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孝敬父母的人和事一定要是孝敬父母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B. 中国古代十大孝子的事例有那些
呵呵,我只记得我们湖北有个姓董的卖身丧父的
C. 孝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有关古代历史关于孝顺的典故都有那些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举里面的几个:
1、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D. 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谁,他都做了哪些孝顺的事
作为唯一一个以帝王身份挤入“二十四孝”的人物,汉文帝刘恒必须得到表扬。当初刘恒一登基就下令给天下老人送粮送物,后来自己的母亲生病更是跟踪式照顾,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直接上手,后来甚至为了成全自己子民的孝心改变律法,正是因为刘恒这样的大孝之举,才让后人把他列入了二十四孝人物。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和刘恒有关。这就是淳于缇萦救父:当年淳于缇萦的父亲在一次治病时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这人告他误诊害死人命。按当时的法律,淳于意当判“肉刑”,听这个名字也知道肯定得在身上动刀。于是淳于缇萦为了解救自己的父亲于水火之中,费尽心思让刘恒知道了这件事情,刘恒感念淳于缇萦的孝心,于是就废除了这个残酷的刑法。
E. 中国历史上十大不孝之子
.......
公元前210年7月盛夏,秦始皇开始了第五次巡游来到了沙丘宫(今河北广宗),寻找长生不老药。当然,世间从没有长生不老药。于是,秦始皇在路上就病死了。然而,秦始皇刚满二十岁的四儿子胡亥,没有公布父亲的死讯,反而把秦始皇的尸体藏了起来。因为,只有活人才能发布诏书。胡亥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自己继承皇位,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自己的大哥扶苏不孝,让他自杀……这招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世间最难的事。假造诏书,就绝不能让人发现秦始皇死了。然而,现实是父亲已经死了,而那个年代又没有冰箱,还TM是七月盛夏……而且,也不能立刻返程,这必然会引起怀疑。于是,在秦始皇死后,这趟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旅程依然要继续。但是,你想一想盛夏七月,一具尸体十天半个月后会是怎样的情景?我艹,一公里之外都能闻到那可怕的味道。于是,胡亥搞来了一大堆臭鱼烂虾堆在父亲早已化成豆腐脑的尸体上,来掩盖父亲的尸臭。直到这次漫长的旅程结束,回到阿房宫后,秦始皇才被下葬……估计不是被人抬着下葬,而是拿铁锹铲着下葬!当然,秦始皇还算不错,毕竟在他生前,孩子们至少表面上还是孝敬的。作为一个父亲,真正的悲哀是自己还活着时,就要给儿子磕头。(>_<)众所周知,刘邦就是一个流氓,身为农民的他却从不种地,整天游手好闲,还到处赊酒喝。他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父亲爱他,愿意养他这个啃老族啊。但是,这并不代表刘邦也爱自己的父亲。公元前203年,楚汉持续对峙,项羽把刘太公放到一个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胁刘邦若不投降就把刘太公煮了吃。呵呵,刘邦回答:“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汤吧!”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分一杯羹”的出处。后来,项羽还是毫发无伤地放了刘太公。毕竟,楚霸王也不可能真把刘太公煮了吃掉啊。不过,他相信刘邦真能把自己的老爸愉快地吃下肚。毕竟,上一次他追杀刘邦时,刘邦为了减轻车子重量、加快速度逃跑,竟数次将马车上的亲生儿女太子及鲁元公主踢下车。幸亏,赶车的夏候婴多次违命救了刘邦的孩子。很多人总爱假设历史,假设项羽只要如何如何就能战胜刘邦,却忘记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的必然性就是,项羽能战胜刘邦的可能性从头到尾都为零!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永远无法打败一个能吃了自己父亲的人,更何况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呢?再者,项羽不是战死,而是自杀。自杀是一种绝望,就是说项羽认为刘邦太恐怖了,连和他继续争天下的勇气都没有了。(有爸爸的怎么可能玩得过没爸爸的?)当然,不管怎么说刘邦也没吃了他老爸,然而,后来发生的事,还不如当初把他老爸吃了。刘邦当上皇帝后,居然让他老爸给他跪下磕头!不过,即使是给自己儿子磕头的刘太公,依然不是最惨的老爹,唐高宗李渊才是……(>_<)◆◇◆ 李渊与刘太公不同,他不是个农民,而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李渊的爷爷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大都督;李渊的父亲更牛逼,官至唐国公。李渊的外公就不说官职了,他是皇帝的老丈人。所以,李渊的七姨丈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表弟就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杨广……SO,李渊从七岁那年起,就承袭了父亲唐国公的封号,你给我一个李渊谋反的理由?李渊不想谋反当皇帝,但他二儿子李世民想啊。李世民一直各种撺掇和运作逼李渊起兵,还设计让父亲酒后睡了隋炀帝的女人,气得李渊嘴炮要杀他。但是,李渊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父亲怎么可能杀儿子呢?这就是李渊悲剧的起源!李渊和隋朝两个皇帝关系太好了,远远不是一个女人就能反目成仇。然而,李世民已经找到了父亲最大的弱点,不敢杀他。所以,李世民很快又让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自称天子。刘武周是李渊手下大将,掌握jun权,这就不是皇帝杨广能原谅的了。于是,李渊迫不得已默认了李世民的起兵谋反计划。李渊的势力太雄厚了,两年后就干掉了隋朝,成为创建唐朝的唐高祖。于是,真正的悲剧开始了。李渊知道李世民心黑手狠,如果把皇位传给他,那么其他儿子就没活路了。再者,中国自古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把家产传给长子啊。所以,除了皇位以外,李渊已经把能给李世民的都给了他,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终唐一朝,天策上将只李世民一人),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这一切就是为了让李世民不要手足相残,但李世民依然在不断地集结兵力。李渊都看在眼里,但他又有什么办法?甚至,他还想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继承制,把唐朝一分为二,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人一半。呵呵,这当然不可能。于是,那场屠杀终究还是来了。公元626年的7月2日凌晨,蓄谋已久的李世民带着全副武装的武士和家臣,在玄武门外截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当然,李世民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包括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至此,李渊的后代就剩李世民一个了。SO,李渊彻底崩溃了,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 甚至,晚年的李渊搬出了皇宫,在大安宫默默度过了余生,再也不愿见李世民一面了。(>_<)◆◇◆ 毫无疑问,胡亥、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不是好儿子,虽然都把自己老爸搞成了最悲剧老爸,但他们在世时,都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而且,除了胡亥以外,刘邦和李世民还被后世崇拜!但是,这又有个毛用?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人,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我要去哪里。不过,中国情况有点特殊,前两个问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去哪里。嗯,在我们的文化中,每一个人最终极的目标都是去找父亲,去找列祖列宗。那么,你让这三位如何去见自己的父亲你觉得胡亥死后,他怎么去见被他搞成一堆豆腐脑的父亲?刘邦死后,还能让老爸刘太公再给自己磕头吗?更别说,李渊在活着的时候都不愿见李世民……哪怕他们创造了历史,又如何?无颜去找父亲,那还是孤魂野鬼啊
