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潞安大鼓历史溯源
早在清朝乾隆三年,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包括路占元、董祥五等鼓书艺人,联合成立了"盲子队",这是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行业组织"三皇会"。这表明,至少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已初具雏形。起初,艺人多为盲人,随后逐渐接纳了明目人,20世纪50年代起,女艺人也开始参与其中。
清乾隆年间,民间艺人高来柱将当地戏曲和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特色的上下句干板腔,使用钢板和平鼓,节奏紧凑。他的代表作品如《秦琼夜打登州府》等,其中他收盲人魏银顿为第一代传人。后来,鼓书加入三弦伴奏,曲目扩展到《薛仁贵征东》等长篇故事。民国时期,张银娥在"三皇会"的协助下,创作了花板、悲板等板式,进一步丰富了曲艺种类,如《呼延庆打擂》等新书目应运而生。
1946年,张银娥等人组成潞安大鼓的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于书田在原有基础上引入上党戏曲音乐,创新了花板、悲板等板式,并增加了弦乐和打击乐器,演唱形式也有所改进。于书田等人自编的新书目反映了社会变迁,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法大纲》等。师爱玉在1959年改革了女艺人的演唱,提升了唱腔美感,乐器也有所更新,潞安大鼓由此更具魅力。于书田在1960年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曲艺队吸收明目人,促进了艺术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文艺工作者对传统唱腔进行改革,引入其他戏剧元素和现代乐器,使潞安大鼓更加多元化。付怀珠等曲艺作家的作品如《醋为媒》等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崔嫦娟也成为了曲艺界的新星。1992年的研讨会进一步提升了潞安大鼓的声誉,1995年,《新编珍珠倒卷帘》更是代表山西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曲艺节",获得"牡丹奖",显示了其在全国优秀曲种中的地位。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
B. 桥头大鼓来源传说
在明洪武年间的一个夜晚,据传桥头庙的主持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一女子告知他:“今年大旱,玉帝准许我赐下甘霖,风婆、云童、电母均已到位,唯独雷公未能到场,希望借用你的大鼓代替他。”说完,女子带着鼓飞逝。主持醒来后,对梦境感到困惑。第二天,县令派人来借鼓,原来是为了迎接麻衣仙姑的祭祀。麻衣仙姑庙位于桑村,传说中,仙姑任灵巧是龙女转世,因家庭纷争出走,最终在汾阳石室山黄芦岭修炼成仙,被尊为“麻衣仙姑”。她广施甘霖,深受村民敬仰,人们在她的寿辰或干旱时期,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祈求圣水和圣像。听到这个,主持恍然大悟,意识到梦中的女子就是麻衣仙姑,于是欣然同意借鼓。
然而,鼓的体积过大,无法从庙门搬运,庙墙不得不被拆毁。三十二位英勇的桥头壮汉肩负起这面巨鼓,走在十八村仪仗队的最前列。四名鼓手身着白羊肚手巾和粗布马褂,挥动三尺弯槌,鼓声如雷,震撼人心。人们簇拥而来,目睹大鼓的威严,因此,大鼓成为迎祀队伍的主导。每逢祈雨祭祀,桥头大鼓必定引领队伍,成为祈雨文化的核心象征,古老的祭祀活动与迎祀麻衣仙姑的传统紧密相连。因其鼓声激荡,犹如九龙浑天雷公,故得名“九龙浑天雷公鼓”。
桥头大鼓,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种民间锣鼓音乐,桥头大鼓,来源于当地祭祀风俗并与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血脉相连,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祈雨民俗的缩影,对研究文水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主要特点是:鼓大,声大,阵势大。因其鼓音声似滚雷轰鸣,被称“九龙浑天雷公鼓”。列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