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什么叫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
比如说,您下个月退休,现在在职收入1万,退休后领退休金5千,那么您的退休金替代率就是50%。
养老金的替代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是个人,养老福利的重要依据。发达国家一般是70%到80%,而在我国,如果只依靠社保,替代率在25%到55%之间。缴费基数越高,替代率越低。
⑵ 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分段确定我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的保障目标。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个人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差距将难以完全消除。随着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建立惠及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标,在保持总替代率适度水平的前提下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保障水平下降可能是必然趋势。
世界上不少国家对不同收入水平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目标,如美国将被保险人一生中五年最低工资平均值作为均数,分成高、中、低三档,高档工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15%,中档工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30%,低档工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90%。我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对城市家庭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人均收入情况将城市家庭分为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七类。据此,我国也可尝试对这七档收入确定不同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替代率目标,相应地也确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企业年金的替代率目标,纲举目张,从而达到引导公民实现养老保险替代率达到80%的保障总体目标。
(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要注重灵活性。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可以通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灵活性来适应不同行业存在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问题。通过建立个人所得税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联动的制度,放宽个人账户缴费标准限制和个人所得税免税的限制。最后达到用个人账户替代率的提高来逐步提高企业养老保险替代率,扭转企业养老保险替代率不断下滑的趋势。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转变现行的只对企业缴纳企业年金免税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企业年金投资阶段和领取阶段的税收政策,规定职工个人账户缴费不超过工资的一定比例可以免税。用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来促进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提高。
(三)加强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统筹性。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统筹性是指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要能达到较高的覆盖面,推进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统一。因此,可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用全国统一但较低标准的统筹帐户解决地区养老保险差距问题,争取早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体系。
(四)可以使用多种政策组合来减少基本养老保险新空账的产生。为了减少基本养老保险新空帐的产生,可以有多种政策组合,包括提高缴费标准(提高缴费基数或缴费率)、延长缴费年限(提早开始缴费时间或延长退休年龄)、减少领取年限(取决于退休年龄与寿命之差)、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和降低工资增长率等。
但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有些政策在实践中可能并不可行。因此,提高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无疑对提高养老保险替代率是非常有益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除了投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还可以使养老保险资金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从而实现经济与养老保险增长的良性互动。
此外,拓宽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渠道(如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分红、接受慈善捐赠等),也可以使得养老保险的领取计划达到新的平衡,从这个角度看,要使今后养老保险新的空账不再产生,则需要建立一种动态调整机制,对影响养老保险总体缴领平衡的因素进行监测,从而动态地对养老保险的缴领方案进行微调,进而杜绝养老保险新空账的产生。
⑶ 养老保险是什么,养老金替代率是什么
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养老保险替代率是用来反映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确定合适的养老保险替代率目标成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养老保险替代率事业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有关规定,从2016 年5月1日起,将阶段性降低养老保险。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自2018年7月1日起,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实施。
⑷ 我国事业单位退休员工近年来年养老金替代率是多少
如果是财政发退休金的事业单位80%以上
如果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与企业一样,目标是达到60%
⑸ 养老金替代率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养老金替代率的具体数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来获得。如:2002年某一城市新退休人员领取的平均养老金为650元/月,而同年该城市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为1100元/月,则:2002年该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为(650÷1100)×100% = 59.09% 。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以向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目的的制度。因此,这个制度设计的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为60%左右。但实际上,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 目前已下降至50%以下:http://www.chinanews.com/fortune/2011/06-10/3103897.shtml
