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式孝道有没有道德绑架
中国有句古话,叫从小不是驴,到老是驴驹子。一个年轻时候偏激、没思想,上个网就喜欢泄愤,旁人或恋人对自己稍有忤逆就搞热战或冷战,还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心胸狭窄的人。你指望ta到老了能有所悔悟吗。不会的。幼年时,他们高举“我小你得让着我”这件法宝,肆意凌辱他人而不受约束,受了约束则心怀愤恨。青年时,热衷鼓吹其所属群体的过分的无端的受益。到老了,他们就会拿起“孝顺”这件武器,殴打子女,他们患了强迫症,但却是强迫别人症。前者受罪的是自己的长辈和朋友,后者只有自己的儿女。这就是部分孩子说“父母皆祸害”的原因,实则父母不是祸害,是祸害的才永远是祸害。另外一方面,也得看孝的定义。上面的孝顺法,子女遵守了,那就是傀儡和玩物。真正的孝,古人已有定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一谓不违法犯罪,使自身遭刑宪,如果犯了,谁最担心你。这是最起码的孝。二谓成年后立心做任何事,都要有点成绩,不能是别人问起来,你自己都臊得不好意思说,如果是那种父母、老师会因你而自豪的,就更好了,是孝的终极形式。这是古人对孝行的定义,显然其他答主讨论的,不是这种,而是拿孝当武器,控制自己唯一能控制的人,且不管儿女的感受和死活的情况。这种必然是道德绑架,是自私透顶的行为,常善于自我感动。
⑵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情谨慎诚信,爱护众人,亲近有才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品评:孔子认为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轻人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习知识,这一点和现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观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对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尽全力;对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品评: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尽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诚。现在虽然没有君主,但可以以国比君,对待自己的祖国,也要有必要时献身祖国的觉悟。在父母没有过分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他们,这是孝的基本原则。如果父母做错了,还需要完全响应和满足么?下面一条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当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心内忧虑,但不要怨恨。
品评:孔子并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是可以劝解的,不规劝是陷父母于不义。即使没有听从,也要等待机会再次规劝,中间不要发脾气,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们的子女都能做到这一点,家庭应该会和谐幸福吧。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怎样做才叫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是说能奉养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马之类的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待父母不尊敬,那和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
品评:所谓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来孝?养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与养牛马无异。见过不少只给饭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问的子女,能够想想自己如何长大的么?这几碗饭真的能“报答三春晖”么?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真要出,则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评:这句话深层次的意思就是,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要尽力尽孝,不能随便就远游,让父母牵挂担忧。如果实在要去则要确定目的地,并做到”归必有期“。这里虽不着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孝敬长辈的时候要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情要做的时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时,要首先拿来孝敬。你认为这就是孝么?品评: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给上辈师长孝敬酒食,也是应当的。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难的地方。最难的地方是在要这一过程中保持和颜悦色和恭敬的态度。如果不是心悦诚服,那就只有传说中的”戏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品评:父母年纪大后,光有丰衣足食和恭敬的态度还不够,为人子,还必须想到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实时关注,并适当提醒他们运动,供给他们补品,定时带他们去检查身体。这些是成年子女在尽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⑶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怎么解释啊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释义:为人子弟为人子女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入则孝: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rù
zé
xiào,为儒家经典《弟子规》中的选段。意思为: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
出则悌:出门要敬爱兄长。悌,拼音tì,形声字,本指敬重乡中长辈,古时当时乡中皆是同族
,后指敬爱兄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3)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扩展阅读: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儒家宣扬的是“兄友弟恭”式的友爱。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现在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本意,悌,怜爱,专指作为兄长的哥哥爱护尚是幼小的弟弟。悌作为兄长怜爱兄弟。表演彩排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
孟母仉氏,是战国时期人,魏公子(仉)启女,生于山西太谷西仉村,嫁于鲁桓公允十四传后子孟激为妻,公元前372年农历四月初二生孟轲,三年后丧夫,独自担当育子重任,后送子入孔门求学,孟轲遵循母训,苦读钻研,终成大器,被后世尊为儒学亚圣,孟母亦被世人传颂。”孟母三迁、断机喻学、买肉示信、教子明礼、励子行道等故事家户晓,成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典范。
参考答案:
网络-入孝出悌
网络-入则孝
⑷ 关于孝手抄报内容
难报三春晖
第一框:爱洒心间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版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权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肖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第二框: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上扬辅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便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第三框:古代孝子:(这个可以上网搜)
第四框:关于孝敬的名言:(这个可以上网搜)
图画可以花一些给父母洗脚之类的画或者关于中传统文化的孝的故事
嘿嘿嘿~笑纳🙈
⑸ 三字经的每一句话的意思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启示: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启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启示: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启示: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启示: 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启示: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启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启示: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启示: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启示: 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启示: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启示: 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启示: 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启示: 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启示: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启示: 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启示: 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启示: 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启示: 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启示: 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启示: “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启示: 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启示: 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启示: 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
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 水之纪 启示: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启示: 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启示: 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启示: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启示: 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启示: 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启示: 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启示: 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启示: 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启示: 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启示: 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辩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启示: 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辩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辩各种滋味;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启示: 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启示: 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启示: 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启示: 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启示: 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启示: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 启示: 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 启示: 社会在发展,今天一些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见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就要为他们送葬,以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后人的哀思。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启示: 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启示: 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各门类的基础学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启示: 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启示: 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对于研究学问也必需做到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启示: 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启示: 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⑹ 表达孝顺父母的句子
1.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2. dear妈妈:这十几年来你辛苦了!期望在这个性的日子送上我个性的问候!祝:母亲节快乐!妈妈我永远爱你!
3.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此刻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回报也不必须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我们时刻要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正如世纪老人巴金所说:“我是春蚕吃的桑叶就要吐丝。”春蚕付出了,也获得了,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赞美与钦佩。
4. “孝”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所追求的美德,古人曾教导我们“百事孝为先”意思是教导我们所有善事中孝是最重要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的为他们去掉。
5.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形容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50句
6.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7. 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8. 康乃馨的芬芳为母亲温馨的绽放,花儿的美丽如母亲般慈祥的笑脸,淡淡地清香让人陶醉心房,俗话说,父是天,母是地,多想永远依在您怀里,不想走出您的手心,可是鸟儿有了翅膀,就会有要飞的欲望,我不断地想飞,然而飞不出您深深地牵挂,无论我走到哪里,您永远都是我心灵的港湾。——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