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敬的文献论语

孝敬的文献论语

发布时间:2023-09-04 04:02:19

Ⅰ 《论语·里仁》当中孝亲敬老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侍奉父内母容,(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3.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Ⅱ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情谨慎诚信,爱护众人,亲近有才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品评:孔子认为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轻人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习知识,这一点和现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观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对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尽全力;对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品评: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尽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诚。现在虽然没有君主,但可以以国比君,对待自己的祖国,也要有必要时献身祖国的觉悟。在父母没有过分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他们,这是孝的基本原则。如果父母做错了,还需要完全响应和满足么?下面一条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当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心内忧虑,但不要怨恨。

品评:孔子并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是可以劝解的,不规劝是陷父母于不义。即使没有听从,也要等待机会再次规劝,中间不要发脾气,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们的子女都能做到这一点,家庭应该会和谐幸福吧。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怎样做才叫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是说能奉养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马之类的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待父母不尊敬,那和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

品评:所谓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来孝?养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与养牛马无异。见过不少只给饭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问的子女,能够想想自己如何长大的么?这几碗饭真的能“报答三春晖”么?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真要出,则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评:这句话深层次的意思就是,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要尽力尽孝,不能随便就远游,让父母牵挂担忧。如果实在要去则要确定目的地,并做到”归必有期“。这里虽不着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孝敬长辈的时候要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情要做的时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时,要首先拿来孝敬。你认为这就是孝么?品评: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给上辈师长孝敬酒食,也是应当的。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难的地方。最难的地方是在要这一过程中保持和颜悦色和恭敬的态度。如果不是心悦诚服,那就只有传说中的”戏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品评:父母年纪大后,光有丰衣足食和恭敬的态度还不够,为人子,还必须想到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实时关注,并适当提醒他们运动,供给他们补品,定时带他们去检查身体。这些是成年子女在尽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Ⅲ 关于孝敬父母的论语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内。”樊迟曰容:“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Ⅳ 孝在论语中哪一篇

孝论”经典集纳⑤
《为政》○子曰:“孝慈,则忠。”
今译:当政者如果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就会赢得人民的忠诚。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今译: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译: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今译: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寿数的增加,在让人为之欢喜的同时,也让人为之忧惧。
《先进篇》○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译:好孝敬的闵子骞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非议。
《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译: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
《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今译: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去世,否则一个人是不会有自尽其身的时候的。
以孝事亲、以孝奉君本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重要传统美德,却因为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滞后于西方,而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但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孝悌观念的缺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孝道的长短,也不时受到方方面面的论说。不用说,这其中缘由,是非常值得当代中国人加以反思的。
从以上对儒家孝论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的孝道观,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法。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许多传统道德面临着时代的冲击与抉择。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父之道”,孟子所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等,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讲,虽然传统的孝道多有时代局限和具体实践上的种种不足,但毕竟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所以,孝这种伦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会风尚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
就孝道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来讲,我们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长辈,都有子女晚辈。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赡养父母,就等于是保存人类,赡养自身。所以,赡养父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赡养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这样的赡养中必须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没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虚伪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终也难以长久坚持。第三,孝与忠是相通的。在家孝与在外忠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孝子不一定就会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问题,旧时代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过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同样是孝子的必然归宿。第四,孝并非唯命是从。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唯命是从,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讲求法治和民主的时代,要想使孝道生机勃勃,必须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为行孝的前提。当然,孝道不必与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对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父母和亲人的孝,往往容易与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产生现实的矛盾。所以,要想使传统的孝道美德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必须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责任心放在首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于不顾,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许多家庭为此而破裂,影响到社会安定。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童叟无欺,是企业的生命线。这种讲诚信和讲信誉的行为准则,其能够建立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切实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能尽心敬养,甚至不能以礼相待,就很难想像他会做到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也许有人会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应该是俗语所说的那样,“父子勤算帐、兄弟算清账”,而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亲情和友情。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孝道的宗旨,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更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真正的孝道永远都是有原则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勤算账和算清账,对谁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个人要想保持与父母兄弟的亲情,要想尽好孝道,必须保证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实现了事业成功,尽孝尽悌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在行孝的过程,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长辈既不要无原则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辈也不要无原则地推诿和搪塞,这就需要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讲规则,都在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实行孝道,最终将是孝道的灾难。所以,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样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新时期的孝道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既然孝道是要解决晚辈与长辈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当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根据相关指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有3亿多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如何让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既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仍由家庭负担。尤其在农村,家庭养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发扬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亿万家庭的安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责任无疑会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从父母到子女,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诠释,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国现在有5000多万青壮年民工在城市务工,他们如何对待远在家乡的父母才算是尽孝,他们的父母长辈如何得到孝养,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作出适时的合理调整。

望采纳

Ⅳ 关于孝道方面,《论语》中有哪些经典名句,值得我们学习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是一切善心善行的开端和基础,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古人讲“千经万典,孝道为先”,无论哪个学派,无论哪部经典,都是以孝道为根基的,都离不开孝道。同样,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在孝道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阐述。下面和大家具体分享几句。

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行孝之道。孔子说:现在行孝的人,认为只要能够在饮食起居上供养父母,就算是行孝了。但是这样真的算是尽孝了吗?