..............您要准备好出名啦!!!!!!!!............难道不孝子不是您教育出来的吗??!...这就叫做"自作自受"..........哈哈!!
F. 历史上,品级比皇后高的皇太后都有谁,最厉害的是哪一位
这么跟你说吧,皇太后是皇后名义上的母亲。一个人你再出息,在讲究孝道的中国,也必须要把父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从汉朝以孝道治理天下以来,其实中华两千多年来,孝道都是标准的传统美德,所以皇后要想凌驾于皇太后之上,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结:给她们俩论品级其实意义不大。
皇后绝对是一品,也就是后宫品级最高的一位。但是皇太后则是没有品级的极品,后宫妃嫔得听从皇后的调遣,而皇后,却需要听从皇太后的话。
为啥会这样?简单粗暴地来讲,因为皇帝比皇后大,是皇帝任命的皇后。而皇太后却比皇帝还要大,谁能正经去任命皇太后呢?换句话说,皇后可以被废掉,皇太后怎么个废法?皇帝不是亲生的除外。
G. 中国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
1、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3、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5、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H. 中国历史上最孝敬母亲的人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I. 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有哪些
大概要属汉文帝刘恒了;其他的还有康熙、乾隆了。
如:刘恒的母亲薄氏本是南方的吴国人,少时有一位叫许负的看相人曾说过她是大贵之命;刘恒登基为帝后,薄氏卧病三年,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总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原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他登基的第二道圣旨:对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其他由啬夫来送达。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康熙:《康熙起居注》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极四海九州岛之养,尽一日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万机稍暇,则修温清之仪;千里时巡,恒驰络绎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后于平日,诚自古帝王之未有也。”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实写照。他每日“亲诣太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问起居”,“晨昏敬睹慈颜豫”。外出时也多次遣使问候。
乾隆:有一次太后(前熹贵妃)偶然提及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员拨款修盖,并告诫宫监,今后有事应事先看出,不应让太后劳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猎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太后八十大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
至于瞬这个故事真实性就有待考证了,虽然他没有称皇帝;
《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动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亲瞽叟不辨是非,继母言语荒谬,继母所生的弟弟骄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时谋陷害。他处在这种家庭之中,却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舜十几岁时就被赶出了家门,他独自一人来到历山耕种,虽然自己历尽困苦艰难,仍旧将他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和财帛接济父母和其他贫困的人。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他到了哪里,都善待他人,人们都愿意追随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叟及其继母与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得以免祸;让舜掘井时,却从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脱。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其一如既往。帝尧选贤任能,听说舜的孝行,后来禅位于他。舜继位后,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
J. 关于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闻雷泣墓、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鹿乳奉亲、江革背母、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9、以身喂蚊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0、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0)中国历史最孝顺的人扩展阅读:
“孝”是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一项极其重要的伦理关系准则。长期以来,国人对“孝”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颇,甚至是误解。按照《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孝”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体系。它包涵了“孝”、“敬”、“谏”、“全身”、“继志”等内容。
古人认为,最低等级的“孝”,是指向父母长辈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质生活资料,“以其饮食忠养之”,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