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据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记载,在三国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过重阳节的习俗。而最早专提到九九重属阳的,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选在初九这一天登高吃糕点,赏菊花,插茱萸,意为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古代,菊花象征长寿,茱萸也可以入药,而九这个数字也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所以有些地方也习惯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之一,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B. 为什么要把重阳节定为中国老人节
因为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九日,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饮菊酒等习俗是与老人有关的。
1、登高。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2、插茱萸。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3、饮菊酒。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2)重阳节为什么称老人节扩展阅读: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对不少老人来说,重阳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刻,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对很多子女而言,重阳是一个知感恩、尽孝道的美好时节,可以表达款款心意;对更多忙碌的人来说,重阳是一个休憩的片刻,出游赏秋、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重阳节,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描绘着新时代的文化图层。
C. 重阳节是不是老人节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D. 重阳节为什么被称为老人节
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九九重阳节就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传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驱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
E. 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F.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G. 重阳节为什么又称为老人节
据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记载,在三国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过重阳节的回习俗。而最早提到九九重阳的,应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选在初九这一天登高吃糕点,赏菊花,插茱萸,意为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古代,菊花象征长寿,茱萸也可以入药,而九这个数字也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所以有些地方也习惯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
H. 九九重阳节为何又称敬老节呢
九九重阳,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因隐喻着“久久”“长寿”等丰富内涵而被定为“老人节”。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具有普世性的,儒家有《孝经》,佛家有孝文,伊斯兰教有孝理,基督教有孝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如此写道:“中国文化自家族生活衍来,而非衍自集团。亲子关系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点出。
”他一语道出了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至几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种民族修养,更是一种文化境界和内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