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阳节拜山可以提前吗
当然可以,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是没有问题的。
『贰』 霜降过后重阳节可以拜山吗
嗯,霜降过后的话,程阳杰当然可以去拜山了,重阳节的话,就是爬山的,然后是冬高邮玩的,这个时候蛙趣,那个爬山那是完全可以的,去吉山了,也是可以的
『叁』 重阳节一定是扫墓的吗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现在大多选择在内这天扫墓
所以现代人容扫墓主要不是在重阳节
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并且常在这天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会都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2012年12月28日,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老年节。
『肆』 重阳节一定是扫墓的吗
清明节重要祭祀节祭祖扫墓,现选择扫墓,所现代扫墓主要重阳节。重阳节历登高习俗并且祭祖与推行敬。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都传统四祭祖节,201212月28通权益保障:律明确规定每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节。
重阳节扫墓祭祖的习俗: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重阳扫墓祭祖还是颇有渊源的。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旧时按惯例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至今,在浙江桐庐、福建莆仙及台湾、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们在九月九日仍“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据了解,如今珠三角的孔子后裔,每年重阳也会到广州白云区的凤鸣古冢祭祖——拜太公,是为家传古风。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渊源,中国政府也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引导人们尊老、爱老、敬老。
重阳扫墓,切合山区实际,大有好处。因为山区的墓葬大多位于山边、岭上,周边基本上是草木丛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岭扫墓难免把衣衫都弄湿了。重阳则不同,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雨水偏少,这时扫墓不仅出行方便,还可登高远眺,欣赏各处美景。
况且,重阳节一般与国庆节相距很近,这时外出工作的人也容易安排时间回乡与亲人一起扫墓祭祖。
重阳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风俗。重阳到,香港市民或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许多香港人扫完墓、看望过先人之后,再举家带上吃喝,去野外郊游。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别拥挤。
据史料记载,香港重九祭祖的习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乡廖族。廖族时至今日仍然保留此习俗,其秋祭的场面甚为浩大。不过,在参与人数和祭祀形式及规模方面,均有别于新界原居民以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
资料记载,新界原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
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抵达祖坟时,部分人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另一部分人则清理坟旁杂草,扫除垃圾。
『伍』 南方九月九宜不宜拜山即扫墓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重阳祭祀风水禁忌
1.首先要先扫墓
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2.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
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
3.不吃食物或食素
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4.祭祀先人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
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
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纸钱祭祀。
『陆』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的习俗、故事、诗句
1、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
“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诗句: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3、中秋节
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重阳节: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春节:
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6、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柒』 重阳节为什么要拜山,烧给祖宗的那个叫什么
重阳扫墓祭祖的,有广西陆川、玉林、贵港一带的客家人、福建莆仙人、台湾东庄里钟氏、饶氏族人,甚至有部分新加坡华人。深圳下沙黄氏族人、香港新界廖氏族人是春秋二祭,春祭拜祠堂,秋祭拜祖墓、祠堂。
『捌』 按照风俗,清明节扫墓可以改到重阳节的时候扫墓吗
没有这样的风俗,给先人扫墓一是清明节,二是阴历十月初一。
『玖』 重阳节拜山的水果能吃吗
吃贡品是大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