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父母养老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养老问题的话,其实更多的解决问题可能就是养老院啊,或者说去一些什么比较好的,请一些保姆之类的,这种问题会比较方便,特别是在城市里面的人。
『贰』 独生子女,该怎样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
尊重父母的意见,想去养老院,积极给找养老院,想在家养老,就悉心照顾,总之会民主听取意见,合理安排养老问题。独生子女养老压力大,这是实情,因为面对的是二养四或二养八模式,所以一定要好好安排,不能伤害父母的心和感情。
趁父母健在,身体好,带他们到处去玩玩,这也是尽孝的一种表现。至于养老问题,尊重双方的意见,如果工作实在忙不开,那么找个保姆照顾饮食起居也算不错的方法。去养老院总是会让老人心里有疙瘩,所以尊重也是爱的表达。大家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叁』 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父母养老问题的
一般的兄弟姐妹有两三个的,可以轮 流供养父母,就是说一年中父母每家住几个月,这样的话,当父母在谁家居住由谁家负责衣食住行。赡 养父母是我们每个子女应尽的职责,亲情所系,我们也应当对父母温柔体贴。当然如果有兄弟姐妹,但父母或是其中一位子女愿意与父母长期居住的,可以与兄弟姐妹商量,由其他兄弟姐妹共同出资,平均分摊父母的开销和零用。父母将 每个子女养育成人不容易,在共同养老的时候希望每个儿女都不要太过计较。
有些父母是退休有退休金,足够负担自己的老年生活,不愿意成为儿女的负担,而愿意自己居住的,每个儿女应该轮 流定期去看望老人,带着孙子孙女,让他们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养老养的不止是他们的生活,还有对他们的关怀和体贴。
如果父母不能自行负担自己的老年生活,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的,需要所有兄弟姐妹共同出 资,平摊父母的生活开销,对父母千万不可吝啬,为人子女,百善孝为先,不可因为赡养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推 诿。
还有一种就是父母需要专业护理人员,而子女的家庭不具备条件的,只能将父母送进养老机构或是护理机构的,各子女需要平摊费用,经常去看望老人,陪伴老人。由于我们国家很多的养老机构服务不像发达国家那么完善,所以我们作子女的,要经常去照顾父母。
父母老迈之后,我们要照顾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健康,爱好和兴趣,不要让他们觉得孤独寂寞,很多老年人都觉得自己被家庭成员抛弃,这很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知道,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年老的父母,今后我们的子女将会怎样对待同样老去的我们。
『肆』 作为独生子女,该怎样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
这点确实很难,只能在平时的时候多孝顺父母,让父母保重好身体,尽量不生病。然后让父母的心情保持开朗,别给他们增加压力,他们只要心情开朗,就能长寿健康。
还有平时多存点钱,以备父母生病后的不时之需,不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比如带孩子之类的事情,就不交由父母去做了。带孩子真的很耗费精力,父母年纪大了体力也不太适合带孩子。
本来老人卧床生病本来心情就不好,再送到养老院监管不力的话,那可能会加重病情的。所以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方式就是让自己多赚钱,保证老人能治得起病、请得起人。
『伍』 大学生如何看待父母的养老问题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唐律?户婚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二、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
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 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外,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要依靠完善法制。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考虑到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障的复杂性,笔者认为,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我国农村养老法律体系可按以下思路构筑:
第一,尽快制订农村养老基本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可以作为我们正在制订中的《社会保障法》的部门法。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农村养老的形式、农村养老的种类、农村集体养老机构及其性质、家庭养老的内容、集体养老的内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及其性质、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法律责任等等。
第二,根据《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制订如下部门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法》、《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农村家庭养老示范法》等等。
第三,制订农村养老的行政法规。这一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规范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应该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家庭养老条例》、《农村集体养老条例》、《农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办法》、《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税收减免办法》。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
