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明节 中秋节 七夕 元宵节 除夕 重阳节 端午节 春节的排列顺序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四月五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春节
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清明节
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中秋节
我国的传统佳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菊花盛开之时,观秋菊,喝菊花酒。四是食重阳糕。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参考资料:中国节日-中国网
“节日”介绍及具体日期-网络
『贰』 春节除夕中秋清明重阳端午元宵排序
顺序排列:
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2、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等,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3、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4、清明节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气处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叁』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按时间的顺序来排列,排列结果为:元宵节、端午节 、中秋节、重阳节、除夕。
元宵节的时间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端午节的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的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的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除夕的时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3)重阳节端午节排序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起源:
1、有观点称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多为神话传说,与祭祀、驱邪相关。在春秋时期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据此推断重阳节应该是发端于祭祀活动。
2、还有的观点认为重阳节起源自汉朝。据此观点的人认为重阳节起源于汉代,以求长寿及饮宴为目的。重阳节的大多数风俗都是在汉朝时期所确立的。相传贾佩兰是刘邦宠妃戚夫人的侍女,在戚夫人遇害后,贾佩兰将饮宴、赏菊等风尚带到了民间。
『肆』 清明节 元宵节 中秋节 重阳节 春节 端午节怎么排序
顺序是: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农历的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这一天,人们凌晨起来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
正月初一这天历来是拜年的高峰,人们互相拜访,名为“贺新岁”。拜年时,长辈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叫做“利事”(也叫利市、利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晚辈。在初一这天一般吃斋,祈求来年更顺利,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俗传正月初一是扫帚生日,所以忌动扫帚,否则会扫走好运,引来“扫帚星”。另外,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伍』 端午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除夕 春节 重阳节 按顺序排列
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1、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2、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3、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4、清明节
清明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5、端午节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6、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7、重阳节
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陆』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元宵节 除夕 端午节 清明节的时间顺序
按先后顺序依次是: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时间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时间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等,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时间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又称“踏秋”、重九节、敬老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柒』 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元宵节,除夕,端午节,排序
1、按时间排序: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阳历4月4日-5日期间)、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
2、按过节排序: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阳历4月4日-5日期间)、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捌』 元宵节 重阳节 中秋节 端午节 清明节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
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按时间先后排列顺序是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具体介绍如下:
1、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族竖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2、清明节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清明节气处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3、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最初是上古兆瞎大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4、中秋节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神手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玖』 端午,元宵,中秋,清明,除夕,重阳,春节,怎么排序
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除夕、重阳节、春节多数是按照我国农历日期的传统节日版,下面按时权间先后顺序排列如下: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或4月6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十二月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