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有没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养老呢
在中国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那古代的养老制度会是什么样的呢?咱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凭借国家雄厚的财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先后几次举行规模宏大的“千叟宴”,为“康乾盛世”添写了一段佳话。清朝规定,儿子再穷也必须设法赡养父母,如果因贫困导致父母自缢身亡,要按照过失杀父(母) 罪被杖责100下,流放1500公里。
《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不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古代敬老、养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看完这些之后,您有没有想过要穿越到古代去养老呢?
② 古代有没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养老
养老,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个时代都关心的问题。养老制度不是今天才产生的新鲜事物,而是从古至今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那么古代人有“养老金”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他们又靠什么养老呢?
小编通过查阅古代文章典籍才发现,原来古代人的养老方法并不比现在逊色。而且古代以孝治天下,不孝儿女不仅受到社会的唾弃,同样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一、养儿防老
不用说,靠儿女孝敬养老一直是养老最根深蒂固的思想,尤其在古代农耕社会,人是最重要的劳动力,多生养孩子,不仅能老有所养,还能够增添家中劳力,从而增加家庭收入。
清代延续明代制度,继续开办“养济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国家较为衰弱之际,对养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啬。
除了建养老院,政府也通过赏赐财物、减免税负、授官赐爵等方式让一部分高龄的或有特殊情况的老人(比如在战争中立过功劳的老人)安享晚年。授予老人官位开始于北魏。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授予70岁以上的老人各种官位。而赐爵的做法在汉代就有了。
五、民间资本养老
古代民间资本养老主要出于公益而不是盈利。很多是富商大官通过捐献自己的财物秀建养老院。例如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兴建“孤老院”。
除了资源捐献,有时皇帝也会下令强迫一部分富人捐赠。朱元璋时期就强制或引导,让富人出钱,在全国各地建立公共墓地,使那些死后无钱买坟地的老者能够落叶归根。还有,养济院和施棺局等救济机构的运行资金,很多都是民间大户人家和官宦贵族捐助的。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各类养老机构大都是民办的,养老资金得到了各地中产阶层以上人家的大力捐赠。如施棺局,在清代,90%以上都是民办的。
六、乞讨养老
无可否认,社会和家庭都尽最大努力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但中国人口众多,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有一部分老人流离漂泊,无依无靠,只能靠街头乞讨来度过余生。
看完古代的养老制度,不禁感慨,原来他们也有这么多完善的制度,甚至有因为不赡养老人而处以死刑的法律,古人对孝文化的推从不是现代社会能够比拟的。
③ 退而不休、挂冠自去,古代的这些致仕制度是怎样的
古代的致仕制度由来已久,据可靠的文献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施行致仕制度,《尚书》里面就有关于致仕的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一般来说,如果朝廷没有特别要求的话,一般官员会在七十岁的时候退休,而关于退休后的待遇,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宋代的致仕制度较前朝要更加严格,一般年满七十岁的官员朝廷会强行要求致仕,年满七十不想致仕的官员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宋代的官员致仕一般会在原有官位的基础之上加官一级。四品以上的文官和六品以上的武官致仕之后可以荫补自己一到三名后辈,五品和六品文官以及七品武官可以荫补一名后辈。宋代官员致仕拿到的退休金和前朝差不多,都是官员俸禄的一半,不过朝廷会在他们退休之后经常性发放慰问品。
④ “养老制度”唐朝就有了,那个时候的养老制度的怎么样的
孝敬父母,在父母晚年的时候,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父母,爱护父母,是每个人的义务,唐代的制度就是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在唐朝体弱多病到70岁的人就可以退休,会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用来养老,让他们晚年生活变得比较好一点。 在唐朝每个人都非常的尊敬老人,爱护老人。
每次到了秋天,或者是重大节日的时候就会举行养老活动,就连皇帝也会亲自的参加,可见分量极其重要,如果遇上一些比较吉利的事情,会给天下的老人一些奖励,而且颁布不得一些关于养老的条例,非常的全,也非常的多,而且也非常照顾老年人精神上的照顾,会给老年人一些精神上的奖励。
⑤ 先秦和秦代的养老制度,通过哪些事情能看出来
衰老是每一个生命都需要面对的事情,如同生老病死,没有哪一个人类不在这里面转,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寻仙问道求永生的人。行走在这条大路上的人,有的是富贵逼人、权势滔天者,而那些平民百姓往往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好好活着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所有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都有面对自己孱弱无力、步履艰难的一天。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就塑造出一副理想挂毯,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这么说道:“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所谓天下大同,步入大同社会,这是我们中国人思想传统中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⑥ 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发展的历程
