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一般女儿都比儿子孝顺
文丨宝宝说妈妈爱
由于受到几千年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如果生孩子可以选择性别的话,人们通常都会选择生儿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因为以前那时代是以耕种为主的,都是些劳动力较大的活儿,女孩力气小,而儿子力气比较大,可以帮做很多苦力活。再加上还有种封建思想就是,儿子的小孩是和自己一个姓的,代表这家有后了。而女儿,人们常说女儿嫁出去就等于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啊,生的小朋友也只是外孙,是别人家的姓,为别人家传后,而不是给自己家传后代,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老一辈都希望自己生的是儿子,孙也希望是男孙而不是女孙。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渐渐意识到女儿通常都会比儿子更孝顺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有以下三个原因的:
1、女儿天生就比儿子贴心
男女有别,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的构造不一样,其实他们的思维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男孩的思维一般只是顾全大局,人们通常会说男人是做大事的,也就是不拘小节。而女孩子的心思从小就比较细腻,思维相对也是比较敏锐的。从孩子三,四岁开始就可以感觉到女孩是比较会顾家人的感受的,对自己的父母也会很贴心。
比如在读小学时,男孩放学还想着出去玩会再回家,而女孩呢,一般是先回家问过家人能不能出去后才决定的。
2、距离产生美
女儿结婚之后一般都会跟随老公,到老公家居住。每次要隔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回来探望父母,且每次回来的时间也不长,总觉得还有很多话没说完女儿又要回去了,哪还有时间觉得她有什么不好之处。
而儿子结婚后,一般都是和父母同住,每天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再加上现在家里多了个人,生活中会有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
3、儿子的顾虑比较多
虽然儿子还是这个儿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不能象小时候那样,玩的时间比做正事的时间多了。没结婚之前想着赚多点钱以后自己及家人能过得好些。后来结婚了,开始有了自己的事业,本来就已经很累了,但还要顾他自己成立的家庭,有了小孩还要抽时间陪小朋友,教小朋友做作业等等,哪还有时间,精力来照顾或陪陪父母呢。
⑵ 为什么说女儿一般比儿子孝顺,大多是哪几个原因
二胎开放后,小雅和丈夫生下他的第二个女儿,实际上夫妻俩并没重男轻女的思想,仅仅想将来给小孩留一个老伴儿,可是希望可以一儿一女也是人之常情,夫妻俩一直想再造个儿子,小女儿出生之后,夫妻俩免不了有些遗憾,此刻家中老人也劝他们,说生女儿好,女儿未来更孝顺。这句话夫妻俩听完可不只是一遍,发现绝大多数的老人都会觉得,女儿会比儿子孝顺的多,这也引发了夫妻俩的探索欲望,按理说男孩才该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何老人都觉得女儿更孝顺呢?我总结了一下,觉得只不过是由于这3种情况。
对儿子的付出更多
尽管在现在的时期,重男轻女的思想早已日趋弱化了,但需要考虑在老人们所处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思想意识仍然比较强烈,家长在养儿子和女儿时难免有所轴力,自身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也想让儿子衣食无忧,在默默的付出了这些年的真心实意后,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在家庭中影响力明显提升,儿子要养家糊口,照顾他们妻子儿女,没法立即对老人行孝,因此老人就觉得自己以前的付出和现在的获得不成正比,比较之下自身冷淡的女儿但有大把的时间来照顾好自己,因此老人可能会觉得儿子并没有女儿孝顺。
⑶ 为何女儿比儿子孝顺父母得多
