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诗词句写重阳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应该是所有写重阳节的诗词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首了,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才17岁,当时的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二、《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这首诗的解析可参考下面的第三首《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两首正好可以参读。
三、《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公元699年,时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写的《斗鸡檄》触怒高宗,被赶出沛王府,于是年六月远游到了西蜀。同一年,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任职,是年秋,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王、卢的这两首《九日》诗,虽然构思相似,但王勃表达的是他对南方生活的厌倦,而卢照邻表达的是人不可北归的乡思。
四、《浣溪沙·重九旧韵》(北宋·苏轼)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子细更重看。
这是苏轼在九月九日与杨绘(字元素,苏轼好友)分别时写下的送别词,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写离愁别绪。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几多时光,这一次分别之后,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里行间充分表露了对相逢短暂、后会难期的怅恨。
五、《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公元845年,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他们俩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所以在九九重阳这天同登齐山,感慨万千之下作了这首诗。
六、《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由诗题可知,这是李白在重阳节后一天龙山(在今安徽当涂县)登高时所作的。而其实在前一天,也就是九日重阳节当天,他已经登过一次龙山了,因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所以他才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这其实是李白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重创,有感而发的。
七、《采桑子·九日》(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公元1682年八月,28岁的纳兰性德与郎谈出使梭龙(今黑龙江),使至塞外,正值九九重阳,自然佳节思亲,倍感形单影只、孤独寂寞,于是写了这首词以寄乡情。
八、《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是白居易晚年在一个重阳日与客饮酒赏菊有感而作的,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但仍有少年的情趣。白居易能随时留心观察生活,他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丛白色的,然后由花联想到酒席上相似的情形,将自己喻为白菊,比喻自然贴切,颇有情趣。
九、《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前,是李清照前期的一首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18岁的词人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的重阳,所谓逢节倍思亲,她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十、《采桑子·重阳》(近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边养病,一边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一年的重阳,他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面对怒放的野菊花,他写下了这首词。
㈡ 重阳节的句
重阳节优美语句大全
1、醉闻诗仙酒仙李白,重阳大作《九日龙山饮》、《九月十日即事》两首菊花诗,字里行间飘洒的菊香,渗透着酒香。写菊最多的莫属白居易,重阳以菊赋诗酬酒的诗作,就有19首,如:《梦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重阳席上赋白菊》等,朗朗上口,情感真挚。
2、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诗酒情怀。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和光芒。
3、重阳日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质朴素雅的诗句,使我身居省会闹市,强烈的感受到了重阳节思故乡思朋友之情。
5、爱不过古人如醉如痴。王勃《九日》直白道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张籍《重阳日至狭道》的诗作,菊中有酒,酒中有菊。无限青山行不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6、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7、杜甫《登高》,寄寓夔州,登城远望,触景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唱出千古绝唱。《九日》欣然登高,抒发情感,斟酌菊酒,尽赏九秋佳色。
8、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秋高气爽,有人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有人参观菊花展会,抒节日愉悦之情于诗画;还有人去户外活动筋骨,调整心态,融健身、休闲于一体。
9、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它为何叫重阳节呢?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10、令人目不暇接的秋菊,一朵朵,一株株,一丛丛,点缀着重阳节。令人赏心悦目的秋菊,一棵棵,一盆盆,一片片,描绘着重阳节。
11、农历九月还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叫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她那昂首的姿态,使风霜不再肆虐,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
12、秋风瑟瑟的日子里,我们登高望远,看南飞的大雁在蓝天上振翅翱翔,看丰收的稻谷在阳光下颗粒归仓,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油画啊!收获的季节给我们带来沉甸甸的思想,一切寂寥都在蝈蝈声中湮没,心灵深处的富矿毫无暴露地被开采,我们捧起汗水凝成的希望,走在重阳的路上
13、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秋的美丽,秋的深沉,秋的寥廓,秋日的重阳,秋日的我们,站在高处,眺望远方,遍地是金,原来希望就在脚下,高歌一曲《秋声赋》吧,年年岁岁重阳日,岁岁年年人未老!
14、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将人们一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
15、重阳节,每逢这一天,我已渐渐的向菊花靠拢。观菊花展,赏菊花诗,喝菊花茶,饮菊花酒,如此亲近菊花,只因她是一年四季最后争芳斗艳的傲霜花。
16、重阳节里话菊花,秋色的霜晨,秋阳的朝霞,公园广场马路街道社区庭院,五颜六色的秋菊,到处洒满着爱的秋晖。近伏远眺,仿佛站在一块可爱的五色土上。
17、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现代社会的重阳节,各级老年协会都要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等有益身心的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㈢ 重阳席上赋白菊 注音
重阳席上赋白菊来
作者:白居源易 (唐代)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zhòng yáng xí shàng fù bái jú
zuò zhě :bái jū yì (táng dài )
mǎn yuán huā jú yù jīn huáng ,zhōng yǒu gū cóng sè sì shuāng 。
hái sì jīn cháo gē jiǔ xí ,bái tóu wēng rù shǎo nián chǎng 。
㈣ 怎么读古诗《重阳席上赋白菊》
重阳席上赋白菊
原文: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回歌酒席,白头翁答入少年场。
简析
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
㈤ 重阳席上赋白菊古诗课堂笔记的9日和陶家是什么意思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专今朝歌酒席,白属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
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是如此的孤单。
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