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慧居家型养老服务存在哪些缺点不足
智慧居家型养老服务,存在的缺点不足主要是人文的关心陪伴比较少,多数是有信息化数据服务。
2. 老年人缺乏互联网知识 我们应如何解决智慧养老事情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我国智慧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应当采取的措施:
建立健全智慧养老行业标准与配套法律法规——要加快建立智慧养老行业各方面标准,如软富云智慧养老为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参与发布了《数字(虚拟)养老机构建设规范》、《数字(虚拟)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规范》、《数字(虚拟)养老机构服务规范》三个标准来规范智慧养老。同时,国家要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法律,一方面为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提供健康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引导智慧养老产业与当前养老需求相适应的举措。
智慧养老需要多方协同参与——政府也要积极参与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中来,形成政府、企业、养老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智慧养老管理平台选择——养老平台的选择是智慧养老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因为当前智慧养老事业发展较为缓慢,有些传统养老机构急于转型,选择的智慧养老管理平台并不是从服务老人角度出发搭建的,从而没有融入到实际应用中去,最后只是一个展示作用的空壳子。
面向老人开展智慧养老宣传——因为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对智慧养老接受程度较低。作为新型养老模式被接受程度就可想而知。所以要面向老年人开展智慧养老宣传,改变他们传统的养老观念,积极适应智慧养老,同时也可以给老人科普一下智能设备的使用。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智慧养老产业有不小的商机,大量社会资金看中机会就进入智慧养老行业,但是起点不是从服务老人角度出发的智慧养老产业会扰乱市场,使得真正是为机构提供高效管理,增强老人服务质量的产业被忽略。因此,政府要建立健全行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保护老人隐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是通过老人个人信息来提供服务,智慧养老设备将老人生理信息通过传感器传递至平台的同时,老人的个人隐私也有泄漏风险。这方面还需要政府建立合理监管机制,规范各信息平台运行,保护老年人个人隐私。
3. 智慧养老的缺点是什么
智能养老主要有两点缺点,看你能不能接受的了
隐私之忧
有在试点的居民问过一个问题:“上物联网,我的生活不就是被监控了吗?”
确实,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就是利用物联网的技术,把老人的情况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收集”着老人的隐私。
关于这个问题,有专家说:“这并不是物联网技术之过,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也正是物联网技术所擅长的领域。”举例来说,气象卫星可以告诉我们所在城市的气象信息,可是要精确到一个小区的气象,卫星就没有办法办到了。物联网技术着眼小处,解决的是“微环境”问题,它不管一个城市怎么样,但它能精确地发现城市内街道、小区和楼宇的细微改变,甚至个人的健康状况,都能观察得一清二楚。想想以前,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话,确实是隐私保护的很好啊,但你现在能适应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话的生活么?而且将来通过手段可以避免过多的隐私的泄露。比如说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家的隐私方面的安全。我觉得这不用太纠结,这种隐私都属于可控方面,没有说的这么吓人。
技术之坎
这里指的物联网的技术瓶颈。“缺乏物的成分感知”,也是智慧养老中目前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一个刚开始变坏的土豆,大家都知道土豆变坏的话是有剧毒的,如果不注意,吃下去小命就没了。老年人一不小心没看清,一糊涂就吃下去了说不定。如果它要通过物联网的检测,警报器能不能响起,这是目前物联网在智慧养老中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没有方向,光谱检测加上化学计量学或许能为物联网在生物检测方面推一把力。
现在 “智慧养老”是通过传感器传输的,只是一些简单数据,像血压,血糖。处理这些数据,物联网已是没有压力的,但是如果想要再进一步甚至“未卜先知”,对老人的疾病起到预警作用,则很难完成,毕竟在科学上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因为这涉及到大量遗传基因的比对和计算。
天津申能科技的智慧养老蛮有名的,有兴趣的中老年人可以关注一下。
关于智能养老的缺点,个人觉得第一点不是问题,第二点会随着技术提高而解决的。
4. 智慧养老解决方案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以思澄智慧养老项目来说,都是采用专业的认识进行设计,推理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的考虑,因此大众所担心的安全隐患基本都已经排除了。
5. 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都有哪些呢
如果说我们不能达到智慧养老的话,那么对于这些在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的老年人来说的话,就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财务系统的监控更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争议。还有就是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以及生活福利方面的一些问题,许多的养老机构因为护理基础没有专业的知识人才,而且许多的工作人员也并没有对这些老年人过多的关心,可能只是一些单方面的为了工资,所以说这些许多原因都造成了我们国家养老机构变得问题很多。
6. 智慧养老如何发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定义,智能养老设备是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具备显著智能化、网络化特征和健康养老服务功能的新型智能终端产品。
我国智能养老设备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2020年以来,智慧养老产业开始进入行业爆发期,我国智能养老设备行业也随之加速发展,2020年我国智能养老设备行业的规模约在536亿元左右。随着政策支持、技术革新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未来5-10年智能养老设备行业将随着智慧养老产业的全面爆发而加速发展。
智能养老设备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设备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软汇科技(833219)、小米集团(1810HK)、鱼跃医疗(002223)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智能养老设备行业市场规模
1、智能养老设备的发展离不开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定义,智能养老设备是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具备显著智能化、网络化特征和健康养老服务功能的新型智能终端产品。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长,老年人的购买能力与老龄消费需求拉动老龄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智能养老设备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2017年及以前都可以归纳为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服务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是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成长期。2020年以来,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开始进入行业爆发期,我国智能养老设备行业也随之加速发展。
2、智能养老设备市场规模随着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快速增长
根据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智慧养老产业白皮书》,2014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0.17万亿元,2017年则达到了2.2万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68.24%。从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发展来看,2020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估算突破4万亿元。
随着智慧养老行业的加速发展,我国智能养老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Age
club的数据,近四年来我国智能养老设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5-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5%,2019年我国智能养老设备行业的规模达到429亿元,按照智慧养老行业的发展速度,前瞻测算2020年我国智能养老设备行业的规模约在536亿元左右。
3、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60亿元
2019年12月,《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老年用品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
随着政策支持、技术革新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未来5-10年智能养老设备行业将随着智慧养老产业的全面爆发而加速发展。我国智能养老设备规模增速将在20%-25%之间,到2026年智能养老设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60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养老设备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 智慧养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行业概况
1、定义:科技赋能养老行业
智能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五大类。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8. 智慧养老是什么
畅想未来——智慧养老
未富先老、空巢独居、劳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是当今养老服务面临的三座大山。
受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分工逐步社会化变革的影响,未来的养老一定是商业化、市场化的,需要老人付费来养老。
但是未富先老的现实状况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没有钱怎么养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大量投入财政资金,一方面投入到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养老补贴形式,培养老人的付费养老习惯,同时减轻一部分支付压力。
但政府补贴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财政收入下降,以及即将迎来的老年人口爆发,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也不符合养老服务市场化、商业化大方向。
面对这样的形势,智慧养老能做些什么呢?
