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正常啊,财政会填补上的。亏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
存在的说法,有以下理由:
一、国家开展社会保险个人缴费(1995年)之前的所有退休职工,全部由社会保险无偿支付待遇。以我县为例,14000名退休职工中,有4000人就是从来没有缴费,一直在领取待遇。一年就是6000万元。
二、国家开展社会保险个人缴费之后退休的职工,在1995年之前的工龄视同为缴费年限,并按规定核定了待遇。那么,这个视同缴费年限的钱,也是社保在无偿支付,今年我县退休人员,如果是1980年参加工作的,那么退休待遇约为1000-1200元左右,其中视缴缴费部分为700元左右。这部分人员一年这一块需要支付6000万元以上。
三、其它原因。比如社保的实际利息要低于记账利息等。
⑵ 养老金空账4.7万亿原因是什么
5.5%,这是近日人社部公布的养老金上涨幅度。更加令人关注的一个消息是:养老金支出亮“黄灯”,个人账户“空账”4.7万亿。
客观的说,在老龄化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实现养老金连续上涨并不容易。不过,帮主同样留意到,养老金涨幅已经是连续两年下调——2016年,养老金涨幅下降至6.5%,但此前,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曾实现了11年连续以10%左右的幅度上涨。
而个人账户“空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不动用年轻人个人账户里的钱,现在的养老金就无法做到收支平衡。我们这些工作的年轻人每月交的养老金并没有进入我们的个人账户,而是用于支付这一代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空账”额4.7万亿。
⑶ 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是现在上班的工人造成的吗
养老抄保险空账运行的主要原因袭是国家是1995年才恢复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从而导致之前参加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和退休人员养老金需要由现有参保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去支付(国家财政当时并没有划转国有资产给社会保险基金)导致的。
⑷ 急急急!!!我国养老基金“空帐”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基本思路
养老保险的基金缺口是体制运行的最大难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人口老龄化。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2%。10%是老龄化社会的临界点,也就是说我国已进入老龄型国家的行列。由于1950—1958年、1962—1970年以及1985年以后3次生育高峰,加上计划生育政策、不断预期的人口寿命延长、抚养孩子的成本增加等因素,使我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另外,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以3%的速度增加,这意味着我国每年净增380多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多万80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3% ,到2040年将占45%,而以此相对应的劳动力队伍的规模将开始下降,1995年65岁(含65岁)以上的退休人数与职工比为1:10,预计2050年将下降为1:5。这种人口走势预示着我国劳动者的数量将相对下降,社会保险缴纳水平也会随之下降,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将相对缩小。
2.退休年龄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的企业职工退休制度,对退休年龄有明确规定,1958年和1978年曾两次修改。199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对原职工退休年龄规定给予延续,即男职工满60周岁,女职工满50周岁,女干部满55周岁。提前退休的规定:男职工满50周岁,女职工满45周岁,因疾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提前退休即病退;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有毒有害工种(即特殊工种)的工作,男职工满55周岁,女职工满45周岁,可提前退休。
世界各国退休年龄不尽相同。全世界165个国家对退休年龄做了具体规定,男女退休年龄相同的多于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国家(相同98国,占59 4% ;不同67国,占40.6%)。男性平均退休年龄高于女性。1999年,全世界165个国家平均退休年龄,男性为60.5岁,女性为58.6岁;凡男女退休年龄有差距,都是男性高于女性;男性一般比女性高3~5年;最高退休年龄(享受养老金年龄)男女都是67岁(丹麦、冰岛和挪威),男女最低退休年龄(享受养老金年龄)为5O岁(斯威士兰、赞比亚、科威特等);我国退休年龄男性6O岁,女性5O至55岁。
其中,男性“工人”与女性“工人”退休年龄差距为1O年,是世界上两性退休年龄差距最大的国家。我国男性低于世界平均退休年龄0.5岁,女性低于世界平均退休年龄8.6岁。因此,我国应在普遍提高退休年龄的同时,缩小男女之间的差距。
3.覆盖面狭窄。在我国,养老保险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社会保险的公平原则要求将全体国民都纳入社会安全网,但在我国真正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人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和城镇大集体企业职工,而这部分人员只占社会成员的一小部分。据调查,各地国有、集体企业使用的本地籍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特别是建制镇以上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并未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另外,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参保人数大幅度下降。随着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各地中断缴费的职工急剧上升。据劳动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 ,全国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上年年底减少25万人,降幅为0.28% ,参保缴费人数减少155万人,降幅为1.45% ,而我国同期计增离退休人员79万人,多支出养老金105亿。
4.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水平不高,方式单一,难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为了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国务院明文规定,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债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这种严格的投资政策造成了基金的低收益率,而实际收益率低是基金收支失衡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现行的部分基金积累制的筹资机制下,基金收益率只有超过通货膨胀率和工资增长率,才能保证其未来的抗风险能力。投资政策的限制使基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由于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基金的实际收益率自1992年之后一直为负数。事实表明,养老基金存在贬值『口』题,这必然会使基金的保值增值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长、短期收支失衡。
5 实际缴费率低。在我国,工资总额远远小于实际的劳动收__入,同时基金征缴率明显偏低,基金收入大打折扣。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作为社会保险费基石的工资总额在我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劳动收入非工资化、非货币化程度高,工资总额大大少于劳动收入;第二,社会保险制度核定的缴费工资额小于工资总额。我国的劳动收入由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组成。货币收入又包括政府统计口径的工资总额和非工资收入。虽然政府规定工资总额由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组成,但企业会以种种名义发放不统计在“工资总额”内的收入,形成一部分非工资收入。这样,社会保险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远远小于统计口径的工资总额。
