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佛教中有孝顺

佛教中有孝顺

发布时间:2023-07-02 18:36:23

❶ 佛教中如何看待“孝”

佛教中认为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

儒家孝养父母有三个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这些都是世间的做法。佛教孝养父母还有第四层次,孝养父母之智—增长父母慧命,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如莲池大师在《七笔勾》里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佛教对孝道极为重视,在诸多经典中都提到报父母恩。《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都是佛门孝经。学诚法师的博客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中,也提到了孝养父母的观点。

其中一些经典抄录如下,《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

❷ 佛说,儿女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佛教是很重视孝顺长辈与父母的。

如《盂兰盆经赞述》中记载:“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对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理应报答。因此在阿含经中也说,我们要常思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中也说,宁愿自身受三百钻,也不应对父母起一个恶念,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母亲怀胎十月,如负泰山之中,哺乳三年养育之恩,用尽一生也难报,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宝用来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养父母的一分功德。

❸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发愿断恶、修善、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从你春碧孝发愿开始,就在真正地利益你的父母。如果你真正地能够依佛的教不去做杀生、偷盗、邪婬的事,不去打妄语、恶口、两舌,说那些无益之语,你的道德增长了,你的心念善起来了,你安全了,那父母就是最放心的。因此做一个能够受三归、持五戒慧世、有道德的孩子,最能报父母的恩。

我们自己做好了能报答父母的恩,那我们也要劝父母归依三宝。《佛说孝子经》里面讲到,大意是说,佛告出家人,真正的孝子就是能够引导自己的双亲去恶修善,归依三宝,奉持五戒。原文里说乃至于「朝奉而暮终者」,就是哪怕只持一天的三归五戒,那这个恩德就超过父母抚养我们的恩德了。只有这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顺,才真正地能够报答父母的深恩。

儒家讲的孝偏重于现世的,一方面奉养父母衣食,一方面要有恭敬的心,让父母喜悦。但佛教不单单是今生,要利益父母的生生世世,要能够让他奉持三归五戒,得生人天,直至解脱成佛。

因此要真正的报恩,就是我们对父母,不单单今生来孝敬他,而且以佛法的利益让他真正地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莲池大师说,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最后送给在家人几句话:我们要孝养父母,不要对我们的父母生起冷淡的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生起烦恼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生起恐惧的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有难言的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有愧悔的心……

那也就是说,一句话,不管出扒稿家在家,都要用心来对我们的父母。刚才说到,出家人真正的用心,就是把你们的道心建立起来。相信不管出家在家,都能做好自己本位的事情,来利益我们的父母。

❹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么

子对亲尽诚顺命供养。又作孝顺、孝养。佛经中,不论在家出家,劝孝之文甚多。如孝子经谓,亲之生子,怀胎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梵网经卷下谓,孝顺乃至道之法,故以孝为戒。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谓,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故应勤加修习孝养父母,与供佛之福等无差别。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经载,子当以增益财物、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所有私物尽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五分律卷二十谓,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并以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故当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必得重罪。

孝又分为世间之孝与出世间之孝,供给父母衣食等为世间之孝,以佛法开导父母为出世间之孝,故毗尼母经卷二谓,若父母贫苦,应先授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此盖以出世间之孝方能令父母彻底离苦得乐之故。又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载,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间之孝。世间之孝,止于一世,为孝之小者;出世间之孝,无时而尽,因父母生净土,福寿不止,如恒河沙劫,是为大孝。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可招感少病、端正、有大威势、生上种族、多有资生等五种果报,称为五善根。

❺ 佛法小知识7:佛教如何看待孝道

佛教起源于印度,以断烦恼、求解脱为修行目标,大约在东汉明帝时期传陵悄入中国,经过东汉、两晋的发展与中华文化融合,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中华文化的正统——儒家——对于纲常伦理十分重视,因此,基于亲族中后辈与长辈之间的伦理出现的“孝道”也格外被强调,先后出现《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二十四孝》等弘扬孝道的经籍,那么,起源于印度、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是如何看待孝道的?

答案是佛教对于孝道同样十分重视,佛教的回向偈中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一句,“上报四重恩”分别是指报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未来的世界是否有国家概念我们不清楚,但至少国家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国家为人民提供安定的环境,有了安定的环境才能从事各种活动,其中就包括了修行佛法,因此国家于其人民有恩;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在累世的轮回中都与我们结过缘,或是我们的父母,或是妻儿,或是朋友,甚至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或所见过的一花一木,大乘佛法也要求信众要发愿、无有差别地与众生结缘以便于度化,不论顺缘、逆缘都是提升修行的机缘,因此众生于我们有恩;对于娑婆世界而言,没有佛陀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虽然也能修成辟支佛,但所需的因缘(条件)更多、修行的难度也更大,有了佛法,信众才可能有机缘接触到佛法,才能在佛、法、僧三宝的熏习下一点点进行修持实证,因此佛法于信众有恩;人是娑婆世界中最有智慧根器的生物(这或许也是民间传说故事中各种精怪都渴望修得人身的缘故),没有父母我们连人身都无法获得,也很难报其他三重恩,而且,父母对于孩子有养育之恩,绝大多数父母(尤其受东方文化影响的父母)对于孩子都有着厚重的爱与责任,因此,父母于我们有恩,并且父母是四重恩重最为基本的恩德。

