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包拯简介:富贵公子辞官回乡10年“尽孝”
包拯简介: 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为富贵逼人的独生子,父母宠爱备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儿前渣一样。封建地主家
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上科举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1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如今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包拯简介: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等于在合肥邻近的和州市 *** 管钱粮税收。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
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慧圆悄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包拯简介。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当时的他也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将从开封府走进历史的深处。
包拯简介:两年后,在乡亲邻居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腔铅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包拯十几年呆在家里“虚度青春”,这在现代人眼中简直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
包拯简介:宋朝对孝道非常重视,上升到个人品德及社会名声的高度,如果谁因贪恋官位而置双亲于不顾,要被世人唾弃。按照宋朝礼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须守丧3年,无论你官居何位,除非皇帝因某种原因不愿让大臣回家守孝,即“夺情”,否则必须离职守孝。所以,包拯的青年时代为了孝顺父母在家里度过,并未有任何惊世骇俗之处,符合当时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观。
㈡ 包拯作为一代清官,一生保持忠孝本色,那么他的子女又有着怎样的作为
北宋名臣包拯,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难得的清官,而且在他当官期间,提出了像练兵选将、充实边关、精兵简政等有用的建议,这在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面前,是非常有建树的,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证明了保证的正确性。包拯一生廉洁公正,那么他的子孙后裔情况如何呢?是否也有着同包拯一样的传奇经历呢?
包绶从小就勤奋好学,办事认真,很像其父包拯,最终经过努力,也被提拔到了中等官员地位,而且为官作风跟他父亲一样的清廉公正,受到人民的爱戴!
㈢ 包拯有多孝顺
包拯对父母非常孝敬恭谨,处处为二老分忧解愁。,让老人安乐是他最高的心愿。这使他很受乡邻的赞誉,声名远播,有口皆碑。甚至包拯到了晚年,欧阳修还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可见影响深远。
㈣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㈤ 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标准是什么
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标准是:
一、为官标准: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无论从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讲,还是从有助于审理案件上讲,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
二、为人标准:包拯极为孝顺父母。二十九岁时,他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
㈥ 包青天包拯一生的事迹
1、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
2、权知开封:至和指春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29]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带旦封府蠢逗扰,迁升右司郎中。
3、巧答典客:包拯出使辽朝时,辽朝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4、清正廉明: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5、嘉祐四真: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㈦ 包拯为孝辞去新任的官职,在忠孝之间,他为什么选择孝呢
提起开封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包公。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让包公名扬四海。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景仰包公。可以说,包公是开封府的骄傲,也是开封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包公代表的是廉洁奉公,代表的是正气凛然,代表的是为官清正。尤其是在正义不得伸张之时,人们更加怀念包公。当然,包公之所以成为包公不是偶然的。包公形象是整个宋文化的产物,更是整个汉文化的产物。包公一生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又过了两年,朝廷又开科取士了。包拯这下无了后顾之忧,终于报名参加了。
考试的结果是,包拯被录取为进士,授职为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因为建昌县在江西,不便侍奉父母,包拯便请求朝廷允许他在自己的家乡任职。最终,他被任命为和州监税。
和州本来离合肥很近,包拯之所以如此做,就是为了忠孝两全,既能赴任,又能侍奉双亲。无奈包令仪夫妇故土难离,连和州都不愿去。包拯无奈,只好辞官,在家乡侍奉父母。现在看来,包拯的举动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包拯的这个举动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颇受世人的赞扬。包拯在家,一呆就是十年。父母去世后,他又在父母墓前庐墓三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十年,说不定能在仕途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包公就是包公,为了孝道,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那些世俗的好处,他坚守的,是一种信仰,一种牢不可破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