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论语孝敬篇

论语孝敬篇

发布时间:2023-09-01 12:07:16

A. 论语中关于孝敬父母的语句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回兄长。出自(春秋答)《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B.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孝的章节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为。”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行竖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3.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对“孝”的论述篇幅多,观点鲜明。可见我们老祖宗在2500年前就对“档返大孝道”有了系统的论述,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根本。我们的文明进步就是基于对祖先的感恩,一步步积累经验而来的,所以没有孝道,就是忘本,我们人类也就走不到今天,也就是本立而道生了。

    有了孝心还不够,如何行孝、尽孝?《论语》也给出了具体的例子和方法,给我们世做当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孝,还要真正做到“孝敬,孝顺”,有礼有节,“能养、无违、几谏、有方、不改道、无疾忧、劳无怨、莫色难。”

C. 论语关于孝的句子18则

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

就是说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都要坚守志向,保持言行一致,永远谨记父母的正确教导,这才叫孝。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老实听话,父母一去世,就把父母那些教诲忘掉,开始任意妄为了,那就不叫孝了。

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

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在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祭祀他们,这些礼节是诚敬之心的体现,要认真对待,不可怠慢。

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二》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说:为人父母最担心的事,就是儿女生病。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珍惜身体,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不让父母担心忧虑,就算是尽孝了,这是最基本的。

四、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孝养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的层次上,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要体谅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的意愿。不然的话,那就跟养犬马没什么分别了。

五、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这次是子夏问孝,孔子说孝敬父母最难的地方,就是能够保持对父母的和颜悦色。所以说赡养父母只是应尽的本分,至于孝与不孝,主要还是看对待父母的态度。如果有事情就让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就让老年人享受,这难道就算是尽孝了吗?

六、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

父母也会有犯错的时候,儿女看到父母犯错,应该委婉地劝说。即使父母没有听从我们的意见,也要保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可有怨恨之心。

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到处乱跑。如果有事情必须出去,那就一定要告诉父母我们的去处,还有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大概什么时候回来,这些都要提前交代清楚,免得父母给我们担心。

八、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不多,所以父母的年龄,我们不可不知。一方面我们会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父母时日渐少而忧虑,提醒我们要及时尽孝。

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儿子举报父亲,表面上确实是大义灭亲,但却不符合人情事理。出了事情,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情理之中,虽然可能不合法律法规,但其中也包含了正直的一面。

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十七》

孔子的学生宰我,名予,觉得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太久了,服丧一年应该就可以了。所以孔子说了上面这段话:

D. 《论语·里仁》当中孝亲敬老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侍奉父内母容,(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3.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E. 孝在论语中哪一篇