致仕制度,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西周时期,周天予以下的卿大夫、士和其他职官,都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确定职位高低的。他们的职位一经确立,便世代相承,父死子继。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世官世禄制度”。
2、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确立,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世官制度也逐渐为官僚制度所取代。
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改革,发展了封建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制,废除了世官世禄制,开始实行官僚制。并建立了从任免、考核到致仕的一套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的文献关于致仕的记载很多:《左传》襄公七年:“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就是因年老而请求退休。
当时各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以利于在与其他诸侯国的争战中取胜,需要提高行政效率,加之世官制本身的弊病,以及新兴地主阶级为争取政治地位,反对旧贵垄断仕途,因此,告老致仕制度为各国所重视,而且相继实施,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并对后世封建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3、致仕,作为行政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形成一套制度,大约是在汉代。这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官僚机构随之扩大,为使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僚机构发挥统治效能,需要建立一套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吏的培养,选举,任用、考核,奖惩、告老致仕等制度。
《汉书》记载,景帝时对职位较高的官员,年老时是以特恩致仕。例如“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
武帝时,以周仁为先帝重臣,“乃病免,以二千石禄归老”。御史大夫张殴,“老笃,请免,天子亦宠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
至汉平帝时,诏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这是从制度上明确规定致仕条件和待遇的最早记载。不过也只限于比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致仕,方可带原俸三分之一养老,比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致仕还乡,并不享受任何优待。
汉代官吏致仕年龄规定为70岁。《礼记·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事”。为什么划定为70岁呢?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解释说:“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趾跨之属是以退之”。意思是男子到七十岁便已衰老,耳聋眼花,行动不便,应该告老退休。
4、汉代以后,历代王朝大抵皆以70岁为致仕年龄。
南朝齐明帝时,“百官年登七十皆令致仕”。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诏:凡朝官“已满七十,方求更叙者,吏部可依令不奏”。“可给本官半禄,以终其身”。
唐令规定,诸职事官70听致仕。
但依官品等级的不同,对申请致仕的程序做了不同的规定,即五品以上官吏(据《唐书》记载,文官包括三师、三公、宰相、六部尚书、侍郎、九寺卿、少卿以及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和五监的正副监等高级职官。武官包括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高级将领。地方官包括都督府的都督、长史、司马、州刺史、长史等高级地方官。)请求致仕,须直接奏请皇帝批准。
六品以下官吏则径向尚书省申请,批准后由尚书奏闻皇帝即可。这一规定反映了唐王朝对高级官吏的重视(因为他们在政权中作用较大,故采取慎重态度)。
宋、元、明、清亦皆以70岁致仕,惟在洪武十三年二月。曾诏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对致仕年龄开始放宽。这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为以谋反罪处死,株连者达一万五千余人,遂有罢中书省废丞相,更定六部官秩,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之举。朱元璋建立了极端君主专制的统治,放宽文武官吏致仕年龄,是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减少对集权统治离心力量的一项权宜措施。洪武二十六年以后则规定为70岁方准致仕。
清代,随着皇权的加强,官员致仕“皆出自特恩,不具载”。从实际情况来看,致仕年龄大约在60岁以上。康熙五年诏谕:“年老解任官员,其历任几年及效力情由,俱著明白开列,应否给与半俸,请旨具奏”。可见,清代官员致仕,皆由皇帝裁决。
5、历代致仕一般先由到达年龄的官吏本人提出请求,所谓“乞骸骨”,经皇帝批准方能离任。表示“君不使自去者,尊贤者也”。据说这是按照礼法关于“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规定。
但是明清两朝在对官吏定期(一般为三年)考察中,则把致仕作为内容之一,往往是对年迈、病疾、无能而又不自请休致者采用,由上级主管长吏提出,令其致仕。清代则专称“勒令致仕”。
自魏晋以来对一些德望素著和对国家建有功勋的大臣(国家需要),可不令致仕,以示优崇。
6、我国古代官吏致仕以后,一般都享有优厚待遇,同时随着封建王朝的政治需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待遇也有所提高,而且名目繁多。总的说来可分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
7、详细内容太多,请参见:
网络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历史学--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网页链接
⑦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后有何待遇
