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基督教和天主教区别是什么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主要区别:
1、信仰不同。
天主教信奉三位(圣父圣子和圣神)一体的天主和耶稣基督,尊玛利亚为圣母。天主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天主。他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的神。由于他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神,所以称他为“三位一体”的天主。
基督教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并在罪中悲苦受死,只有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借助耶稣基督,才能获救。上帝是基督教信奉的最高唯一真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并主宰着世界。
2、组织形式不同。
基督教的基本组织被称为教会,基督教认为教会是全体在世和已死基督徒的总体。
天主教会的组织形式严格集中。它重视教阶制,教阶制分为神职教阶和治权教阶。
神职教阶有:主教、神父和执事。治权教阶有教宗、枢机主教、宗主教、总主教、教区主教、神父等,教宗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由枢机主教构成的枢机团选举产生,枢机团也是教宗的主要咨询机构。天主教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与俗人有明显界限。
3、圣经数目不同。
天主教的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构成,旧约46卷,新约27卷,合计73卷。
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旧约圣经》即犹太教的《圣经》,是从犹太教承受下来的。旧约39卷,新约27卷,合计66卷。
4、洗礼不同。
天主教的洗礼是具有除罪功效的仪式,认为洗礼可洗去人的原罪。基督教的洗礼是得救之人的见证,与赦罪无关,基督教的洗礼是见证现在的我不再是我,而是与耶稣基督的生命联合,与他同死,同复活。
⑵ 赞颂母亲的诗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自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2、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出自清代蒋士铨的《岁末到家》
译文: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
3、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出自清代蒋士铨的《岁末到家》
译文: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4、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出自宋代的《思母》
译文:寒霜把芦花摧残眼泪沾满了衣服,母亲倚门望儿头发都被霜染白了。
5、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出自唐代李白的《豫章行》
译文: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
6、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画地学书》
译文: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⑶ 婆媳关系怎么处理
婆媳关系处理有3种方法:说话技巧、应对技巧、原则。具体是
1、说话技巧
无论你是高素质的婆婆,还是没文化、霸道、小心眼的婆婆,都离不开家常话。而家常话最容易沟通和交流,所以,和婆婆相处得哄着婆婆,得用最平常的家常话哄着。
老年人就是需要哄,需要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中夸她,人都是这样的,总喜欢多听溢美之词,听了心里就会舒坦、高兴。我想,只要做儿媳妇的平常能有意识的做到对婆婆的关注和支持,婆媳关系也就好处多了。
婆媳关系是指在一家中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在相处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复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受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在随之而升级。
(3)尊重妄子孝敬母亲扩展阅读:
如何预防
婆媳关系其实在婚前媳妇见家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虽然社会里思想传统的婆婆还是不少,但是一开始就对媳妇意见很大的婆婆还比较少,因此要处理好婆媳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恶化之前做好预防。不管婆婆多么无理,也不要跟婆婆吵架不要在老公面前说婆婆的坏话。
不要在外人面前说婆婆的坏话,如果和婆婆同住,不要因为生气动不动就跑回娘家,像爱老妈一样尊重婆婆,但不要以回报为基础。有时要学着在婆婆面前撒娇,在婆婆面前不要和老公亲热,在婆婆面前要时刻站在婆婆的一面。
⑷ 什么是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回言谈举止等答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礼仪:[ lǐ yí ]
引证解释:
礼节和仪式。
1、《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
2、《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3、《史记·礼书》:“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
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⑸ “悼念母亲”的诗词语句有哪些
1、《别老母》——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孝敬与母亲团聚,从而开了这凄惨的分离的柴门远去,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2、《思母》——宋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译文:看到秋天的霜把芦花打得满天飘飞,自己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者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断,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
3、《诗经·小雅·蓼莪》——先秦佚名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译文: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4、《相思》——现代袁戈
娘眠古息山,子落岳阳田,千里两相望,无时不泪连。
译文:母亲睡在古息山,而子女却在岳阳田中,隔着千里相望时,一直在流泪不止。
5、《韩诗外传·卷九》——汉代韩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译文: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已经不在了。
⑹ 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1戒(即:信、勤、愿、):
注意-三明与三法印-可能有区别
三明:
宿世明,知道过去世的生活。
因果明,因知道过去世的生活,进而知道过去世的恶报与善果的因缘。善恶所作,终是自受。
真谛明,知道因果,业力的报应法则,进而体悟到