孝论”经典集纳⑤
《为政》○子曰:“孝慈,则忠。”
今译:当政者如果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就会赢得人民的忠诚。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今译: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译: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今译: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寿数的增加,在让人为之欢喜的同时,也让人为之忧惧。
《先进篇》○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译:好孝敬的闵子骞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非议。
《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译: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
《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今译: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去世,否则一个人是不会有自尽其身的时候的。
以孝事亲、以孝奉君本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重要传统美德,却因为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滞后于西方,而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但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孝悌观念的缺乏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儒家孝道的长短,也不时受到方方面面的论说。不用说,这其中缘由,是非常值得当代中国人加以反思的。
从以上对儒家孝论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的孝道观,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做法。特别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许多传统道德面临着时代的冲击与抉择。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父之道”,孟子所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所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等,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讲,虽然传统的孝道多有时代局限和具体实践上的种种不足,但毕竟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所以,孝这种伦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会风尚的体现。因此,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
就孝道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性来讲,我们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长辈,都有子女晚辈。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赡养父母,就等于是保存人类,赡养自身。所以,赡养父母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赡养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这样的赡养中必须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没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虚伪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终也难以长久坚持。第三,孝与忠是相通的。在家孝与在外忠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孝子不一定就会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问题,旧时代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专制的时代已经过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同样是孝子的必然归宿。第四,孝并非唯命是从。把孝道引向对父母的唯命是从,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讲求法治和民主的时代,要想使孝道生机勃勃,必须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为行孝的前提。当然,孝道不必与现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对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父母和亲人的孝,往往容易与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产生现实的矛盾。所以,要想使传统的孝道美德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必须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责任心放在首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置亲情于不顾,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许多家庭为此而破裂,影响到社会安定。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出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童叟无欺,是企业的生命线。这种讲诚信和讲信誉的行为准则,其能够建立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切实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能尽心敬养,甚至不能以礼相待,就很难想像他会做到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也许有人会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应该是俗语所说的那样,“父子勤算帐、兄弟算清账”,而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亲情和友情。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孝道的宗旨,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更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真正的孝道永远都是有原则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勤算账和算清账,对谁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个人要想保持与父母兄弟的亲情,要想尽好孝道,必须保证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实现了事业成功,尽孝尽悌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在行孝的过程,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长辈既不要无原则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辈也不要无原则地推诿和搪塞,这就需要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则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讲规则,都在随心所欲地理解和实行孝道,最终将是孝道的灾难。所以,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
中共中央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样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新时期的孝道必须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既然孝道是要解决晚辈与长辈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当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根据相关指标,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有3亿多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如何让全社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既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的、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仍由家庭负担。尤其在农村,家庭养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发扬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对于亿万家庭的安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责任无疑会变得越来越沉重。面对这种形势,从父母到子女,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诠释,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国现在有5000多万青壮年民工在城市务工,他们如何对待远在家乡的父母才算是尽孝,他们的父母长辈如何得到孝养,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作出适时的合理调整。

望采纳

F. 关于孝道方面,《论语》中有哪些经典名句,值得我们学习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是一切善心善行的开端和基础,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古人讲“千经万典,孝道为先”,无论哪个学派,无论哪部经典,都是以孝道为根基的,都离不开孝道。同样,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在孝道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阐述。下面和大家具体分享几句。

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行孝之道。孔子说:现在行孝的人,认为只要能够在饮食起居上供养父母,就算是行孝了。但是这样真的算是尽孝了吗?

孔子话锋一转,又说道:即使是家里养的犬和马,也能以其体力服侍主人,犬能帮主人看门,马可以帮主人代劳。都属于养人。如果没有恭敬的态度,那做子女的又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给父母一点钱,供给父母吃喝用住,就觉得已经尽孝了,父母要是唠叨两句,他就不耐烦,甚至还会顶撞父母,给父母脸色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还不如那些犬马了,那些犬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会顶撞主人。

所以现在的很多老人,都喜欢养宠物,除了子女工作忙的原因外,就是因为现在很多的子女,还不如宠物呢,宠物还能哄主人开心,而子女却只会让父母生气,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反思的。


G. 孝敬父母故事论语 (意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的含义,儿子回答说:为父母生病而担忧

H. 十条论语中关于孝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I. 论语中写“孝”的句子并翻译

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 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译文: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9)论语孝敬篇扩展阅读:

《论语》中的“孝” 

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乎天然的敬爱之情。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以敬爱报慈爱,是非常合理的。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浸润下的中国人,对“孝”推崇备至。

《论语》对中国人“孝道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语》中共有约二十条与“孝”有关的论述。

阅读全文

与论语孝敬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督教重阳节诗歌朗诵 浏览:906
下载农村养老保险手机交费网 浏览:522
事业单位病退养老金 浏览:56
跟70岁老妈做爱 浏览:22
老年人双眼发红为什么 浏览:492
老年人腹泻呕吐 浏览:12
重庆市长寿区卫生计生委官网 浏览:4
临沂哪里有卖老人用品的 浏览:225
大学体检吃饭后抽血影响哪些结果 浏览:534
父母有哪些奖状 浏览:538
养老机构养老哪个好 浏览:567
重庆农村人怎么买社会养老保险 浏览:88
江苏如皋长寿之乡 浏览:371
上海有哪些养老机构 浏览:74
养生必须先保养哪里 浏览:689
本溪市现有多少老年人 浏览:899
五七工退休工资 浏览:560
到退休年龄不办退休6 浏览:555
儿子买车父母包红包该给多少 浏览:942
2019年起农民也有退休金了 浏览: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