明朝起,将退休年龄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满六十岁,就鼓励退休。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于洪武四年,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清朝官员退休年龄也为六十岁,如果没有年满六十岁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而满六十岁又有世职的可以拿半俸,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 对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养老制度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一家之内,晚辈负有不可推脱的养老义务,而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减免老人及其子孙的赋税(向国家缴纳一定的钱物)和徭役(为国家提供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国家甚至还通过授官赐爵、赏赐财物以确保老人安享晚年。
⑧ 据材料概括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对于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赵宋王朝也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并积累了一系列史料。例如《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在这些文献中,大量记载了两宋时期的养老的法律、政策、制度状况。1、致仕(退休)制度。一是年七十以上;二是年虽不及七十但体弱多病;三是在职期间政绩不佳。凡到之一条件的,都允许他们退休。“应曾任文武职事官恩许致仕者,并给半俸,以他物充,於所在州县支给”。景祐三年,朝廷规定:凡文武臣僚年满七十者,并令申请致仕,给本官全俸。——可见朝廷对退休官员的优待。
2、恩荫制度。一定品级官员退休,朝廷允许他们举荐定量的子侄为官,也就是所谓的“恩荫”制度。——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朝廷的敬老态度。
3、救济制度。对老人的社会优待,对孤贫老人的社会救济。朝廷为救助老人建立了如福田院、居养院等官方养老机构,制定了优老措施。特别是对于老弱、孤贫的救济,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定期赐物,也是救济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赐予财帛、减免税赋等。“北宋中期以后,推行已久的高年赐物政策逐渐被有组织地赈济老疾活动所取代。与前期赐物主要局限于八十岁以上老人相比,政府赈济的对象是六十岁以上的贫老(年龄最低界限曾降至五十岁),无论是赈济范围还是实际效果都较前期明显不同”。在遭遇灾荒时,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且优先考虑老疾这样的弱势群体。
4、忠孝文化。旌表孝德孝行,通过制订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遏制、打击各种不孝犯罪以及在官场人事制度中以孝悌品行举人选官、黜陟迁转官吏等等,形成了宋代民间社会讲孝行孝的浓厚气氛。在孝观念作用下,老人的生存状况自然改善。
注:以上是查多方有关研究资料概括整理出来的。
⑨ 两汉时期官员的致仕制度:承先秦,启隋唐,都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现在正常情况下,只要满足“男子满60周岁,女子满50周岁,参加工作时间满10年”(或是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的)这个条件的就可以申请退休。退休后,人们不用再工作,就可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合法权益。可以说,现如今的退休制度已经是很完善了,它不限身份,不限性别,只要满足年龄、工作时间的要求,任何人就都可以申请退休。
但是你们知道吗?在古代,也有类似于现在的退休制度,那就是形成于汉朝的致仕制度(不过需注意古代的“致仕”与现代的退休是不一样的,最大的不同在于“致仕”只适用于官员,平民百姓是不适用的,简而意赅的说古代只有官员才有退休的资格,其余工商农等行业的平民百姓都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致仕”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春秋公羊传》载:“退而致仕”,东汉经学家何休在这里注解到“致仕,还禄于君”,可见,致仕的最初意思就是将权力交还于君主的意思。而与此同时,同样在先秦时期,先秦就有官员在70后致仕的规矩,《礼记.曲礼上》载:“大夫七十而致仕”,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此注解到“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就是大臣将权力交还君主,然后告老还乡。
而对于地方官员或者是致仕回老家的中低级官员,他们去世后,皇帝一般会“遣使视丧”,就是派使者代替皇帝前往丧礼进行吊唁,亦或是下诏书褒扬、赠印绶,如西汉宣帝时期右扶风尹翁归去世后,宣帝下诏“朕夙兴夜寐,以求贤为右,不异亲疏近远,务在安民而已。扶风翁归廉平乡正,治民异等,早夭不遂,不得终其功业,朕甚怜之”,以此褒奖尹翁归生前的功绩。
总得说,从汉朝给予致仕官员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丧葬待遇来看,汉朝对于致仕官员还是比较重视的。此时汉朝的致仕官员虽然没有了世袭的采邑和封地,但是朝廷给予他们的养老俸禄,物品、金钱赏赐,再加上他们为官期间的积蓄,已经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的度过余生。同时朝廷在给予他们丰厚的经济待遇的同时,还给予了他们较高的政治待遇,如可以指定一定嫡系子弟入朝为官等,可谓是给足了面子。
当然此时的汉朝在致仕制度上并不是很完善,汉时多数对于致仕官员的礼遇都只是针对二千石以上的,而对于二千石以下的却没有太多的礼遇。
⑩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都是怎么养老的怎样才能告老还乡
看古装剧,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告老还乡”。
古代的官员老了,都能“告老还乡”?那可不一定。
更进一步说,“告老还乡”就等于可以颐养天年吗?那也不一定,而且可能凶多吉少。
而对于京城的皇帝来说,最怕的是一些致仕的官员,利用自己旧有的关系网络和朝廷给予的权势,以另一种心态继续发挥“余热”,对地方政务施加影响、徇私舞弊,扰乱朝廷的统治秩序。
于是,针对已经致仕官员的监管措施,也就愈加严密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规定致仕官员回乡后,必须到地方官府登记备案,名义上是方便慰问,实际上是便于地方对其进行监管。
二是要求地方官府对致仕的官员严加管理,他们平时的书信往来、交友情况,都要被记录在案,而如其有违法行为,更要及时上奏朝廷加以处置。
三是朝廷特使们的“特殊关怀”。如果朝廷担心致仕官员与地方勾结,不能让真实情况上达天听,还会派出特使进行监督巡查。
如明初时期,吏部尚书吴琳退休后,朱元璋专门派使者到其家乡暗访。在听说吴琳没有一点架子,甚至被田间老农直呼其名后,朱元璋这才如释重负,嘉奖吴琳的优良品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致仕官员虽然身已退,但他们仍然要活在君王的意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