佛陀本人对于父母也十分孝敬。佛经上记载,他体会到生老尺段渣病死、世事无常之后想要出家,但父亲净饭王要求他娶妻之后才能出家,于是他娶了够毗耶、耶输陀罗两位妻子,在净饭王的要求下又生下善星、优婆摩耶、罗睺罗三个孩子后才离开皇宫寻师求道。净饭王离世时,佛陀闻讯回来替父亲举办丧事,亲自为父亲入殓,并将其葬于他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
佛陀出生七天后母亲摩耶夫人便离世了,他由姨母(也是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养育长大。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后,为报生母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他降临忉利天为母说法,大乘佛教的入门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燃明》便是在此次说法中形成。此外,佛陀还曾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讲《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收藏于《大藏经》的《疑似部》)。

总的来说,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与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有关,也与佛教自身的基因天然与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高的契合有关,孝道便是其中之一。在此基础上,佛教文化才能与中国文化进行平滑的融合并发展出我们自己的佛法——北传大乘佛法。

❻ 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摆在首位的伦理。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对老年人的奉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长辈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对他们的那份关爱之惰;同样,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长辈表达他们的那份敬爱之心,只有这祥,双方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满。

❼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孝道思想

孝敬父母长辈,是做人起码的品德。儒、释、道都大力提倡孝道,这是三教圣人的共同的言教。
佛教提倡孝道,还有更深的含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前世父母,提倡孝道,等于提倡爱护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这正是菩萨救苦救难的精神,也是修行人必须具备的广大菩提心。

❽ 佛教如何孝亲

1、尊重

儒释道三家都把孝道放到最首要的位置,父母是家中真佛,所以要学会尊重。

2、陪伴

渐渐成人后,我们和父母在地理和心里上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要懂得牺牲时间去陪伴,给父母更多温情的时光。如果身在异地,要会通过视频和电话远程陪伴。

3、耐心

不要动不动和父母顶嘴,让父母生气,不要认为父母思想陈旧,难以沟通……这世间其实没有什么恒常的真理可以执守。有的只不过是相互的迁就,而这不正是我们欠父母的吗?

4、养志

这是儒家提出的孝亲方案 —— 养父母之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帮父母完成他们的心愿。

5、成才

让自己成才,这将是父母最大的荣光,精神层面无上的宠耀。

6、分忧

回家多做家务,承担父母能力以外的各类家庭事务。管好自己的生活和德行,不要让父母担忧。

7、养身

父母操持一生,渐渐衰老,要尽可能在物资、医疗和讯息方面给他们最好的资源,让他们能多活几年。

8、学佛

著名学者罗侯罗教授说过:佛教客观地揭示了我是谁,我将到何处去,并提供了了生脱死的移民方案……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让父母知道。

【阿弥陀佛,答得不好,还请见谅。】

❾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么

什么是真正的“孝”?——小孝、中孝、大孝、至孝

儿辈赡养亲人,办法各有不同。下养为小孝,次养为中孝,上养为大孝,最上养为大孝之大孝。为什么呢?
下养只知道满足吃喝,不至于有所缺乏,这已经是世间难以做到的了,叫作小孝。
次养就能体谅亲人的心愿,父母所爱我也爱,父母所敬我也敬,使亲人心里安乐,就叫作中孝。
上养是劝告亲人明白大道之理,善就赞成,过就规劝,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润身心,这就是大孝。
至于最上养,更上一层楼,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于天地,父母的寿命与日随减,应当用什么法子可以报答亲恩,什么办法可以延长亲寿,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出离生死,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进入圣人之流,最终成佛。
譬如战火临头,保护亲人逃入山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水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旷野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辗转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这就是最上养,是大孝中的大孝(至孝)。
很多人都认为给父母天天吃肉吃鱼是最孝的,其实,这样为了父母而杀生命,这些死去的生命报冤来世,父母要偿还这命债的,就等于是用腐肉救亲饥,用毒酒止亲渴,是最不孝的。
也有人认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孝,如果用来做好事,可以为亲人增光,如果用来做坏事,就是侮辱了亲人了。
如当今很多知名的贪污受贿的罪犯,不仅让亲人蒙羞,连基本的床前问安都不可能。古代那些乱臣贼子,也让人们他们的存在而讨厌他们的父母。
所以,最大的孝就是积德行善,就是利益他人,让父母也进入佛门。

阅读全文

与佛教中有孝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痴呆卧床不死 浏览:983
养生锅里面放哪些药材 浏览:747
养儿不易孝敬父母 浏览:501
广州市政府老年痴呆老人专项服务 浏览:242
个人帐户养老金基数包括哪些 浏览:938
省厅退休金 浏览:147
有退休证还要交社保吗 浏览:914
换证色弱体检没过可以看多少次 浏览:471
孝敬父母英语名言警句 浏览:585
海螺敬老院 浏览:389
北京幸福之家老年公寓 浏览:348
孝顺高中电话号码 浏览:528
米家养生壶为什么水溢出 浏览:633
宁波养老保险怎么转移 浏览:555
70岁内地男演员照片 浏览:343
你这辈子为什么能长寿 浏览:221
山西大鼓孝敬 浏览:451
财务体检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997
老年痴呆新药何时上市 浏览:219
大亚湾澳头敬老院联系电话 浏览:140