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阳节古诗
古时重阳聚友饮酒赋诗,曾经留下很多很多好诗,本文就来分享几首在重阳节写出来的好诗:
接下来一首诗就是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桂节指的是重阳节这两诗中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桂节指的是重阳节这两诗中写出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的感情。
『叁』 重阳节孝敬老人的诗(两首)(必须关于孝敬老人)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写母爱的不知道行不行)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孝敬老人歌
和谐社会树新风,尊老爱幼好传统。
堂上双亲多孝敬,邻里尊让讲文明。
养儿育女为防老,颐享天年乐融融。
年老体弱易多病,腰酸腿疼路难行。
父亲脚软腰又胀,母亲眼花耳也聋。
莫嫌父母太娇气,举动哪能比后生。
夏日怕热冬怕冷,风烛残年体变形。
疲惫不堪容憔悴,涕泪纵横语不清。
劝儿要做孝顺子,和颜悦色笑盈盈。
凡事体贴父母意,关怀备至心赤诚。
外出打工莫走远,经常通信到家中。
纵无山珍与海味,粗茶淡饭情意浓。
米饭蒸熟上桌端,菜蔬煮烂盘中盛。
兄弟争先行孝敬,互敬互爱好家庭。
妯娌争当好媳妇,公婆父母一视同。
古有孟宗哭冬笋,王祥为母卧寒冰。
董永卖身为葬父,感动仙女下凡尘。
世间总有不孝子,父母双亲推出门。
一说父母无家业,二说父母缺金银。
岂知富贵人家少,世间总有饥和贫。
纵然祖业值万贯,坐吃山空无分文。
艰苦奋斗创伟业,白手起家靠个人。
父母恩情比山高,养育之情如海深。
居家时时敬父母,何必烧香到山林。
『肆』 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 重阳节送父母什么礼物
小能伴老人专用平板
『伍』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阴历九月九日,就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单奇为阳,九为阳之最大,九九就是重阳重九。重阳为节,战国时就有,如屈原在《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的句子,说明屈原生活的的代就习惯做重阳节了。
一、赏菊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陆』 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习俗,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选择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佩戴茱萸、还要吃重阳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也会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的活动。
『柒』 谁记得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里面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首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内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容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捌』 有关孝悌文化的资料!
浅谈“孝悌”思想的现代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于如何管好家庭,孔子提出了“孝悌”的思想。 一、 何谓“孝悌” 所谓“孝悌”,指善事父母,孝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的敬顺。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第二,敬重双亲。《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孟子·离娄下》说:“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二、 孝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对于孝是非常重视的。《论语》中就有19处出现过“孝”。孔子在议论种种伦理观念中,第一议论的是“孝”,其次才是“仁”等。孔子把“孝”看成是人间各种伦理关系中的第一伦理,把孝所反映的父母与儿女的感情看做是人世间种种亲情中的第一亲情。而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关于孝的故事,如舜孝感动天,遣神象助舜耕地,遣神鸟助舜除草。帝尧最后把他的地位禅让给舜的故事,有晋王祥严冬为母卧冰求鲤鱼,鲤鱼跃出河面的故事;还有三国孟宗为母治病在大冷天扶竹哭笋,笋破土而出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不足以全信,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对孝道的崇敬。有许多朝代也宣扬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希望借助孝道的宏扬,让社会呈现出一片温馨和乐的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对长辈的敬顺也渐渐地消逝褪色,所谓“E时代”的青年人对孝顺的概念也渐渐地模糊了。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一个人,假如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不去关爱,他又如何能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爱人民呢?孝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而成了社会的需要。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一家公司求职,公司的社长(经理)审视了那位学生的情况后,突问:“你给你父母洗过澡吗?”学生茫然。学生临离去时,社长说:“明天你再来,但一定要给你妈妈擦次身。”学生照办了,并被公司录用。被录用时,那学生激动地对社长说:“在给我母亲擦身时,见母亲为我辛苦一辈子而导致身子干瘪时,我流泪了,过去我对母亲关心太少了,抱答太少了,感谢你给我上了一堂真切的孝心、爱心教育课。” 面对着层出不穷的社会丑恶现象,不禁让人感伤人心不古,世道沉沦。由此可见道德观念的树立是多么重要。而作为“百善之首”“百义之首”的孝就需要得到重视。令人欣慰的是我国不少地方启动了“孝心工程”,在一些学校中开设了“孝敬课”,如济南一中,东阳一中,上海二中等,这些学校规定,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每周周末为学生的“孝敬日”,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爱他人。进而培养学生爱人民,爱祖国的品德,效果很好。南京市教育部门还规定,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中小学生孝敬日”,并把它列入到精神建设体系之中,开展孝心教育。由此可见,重视孝心的培养已经成为许多不有识之士的共识。 三、“悌”的现代意义 孔子重视“悌”,把它与“孝”字并提,他要求人们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论语》中还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的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可见儒家将“悌”的意义看得很重。 在人的血缘关系中,除了父子关系之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关系了。兄弟是一母所生,从小在一起长大,密切得如手足。所以人们很赞赏和睦的兄弟关系。在封建大家庭中兄弟之间的关系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安定。可见“悌”的重要性。现在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既使有兄弟姐妹,长大后也要各自立生活,然而当一个人遇到困难需要求助于别人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兄弟。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因此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扩大和延伸。 四、总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华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我国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举世公认。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消极面致使社会生活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还很严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越来越重要。这其中就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悌”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基础。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故旧,才能更进一步升华成为爱民族,爱祖国。爱的感情源于孝悌,一个在孝悌氛围中成长的人,感情最深沉,执着,这样的感情发扬扩充,就是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操,“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孝悌之道,对于提高个人的人格理念。稳定社会人心,政通人和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能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孝悌之道更值得倡导参考 http://..com/question/28978687.html
『玖』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情感纪念什么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版以避难消灾权;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