⑹ 养老金替代率应该为多少——个人期望和政府安排
养老金是当人们年老工作效率不高时,用来替代其工资的。那么个人希望有多高的养老金替代率?政府又应规定多高的养老金替代率呢?如果个人希望的养老金替代率太低,退休人员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如果政府规定的替代率太高,就需要加重缴费负担来为其筹资,而且还会随着金融和劳动力市场问题而使福利受到损失。但是,何为“太低”,何为“太高”呢?养老金替代率可以根据不同的基础来计算。替代率通常被阐释为工人最末一年工资或若干年内平均工资(如一生的年平均工资)的某一百分比。有时它被表述为社会平均工资的某一百分比。在计算时,可以把养老金当作缴费前毛收入或者缴费后净收入的某一百分比。许多家庭期望退休金是终生平均毛工资的75%,而政府为每个工人规定的替代率可能只有50%,同时为低收入者制定了最低贫困线标准。1、个人的工资替代率目标根据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人们希望在一生中合理分配消费。这种理论简单的说法就是人们希望自己每年的消费额,不论年轻还是年老时,都是相同的,所以在收入高的年份里他们要省下一些钱供收入低的时候消费。若是这样的话,工人要求养老金是其一生平均净工资的100%。这种理论更现实的一种说法假设人们希望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消费。许多人希望年轻时消费多一些,以抚养子女和因工作需要住在高消费区。另外一些人,有的因为医疗费负担重,有的因为闲遐时间多或习惯了舒适的生活方式,希望年老时消费多些。而且,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要随之增长以维持相对的水准。健康状况和生活费用等不确定因素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有些人希望退休金超过一生平均净工资的100%。恰当的替代率还取决于工资基础。在经济增长中或对于那些有专业技术的工人来说,收入随年龄而增长,所以在最后一年的工资比平均数要高出好多。对他们来说相当于一生平均工资100%的养老金只是他们最后一年工资很小的一个百分比。举例来说,如果40年中工资每年增长2%,那么最后一年的工资几乎比一生的平均工资高50%。这意味着按一生平均工资的100%支付养老金也只相当于最后一年工资的70%。净收入和毛收入的差别使问题更加复杂。因为人们必须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来储蓄或者缴纳工资税。如果储蓄率或者缴费率是22.5%,按平均净工资的100%得到的养老金相当于平均毛工资的77.5%。考察这些关系,得出三个结论:(1)由于环境,各家庭的倾向性和经济增长率不同,所谓“正确”的替代率变动很大。(2)由于所采用的工资基础不同,不同的工资替代率下养老金数额有可能相同。(3)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下述的养老金替代率是合理的:大约是一生毛平均工资的75%或者是最后一年毛工资的一半。这样的养老金目标使高工资家庭能过得很舒服,而对于低工资家庭来说,仅能维持生存。2、强制性工资替代目标政府没有必要为每个个人规定充足的养老金。因为人们对年轻时和年老时的相对消费有不同的倾向,政府可以通过确定较高的强制性储蓄率或缴费率来减少一部分人的福利。一些分析家认为,政府应规定仅能满足基本需要的养老金,这样储蓄倾向低的人就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低的养老金规定促使想获得更高收入的自谋出路,从而避免强制性养老金方案带来的逃税和资本市场及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还有一些分析家认为,政府强制性规定应该超过基本需要的水平,通过要求人们参加年金统筹的方式来弥补保险市场的不足。举例来说,政府要求储蓄或缴费水平相当于工人一生平均毛工资的60%,最低限是社会平均毛工资的1/3。这也是一些经合组织国家(OECD)实行的替代率。强制性计划可以是公营也可以是私营,尽管最低限的养老金水平可能需要公共转移支付。最低限和低收入家庭的替代率目标相近。
⑺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养老金整体替代率水平约为75,这是什么意思这指养老保险里是什么意思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养老金替代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
现状:中国养老金替代率偏低
养老金替代率,这是我们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杨燕绥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个人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后的退休金/退休前的工资。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替代率越高,越能保证老年生活的品质,反之,则会影响养老生活。
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到目前已下降至40%以下,而且不同人群养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异也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
试想,收入1万元左右的职场白领,退休金降到4000元左右,对退休生活将带来影响,我们也不得不面对退休生活的落差。目前来看,政府养老金只能起到兜底的作用。
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养老年金理财师介绍,“从现在来看,每个人的养老保障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二是企业年金,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保险、基金等等。”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上述三大支柱、三大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美国为例,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分为4∶4∶2结构,40%是国家出,40%靠企业年金等,20%靠个人商业保险。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⑻ 养老金替代率怎么算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养老金替代率的具体数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来获得。如:2002年某一城市新退休人员领取的平均养老金为650元/月,而同年该城市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为1100元/月,则:2002年该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为(650÷1100)×100% = 59.09% 。决定替代率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基金的承受能力;二是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三是养老金的增长机制
⑼ 养老金替代率的遵循原则
我国未来养老金替代率调节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首先保障城镇退休人员和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财政合理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的标准,让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共享发展成果;逐步缩小养老金水平的阶层性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据此,未来我国调节养老金替代率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机制,保障因年龄原因离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养老保险的根本宗旨和功能。因此,保障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的需要,是确定养老金替代率的“第一原则”。如同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样,何为“老年人口基本生活需要”,须经一套科学而繁杂的方法统计和计算后才能得出,实际上既难以做到又没有必要。各国可操作的办法则是根据一定的理念,以保障基本生活为基础,综合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工资物价水平、经济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得出大体可以为经验所接受的替代率。