6.转制成本的客观存在。过渡时期的社会政策存在转制成本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转为“统账结合”是养老保险制度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在转制过程中,必然会有相关的转制成本出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隐性负债补偿问题。在原有的现收现付模式下,当期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当期职工的养老金则由下一代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支付。这种代际转移支付使现收现付制能一直延续下去,任何一代人的养老金总有明确的支付主体。但在“统账结合”的制度实行后,当期职工的缴费只负责自身的养老金积累,既不需要承担为上代人养老的义务,也不依赖下一代人为自己养老,代际之间的转移微乎其微。但那些已退休职工和在实施个人账户以前较早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也就是所谓的“老人”和“中人”,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养老金积累,而是通过现收现付制对上一代退休职工做出了自己的养老贡献。在制度转变后,这部分人的养老费支付自然失去了资金来源,这就是在转制过程中必须面对并且应予以补偿的一种“隐性负债”。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制成本的规模,不同的研究者估算的结果不一样。世界银行测算约为5万亿元,我国劳动部门测算为2~3万亿元。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林双林通过研究认为,1996年我国的退休金债务应该在30512~4576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60%。武汉大学的李珍以1993年为例,从当年退休规模、当年退休人口平均生命余数、“中人”在旧制度下形成的退休金权益规模等静态因素人手,估算出基于狭义和广义退休金的静态总规模分别为1993年GDP的40%和60%。可见,无论是哪一种测算结果,其转制成本部是巨大的。
⑸ 关于养老金空账的问题,谁帮我解读下
意思是来:我国从90年代初才普遍自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在这之前,人们在企业里工作,但是单位和个人不缴费,不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退休金由企业发放,这些人后来转由社保基金支付养老金,包括历年增资。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之后到年龄退休的人,不少人在制度建立之前的劳动事实存在,因此这段工龄经过社保部门认定,视同缴费年限(养老金增资时有用),退休时社保部门要多发一块养老金给他(即过渡性养老金)。而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之后参加工作的人,就不讲什么工龄了,而是看缴费年限,交一个月的社保费算一个月的缴费年限。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简单来说,在职人员缴纳的社保费用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退休费,导致我国的个人账户没有做实。另外,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大部分用来存银行和买国债,跑不赢CPI,因此贬值比较厉害。
⑹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养老金的空帐问题或者是缺口的问题,指的现在对应到每个个人账户的钱没有做实,有很多账户虽然应该有这么多钱,实际上是空的,是因为我国现在实际养老金的运行模式是一种统账结合的方式。
(一)空账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规模
1.个人账户空账产生的原因“空账”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993年,在全国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相关代表提出,中国要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由此确立。然而已退休的职工(即所谓的“老人”)和在实施个人账户制度以前较早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即所谓的“中人”),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并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但养老金需要支付。
因为我国自1997年开始就一直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将两个账户混合管理,所以,这就给个人账户资金向社会统筹账户转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为了解决已退休职工(即所谓的“老人”)的养老金支付问题,社会保障机构就利用“混账管理”的便利,直接挪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中的资金,长期以来,由于不断地透支个人账户来填补社会统筹资金的不足,于是就导致了个人账户的空账。
2.现个人账户“空账”的规模
近几年来,我国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在急剧扩大,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报告指出,在未来50年里,城镇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抚养比将由3.65:1提高到1.87:1;社会统筹基金总缺口将达到1.8万亿,平均717亿。个人账户空账的空前大的规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埋下了很多隐患。
(二)个人账户“空账”埋下的隐患
个人账户“空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由现收先付制向积累制的转变,并将养老金的支付风险转移到了后代,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也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
首先,个人账户的“空账”直接影响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由现收先付制向完全积累制的转变。这种转变势必会影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完全积累制的实现,最终只能使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停留在表面,无法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其次,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使得养老金支付风险被留给了下一代,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个人账户的无积累——“空账”问题就是将养老金支付风险转移给了后代,风险的转移使得人们的缴费意识降低,由此各种显性、隐性逃费的现象就会出现,而逃费又会引起低征缴率和高缴费率的恶性循环,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同时造成基金收入小于基金给付需求的状况,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也增加了基金增值的压力,使得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以及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得到影响。
⑺ 中国养老金亏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大约2亿人,没有缴费,直接领取养老金。
并且随着年轻人逐渐减少,缴费人群以后会减少。
短期内社保空账的对策:2017-11-18国务院出台政策,央企等国企划转10%的股权给社保基金,增强社保基金实力。
(参照:2016年,102家央企利润总额1.2万亿元,10%就有1200亿元。)
建议采取更多措施,比如,公务员人数和行政支出每年递减2%,财政税收每年划拨社保基金递增2%等,进一步提高社保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