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节简介50字
重阳节习俗50字简介重阳节习俗简介一: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习俗简介二:
九月九重阳,时间处在秋季时期,季节即将进入冬季,这个季节适合秋游,于是重阳节的习俗一般是登高山、宝塔;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等习俗流传至今。而20世纪之后,我国将这天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❷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上面的字
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的美好寓意主要是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两方面。古时候人们认为九九重阳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民间在重阳节期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含义,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东汉汝南县境内有个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会出来作恶。瘟魔夺去了恒景的父母,于是他决心防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他拜师练功,终于学成降妖剑术。
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长的嘱咐,在九月初九这天,发给每位乡亲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并带着乡亲到山上避险。当瘟魔出现时,突然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进。恒景此时手持宝剑,斩杀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阳,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风俗。
2、重阳节习俗
我国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在有些地方选择登高,也就是登山或者登高塔。有些地方还选择吃重阳糕,也就是一些糕点。有的还会跟亲朋好友一起赏菊花、饮菊花酒。或者是插茱萸、簪菊花,总之各地的风俗不一样。
在中国古代很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每个节日都有它的意义所在,或者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为了纪念那个日子。
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搅拌,加红板糖,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星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❸ 重阳节有关的字谜
1、九九重阳日,蜻蜓点点心(猜果实名)
答案:苹果
2、不妨风雨到重阳(回猜四字常言)
答案:答有点过节
3、秋到重阳人重聚(猜商品)
答案:香烟
4、待到重阳日(猜古代科举名词)
答案:探花及第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猜四字礼貌用语)
答案:后会有期
6、重阳节前,门口邂逅(猜植物)
答案:芦荟
7、重阳时节与君逢(猜香港导演)
答案:王晶
8、独在异乡为异客(北京地名)
答案:西单
9、二度重阳连夜归(猜一字)
答案:梦
10、广寒宫上度重阳(猜一字)
答案:胃
11、佳节又重阳(猜一字)
答案:畦
12、今又重阳(猜一成语)
答案:九九归一
13、日日省钱(猜一节日)
答案:重阳节
❹ 重阳节的手抄报内容 文字可以写什么
九月九日重阳节快到了,下面我整理了关于重阳节手抄报的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1.节日简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2.名称释义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3.演变过程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1、一张桌,两人饭,三番五次把你念;四季过,五味品,六神无主只因你;妻(七)儿想,爸(八)妈盼,九九重阳望团圆!
2、重阳未至,祝福先至,愿您生活喜阳阳,职场收获成双,爱情沐浴阳光,幸福总在身边荡漾,家庭幸福美满,身体永远健康!预祝重阳节快乐!
3、重阳节到了,又是一年登高季,借此祝你爱情步步高,薪水步步高,事业步步高,健康步步高,幸福步步高!
4、考考你:木+木=林;口+口=吕;日+日=昌;阳+阳=?嘿嘿,重阳呗!九九重阳节,祝你:收获满满,快乐重重,好运长长,幸福久久!重阳节快乐!
5、插茱萸,赏菊花,九九时,陪家人,过重阳。重阳节送你祝福,想你陪着家人边,谈天谈地谈思念,要你开开心心每一刻,幸福快乐每一天。
❺ 重阳节手抄报上面写的字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重阳节的节日习俗
赏菊花。菊花和重阳节有很深的关系,重阳又称之为菊花节,所以,在重阳这两,赏菊花成了首要的习俗之一。
登高。这是我们在古诗词里就知道的,因此,重阳又称为登高节,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
插茱萸。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茱萸雅号“辟邪翁”,古人认为佩戴荣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这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在国内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纸鸢的习俗。
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了饮茱萸、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当然这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喝菊花酒。因为菊花被称为“长寿之花”,所以,在重阳节这天就产生了喝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的禁忌
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相传这一天也是大凶日。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所以在这个辟邪的日子里,不适合说节日快乐,而是说身体健康或者家人平安。
重阳节相关诗词
1、《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年—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萸少—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❻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的字
九九重阳节手抄报: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相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萸少—人。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盯激乱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❼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简介四十个字
关于重阳节你都了解哪些呢?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来历简介四十个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简介四十个字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演变过程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拦隐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习俗
1、迎女赠糕
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重阳节的习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陕西同州,此日不只赠送时物给归省的女儿,待嫁女儿也要一并赠送,称之为逆节。河北邢台称之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阳节时迎接女儿的情形,颇为生动有趣:“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花糕,是以麦粉为糕,将枣、栗、糖果妆点其上,或者上面放置双羊像,北方地区极为盛行)。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儿节。”其痴情重视到如此地步。河北张北地区有民谚道:“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慧衡圆息手。”
2、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习俗一定会吃重阳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长辈会将片糕搭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阳糕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重阳糕要做成九层,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前塌、“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样,各地重阳节的习俗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3、登高
关于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佑人远离灾害,所以人们在“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灾祸,之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其二,到了重阳节,秋收已经结束,人们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此时,山野的野果、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当时,人们称之为“小秋收”,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正是由此演变而来。
西汉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国和晋朝时,这种活动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范围也扩大到高山。重阳节时秋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水果成熟,庄稼金黄……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既锻炼身体,又留连风景,很有乐趣。在这一天里,年轻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游,回归大自然,活动筋骨,陶冶性情。
相传,东汉时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曾对桓景说,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灾,家人缝囊盛茱英系于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桓景到这一天照着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却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4、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所以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茱萸节”。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关于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阳节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阳节之时,妇女和孩子会将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袋佩挂在身上,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其实,宋元之后,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少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在早期,重阳节人们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期盼,期盼长生与延寿。
关于重阳节的意义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诗句
1.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2.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3.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5.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7.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8.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9.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0. 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1. 九日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觞。——陈与义《定风波·九日登临有故常》
12. 记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陈与义《定风波·九日登临有故常》
13.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14. 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15.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6.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7.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18.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9.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苏轼《西江月·重九》
20.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纳兰容若《清平乐·将愁不去》
21. 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陆游《入蜀记》
22.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杜甫《复愁十二首》
23.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24.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5.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苏轼《定风波·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