根据相关资料,国际劳工组织1952年《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养老金替代率至少要达到40%,而我国设计的(企业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水平是60%左右(胡晓义,2002)。我们的理解是,这是指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相当于上年城镇企业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的60%左右。由于各地工资收入差距很大,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这是指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相当于上年所在城镇企业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的60%左右。还需指出的是,这里是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平均水平,而由于企业和个人的原因,同一城镇相同工龄退休的职工其实际领取的养老金也可能是有差距的,例如当平均替代率为60%的时候,一部分退休人员养老金实际替代率会达到70%或更高,而另一部分退休人员养老金实际替代率将仪有50%或更低。应当对“目标替代率”作这样准确的理解。
替代率为“60%左右”,可以成为现阶段(例如“十二五”期间)能够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标准。从理论上说,一个标准的城镇三口之家,夫妻二人就业加一个未成年子女,人均生活费为所在城镇平均工资性收入的66.7%。而老年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相比,已经不需要抚养未成年子女,不需要支出子女的教育费用,一般也不需要购置房产和大件消费品,不需要较多地储蓄,养老金水平达到在职人员收入的60%左右,应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与此同时,国家应当完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尽可能减少因疾病对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倡和鼓励老人的储蓄、财产养老,子女的孝心、反哺养老,发展地方政府的老年福利,多管齐下,可以使退休人员的生活达到适当的水平。
如果将“60%左右”作为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养老金替代率,国家就应当把这一标准作为一条“红线”。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养老金发放调查和统计制度,持续监测养老金水平的变化,当养老金实际替代率低于这一标准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节,确保全体退休人员平均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60%左右。对于部分因企业和个人原因养老金水平过低的退休人员,应当通过提高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予以补助。 在养老金替代率调节的层面,坚持“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则,就是指在国民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和职工工资提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积极而又稳妥地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不仅有效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且能够使大多数老年人口过上质量较高、有尊严的生活。
逐步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理念和方向。老年人口在退休前为今天的国家建设做出了一生的贡献,为明天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他们因年龄原因退出初次分配领域后,和仍然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社会成员相比,便成为相对弱势的群体。如果国家通过逐步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使他们得以过上质量较高、有尊严的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就必将光大中华民族“孝道”传统,提高社会的和谐度,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在一个有着数亿老年人口的国家,普遍提高养老金水平,对于扩大内需,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增加就业也具有显而易见的战略意义。
积极而又稳妥地提高养老金替代率,要制定科学的长期规划。我国已经确立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据此我们认为,应当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争取到21世纪中叶将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从现在的60%左右提高到7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应将长期目标进行分解,每隔3~5年提高一次。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以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方式进行,保持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差距,兼顾效率和公平。 我国已经建立起由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退休制度、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和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组成的全民养老保险体系。在养老保险问题上,实现社会公平,首先要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不合理的过于悬殊的养老金差距,同时逐步有效地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水平。
我国现阶段城镇三种不同的养老保险和退休制度并存,是由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它是改革还不彻底的阶段性的现象。一个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当是,不论社会成员退休前从事何种职业,其领取报酬的方式和数额有多大的不同,退休后都应当纳入相同的养老保险体系,而不应当由于制度、政策的不同造成养老金替代率的阶层性差距。因此应当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想办法”的政策。对已经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将其全部退休金划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块,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标准与办法和企业一致,并且和企业退休人员一道,参加国家实施的基础养老金的调整,其“个人账户养老金”则和企业退休人员一样保持不变。用这样的思路,在保持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最终达到全社会养老金替代率平均为70%~75%的目标。
⑽ 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变化趋势
趋势正在降低,从80年代-90年代的60%,到2000年的50%,目前估计在40%左右
90年代的企业改革,医疗改革,等等,以及后期的一些变革,养老保险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