四真谛。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四法印:
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
一切暂时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因缘构成的,合成的,
执着于建立在这之上的一切情感,感受,感知,色形,都是痛苦的(对五阴的执着)
超越一切,舍离一切,无执着于一切,包括涅磐这一概念本身也要被超越。
戒律成就的个人理解:
#
三明
三(四)法印(成就者亲证,初修者坚信)
>产生的思想>
正见
正思维(八正道,以
四真谛
观察_思维)
>产生的思维模式>
观察_思维(此是道谛。于
内境
外境
中观察_思维)>产生的结果>
解脱
涅盘(此是灭谛)
#
无明(众苦之源,轮回之因)
>产生的思想>
邪见
邪思维(八邪道,认物为已,贪着其中)
>产生的思维模式>
贪、嗔、痴(此是集谛。于
内境
外境
中沉迷其中)
>产生的结果>
生死轮回
苦
无常(此是苦谛)
#
恶世众生由
信仰
三明
开始。(知前世生活,知因果轮回,知四真谛)
然后是八正道。其中重点是
正思
和
正见,于
冥想
中,生活
中,于各种感受
中,各种觉知
中,观察_思维
四真谛,于其中分辨什么是
苦,什么是
无常;1
如:物质
的(色),感受
的
情绪
的(受),思维
的
概念
的(想),意识的升起,行为(行),六识、对个界的
分辨
和
感知
(识)。2
如:对
苦谛
深入的
思维,它与其它三谛的关系,它与
五阴
的关系,它与
六根尘
的关系,它与
贪、嗔、痴
的关系,它与
观察_思维
的关系,它与
等等
的关系,3
如:于心中诵念
四真谛
等等。如此等等
观察_思维
..,以成就坚固的
正见
正思维。
之后,心中已有解脱的基础,即从内心成就
戒律
的基础,能于
内外境
中
观察_思维
,不于
内外境
中产生
贪、嗔、痴。
最后,于
八正道
中修持其它
正道行,便易于成就;于所持
戒律,便易于持守。
(由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成就。
正见,正思维
是
正语,正业,正命的基础。)
2定:
由
戒
生
定。(戒之后,由正精进(四正勤),正念(四念处)成就
正定。)
3慧:
由
定
生
慧。
不消除产生欲望的思维模式(八邪道),就会永沦六道轮回。
记住:不是放纵,不是压制,是如实观察,是以
正见,正思维为基础,以法分辨,以法如实的观察,以法如实的思维,以法觉悟,内身(主要)和
外身
的一切
生起、存在、消失。
例如:色(物质,身体),
受(感受,情绪),
想(记忆,概念,知识),
行(思想上的,身体上的行为),
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
的
生起、存在、消失。
“如实”的功夫从对:深刻理解四真谛,如实修行八正道
等
三十七道品
中来。
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观点去对待内境,外境中的各种
生起,存在,消失。
佛经都是说
如何成就
戒
定
的,
佛经只能指到如何入正定,
而
慧
是真法之境,不立文字,只可亲证
及使经中解说
戒
定
慧
的内容,那也只是为
戒
定
服务的,只是可说的正法,而不是应该亲证的那个真法。
在[中阿含]
的[漏尽经]
里佛陀教导七种断烦恼的方法如下:
一、有漏从见断:由于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烦恼。遇到善友善知识,听闻圣法律等正法,思惟如何实践正法,如实的知苦、苦之因、苦之灭、苦灭的方法。断除我见、疑(佛法僧三宝)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并且断除常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见解)、与断见(死了就没了的见解),消除对三世的疑虑,如:我有过去世吗?我无过去世吗?我有来世吗?我无来世吗等?自疑我是谁呢?众生那儿来呢?有灵魂吗?无灵魂吗等等的邪见?
二、有漏从护断:由於防护、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烦恼。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身触之境、法)时,能对心加以防护,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三、有漏从离断: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四、有漏从用断:当穿用衣服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妆扮身体,只是为了防止蚊虫、风雨、寒热的缘故,及为了遮羞。当受用饮食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身体能够长期健康,去除烦恼忧愁,旧病痊愈,新病不生,而为了修习清净梵行。当使用房舍、床褥、卧具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装饰身体,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当服用汤药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去除病恼,而能保住命根。
五、有漏从忍断:由於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六、有漏从除断:由除去、断除、舍离来断烦恼。当烦恼生起时,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断除烦恼之因与缘,就不会再受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因此*思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的法则,来断除根本的攀缘和执取(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除去心中对外境所生的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使忧恼不生。
七、有漏从思惟断:由修习培养七种觉悟的因素来断除烦恼。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为主要的原则修习七觉支。修习四念处来培养念觉支、修习决择善恶法来培养择法觉支、修习精进断恶修善来培养精进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喜悦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轻安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定觉支、修习观照来培养舍觉支,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灭尽诸烦恼结使,而达到涅盘解脱的境界!!
他对智者和愚者的说法都是:
“相信我,一点一点地去做,就象登山那样,达到了应有的高度,大地就会铺展在你的脚下,你自己会看到真理,认识真理。用不着别人的教导,也用不着象《吠陀经》那样古老的经文,因为天国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你向内心看。”佛陀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这个目的,佛陀把那些有耳能闻,有目能见的人招集到一起,给他们讲授了所有古代的和未来的圣人们的教义。让知识与时间手挽手向我们走来...
这是一定要胜利的信仰,因为般若是它的王杖,知识是它的脚凳,各派学说是追随它的奴隶。
佛陀讲过:“我们知道,如来不屑于理论说教。”这是因为法的心胸无限,它囊括永恒,也不晓得还有时间的概念。
几句箴训。它们是圣人为那些没有亲眼见过和亲耳听过如来佛说法的人们准备的,目的是使他们也能冥思苦索,习以悟道。
“人们只要理解法界真如,他就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心的产物。”
“所有的生物从一产生就孕育了法的性质,为此也就具备了觉悟的原始萌芽。由此,生与死,包括涅盘本身也会被超越,成为离开我们脑际的昨夜的梦幻,消失在更伟大的光辉之中。”
“对于肉眼来说,植物树木皆属粗俗之物。但它们在佛眼里却是由细小的精神微粒所构成的。”
“野草、树木、国家,甚至大地都会完全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