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敬老人的阅读题

孝敬老人的阅读题

发布时间:2020-12-18 18:49:20

孝敬老人的短故事

巍峨的大雄宝殿中,一个少年正对着佛祖敬香祷告。他把三炷香都插入香炉,低声祈祷道:“愿佛祖保佑我科举得中,加官进爵,报国还乡。”说完又跪拜几次,这才起身离开。

佛祖看着下面的少年笑而不语,身旁的阿难尊者问道:“佛祖,这个少年十分虔敬,发的又是善愿,你为何不应?”佛祖却是一笑,缓缓道:“还差了一炷香。”

“差了一炷?”阿难尊者看看香炉中兀自袅袅的三炷檀香,百思不解。



转眼过了十年,青涩的少年已成长为俊朗青年,已英姿勃发。当年的科举他虽然并未得中,但是转而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员武将,在军中立下赫赫战功。这次回乡,乃是特地回来办喜事的。

青年人像从前一样,燃起三炷檀香,恭敬跪拜道:“愿佛祖保佑下官结善姻缘,妻子贤惠,夫妇和睦。”说着又重重磕了几个响头。

阿难尊者见到这一幕感慨良多,扭头却看到佛祖依然是笑而不语,不由说道:“佛祖,你为何又不应他?”佛祖笑道:“还是差一炷香。”



转眼又过十年,青年人已步入中年,他再次走进大雄宝殿的时候,额头上已经隐约现出几道皱纹。由于受到妻子家族的牵连,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此时已经被贬黜为了地方小尉,郁郁而不得志。

人到中年的他敬香磕头,低声祷告,祈祷自己的儿女能够发奋读书,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阿难尊者看看他,再又看看笑而不语的佛祖,心中叹道:“到底还是差了一炷香。”



又过了十年,曾经的中年人已是渐生华发步入老年。此时的他早已经解甲归田,安居乡野,再也没有从前的宏愿。

老年人像从前一样燃起了三炷檀香,叩拜道:“佛祖,之前来许愿您从来没有满足过我,但是这一次却请您务必能够成全我的孝心。想当年我父亲早亡,是家中老母辛苦抚养我长大成人。如今高堂年事已高,唯愿她老人家身安无事,舍此则再无所求了。”

阿难尊者最是善良随喜,听到这话已经不忍。扭过头去看佛祖,却发现佛祖已经面露笑容,微微点头道:“那就如你所愿。”



老年人走出寺院,还未到家,喜讯已经远远传来,他的两个儿子竟然同时高中朝廷文武状元,并且朝廷还颁发下诏书,洗刷了他的冤屈,让他官复原位,再升三级。

然而这一次,老年人却终于没有奉召。他已经决定从此留在家中,照顾年迈的母亲。至于大雄宝殿中为母亲祈祷的那一炷香,当然再也没有间断过。

② 孝敬老人的感人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③ 关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诗歌或文言文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尊老爱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④ 父母孝敬老人的文章

父母孝敬老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很好,父母做出了孩子的榜样,孝敬父母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父给孩子做出了榜样,还人能跟父母学习一辈传一辈,都应该孝敬父母

⑤ 有关于孝敬老人的标题,写的多的给采纳

1.以人为本先敬老,子孙后代都说好。
2.敬老情系你我他,邻里互助进万家。
3.打造温馨和谐家庭,慰籍老人颐养天年。
4.尊老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敬老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
5.尊老敬老是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时代风尚。
6.人间美德忠和孝,世间之交信和诚。
7.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
8.齐家美以孝,立世贵以和。
9.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济宁。
10.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
11.赡养老年人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
12.以人为本,善待老人。
13.家和万事兴,敬老树新风。
14.把温暖送给父母,让情爱陪伴老人。
15.情系老人冷暖,真心济困解难。
16.孝亲敬老是人类高尚品德的体现。
17.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18.关爱老年人口,弘扬敬老新风。
19.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敬老美德。
20.尊老人敬,助老风和,人间美好,社会文明。
21.老人安泰,国家昌盛。
22.老年人的幸福是儿女的光荣。
23.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促进社会稳定。
24.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25.党政领导要做尊老敬老的模范!
26.要努力探讨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的新举措!
27.全社会都要关注支持老龄工作!
28.要努力让老年人过一个幸福、安宁、保持尊严的晚年!
29.要使全社会牢记、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名言!
30.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我们共同为老人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园!
31.五福呈祥,老人至上!
32.家有老,胜万宝。
33.争做敬老模范,共建美好家园。
34.办好老年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35.弘扬敬老好风气,鞭笞弃老坏作风。
36.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共同创造和谐济宁。
37.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8.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促进社会稳定。
39.敬老人,促和谐,助老人,传文明。
40.兴办老年教育,满足老年需求,陶冶老年情操。
41.孔孟风,运河情,孝文化,要传承。
42.做人先敬老,人人都说好。
43.社区连着你我他,尊老敬老靠大家。
44.邻里手拉手,助老献真情。
45.弘扬尊老敬老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46.倡树敬老新风,促进社会文明。
47.密切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
48.关心老人,关爱老人,关怀老人。
49.倡孝扬善,构建和谐。

⑥ 关于孝敬老人的故事30字

1、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字从律,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2、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4、哭竹生笋

孟宗(?—271),字恭武,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5、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⑦ 关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诗歌或文言文有哪些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挟泰山以超北海回,此不能也,非不为也答;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6、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9、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1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1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4、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5、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⑧ 孝敬老人的真实事例150字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阅读全文

与孝敬老人的阅读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厂为什么要做电测听体检 浏览:652
收回个人养老保险账务处理 浏览:560
双方父母谈房怎么办 浏览:591
劳动法关于养老金的问题 浏览:123
不懂父母养育恩话怎么说 浏览:327
南阳2018农村养老金标准 浏览:863
常州抗体检测在哪里检测 浏览:980
医保定点养老院 浏览:923
延吉养老金建模 浏览:118
对奶奶孝敬的句子 浏览:455
驾校体检过后多少天考科目 浏览:323
社保养老公司交的什么时候到个人名下 浏览:66
养老保险建行转账 浏览:592
孝敬老人的名句 浏览:446
养老机构兜售保健食品药品 浏览:130
老年大学校训校风理念 浏览:236
包头养老保险啥时候交 浏览:752
老年人变得偏执 浏览:595
武汉东湖高新老年大学 浏览:664
失业后养老保险金该怎么交 浏览: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