这是因为女儿是嫁出去的了,然后一年也不在身边多少次,所以直接接触的矛盾就少,远香近臭,平时一些嘘寒问暖啥的就感觉是比较孝顺,其实是儿子在身边的多,那么每天接触就会多些矛盾,这也不合心意那也不合心意,但是病重啥的打理啥的就是儿子大头了,反问一个现象,女儿跟她家婆又有多少个很合得来呢,只是远香近臭而已,直接接触的多少而已,儿子跟父母很多意见不一样,但是女儿跟她家婆家公们的关系也还不是一样
⑷ 为什么大多数女儿比儿子孝顺
女儿细心。
女儿和儿子相比,会更体贴,心思更细腻。大部分女儿的情感会比较充沛,心理活动会比较丰富,更能感觉出父母一些细微的情绪变化。
可能是因为女儿也当了母亲,也知道父母养大孩子不容易,会比儿子更能理解那种父母对孩子无私的付出,一想到这里,就会心生感念敬爱,想要加倍回报父母。
⑸ 有这说道吗:女儿比儿子更孝敬父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曾毅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养育女儿得到的回报要优于养育儿子。
曾毅是9日在“应对亚洲人口老龄化挑战——政策研究与数据”国际会议上作出上述表示的。截至目前,曾毅及其研究团队已经做了5次队列人群跟踪调查,累计入户访问人数达到了81000次,调查范围涵盖中国22个省份。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老人的成年女儿孝敬父母观念指数平均比成年儿子高18%-35%,成年女儿与老年父母的情感关系比儿子好30%。并且,主要照料者为女儿、女婿的高龄与中低龄老年人的满意度比主要照料者为儿子、儿媳妇的高龄与中低龄老年人满意度分别高出45%与13%。
为什么在中国女儿要比儿子更显得孝敬父母?
其实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并未想过要图子女回报,反而更多的是希望子女能一辈子平平安安就是福,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回报话题更多的还是出于父母的一种被动感受,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的一种潜意识下的心理对比,老人家也只不过是图份心灵安慰,并不需要子女多少物质回报,只需要老来时子女常回家看看,多几句贴心知心的话,帮帮父母料理一些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知父母冷暖,必竟人老最怕孤独,所以,这一切看来,在父母眼里就是子女最大的孝道,老人便也很开心了。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孝举,在中国,通常是父母感受来自女儿女婿的孝顺比儿子儿媳妇要多,而且这类现象着实很普遍。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四点:
一、在中国,很多男人娶了媳妇就忘记了爹娘。很多中国男人在成家前对父母还有时刻挂念,时常记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即便工作再忙,也会记起家中的父母,时不时电话问候,但是一旦到了谈婚论嫁,男人思想很容易发生一些自己都不太注意的微妙变化,为博得爱人欢心及其对方家庭的认同,逐渐将精力转移到女方和女方家庭,婚后,为表对岳父大人们的尊敬,通常也是不遗余力,这一切造成对自己父母关系的疏远,留给了父母女儿比儿子孝敬的鲜明对比。
二、嫁出去的女儿通常由于距离上的限制而更显得对父母对亲情的思念,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表现在了实际行动上,更让父母觉得真情可贵,同时也给父母造成女儿比儿子亲的心理对比。而嫁出去的女儿对夫家长辈的孝敬多半出于一种责任心理,带着跟亲生父母同样真情的心去对待婆家则相对较少,也给了婆家感觉平淡,必竟人心对真情的体会还是比较苛刻。
三、女人天生比男人感情细腻,较之男人,女人是典型的情感动物,比男人更执着于亲情与爱情,相对男人更懂得如何去体贴关心亲人,往往给身边的亲人们比较温暖的感觉,而男人则由于奔波于事业更显粗心,时常忘记关心父母冷暖,而这一点反而女人的细腻可以满足老人家其实很简单的需要,给老人家造成了还是女儿孝敬的心理对比。
四、男人在关心父母冷暖问题上,往往更多是出于一种赡养的责任,加之现实社会男人依旧是家庭支柱,这一切压抑了男人花更多时间去思考亲情,甚至包括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经营婚姻中的夫妻感情等问题,这一切均压制了男人对父母亲情的关怀深度,让父母感觉起来很肤浅,所以父母他需要的其实不是物质可以简单替代,因此,有时候不如女儿几句贴心的话来得实在,更感觉到温暖。
总而言之,不论养儿还是养女,其实只是孝敬的方式不同罢了,只是父母更易于接受女儿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