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中的 ‘’色难‘’‘’
一、色sè,声母s;韵母è。
1、颜色:红~、绿~。
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厉内荏。
3、情景;景象:景~、荷塘月~。
4、种类:各~货品、花~齐全。
5、质量:成~、足~。
6、情欲。
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艺双绝。
二、难nán,声母n;韵母án。
1、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道、~能可贵。
3、不好:~听、~看。
三、馔zhuàn,声母zhu;韵母àn。
饭食:酒~、盛(shèng)~
相关组词:
1、肴馔[yáo zhuàn]
丰盛的饭菜。
2、盛馔[shèng zhuàn]
丰盛的饮食。
3、彻馔[chè zhuàn]
撤去食物。
4、修馔[xiūzhuàn]
准备饭食。
5、赛馔[sài zhuàn]
祭神的食品。
⑵ 古人云:孝者,色难也。什么意思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专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属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寓意就是这不是孝,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 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暍。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⑶ 孔子说:孝敬父母什么最难 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译文: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⑷ 何为孝色难
《论语·为政》里,子夏曾问过孔子,何为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难”。
“色”乃和颜悦色之意,“难”意为困难,“色难”的意思就是说,孝顺父母,不给父母摆脸色看,是最难的。
“色难”之所以“难”,就在于我们要克服人性的缺点,不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最爱我们的人。
⑸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内,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容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5)孝顺父母色难扩展阅读: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⑹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的翻译是什么
子曰:他说。
色难:色,脸色,态度。
有事:遇到需要做的事情。
弟子服其劳:弟子,在此处不是学生的意思,晚辈、子女的意思。
“服其劳”:指代父母。子女要承担起父母们要做的事情。
有酒食,先生馔:(先生,通常可以解释为父母兄长,而在此处当仅指父母。馔,通常意义为名词)指的是好吃的让父母去吃。
曾是以为孝乎:难道把这些就当做了孝吗?
⑺ 谁知道孔子说的:惟孝者,色难,色难--是什么意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古代的单音节词,多做双音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