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9月9日重阳节的诗句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诗句佳句如下: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哪余日齐山登高》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李毕滚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数搭侵斜月》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Ⅱ 孟浩然描写重阳节的诗是哪首
孟浩然描写重阳节的诗是《秋登万山寄张五》。
相关诗句为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原文: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代: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2)孟浩然九月重阳节扩展阅读:
赏析《秋登万山寄张五》:
《秋登万山寄张五》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自哪写得是那个节日是什么习俗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写的是重阳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3)孟浩然九月重阳节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说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因此说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