自愿;企业领导同意;劳动部门备案。 综上所述,办理病退条件需要达到缴养老保险费用15年及以上,其已经达到正常退休的标准,企业不再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内退企业会继续购买保险。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三)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10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㈡ 内退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内退
内退是指企业职工在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情况下,经本人申请和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进行休养的一种制度。以下是关于内退的详细解释:
申请条件:
休养期间待遇:
退休手续:
适用范围:
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内退是一种针对即将退休的职工的特殊制度,旨在保障其退出工作岗位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为其顺利过渡到退休状态提供过渡。
㈢ 内退和正式退休区别
内退和正式退休在定义、适用条件、退休后的待遇等方面均有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内退和正式退休的具体规定可能因地区政策而异,建议咨询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获取详细信息。
一、概念定义:
1、内退:全称为“内部退养”,不是指真正办理了退休手续,而是一种单位内部实行的近似退休待遇的办法。内退人员可不在单位工作,但每月可从单位领取一定数额的内退费,直到到达退休年龄正式办理退休。
2、正式退休:指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办理正式的退休手续,由社会保险机构发放养老金。
二、适用条件:
1、内退:主要适用于距离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员工,且需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
2、正式退休:遵循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如男60岁、女55岁(具体可能因地区和职业有所不同),或满足其他退休条件(如工龄、身体条件等)。
三、待遇不同:
1、内退:职工在内退期间由企业逐月发放生活费,生活费标准由企业和内退员工协商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正式退休: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根据其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等因素计算,由社会保险机构按月发放。
在内退期间,员工的社会保险费缴纳基数可能会降低,但仍由单位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直到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再办理正式退休。这意味着内退员工的社保缴费不会中断,从而保障了其社保待遇的连续性。此外,内退员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其养老金的计算将基于其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等因素,与是否内退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内退员工应确保与企业明确内退期间的社保缴纳责任,以保障自身的社保权益。
《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
第九条 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已经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地方,企业和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视为工龄,与其以前的工龄合并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