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阳节的传说 有关重阳传说讲解
1、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2、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3、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4、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5、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6、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贰』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导入
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甲:桓景很难过。他想一定要为家里人报仇。
学生乙:桓景特别伤心。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让瘟魔再害人了。
学生丙: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最后,他杀死瘟魔了吗?他是怎样铲除瘟魔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画出了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请你快速看看自己画出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
2、集体交流。
对于句子的分析,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对比朗读: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①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②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桓景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费长房。
学生乙:路特别远,又不好走,桓景很辛苦。
③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甲:可能会碰到野兽,有生命危险。
学生乙: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
学生丙: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儿摔下山崖。
④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
(为家里人报仇,要除掉瘟魔的决心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⑤是啊!每当想起家人,桓景就有了力量。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桓景克服了很多困难,经过了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见到费长房。)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⑦桓景见到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甲:他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
学生乙:他的身上可能还有伤。
学生丙: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⑧如果你就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
(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①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甲:他每天特别早就起来练习武艺。
学生乙:有时候他练武入了神,忘记了吃饭。所以课文中用了“勤学苦练”这个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恒景武艺学成之后,师傅费长房让他下山,斩妖除魔。默读第6、7自然段,找找从哪些词句看出桓景特别勇敢。
①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他们搏斗的情景。
体会“见势不妙”的意思。
②此时山上的乡亲们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甲:他们心里很紧张,因为瘟魔很厉害。
学生乙:他们担心桓景会受伤。
学生丙: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他们相信桓景一定能赢。
(4)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看到瘟魔死了,老百姓什么反应?(欢呼雀跃)
(5)、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复述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家人死于瘟疫、不怕困难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2、复述故事情节。
(1)把故事讲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2)指名在全班讲一讲。
四、总结
很多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你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询问家长等途径了解这些故事。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设计教案时,尤其要注意孩子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侧重找出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是重点。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
不足之处: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却出现卡壳。
1、读一读下面的字,先按字母表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再按笔画从多到少排排队。注意书写要工整。
妻、拜、瓶、侵、袭
拜、瓶、妻、侵、袭、袭、瓶、侵、拜、妻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只要……就……、如果……就……、不仅……还……
(1)(如果)刘明的腿不受伤,他(就)能参加这场比赛了。
(2)(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3)她(不仅)学习成绩特别好,(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
(4)(只要)坚持锻炼,你的身体(就)会康复。
3、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
『叁』 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重阳节的传说》资料
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重阳节的传说》资料
《重阳节的传说》是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一篇优美的民间故事传说,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重阳节的传说》资料,欢迎阅读。
一、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重阳节的传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重阳节的传说》是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一篇优美的民间故事传说编排在了最后一个单元并作为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妻、拜、勤、瓶、侵、袭”等生字会认“睦、释、鹤、掷”等生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妻子、拜师、勤学苦练、一瓶、侵袭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方式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段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难点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体会桓景不怕艰辛的精神。
二、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法以看挂图、听录音等形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桓景的敬佩让他们更深层次的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以读促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三、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诗句引入激兴趣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诗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同学们还能回忆起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李白讲什么的讲重阳节江边喝酒的事大家知道重阳节是几月几号吗?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设计意图每节课前让学生诵读古诗创设诗香气息上这节课前让学生诵读李白这首诗。并利用诗句引出新课自然引入重阳节的话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读文初体验 在下一步的学习当中我给足时间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放录音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中去再放手让学生两次自主读文。
一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二读课文快速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讲桓景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的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能力又能达到全面了解全文内容的目的。教师在课上要舍得给足时间给学生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研读感悟说感受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求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自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形式让学生读自己的感受。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来读书
1、桓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出画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3、你认为桓景是个怎样的人由学生们在读书中思考学生们通过思考总结出了“幸福的桓景可怜的桓景有决心的桓景不怕困难的桓景勤奋的桓景勇敢的`桓景„____„”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读书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习能力在读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四、品读句段悟艰辛
结合学生汇报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用课件出示 句一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句二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句三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句四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 3 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桓景的精神理解后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一定要到位学生没读到位时老师可以范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值得强调的是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五、调查访问拓思路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谈感受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最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个调查访问你的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有什么风俗习惯 设计意图语文是个大课堂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走向社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课堂的生活化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的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我将如此设计板书 重阳节的传说 幸福的桓景→和和睦睦 勤奋的桓景→拜师学艺 勇敢的桓景→斩妖除魔 不怕艰辛的桓景→为民除害
二、《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板书:重阳节)
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
1.重阳节的来历
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
(1) 听完故事,你体会到桓景什么样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桓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想一想,从传说故事中你了解到几种流传下来的重阳节的习俗?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
三、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纸鹞、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桓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传说故事中流传下来的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习俗也流传下来,不过这些习俗还有不同的说法。
(出示课件)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做出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吃重阳糕的传说(视频)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3.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5.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1)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2)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6.小组交流收集的重阳节的资料。
三、小组交流
分别说说自家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拓展延伸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现在我国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的只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有多读才能获取更多,收获更大。课下,同学们把这些传说讲给家长听一听,再搜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来读,我想,你会为我们的民族而赞叹,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