孔子话锋一转,又说道:即使是家里养的犬和马,也能以其体力服侍主人,犬能帮主人看门,马可以帮主人代劳。都属于养人。如果没有恭敬的态度,那做子女的又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给父母一点钱,供给父母吃喝用住,就觉得已经尽孝了,父母要是唠叨两句,他就不耐烦,甚至还会顶撞父母,给父母脸色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还不如那些犬马了,那些犬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会顶撞主人。

所以现在的很多老人,都喜欢养宠物,除了子女工作忙的原因外,就是因为现在很多的子女,还不如宠物呢,宠物还能哄主人开心,而子女却只会让父母生气,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反思的。


Ⅵ 论语中有关孝的论述

浅谈《论语》中的“孝”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浸润下的中国人,对“孝”推崇备至。《论语》对中国人“孝道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语》中共有约二十条与“孝”有关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孔子第一次将人类的孝行为加以理论概括,并将之具体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1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论语》中,孝的地位是极高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它在第一章便给了孝一个“仁之本”的高度肯定。本,即为根本,由此可见,孝可谓是孔子“仁学”的基础。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蓼莪》
“孝”一直是流淌在中国人骨血中的公理,从出生时,每个人都毫不怀疑地认定了孝的正确性,对于为什么要遵从孝道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思考过。《论语》中给出了一部分解释。宰我在询问孔子君子为什么要守三年孝时,孔子是这样解释的,“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孝经》也有这样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孔子认为“孝”这种情感是顺从人的天性的。父母对于我们的体贴呵护照顾来自于一种血脉相通的情意,而我们感念这份情意,便自然有了“天经地义”的“孝”。之所以无人探讨孝的正确性,就是因为作为“人”的我们拥有这样诚挚而朴素的本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现在,很多人都在批评儒家思想中的“孝”是“愚孝”,但实际上,通读论语后,我认为孔子在论语中所解释的孝是很正常的一种情感表达,与当今社会并无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乎天然的敬爱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以敬爱报慈爱,是非常合理的。
其次孔子认为儿女应该体贴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出门在外,应该让父母知道自己在何方。除了像疾病这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不应该做出让父母担忧的举动。其实,不难想到,儿女应该做到这些正是建立在父母关心我们的基础上,除了父母,又有何人会时时刻刻在乎我们去往哪里,是否平安呢?我们又怎能去伤害这些真心爱护我们的人呢?
还有,儿女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正如《小戴记·祭法》所言:“孝子之忧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忍不住发脾气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父母会永远纵容我们,永远不会抛弃我们。但实际上,孔子告诉我们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我们能够与父母相见的岁月并没有多少,“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子女来说是多么无奈。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对父母的态度好一点,让每次相聚都是美好的回忆,这是孔子想要告诫我们的。
最有争议的一点便是对于父母的过错问题。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有人认为孔子在宣传一种对于父母的无条件的顺从,由此引申到臣子到君主的一种无条件的服从,以之为“愚孝”“愚忠”。但我认为孔子的本意并非如此。对于父母的应该劝谏,但正如上文所说,应当和颜悦色。至于“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则是表达对于父母的一种缅怀之情,就类似于今天我们在亲人去世后会常常会在节日时吃他们平时爱吃的东西。而且,若是孔子真的认为应该无条件服从,又何必要劝谏,又何必强调三年。
最后,就是关于祭祀。我认为孔子所提倡的三年守孝,也是从情出发。守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寝食难安才用守孝这种方式寄托哀思,并非强迫,因此三年并非固定,地点也并不一定在父母的墓旁,心中有父母,时时可守孝,处处可守孝。正如《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所以后人将守孝作为一种必须遵守的戒律森严的形式,反而是误解了孔子的本意。

父子之道,天性也 ——《孝经·圣治篇第九》 总而言之,我认为《论语》中孔子所倡导的“孝”是一种真性情的“孝”,是单纯而朴素的情感表达,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Ⅶ 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 为政》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让父母对自己除开担忧生病一事外,再无别的担忧。”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Ⅷ 要了解儒家关于孝的思想,至少需要读哪五部典籍

1、《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3、《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订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4、《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5、《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阅读全文

与孝敬的文献论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17年海南养老金调整方案 浏览:982
公婆老了没人孝顺自找的 浏览:389
老年痴呆吃手 浏览:648
旧年重阳节开什么码2018 浏览:878
到达退休年龄公司让离职 浏览:879
公务员养老金并轨了吗 浏览:318
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意义是什么 浏览:898
老年痴呆发病率世界地区统计 浏览:891
男子染色体检查多少钱 浏览:941
金杨街道养老机构 浏览:965
长方形养生会所怎么布局 浏览:490
实体检测有哪些工具 浏览:31
在网上怎么查居民养老金余额 浏览:768
父母问你的手办多少钱 浏览:418
河源人民医院怎么挂号体检 浏览:717
在养老院做什么活动 浏览:476
怎么样才能把长寿花养的又肥又壮 浏览:625
体检报告肝右叶钙化斑怎么回事 浏览:20
北京退休金增长额度 浏览:836
麸皮老年痴呆 浏览: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