笔者认为,基于现阶段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的智慧养老,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引入“互联网+养老”概念,搭建覆盖广泛区域的养老服务云平台,将区域内有限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设施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等高效复用,降低养老服务成本。
将物联网、可穿戴设备、自动监测预警等产品和技术手段与线下救助团队相结合,构建“物联网+紧急救助服务”的无人值守与救助体系,为居家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提供“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服务”。
将可穿戴设备、自助健康体检设备等健康监测产品与大数据分析、预测技术结合在一起,在个体上,实现老人个体的健康动态监测、分析、预警、预测,并配合积极的健康、医疗干预,令老人健康状况维持在较好水平,从而降低医护费用的支出;在群体上,实现对区域老人整体健康状况、趋势的监测、分析、预测、干预,从而实现在区域内医疗费用支出、常用药品集约化采购等,有效降低区域整体医疗成本支出。
上述这些,各地政府、企业都已经不同程度的在做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从长远来看,目前市场上呈现出来的智慧养老方案、产品、平台、技术等应对当下的养老服务有余,但应对未来却存在很大的不足。
老龄化加剧,出生率低下,年轻人不愿从事收入低工作任务繁重的服务性工作,这是未来的大趋势,这个趋势在我国已经萌芽,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发展之中。
养老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行业。
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快递、零售,可以利用自动化设备、无人值守设备等减少人力成本投入。
但是养老服务业是对人的服务,贴身的服务,目前还只能由人来提供这些服务。
现在的智慧养老只能在人力资源复用方面,在健康监测方面一定程度上减少和替代人力投入,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独居老人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精神慰藉问题,这也是现在智慧养老无法解决的。
笔者认为,未来的智慧养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1、智能看护、机器照料,解决居家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健康问题。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仿生机器人可以在未来的十年达到可用程度,在未来的二十年达到低成本使用程度。
到那时,我们现在做养老服务不敢想也无法做到的24小时贴身服务,就可以通过智能照护机器人来实现。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从事繁重的老年人服务工作,而且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普通收入老人很难获得称心如意的人员服务。
但智能照护机器人一旦成本达到了可以进入普通家庭的程度,养老服务业将不再面临这些问题。
智能照护机器人可以完美的实现对老人起床、穿衣、做饭、喂食、如厕、洗浴等一系列照护服务。
智能化、自动化的配送体系可以按照老人的需要,自动化实现物品、药品的采购、配送等工作。
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与智能照护机器人配合实现对居家老人的体检、诊断等,由智能照护机器人实现打针、点滴、按摩、更换胃管尿管等医护服务。
到那时,养老服务业不再是现在的提供服务人员,而是提供智能照护机器人的销售、租赁、维修等服务。
2、虚拟现实交互技术、脑机连接技术,解决居家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精神慰藉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有温度的交流和互动问题。
现在我们解决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自理老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第二,派遣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与老人聊天互动。
那么在未来,完全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在居家老人之间搭建虚拟现实交互场景,老人端坐家中,就可以实现与其他老人、子女、友人进行有温度的互动交流。
或者像电影《黑客帝国》那样,通过佩戴虚拟现实头盔,透过互联网,以脑机交互的方式,实现沉浸式的虚拟交互之中。
以上就是笔者心目中未来的老年人生活图景,真实的人不再需要从事具体的照料服务工作,而是成为工程师和管理者,服务的提供全部由自动化体系和机器人来完成。
自理的老人可以像现在这样与其他老人社交,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社交,满足心理需求。
有人可能会觉得,完全有机器人、虚拟现实替代的养老,会不会很冰冷,缺乏人情味。
但笔者认为,这不是把老人放入一个冰冷的环境,而是充分解放人力资源,让真正的人不再陷入具体的、繁重的劳动中,人可以去做附加值更高,更能发挥人类创造力的工作。
再想一想,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也是别人的儿女,当他们从为别人服务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是不是能更好的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呢?
写完这篇文章,笔者觉得自己有些过于放纵自己的想象了,对养老的畅想似乎有些科幻色彩。
但人类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三十年前,我们谁又能想到笨重的大哥大能发展成现在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并深刻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呢?
一切皆有可能!
以上内容来源于养老信息网《畅想未来——智慧养老》,作者:赵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