『陆』 在农村兄弟三个,父母的养老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比较妥当
我觉得可以三个兄弟一人养一个月,或者是三个兄弟每人每个月给父母一点养老钱,会比较妥当。
『柒』 年轻人会如何看待父母去养老院养老的问题
如果老人没意见,年轻人就不要去管了。
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忙。
条件好点的年轻人,会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但情感上的陪伴给不了。
条件不好的年轻人,既给不了父母物质需求,情感陪伴也给不了。
所以,父母有一些积蓄,想自己去养老院,年轻人就不要干涉,这是好事。
父母不想拖累儿女。儿女时常去看看父母就够了。
因为养老院有很好的养老和医疗条件,而且里面有很多老年人,老年人在一起玩玩牌,打打羽毛球之类的,不会让父母觉得孤单。
养老院里有医生和护士,可以定期给老人检查身体,对于老人的健康也有一个基本保障。
我觉得父母去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捌』 如何为农村父母养老做准备
一、那些不打算拖累孩子的老人,会为自己做什么养老准备
01.不要给子女留下经济负担
不要投机取巧,造成钱财亏埙。很多老人年轻的时候都想着给子女留下充足的钱,才让他们以后的生活都衣食无忧,往往这种想法都非常的急功近利,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在父母年轻的时候都想着奋斗,给子女留下大量的财富,他们会冒着很大的风险去做一些投资高风险的投资,才会有大量的回报,所以他们才能去冒险做这些事情。
如果冒险成功了,自己的孩子就会成为富二代,从此衣食无忧,但是冒险失败了,孩子会背负大量的债务,成为负二代。
因此不愿意拖累子女的父母,应该远离这些急功近利的办法去挣钱,以防万一让子女成为负二代。
02.不要给子女留下身体负担
很多父母都觉得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去外面吃苦,往往这一类父母他们都不在乎自己的身体,换句话来说,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健康来换取财富,换取财富的这些钱并不能抵押他们身体健康的损失。
父母的健康一旦受损,在一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在他们退休以后就会有很明显的变化,有的老人十分的健康,还可以出去跳广场舞,但是有些老人就每天要去医院打卡,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
不愿意拖累自己的老人,都会在退休之前做好保养自己身体的准备。
不要在年轻时拼命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03.不要禁锢孩子的发展
减少对儿女的依赖,学会爱的放手。做好给子女减轻负担的老人,他们都会在子女长大以后对子女采用放养式的管理,他们不会太过于严厉的插手,子女的生活。
在老人的看护下,长大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无论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是在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上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因此最好减轻子女负担的老人,他们都不会去禁锢孩子的发展。
二、与不做准备的老人相比,优势在哪里
01.老人的生活充满多种可能
做好准备的老人与没有做好准备的老人。两者之间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做好准备的老人,他们生活充满了多重,可能他们可以在自己年纪大的时候还可以照样活得非常精彩。但是对于那些生活没有做好准备的老人,他们就活的比较的格式化了,这一部分的老人大多都是以子女为中心,围绕着子女来生活的。
但是在一起生活难免会有摩擦,这些老人一旦在生活中和子女发生了摩擦,他们心理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逐渐开始产生了伤春悲秋的现象,稍微子女有一点的过错,他们都会感到心里非常的难过。
02.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做好准备的这一批老人,他们已经做好了生活的准备。所以在对待问题上都会有非常完全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样的老人,他们会减轻子女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负担,他们并不愿意给子女去增加太多的麻烦。
03.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做好准备的老人比没有做好准备的老人在退休生活中会更加快乐。无论什么时候快乐,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有准备的老人,他们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在明确规划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好的去执行,因此他们的生活中就减少了太多的不定性,这样的话,他们就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无论子女有多忙碌,他们每天都可以过得很快乐。
三、对于父母的养老,子女又该如何做
01.提供经济需求和心理需求
无论是对于有准备还是没有准备的老人来说,子女都应该做到提供经济需求和心理需求。经济需求是指老人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开销,子女们应该提供他们足够的生活费,让他们可以颐养天年。同时也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比如说经常去看望老人,或者经常给老人打电话等。
02.安抚老人情绪
老人年纪大了,每天的情绪状态都是不同的。有一些老人天生乐观,但有一些老人也是天生悲观的,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时常去安抚老人的情绪。
03.帮助老人消除各种恐慌
老人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恐慌,有对年纪大担心子女养老问题的恐慌,也有担心子女还没有结婚的恐慌,所以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帮助老人去消除各种恐惧,让他们可以在快乐中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